且說崔浩因隨著元韜出征走得急,連聲道別都未來得及跟琉璃說。這邊一旦安定下來,立刻要寫信給琉璃的時候,卻從崔府傳來的信中知道了琉璃被劫的事情。第一時間心中大怒,然而沉下心來,知道這件事牽扯的定不止琉璃一個。略作思索,便去了元韜帳中。
元韜這邊卻是剛剛看完了李蓋和長孫嵩傳來的密信,李蓋自是武人,寫的密信簡明扼要,卻是直擊重點,隻說事情前後,沒有半句評判猜度之詞。而長孫嵩卻多的是就琉璃被劫的事情說了一些自己的擔憂。
崔浩一進來,元韜看他的表情凝重,便知道他定是得了琉璃被劫的消息。崔府既然知道了這件事情,沒有理由瞞著他不告訴他。
示意崔浩坐了,開口便問道:“你是如何想的?”
崔浩落了座,神情清冷地說道:“皇上前腳才出都城,有人便如此迫不及待,未免著急了些。赫連昌本來不甘心覆國,容易被鼓動本在意料之中,那北涼王是個行事蠻橫的,輕易被煽動也不意外。隻是赫連昌再心有不甘,也不是沒有腦子的人,他現在不光榮華富貴,連身家性命都在皇上掌握之中,自然不會輕舉妄動。能說動,靠的可不隻是一張嘴,沒有那個身份地位,赫連昌怎會頂著身家性命輕易冒險?”
崔浩為人向來謹慎,跟元韜關係再近,從未有過如此直白的時候。他因著父親雖受皇上重用,卻很受那些鮮卑舊族的排斥,因此平日裏並不求授官升職。他為人是清高了些,許多場合也並不一味地彰顯自己,隻是不想他父子二人俱得高位,那些舊臣心中生妒無羰生事。然而琉璃是他的底線,動了琉璃,他便再無半分客氣。
元韜凝了凝眉,說道:“先帝一朝,因著清河王弑父爭位,先帝不得已誅殺清河王一族,流血頗多。如今竟然有人想走清河王的舊路,自尋死路嗎?”
“如今皇上征夏,頗有戰功,那人真有逆心,也不得民意。我看他試探的心思多於謀逆的心思。皇上若是因此降罪赫連昌,借以懲治,必難以安撫夏國舊臣,長安統萬,隻怕生亂。此事牽涉北涼,若是兩國引發了不快,北涼倒向宋地,我們便是腹背受敵。皇上若是忍而不究,那人便會變本加厲,越發猖狂。”
元韜冷笑了一聲,說道:“宮中走丟的宮女李蓋不是找回了嗎?那宮婦是被哪個收賣了,做了什麽事情,受了誰指使,一問便知。赫連昌和北涼現在不能動,殺個雞儆儆猴也沒什麽不可。等這裏戰事一了,赫連定一敗,滅了夏國,南下可攻宋地,西進可滅北涼,那個時候,看北涼是不是還敢有二心,能像現在這樣囂張!北涼王目光也短了些!”
說完,看了看崔浩:“你正好在這裏,代我分別寫信給李蓋和長孫嵩。宮中出了宮女走丟的事情,等於家中後院起了火,雖然是個苗頭,沒有釀成大禍,總不能等禍釀成了再去整治。叫他們趁早將事情平息了,火苗掐滅了!總不要叫我出征在外還操心宮裏的事情!”
崔浩於是依著元韜的意思,分別措辭給李蓋和長孫嵩回信傳元韜的意思。再回到自己帳裏,立刻又動筆給家裏和阿原分別寫信。
高宅收到信的時候,琉璃的風寒剛去,已經下地在屋裏活動,然而因為在床上躺的時間長,外麵天寒地凍,聶阿姆並不許她到外麵隻怕她再受了寒氣。
崔浩的信自然是先到了阿原手裏,阿原先看了一遍,多是寬慰之詞。於是對聶阿姆說道:“他倒知禮,知道不私傳信件給阿璃。這件事崔府既然沒有瞞他,看他的口氣,想必在皇上麵前說了一番狠話。朝中有長孫嵩等老臣作陣,估計很快會有動作。”
聶阿姆一聽,立刻歡喜地說道:“這才是我們的好姑爺!知道阿璃受了委屈,這便給阿璃找委屈來了。”
阿原先是失笑了一下,然而認真說道:“朝中再有動作,這個時候也不會動北涼。不一定下場雨,大約最多是響幾聲雷震震那些心裏發虛懷著鬼胎的人!”
聶阿姆立刻說道:“崔家阿郎這是變著法地給我們阿璃找委屈呢。他有這份心,阿璃交給他我就樂意。”
說到這裏,恍然覺得自己說錯了話,連忙又改口說道,“這種局勢下,他還肯為阿璃出頭,夫人難道不高看這樣的女婿?”
阿原自然知道聶阿姆對琉璃的心,也不計較,臉上笑了笑,說道:“他這是討好阿璃呢,阿姆便沒有看出來?既然他有心討好,這信,便拿過去讓阿璃看看罷。”
聶阿姆一聽,立刻歡喜地接了信,說道:“崔家阿郎別看不爭官不求職,關鍵時刻比那些高官厚祿的背挺得還硬氣。”
拿了信,迫不及待便走了。
阿原看她如此高看崔浩,仿佛眼裏除了崔浩便再沒有誰能配得上琉璃的樣子,不覺搖頭笑了笑,然而心底到底有了些安慰。她前麵說得再深明大義,然而自己的女兒受了委屈,險險被劫走了再也不能相見,那份惶恐,隻有親身經受過的人才知道。後來數個夜裏的噩夢裏,她次次夢見琉璃被人劫走,自己無處可尋,那種心有餘悸,那種心底的憤怒,那種不甘就此罷休,隻有她自己清楚。
而此刻,崔浩並無邀功滿是寬慰的信中言辭卻瞬間讓她的憤懣得到緩解。這個時候,終於有一個人是肯也敢為琉璃找委屈的,終於有一個人和秉淮一樣,是真心疼惜她的琉璃的。她深自慶幸,這個半子,她找得甚是合意。
後院因不能出門悶在房中無聊正拿著書看的琉璃拿到崔浩的信,並沒有上手打開去看,而是將信往書中一夾,一副知道了的樣子。
聶阿姆倒是忍不住地問道:“得了崔家阿郎的信,你倒不看,放起來是怎麽個意思?他那邊隨著皇上打仗,你道寫封信是那樣有時間的麽?”
琉璃一歪頭,調皮笑道:“信是寫給阿娘的,我隻是順便看一看。寫了什麽話,我猜也猜到了,還看它作甚?隻是崔哥哥寫了信,我不收著,日後被他問起來,我若說沒收沒看,說起來好沒臉。”
聶阿姆忍不住說道:“崔家阿郎知道了你被劫的事情,信中好一通寬慰夫人。夫人說,他怕是在皇上麵前說了狠話,所以才能這般淡定地俱是安慰之詞。這是為著你受了委屈要為你找回來呢。”
琉璃便笑道:“阿姆你說的,好像皇上是小孩子,萬事崔哥哥說了就依著做一樣。皇上是多麽有城府的人,崔哥哥無論說了什麽,皇上必定是首肯了,才會依著做的。皇上可不是任性的人,他做什麽事情,肯定都是對時局有利的。”
聶阿姆聽琉璃說的這般冷靜,忍不住為崔浩抱屈:“你前番出了事,連平時看出來分外看重你的慕容夫人都跑來叫咱們隱忍著,當作什麽都沒有發生。全都城到現在,知道這件事情的,沒有一個人希望將事情鬧大,更願意息事寧人。唯有崔家阿郎,隔了這麽遠的距離,還跑到皇上麵前為你找委屈,這份心,已經十分不易了!”
琉璃看著聶阿姆一本正經的樣子,與掬心一起失笑起來。
掬心笑著說道:“公子若知道阿姆如此維仿於他,一定開心得不得了。”
李蓋和長孫嵩分別收到元韜的信後,兩人很快共同審問了“走失後被抓回來的宮女”,那宮女被一番驚嚇和厲責,隱瞞不住,最後招出來,自己受了宣王元範之母的唆使,於宮中往外傳遞消息,盡告宮中皇上及幾位夫人的動向,前番因著傳消息失誤,被人察覺,驚嚇之下,才想到了逃跑,沒想到竟然跑到了閑居的梁太後家裏去。梁太後並不知她的身份,對她倒是溫和相待,然而卻被誤打誤撞上門搜人的李蓋識破,很快將她抓了回來。
長孫嵩和李蓋一旦得了宣王之母在背後指使的消息,迅速著人報給了元韜。元韜隨即下了旨意回來,著長孫嵩親自到宣王府對宣王之母問罪。念在宣王之母奉先帝尚算殷勤,又有宣王在樂平王身側相佐,頗有功勞,宣王之母雖做出收買宮人,有違宮製的事情,暫且饒她性命,隻將其禁於宣王府內,等候皇上回都城再發落。
皇上更是修書一封,直發統萬的宣王,信中對他嚴厲斥責一番,明知其母做出悖逆之事,他卻知情不報,一再縱容,再有隱瞞,一並處罪。信中又說,如今他尚念兄弟之情,宣王卻全無兄弟之義,望其好好思過,深究己錯,並叫樂平王督責宣王思過,不得怠慢。
宣王接到信後,誠惶誠恐,拿著信到樂平王麵前戰戰兢兢地請了一番罪。他知道母親向來私心,然而想著她一介婦人,翻不起多大風浪,不過是無聊之餘打發一下時光,因此平日也未加苛責。沒想到居然宮女失誤,將她招了出來,惹得皇上如此大怒。
樂平王沉默地聽完了宣王的請罪,依著皇上的意思將宣王責備了一番,指出他的錯處,叫他好好改過,然後又勸慰了兩句。
元韜這邊卻是剛剛看完了李蓋和長孫嵩傳來的密信,李蓋自是武人,寫的密信簡明扼要,卻是直擊重點,隻說事情前後,沒有半句評判猜度之詞。而長孫嵩卻多的是就琉璃被劫的事情說了一些自己的擔憂。
崔浩一進來,元韜看他的表情凝重,便知道他定是得了琉璃被劫的消息。崔府既然知道了這件事情,沒有理由瞞著他不告訴他。
示意崔浩坐了,開口便問道:“你是如何想的?”
崔浩落了座,神情清冷地說道:“皇上前腳才出都城,有人便如此迫不及待,未免著急了些。赫連昌本來不甘心覆國,容易被鼓動本在意料之中,那北涼王是個行事蠻橫的,輕易被煽動也不意外。隻是赫連昌再心有不甘,也不是沒有腦子的人,他現在不光榮華富貴,連身家性命都在皇上掌握之中,自然不會輕舉妄動。能說動,靠的可不隻是一張嘴,沒有那個身份地位,赫連昌怎會頂著身家性命輕易冒險?”
崔浩為人向來謹慎,跟元韜關係再近,從未有過如此直白的時候。他因著父親雖受皇上重用,卻很受那些鮮卑舊族的排斥,因此平日裏並不求授官升職。他為人是清高了些,許多場合也並不一味地彰顯自己,隻是不想他父子二人俱得高位,那些舊臣心中生妒無羰生事。然而琉璃是他的底線,動了琉璃,他便再無半分客氣。
元韜凝了凝眉,說道:“先帝一朝,因著清河王弑父爭位,先帝不得已誅殺清河王一族,流血頗多。如今竟然有人想走清河王的舊路,自尋死路嗎?”
“如今皇上征夏,頗有戰功,那人真有逆心,也不得民意。我看他試探的心思多於謀逆的心思。皇上若是因此降罪赫連昌,借以懲治,必難以安撫夏國舊臣,長安統萬,隻怕生亂。此事牽涉北涼,若是兩國引發了不快,北涼倒向宋地,我們便是腹背受敵。皇上若是忍而不究,那人便會變本加厲,越發猖狂。”
元韜冷笑了一聲,說道:“宮中走丟的宮女李蓋不是找回了嗎?那宮婦是被哪個收賣了,做了什麽事情,受了誰指使,一問便知。赫連昌和北涼現在不能動,殺個雞儆儆猴也沒什麽不可。等這裏戰事一了,赫連定一敗,滅了夏國,南下可攻宋地,西進可滅北涼,那個時候,看北涼是不是還敢有二心,能像現在這樣囂張!北涼王目光也短了些!”
說完,看了看崔浩:“你正好在這裏,代我分別寫信給李蓋和長孫嵩。宮中出了宮女走丟的事情,等於家中後院起了火,雖然是個苗頭,沒有釀成大禍,總不能等禍釀成了再去整治。叫他們趁早將事情平息了,火苗掐滅了!總不要叫我出征在外還操心宮裏的事情!”
崔浩於是依著元韜的意思,分別措辭給李蓋和長孫嵩回信傳元韜的意思。再回到自己帳裏,立刻又動筆給家裏和阿原分別寫信。
高宅收到信的時候,琉璃的風寒剛去,已經下地在屋裏活動,然而因為在床上躺的時間長,外麵天寒地凍,聶阿姆並不許她到外麵隻怕她再受了寒氣。
崔浩的信自然是先到了阿原手裏,阿原先看了一遍,多是寬慰之詞。於是對聶阿姆說道:“他倒知禮,知道不私傳信件給阿璃。這件事崔府既然沒有瞞他,看他的口氣,想必在皇上麵前說了一番狠話。朝中有長孫嵩等老臣作陣,估計很快會有動作。”
聶阿姆一聽,立刻歡喜地說道:“這才是我們的好姑爺!知道阿璃受了委屈,這便給阿璃找委屈來了。”
阿原先是失笑了一下,然而認真說道:“朝中再有動作,這個時候也不會動北涼。不一定下場雨,大約最多是響幾聲雷震震那些心裏發虛懷著鬼胎的人!”
聶阿姆立刻說道:“崔家阿郎這是變著法地給我們阿璃找委屈呢。他有這份心,阿璃交給他我就樂意。”
說到這裏,恍然覺得自己說錯了話,連忙又改口說道,“這種局勢下,他還肯為阿璃出頭,夫人難道不高看這樣的女婿?”
阿原自然知道聶阿姆對琉璃的心,也不計較,臉上笑了笑,說道:“他這是討好阿璃呢,阿姆便沒有看出來?既然他有心討好,這信,便拿過去讓阿璃看看罷。”
聶阿姆一聽,立刻歡喜地接了信,說道:“崔家阿郎別看不爭官不求職,關鍵時刻比那些高官厚祿的背挺得還硬氣。”
拿了信,迫不及待便走了。
阿原看她如此高看崔浩,仿佛眼裏除了崔浩便再沒有誰能配得上琉璃的樣子,不覺搖頭笑了笑,然而心底到底有了些安慰。她前麵說得再深明大義,然而自己的女兒受了委屈,險險被劫走了再也不能相見,那份惶恐,隻有親身經受過的人才知道。後來數個夜裏的噩夢裏,她次次夢見琉璃被人劫走,自己無處可尋,那種心有餘悸,那種心底的憤怒,那種不甘就此罷休,隻有她自己清楚。
而此刻,崔浩並無邀功滿是寬慰的信中言辭卻瞬間讓她的憤懣得到緩解。這個時候,終於有一個人是肯也敢為琉璃找委屈的,終於有一個人和秉淮一樣,是真心疼惜她的琉璃的。她深自慶幸,這個半子,她找得甚是合意。
後院因不能出門悶在房中無聊正拿著書看的琉璃拿到崔浩的信,並沒有上手打開去看,而是將信往書中一夾,一副知道了的樣子。
聶阿姆倒是忍不住地問道:“得了崔家阿郎的信,你倒不看,放起來是怎麽個意思?他那邊隨著皇上打仗,你道寫封信是那樣有時間的麽?”
琉璃一歪頭,調皮笑道:“信是寫給阿娘的,我隻是順便看一看。寫了什麽話,我猜也猜到了,還看它作甚?隻是崔哥哥寫了信,我不收著,日後被他問起來,我若說沒收沒看,說起來好沒臉。”
聶阿姆忍不住說道:“崔家阿郎知道了你被劫的事情,信中好一通寬慰夫人。夫人說,他怕是在皇上麵前說了狠話,所以才能這般淡定地俱是安慰之詞。這是為著你受了委屈要為你找回來呢。”
琉璃便笑道:“阿姆你說的,好像皇上是小孩子,萬事崔哥哥說了就依著做一樣。皇上是多麽有城府的人,崔哥哥無論說了什麽,皇上必定是首肯了,才會依著做的。皇上可不是任性的人,他做什麽事情,肯定都是對時局有利的。”
聶阿姆聽琉璃說的這般冷靜,忍不住為崔浩抱屈:“你前番出了事,連平時看出來分外看重你的慕容夫人都跑來叫咱們隱忍著,當作什麽都沒有發生。全都城到現在,知道這件事情的,沒有一個人希望將事情鬧大,更願意息事寧人。唯有崔家阿郎,隔了這麽遠的距離,還跑到皇上麵前為你找委屈,這份心,已經十分不易了!”
琉璃看著聶阿姆一本正經的樣子,與掬心一起失笑起來。
掬心笑著說道:“公子若知道阿姆如此維仿於他,一定開心得不得了。”
李蓋和長孫嵩分別收到元韜的信後,兩人很快共同審問了“走失後被抓回來的宮女”,那宮女被一番驚嚇和厲責,隱瞞不住,最後招出來,自己受了宣王元範之母的唆使,於宮中往外傳遞消息,盡告宮中皇上及幾位夫人的動向,前番因著傳消息失誤,被人察覺,驚嚇之下,才想到了逃跑,沒想到竟然跑到了閑居的梁太後家裏去。梁太後並不知她的身份,對她倒是溫和相待,然而卻被誤打誤撞上門搜人的李蓋識破,很快將她抓了回來。
長孫嵩和李蓋一旦得了宣王之母在背後指使的消息,迅速著人報給了元韜。元韜隨即下了旨意回來,著長孫嵩親自到宣王府對宣王之母問罪。念在宣王之母奉先帝尚算殷勤,又有宣王在樂平王身側相佐,頗有功勞,宣王之母雖做出收買宮人,有違宮製的事情,暫且饒她性命,隻將其禁於宣王府內,等候皇上回都城再發落。
皇上更是修書一封,直發統萬的宣王,信中對他嚴厲斥責一番,明知其母做出悖逆之事,他卻知情不報,一再縱容,再有隱瞞,一並處罪。信中又說,如今他尚念兄弟之情,宣王卻全無兄弟之義,望其好好思過,深究己錯,並叫樂平王督責宣王思過,不得怠慢。
宣王接到信後,誠惶誠恐,拿著信到樂平王麵前戰戰兢兢地請了一番罪。他知道母親向來私心,然而想著她一介婦人,翻不起多大風浪,不過是無聊之餘打發一下時光,因此平日也未加苛責。沒想到居然宮女失誤,將她招了出來,惹得皇上如此大怒。
樂平王沉默地聽完了宣王的請罪,依著皇上的意思將宣王責備了一番,指出他的錯處,叫他好好改過,然後又勸慰了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