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前南華共和國為了向錫蘭、馬爾代夫群島、拉克沙群島、普傑、賈爾岡等地運送兵力和戰爭物資,需要大量的運輸船隻,不得不停止了向尼泊爾、不丹輸送困在韓國的義勇軍。
現在隨著三國艦隊主力的覆滅,許多運輸船又開始奔赴韓國,開始向尼泊爾和不丹輸送義勇軍官兵了。
後世的越南這個時候開始驅逐境內的華僑,齊誌宇通過蘇聯人掌控的時空管理局同越南人做了一筆交易,齊誌宇將用安南青壯男子交換越南人手中的華僑,越南人經過抗法戰爭,抗美戰爭、國內戰爭,這樣三場戰爭下來,國內嚴重缺乏男子,以至於很多女人都找不到男人,這種狀況不利於國家穩定。
所以越南當局盯上了南華共和國轄區內的安南男子,前幾年為換取越南手中的美國人留下的武器、彈藥,齊誌宇向越南輸入了將近十萬名安南男子,經濟嚴重依靠蘇聯支持的越南當局因為安南人輸入過多,無法承受,去年不得不暫時停止了人口輸入,要求南華共和國必須以糧食和黃金交換武器、彈藥,經過將近一年的貿易,越南當局獲得了大量的黃金和糧食,覺得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於是就又恢複了人口引進的計劃,不過卻不是用武器換人口,而是以華僑換取安南男子。
按照雙方達成的協議,南華共和國必須用十個安南男子換取一名華僑,而華僑不論性別、男女老弱。
齊誌宇也正想給安南來一次大換血,降低安南人的比例,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前些年人口換武器的行動中,齊誌宇就打算暗中向後世的越南派遣間諜。
隻是當時找不到會越語,且忠實可靠的人才,這樣的人需要長達數年的培訓,不過從那時起齊誌宇就在河內秘密建立了培訓基地,專門培養穿越後世越南的間諜,這些間諜都是從特戰隊中選拔的特種兵,經過長達兩年的專門培訓,掌握了越南語言、風俗,即便與之相處幾年也未必能看出破綻。
間諜培養出來了,上個月,齊誌宇就利用向後世越南輸送人口的機會,一次性送過去十名間諜。
上個月齊誌宇向越南輸送了一萬名年齡17歲至25歲的安南男子,換回了兩千名華僑,基本上都是十歲以下的兒童和耄耋老人,所以齊誌宇並不擔心越南人在這些人裏做手腳,安插間諜,不過還是對那些耄耋老人進行了嚴格審查,並且將這些經過嚴格審查的華僑都送往了尼泊爾和不丹,交給了義勇軍,這些年從西南政區清查出來的共產黨員,齊誌宇從來都是送給其一筆盤纏,然後禮送出境。
盡管這樣做使得越來越多的共產黨滲透進來,另外還有國內受蔣介石排斥的人士,也來到了河內。
後者可以吸收進政府部門,可是對於前者,這個時期由於政見不同,齊誌宇很擔心他們的存在會破壞國內的穩定和發展,所以必須將其禮送出境。
不過在得到尼泊爾和不丹後,這些人的去向又多了一個選擇,那就是跟隨義勇軍去往這兩個國家。
目前進入尼泊爾和不丹的義勇軍因為一度中斷輸送,兵力隻有五千人,可是這階段被送到這兩個國家的從安南、東南亞華僑中審查出來的共產黨卻達到了八千多人。
二月份,南華共和國加大了往返韓國與吉大港船隊的規模,僅僅二月份接送過來的義勇軍人數就達到了一萬人。
有了這兩萬多人,又有南華共和國在旁協助,楊靖宇有了底氣,立即在尼泊爾和不丹境內實施了土地革命,將土地從地主手中奪過來,分給了貧農,贏得了貧農的支持,隨即在貧農中發展黨員,並在鄉村建立了民兵組織。
尼泊爾、不丹的地主階級眼睜睜看著自己辛苦幾代弄到手的土地就這樣被中國人搶了去,隻能將苦水吞進肚子裏,卻沒有任何反抗的膽量。
中國人坦克、大炮武裝到了牙齒,邊境地帶又有更加強大,打敗了三國艦隊的南華共和國的軍隊,除非不想活了才會反抗。
印度這個國家土地廣袤、人口眾多,光靠南華共和國短時間內是吞不下的,所以齊誌宇這才引入共產黨的勢力,希望讓共產黨協助自己一同吞下印度。
既然共產黨在尼泊爾、不丹初步站穩了腳跟,齊誌宇便將將這兩個國家分隔開的印度的錫金邦送給了共產黨,這樣尼泊爾和不丹就連接在了一起。
三月初,被困在印度孟買、達波爾、墨爾墨高等幾個海港的三國艦隊殘餘分艦隊終因與陸地失去了聯係,又被水雷封鎖無法逃出港灣,導致給養斷絕,萬般無奈之下,派出談判代表與南華共和國進行了談判。
南華共和國允諾隻要完好交出艦船,即將所有人員送到伊朗交給那裏的英國殖民當局,但不包括包括在拉克沙群島俘獲的各國俘虜。
如果本人願意留下來幫助南華共和國培訓海軍官兵,那麽他將得到三倍於本國的薪酬。
這些人根本就沒有與南華共和國討價還價的權利,倒是有英國海軍軍官提出來將所有被困在港灣內的艦船炸毀,可是立即被法國、荷蘭人頂回去了,為了英國人的利益,沒有人願意承擔給中國人做苦力的後果,想想此刻正在緬甸境內修路、修橋的那些英印軍俘虜就知道中國人多殘酷了,那些俘虜除非被榨光了最後一點力氣才能得到解脫。
最後那個提出來炸沉艦船的家夥被軟禁起來,絕大部分三國船員交出了艦船後,得到了自由,毫發無損地去了伊朗,隻有三百多人禁不住金錢的誘惑,選擇留下來加入了南華共和國的海軍,幫助南華共和國培養海軍官兵,這些人基本上都是荷蘭人。
三國海軍官兵得到了自由,而南華共和國得到了將近兩百艘各式艦船。
如果這一年裏能夠將數次海戰中沉沒在淺海區的軍艦全部打撈出來,無疑南華共和國的海軍實力將超過日本聯合艦隊,不過不是有了規模巨大的艦船,一個國家就有了強大的海軍,艦船隻是硬件,海軍官兵卻是組成海軍的軟件,現在南華共和國急需要深諳海戰,熟練駕馭艦船橫行大洋的海軍官兵,培養這些專業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為此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不過就是需要一萬年,南華共和國也會為之不輟努力。
自從第四集團軍脫離了西南國民軍後,白崇禧為獨攬大權,開始排除異己。
張學良現在的地位很尷尬,白崇禧暗中收買東北軍將領,這幾個月裏通過明拉暗買,至少收編了東北軍的三個師。
而山東的胡璉也在效仿白崇禧,隻不過沒有白崇禧做的那樣露骨,那樣猖狂。
張學良夾在兩股勢力之間,既無力與白崇禧對抗,也沒有實力震懾胡璉,情知再在京津地區呆下去,早晚這點家底就會被白崇禧和胡璉吃得連渣子都不剩。
就在張學良為此憂心如焚的時候,小菊帶著振華影業公司紀錄片《故宮》攝製組成員來到北平,小菊此次來北平,明麵上是為了拍攝紀錄片《故宮》,其實稍微了解娛樂圈的人都知道,拍攝這樣一部片子根本就不用小菊這個董事長親自跑腿,小菊其實是過來探望張學良和於鳳至夫婦。
小菊當年與哥哥齊誌宇剛穿越到這個時空的時候因為機緣巧合與於鳳至結下了深厚的友情,這些年由於兩個人地處南北,一直未曾謀麵,小菊上個月聽齊誌宇說張學良受到白崇禧和胡璉的擠壓,在北平的日子不好過,有心想勸說張學良將平津地區讓給胡璉,帶著東北軍將士投奔南華共和國。
小菊與於鳳至多年未見,心裏一直惦念著,想到攝製組正好要去北平拍攝紀錄片《故宮》,便自告奮勇來北平做說客。
齊誌宇本打算派金山去北平同張學良協商東北軍的去向,妹妹毛遂自薦,就改變了念頭,讓妹妹過來了。
小菊來到北平見到於鳳至,兩姐妹見麵如何親熱,如何暢敘友情這個就不提了,單說小菊向張學良提起齊誌宇誠邀張學良帶著東北軍去南亞發展。
齊誌宇的邀請無疑是給處於窘境中的張學良雪中送炭。齊誌宇送出的誘餌是否足夠誘人,決定著張學良能把東北軍帶出來多少。
如果齊誌宇僅僅將東北軍編入南華共和國的軍隊,估計張學良也隻能帶出幾個師的嫡係部隊,可是如果齊誌宇在印度劃出一大塊地盤,讓東北軍在那裏成立國家,那這個吸引力可就大了去了。
就是這個誘餌估計能讓張學良帶出數十萬東北軍將士,甚至那些已經待價而沽準備看白崇禧和胡璉誰出的價高就投向誰的師長們也不得不改變主意,跟著張學良來印度發展。
齊誌宇給東北軍劃分的印度土地足夠誘人,本內爾河以南印度的土地,不過這隻是暫時的落腳之地,等到站穩了腳跟,東北軍在印度能從英印軍手裏奪下多少土地,東北軍將來建立的國家的邊界就擴展到哪裏。
東北軍那些高級軍官雖然在平津窩著,可是發生在印度洋的戰事還是引起了他們的關注。
南華共和國滅了規模龐大的三國艦隊,印度境內的英印軍就成了無本之木,得不到外來的援助,而自己則可以從南華共和國得到源源不斷的人力、財物支援,憑借東北軍幾十萬軍隊,打那些印度兵還不跟玩似的。
這個誘餌太誘人了,讓張學良和那些有野心的將士躍躍欲試,一心盼望著趕緊到印度搶地盤。
張學良用平津地區從胡璉手裏換到五個師的裝備,隨後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擴充軍隊,短短兩個月就擴充了五個師,同時招募願意去印度開墾土地的百姓,做生意的商人,開辦工廠的實業家……初步統計,準備遷往印度的軍民竟達到了五十多萬人。
現在隨著三國艦隊主力的覆滅,許多運輸船又開始奔赴韓國,開始向尼泊爾和不丹輸送義勇軍官兵了。
後世的越南這個時候開始驅逐境內的華僑,齊誌宇通過蘇聯人掌控的時空管理局同越南人做了一筆交易,齊誌宇將用安南青壯男子交換越南人手中的華僑,越南人經過抗法戰爭,抗美戰爭、國內戰爭,這樣三場戰爭下來,國內嚴重缺乏男子,以至於很多女人都找不到男人,這種狀況不利於國家穩定。
所以越南當局盯上了南華共和國轄區內的安南男子,前幾年為換取越南手中的美國人留下的武器、彈藥,齊誌宇向越南輸入了將近十萬名安南男子,經濟嚴重依靠蘇聯支持的越南當局因為安南人輸入過多,無法承受,去年不得不暫時停止了人口輸入,要求南華共和國必須以糧食和黃金交換武器、彈藥,經過將近一年的貿易,越南當局獲得了大量的黃金和糧食,覺得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於是就又恢複了人口引進的計劃,不過卻不是用武器換人口,而是以華僑換取安南男子。
按照雙方達成的協議,南華共和國必須用十個安南男子換取一名華僑,而華僑不論性別、男女老弱。
齊誌宇也正想給安南來一次大換血,降低安南人的比例,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前些年人口換武器的行動中,齊誌宇就打算暗中向後世的越南派遣間諜。
隻是當時找不到會越語,且忠實可靠的人才,這樣的人需要長達數年的培訓,不過從那時起齊誌宇就在河內秘密建立了培訓基地,專門培養穿越後世越南的間諜,這些間諜都是從特戰隊中選拔的特種兵,經過長達兩年的專門培訓,掌握了越南語言、風俗,即便與之相處幾年也未必能看出破綻。
間諜培養出來了,上個月,齊誌宇就利用向後世越南輸送人口的機會,一次性送過去十名間諜。
上個月齊誌宇向越南輸送了一萬名年齡17歲至25歲的安南男子,換回了兩千名華僑,基本上都是十歲以下的兒童和耄耋老人,所以齊誌宇並不擔心越南人在這些人裏做手腳,安插間諜,不過還是對那些耄耋老人進行了嚴格審查,並且將這些經過嚴格審查的華僑都送往了尼泊爾和不丹,交給了義勇軍,這些年從西南政區清查出來的共產黨員,齊誌宇從來都是送給其一筆盤纏,然後禮送出境。
盡管這樣做使得越來越多的共產黨滲透進來,另外還有國內受蔣介石排斥的人士,也來到了河內。
後者可以吸收進政府部門,可是對於前者,這個時期由於政見不同,齊誌宇很擔心他們的存在會破壞國內的穩定和發展,所以必須將其禮送出境。
不過在得到尼泊爾和不丹後,這些人的去向又多了一個選擇,那就是跟隨義勇軍去往這兩個國家。
目前進入尼泊爾和不丹的義勇軍因為一度中斷輸送,兵力隻有五千人,可是這階段被送到這兩個國家的從安南、東南亞華僑中審查出來的共產黨卻達到了八千多人。
二月份,南華共和國加大了往返韓國與吉大港船隊的規模,僅僅二月份接送過來的義勇軍人數就達到了一萬人。
有了這兩萬多人,又有南華共和國在旁協助,楊靖宇有了底氣,立即在尼泊爾和不丹境內實施了土地革命,將土地從地主手中奪過來,分給了貧農,贏得了貧農的支持,隨即在貧農中發展黨員,並在鄉村建立了民兵組織。
尼泊爾、不丹的地主階級眼睜睜看著自己辛苦幾代弄到手的土地就這樣被中國人搶了去,隻能將苦水吞進肚子裏,卻沒有任何反抗的膽量。
中國人坦克、大炮武裝到了牙齒,邊境地帶又有更加強大,打敗了三國艦隊的南華共和國的軍隊,除非不想活了才會反抗。
印度這個國家土地廣袤、人口眾多,光靠南華共和國短時間內是吞不下的,所以齊誌宇這才引入共產黨的勢力,希望讓共產黨協助自己一同吞下印度。
既然共產黨在尼泊爾、不丹初步站穩了腳跟,齊誌宇便將將這兩個國家分隔開的印度的錫金邦送給了共產黨,這樣尼泊爾和不丹就連接在了一起。
三月初,被困在印度孟買、達波爾、墨爾墨高等幾個海港的三國艦隊殘餘分艦隊終因與陸地失去了聯係,又被水雷封鎖無法逃出港灣,導致給養斷絕,萬般無奈之下,派出談判代表與南華共和國進行了談判。
南華共和國允諾隻要完好交出艦船,即將所有人員送到伊朗交給那裏的英國殖民當局,但不包括包括在拉克沙群島俘獲的各國俘虜。
如果本人願意留下來幫助南華共和國培訓海軍官兵,那麽他將得到三倍於本國的薪酬。
這些人根本就沒有與南華共和國討價還價的權利,倒是有英國海軍軍官提出來將所有被困在港灣內的艦船炸毀,可是立即被法國、荷蘭人頂回去了,為了英國人的利益,沒有人願意承擔給中國人做苦力的後果,想想此刻正在緬甸境內修路、修橋的那些英印軍俘虜就知道中國人多殘酷了,那些俘虜除非被榨光了最後一點力氣才能得到解脫。
最後那個提出來炸沉艦船的家夥被軟禁起來,絕大部分三國船員交出了艦船後,得到了自由,毫發無損地去了伊朗,隻有三百多人禁不住金錢的誘惑,選擇留下來加入了南華共和國的海軍,幫助南華共和國培養海軍官兵,這些人基本上都是荷蘭人。
三國海軍官兵得到了自由,而南華共和國得到了將近兩百艘各式艦船。
如果這一年裏能夠將數次海戰中沉沒在淺海區的軍艦全部打撈出來,無疑南華共和國的海軍實力將超過日本聯合艦隊,不過不是有了規模巨大的艦船,一個國家就有了強大的海軍,艦船隻是硬件,海軍官兵卻是組成海軍的軟件,現在南華共和國急需要深諳海戰,熟練駕馭艦船橫行大洋的海軍官兵,培養這些專業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為此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不過就是需要一萬年,南華共和國也會為之不輟努力。
自從第四集團軍脫離了西南國民軍後,白崇禧為獨攬大權,開始排除異己。
張學良現在的地位很尷尬,白崇禧暗中收買東北軍將領,這幾個月裏通過明拉暗買,至少收編了東北軍的三個師。
而山東的胡璉也在效仿白崇禧,隻不過沒有白崇禧做的那樣露骨,那樣猖狂。
張學良夾在兩股勢力之間,既無力與白崇禧對抗,也沒有實力震懾胡璉,情知再在京津地區呆下去,早晚這點家底就會被白崇禧和胡璉吃得連渣子都不剩。
就在張學良為此憂心如焚的時候,小菊帶著振華影業公司紀錄片《故宮》攝製組成員來到北平,小菊此次來北平,明麵上是為了拍攝紀錄片《故宮》,其實稍微了解娛樂圈的人都知道,拍攝這樣一部片子根本就不用小菊這個董事長親自跑腿,小菊其實是過來探望張學良和於鳳至夫婦。
小菊當年與哥哥齊誌宇剛穿越到這個時空的時候因為機緣巧合與於鳳至結下了深厚的友情,這些年由於兩個人地處南北,一直未曾謀麵,小菊上個月聽齊誌宇說張學良受到白崇禧和胡璉的擠壓,在北平的日子不好過,有心想勸說張學良將平津地區讓給胡璉,帶著東北軍將士投奔南華共和國。
小菊與於鳳至多年未見,心裏一直惦念著,想到攝製組正好要去北平拍攝紀錄片《故宮》,便自告奮勇來北平做說客。
齊誌宇本打算派金山去北平同張學良協商東北軍的去向,妹妹毛遂自薦,就改變了念頭,讓妹妹過來了。
小菊來到北平見到於鳳至,兩姐妹見麵如何親熱,如何暢敘友情這個就不提了,單說小菊向張學良提起齊誌宇誠邀張學良帶著東北軍去南亞發展。
齊誌宇的邀請無疑是給處於窘境中的張學良雪中送炭。齊誌宇送出的誘餌是否足夠誘人,決定著張學良能把東北軍帶出來多少。
如果齊誌宇僅僅將東北軍編入南華共和國的軍隊,估計張學良也隻能帶出幾個師的嫡係部隊,可是如果齊誌宇在印度劃出一大塊地盤,讓東北軍在那裏成立國家,那這個吸引力可就大了去了。
就是這個誘餌估計能讓張學良帶出數十萬東北軍將士,甚至那些已經待價而沽準備看白崇禧和胡璉誰出的價高就投向誰的師長們也不得不改變主意,跟著張學良來印度發展。
齊誌宇給東北軍劃分的印度土地足夠誘人,本內爾河以南印度的土地,不過這隻是暫時的落腳之地,等到站穩了腳跟,東北軍在印度能從英印軍手裏奪下多少土地,東北軍將來建立的國家的邊界就擴展到哪裏。
東北軍那些高級軍官雖然在平津窩著,可是發生在印度洋的戰事還是引起了他們的關注。
南華共和國滅了規模龐大的三國艦隊,印度境內的英印軍就成了無本之木,得不到外來的援助,而自己則可以從南華共和國得到源源不斷的人力、財物支援,憑借東北軍幾十萬軍隊,打那些印度兵還不跟玩似的。
這個誘餌太誘人了,讓張學良和那些有野心的將士躍躍欲試,一心盼望著趕緊到印度搶地盤。
張學良用平津地區從胡璉手裏換到五個師的裝備,隨後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擴充軍隊,短短兩個月就擴充了五個師,同時招募願意去印度開墾土地的百姓,做生意的商人,開辦工廠的實業家……初步統計,準備遷往印度的軍民竟達到了五十多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