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宴結束之後。
朱棣把朱高煦、鄭和叫到了武英殿。
這是鄭和回京之後,第一次走入武英殿。
他發現殿內的擺設與以往區別不大,但在殿內西側擺著一扇巨大的屏風,其上懸掛著一麵超大型的輿圖。
“此正是大九洲輿圖。”
朱高煦見鄭和瞅著巨圖怔怔出神,便開口解釋道。
“鄭和?”朱棣的腳步停在輿圖前,負手而立, 問道。
鄭和躬身道:“臣在。”
朱棣舉起右手,撫摸著圖上的南洋海域,說道:“朕問你,南洋何處是鎖鑰之地?”
“陛下容稟,若說鎖鑰之地,當看如何考量。”鄭和恭聲道。
朱棣收回手, 頗有興致道:“說仔細些。”
鄭和拱手施了一禮, 接著伸出左手,指著滿剌加與蘇門答剌之間的海峽(後世的馬六甲海峽),道:“陛下請看,此處對於西洋、南洋來說,皆是咽喉之地。”
“而滿剌加和蘇門答剌皆是控製此海峽的重要港口,前者控製南方,後者控製北方。”
朱棣點頭道:“據朕所知,這條海峽自唐宋以來,便是泰西諸國與中華海上貿易航線上的命脈。”
“陛下所言極是,因此,這條海峽可以算是一處南洋的鎖鑰之地。”鄭和恭聲道。
朱高煦明知故問道:“鄭和,你的意思是說,南洋的鎖鑰之地,不止這一處?”
鄭和躬身道:“殿下明鑒,南洋的鎖鑰之地, 確實不止這一處。”
他說到這裏,把左手從滿剌加與蘇門答剌之間的海峽移到下麵東南方的舊港,接著道:“陛下、太子殿下, 請看,若要由北向南,攻略南洋群島,那麽舊港便是一處中轉重鎮。”
朱棣與朱高煦都不是愚笨之人,反而屬於那種舉一反三的聰慧之輩。
他們不需要鄭和做過多的解釋,僅僅從圖上舊港的位置,再結合鄭和所言“攻略南洋”,就已大致明白了鄭和這麽說的原因。
鄭和第一次率領的大明船隊,出海人數在兩萬七八千人左右。
如此龐大的隊伍,僅日常生活所耗費的物資,便是一個巨大的數目。
朱高煦曾與戶部尚書鬱新計算過,以糧食為例,每人一天一升口糧,整個航行按一年半來算,就需消耗掉十五萬石以上的糧食,這需要幾十艘大船運載。
正因如此,船隊必須要有一個或多個固定的物資轉運站。
一方麵存放不急需的物資,減少運輸船隻。
另一方麵可以為大明使團的主力船隊和分往各區的分支船隊不斷補充物資。
此外,大明船隊出發與返航皆憑借海洋季風。
如此一來,在船隊出海巡洋的途中便需要一個或多個候風停泊地,在那裏住上一段時間,等候季風,以便繼續前行或者啟程歸國。
而且,大明船隊出使與勘測的地區很多,除主力船隊在主航線上到達一些主要地區外,沿途還要分派出一些分支船隊到達其他一些地區。
<a href="http://m.ahzww.org" id="wzsy">ahzww.org</a>
為了回歸大明本土地區時可以統一時間,也需要建立一個或多個返程集中地。
由於這些原因,在大明船隊出海巡洋的途中建立一個或多個中轉站或者停靠站,便成為了鄭和、王景弘、陳瑄三人的重要工作。
“臣鬥膽,叩請陛下在滿剌加國、蘇門答剌國設立官廠,以為船隊出海巡洋之中轉停靠之所在。”
忽然,鄭和轉過身,麵向朱棣,屈膝跪下,俯身拜道。
“快起來,此事百利而無一弊,朕豈有不允之理?”朱棣笑道。
鄭和緩緩起身,同時恭聲道:“陛下聖明!”
朱棣接著道:“鄭和啊,你出海之前,朕特賜你天子劍,其實你早就該在滿剌加、蘇門答剌設立官廠了!”
“未經陛下準許,臣不敢擅權。”
鄭和躬身道。
“那你是如何解決物資中轉之事的?”朱棣問道。
鄭和如實答道:“臣利用了與滿剌加國君的關係,在滿剌加建造了一座大的城垣,用來儲存錢糧貨物。”
“且細細道來。”
朱棣走到屏風對麵,隨意的坐在了一把交椅上,然後十分感興趣的對鄭和說道。
朱高煦也想知道鄭和與滿剌加國君的故事,便走到朱棣旁邊坐下。
“鄭和,到這邊坐下說。”
朱棣用眼神示意鄭和坐下。
“是。”鄭和恭聲道。
殿外的宦官眼疾手快,很快端上來三杯茶水。
於是,鄭和緩緩把他與滿剌加國君的故事,大致講述了一遍。
滿剌加首任國君名叫拜裏米蘇拉,本來是三佛齊王國的王子,因當時三佛齊王國被滿者伯夷國攻占,他不得不由巨港逃至淡馬錫。
之後,他輾轉向北逃亡,在途中一棵滿剌加樹下休息時,看見一條獵狗將一隻小鼠鹿逼到絕境,小鼠鹿為了自衛,竟然爆發出驚人力量將獵狗踢進了河裏。
拜裏米蘇拉覺得腳下是一塊吉祥之地,於是便將此地命名為滿剌加,並定居在此,逐漸建立了一座村鎮。
這個名叫滿剌加的村鎮勢單力薄,為了棲身之所不被霸占,拜裏米蘇拉甘願每年交納四十兩黃金給北方的暹羅國。
不過,他的南麵卻又麵臨著滿者伯夷國的威脅。
幸好在不久後,鄭和率領的大明船隊出現在了南洋。
也就是在那時,生活在舊港的施進卿見到大明船隊的天威,才萌生了入京求援的計劃。
鄭和要去西洋,必須經過滿剌加海峽。
於是,在滿剌加,鄭和見到了滿剌加的建立者拜裏米蘇拉。
鄭和見滿剌加弱小,便率領官兵消除了滿者伯夷及暹羅對滿剌加的武裝侵略和威脅。
之後,他更是無微不至地協助拜裏米蘇剌,把滿剌加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了繁華的貿易中心。
拜裏米蘇剌為了感謝鄭和與大明,決定歸順大明。
就這樣,鄭和順理成章的在滿剌加建立了一座大型城垣,並設下四個城門與更鼓樓,在晚上巡邏警戒。
他在城垣裏又設立重柵小城,建造倉庫。
船隊下西洋所需的錢糧貨物,都在這些倉庫裏存貯,以備隨時之用。
鄭和派往周邊各地的船隻,回航時皆在滿剌加聚齊,打整番貨,停泊候風,一旦南風正順,即刻起錨揚帆,開航回大明本土。
“鄭和聽旨,朕命你下次出海巡洋時,在滿剌加、蘇門答剌建立軍鎮、官廠,與舊港都司相應,確保南洋之太平。”
朱棣聽了鄭和所講述的故事,當即在心中做出一個決定,然後起身說道。
鄭和立即跪地接旨道:“微臣領旨!”
“平身罷。”
朱棣道:“朕還有一件事要問問你的看法。”
他說到這裏,目光落到朱高煦臉上,給了後者一個眼色。
朱高煦會意,便對平身後剛坐下的鄭和說道:“鄭和,父皇打算把婆羅洲分封給我五叔,把爪哇洲分封給我六叔,你覺得這兩處地方,當做周、楚二藩建國之地,如何?”
鄭和思索了一番,恭聲道:“殿下,臣率領船隊去過婆羅洲與爪哇洲,恕臣直言,婆羅洲地域遼闊,物產豐盈,實在不宜為藩王之土。”
“且細細道來。”朱棣沉聲道。
鄭和恭聲道:“是。”
“據臣所知,香料群島,便位於婆羅洲東部,那裏盛產丁香、豆蔻、胡椒,自唐宋時便有番人從那裏販賣香料到我中華。若控製了婆羅洲,再控製香料群島,便會輕而易舉。”
眾所周知,香料是大明的達官貴人,以及海外萬邦的貴族都喜歡的東西,猶如黃金白銀。
對朱棣而言,僅僅一個香料,還不足以讓他對婆羅洲產生強大的占有欲。
“婆羅洲西北臨海處,有一國名渤泥,在南朝梁時就有與我中華聯係的記載。在唐代,渤泥已經是‘其地延袤數千裏’的大國。洪武初期,太祖皇帝曾遣使前往浡泥。”
鄭和接著道:“臣了解到的浡泥國,共轄十四州,其國都居民達萬人,居民善耕務農,農產有稻米、胡椒、椰子等,當地盛產龍腦香,其民煮海為鹽,釀秫為酒。”
朱高煦聽到這裏,微微皺眉道:“鄭和,你著重說一說婆羅洲的情況。”
“是。”鄭和恭聲道。
隨後,他接著道:“據臣初步勘測,婆羅洲大約有六、七個呂宋島那般大,其地形起伏和緩,土地肥沃,遍布河流,適宜耕種。那裏雖然氣候炎熱,但雨量豐沛,稻穀一年兩熟,其民皆習以為常。”
朱棣聽到這裏,眼皮忽然跳動了一下。
在他的理解範疇之內,一個呂宋島相當於一個福建省的麵積,那婆羅洲豈不是有大明東南沿海六、七個省加在一起那般大?
而且婆羅洲境內的稻米可以一年兩熟,如此廣闊的地方,養活數百萬乃至上千萬人都不是問題!
“渤泥國出產銅、鐵、煤等礦物,可見婆羅洲上各種礦產必然不少。且森林密布,有取之不盡的木材,就地造船,再適合不過了。”
鄭和一邊思索,一邊說道:“婆羅洲的氣候與環境也適合種植香料。”
“此外,婆羅洲的高山區域有很多草地,還可以養牛馬等牲畜。”
說到最後,鄭和特別補充了一句。
朱棣聽到蓄養牛馬,第一反應是占據婆羅洲之後,隻需數年時間,便可擁有一支騎兵。
“鄭和,你所知曉的這些,是你親自走上婆羅洲考察勘測的麽?”
朱棣想確定一下鄭和所言之真偽。
“回陛下,臣聽說婆羅洲地域遼闊,特地上去勘察了一番。”
鄭和恭聲道:“若臣沒有估算錯的話,臣應該是沿著一條淡水河,乘馬車走了有五百餘裏地,河的兩岸,皆是種滿了水稻的農田。”
朱棣聞言,大受震撼,道:“好了,不必再說了,朕心中已有決斷。”
朱高煦卻接話道:“父皇,既然婆羅洲如此重要,兒臣建議,下次大明船隊出海時,可在婆羅洲上擇地設立一座軍鎮,留下數個千戶所,在那裏進行建設。”
“鄭和,太子所言,你聽清沒有?”
朱棣扭頭看向鄭和,問道。
鄭和恭聲道:“回陛下,臣聽清了。”
“好,下次你再出海,記得辦理此事。”朱棣吩咐道。
鄭和道:“是。”
“另外還有一事,你對孔雀半島,了解多少?”
朱棣想了想,接著問道。
“回陛下,臣在古裏國住了半個月,對孔雀半島還算有些了解。”
鄭和恭聲答道。
這時,朱高煦接話道:“鄭和,父皇打算在日後分封幾位藩王去孔雀半島建國,你覺得可行麽?”
“臣覺得可行,但免不了與那裏的邦國刀兵相見。”鄭和十分坦誠的說道。
朱棣奇道:“此話何意?”
鄭和恭聲道:“回陛下,據臣所知,孔雀半島上雖然邦國林立,但各國體製卻幾乎一致。”
朱棣詫異道:“這世上竟然還有此等怪事?”
“陛下有所不知。”
鄭和恭聲道:“孔雀半島上的各邦國,皆實行等級森嚴的種姓製度和村社製度。”
“所謂種姓製度,由高至低依次為婆羅門、刹蒂利、吠舍、首陀羅四個階層。國王與其認定的僧侶屬於最高的婆羅門階層,國王手下的軍事貴族屬於刹蒂利階層,普通農人、手工業者、商人屬於吠舍階層,而那些破產者或被征服者則屬於首陀羅。”
朱高煦故作感慨道:“實行這種體製,豈非亡國之象?”
鄭和道:“臣起初也覺得奇怪,心想古裏等國實行這種等級之製,百姓為何不反,後來發現那裏的人上到國王,下到平民,皆信教,相信輪回贖罪之說。由此可見,孔雀半島各邦國,皆缺乏聖人教化,國內底層之民皆是愚昧無知之人。”
“不錯,你接著說村社製度。”朱高煦道。
鄭和道:“至於村社製度,即各邦國的國王,通常會直接掌控邦國內三分之一的土地,而將其餘土地分封給貴族、教會、寺院,然後由貴族將土地出租給村社農人耕種,征收地租和賦稅,作為國王的財政收入。”
他說到這裏,麵朝朱棣,微微低頭,恭聲道:“陛下,那些邦國內的底層農人除了向國王交納田賦,負擔各種勞役如無償修渠、築路、修寺院、堡壘、宮殿、陵墓、花園等之外,還要被迫繳納額外捐稅,如使用農具、牲畜、榨油機、織布機要納稅,結婚、家祭、建房也要納稅。因此,這些農人極端貧困。”
此時,朱棣已經明白了鄭和表達的意思,即大明的藩王想要在孔雀半島建國,最佳策略是帶領那裏的底層百姓造反!
PS:大明親王去國外帶領貧民造反,帶勁不?
朱棣把朱高煦、鄭和叫到了武英殿。
這是鄭和回京之後,第一次走入武英殿。
他發現殿內的擺設與以往區別不大,但在殿內西側擺著一扇巨大的屏風,其上懸掛著一麵超大型的輿圖。
“此正是大九洲輿圖。”
朱高煦見鄭和瞅著巨圖怔怔出神,便開口解釋道。
“鄭和?”朱棣的腳步停在輿圖前,負手而立, 問道。
鄭和躬身道:“臣在。”
朱棣舉起右手,撫摸著圖上的南洋海域,說道:“朕問你,南洋何處是鎖鑰之地?”
“陛下容稟,若說鎖鑰之地,當看如何考量。”鄭和恭聲道。
朱棣收回手, 頗有興致道:“說仔細些。”
鄭和拱手施了一禮, 接著伸出左手,指著滿剌加與蘇門答剌之間的海峽(後世的馬六甲海峽),道:“陛下請看,此處對於西洋、南洋來說,皆是咽喉之地。”
“而滿剌加和蘇門答剌皆是控製此海峽的重要港口,前者控製南方,後者控製北方。”
朱棣點頭道:“據朕所知,這條海峽自唐宋以來,便是泰西諸國與中華海上貿易航線上的命脈。”
“陛下所言極是,因此,這條海峽可以算是一處南洋的鎖鑰之地。”鄭和恭聲道。
朱高煦明知故問道:“鄭和,你的意思是說,南洋的鎖鑰之地,不止這一處?”
鄭和躬身道:“殿下明鑒,南洋的鎖鑰之地, 確實不止這一處。”
他說到這裏,把左手從滿剌加與蘇門答剌之間的海峽移到下麵東南方的舊港,接著道:“陛下、太子殿下, 請看,若要由北向南,攻略南洋群島,那麽舊港便是一處中轉重鎮。”
朱棣與朱高煦都不是愚笨之人,反而屬於那種舉一反三的聰慧之輩。
他們不需要鄭和做過多的解釋,僅僅從圖上舊港的位置,再結合鄭和所言“攻略南洋”,就已大致明白了鄭和這麽說的原因。
鄭和第一次率領的大明船隊,出海人數在兩萬七八千人左右。
如此龐大的隊伍,僅日常生活所耗費的物資,便是一個巨大的數目。
朱高煦曾與戶部尚書鬱新計算過,以糧食為例,每人一天一升口糧,整個航行按一年半來算,就需消耗掉十五萬石以上的糧食,這需要幾十艘大船運載。
正因如此,船隊必須要有一個或多個固定的物資轉運站。
一方麵存放不急需的物資,減少運輸船隻。
另一方麵可以為大明使團的主力船隊和分往各區的分支船隊不斷補充物資。
此外,大明船隊出發與返航皆憑借海洋季風。
如此一來,在船隊出海巡洋的途中便需要一個或多個候風停泊地,在那裏住上一段時間,等候季風,以便繼續前行或者啟程歸國。
而且,大明船隊出使與勘測的地區很多,除主力船隊在主航線上到達一些主要地區外,沿途還要分派出一些分支船隊到達其他一些地區。
<a href="http://m.ahzww.org" id="wzsy">ahzww.org</a>
為了回歸大明本土地區時可以統一時間,也需要建立一個或多個返程集中地。
由於這些原因,在大明船隊出海巡洋的途中建立一個或多個中轉站或者停靠站,便成為了鄭和、王景弘、陳瑄三人的重要工作。
“臣鬥膽,叩請陛下在滿剌加國、蘇門答剌國設立官廠,以為船隊出海巡洋之中轉停靠之所在。”
忽然,鄭和轉過身,麵向朱棣,屈膝跪下,俯身拜道。
“快起來,此事百利而無一弊,朕豈有不允之理?”朱棣笑道。
鄭和緩緩起身,同時恭聲道:“陛下聖明!”
朱棣接著道:“鄭和啊,你出海之前,朕特賜你天子劍,其實你早就該在滿剌加、蘇門答剌設立官廠了!”
“未經陛下準許,臣不敢擅權。”
鄭和躬身道。
“那你是如何解決物資中轉之事的?”朱棣問道。
鄭和如實答道:“臣利用了與滿剌加國君的關係,在滿剌加建造了一座大的城垣,用來儲存錢糧貨物。”
“且細細道來。”
朱棣走到屏風對麵,隨意的坐在了一把交椅上,然後十分感興趣的對鄭和說道。
朱高煦也想知道鄭和與滿剌加國君的故事,便走到朱棣旁邊坐下。
“鄭和,到這邊坐下說。”
朱棣用眼神示意鄭和坐下。
“是。”鄭和恭聲道。
殿外的宦官眼疾手快,很快端上來三杯茶水。
於是,鄭和緩緩把他與滿剌加國君的故事,大致講述了一遍。
滿剌加首任國君名叫拜裏米蘇拉,本來是三佛齊王國的王子,因當時三佛齊王國被滿者伯夷國攻占,他不得不由巨港逃至淡馬錫。
之後,他輾轉向北逃亡,在途中一棵滿剌加樹下休息時,看見一條獵狗將一隻小鼠鹿逼到絕境,小鼠鹿為了自衛,竟然爆發出驚人力量將獵狗踢進了河裏。
拜裏米蘇拉覺得腳下是一塊吉祥之地,於是便將此地命名為滿剌加,並定居在此,逐漸建立了一座村鎮。
這個名叫滿剌加的村鎮勢單力薄,為了棲身之所不被霸占,拜裏米蘇拉甘願每年交納四十兩黃金給北方的暹羅國。
不過,他的南麵卻又麵臨著滿者伯夷國的威脅。
幸好在不久後,鄭和率領的大明船隊出現在了南洋。
也就是在那時,生活在舊港的施進卿見到大明船隊的天威,才萌生了入京求援的計劃。
鄭和要去西洋,必須經過滿剌加海峽。
於是,在滿剌加,鄭和見到了滿剌加的建立者拜裏米蘇拉。
鄭和見滿剌加弱小,便率領官兵消除了滿者伯夷及暹羅對滿剌加的武裝侵略和威脅。
之後,他更是無微不至地協助拜裏米蘇剌,把滿剌加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了繁華的貿易中心。
拜裏米蘇剌為了感謝鄭和與大明,決定歸順大明。
就這樣,鄭和順理成章的在滿剌加建立了一座大型城垣,並設下四個城門與更鼓樓,在晚上巡邏警戒。
他在城垣裏又設立重柵小城,建造倉庫。
船隊下西洋所需的錢糧貨物,都在這些倉庫裏存貯,以備隨時之用。
鄭和派往周邊各地的船隻,回航時皆在滿剌加聚齊,打整番貨,停泊候風,一旦南風正順,即刻起錨揚帆,開航回大明本土。
“鄭和聽旨,朕命你下次出海巡洋時,在滿剌加、蘇門答剌建立軍鎮、官廠,與舊港都司相應,確保南洋之太平。”
朱棣聽了鄭和所講述的故事,當即在心中做出一個決定,然後起身說道。
鄭和立即跪地接旨道:“微臣領旨!”
“平身罷。”
朱棣道:“朕還有一件事要問問你的看法。”
他說到這裏,目光落到朱高煦臉上,給了後者一個眼色。
朱高煦會意,便對平身後剛坐下的鄭和說道:“鄭和,父皇打算把婆羅洲分封給我五叔,把爪哇洲分封給我六叔,你覺得這兩處地方,當做周、楚二藩建國之地,如何?”
鄭和思索了一番,恭聲道:“殿下,臣率領船隊去過婆羅洲與爪哇洲,恕臣直言,婆羅洲地域遼闊,物產豐盈,實在不宜為藩王之土。”
“且細細道來。”朱棣沉聲道。
鄭和恭聲道:“是。”
“據臣所知,香料群島,便位於婆羅洲東部,那裏盛產丁香、豆蔻、胡椒,自唐宋時便有番人從那裏販賣香料到我中華。若控製了婆羅洲,再控製香料群島,便會輕而易舉。”
眾所周知,香料是大明的達官貴人,以及海外萬邦的貴族都喜歡的東西,猶如黃金白銀。
對朱棣而言,僅僅一個香料,還不足以讓他對婆羅洲產生強大的占有欲。
“婆羅洲西北臨海處,有一國名渤泥,在南朝梁時就有與我中華聯係的記載。在唐代,渤泥已經是‘其地延袤數千裏’的大國。洪武初期,太祖皇帝曾遣使前往浡泥。”
鄭和接著道:“臣了解到的浡泥國,共轄十四州,其國都居民達萬人,居民善耕務農,農產有稻米、胡椒、椰子等,當地盛產龍腦香,其民煮海為鹽,釀秫為酒。”
朱高煦聽到這裏,微微皺眉道:“鄭和,你著重說一說婆羅洲的情況。”
“是。”鄭和恭聲道。
隨後,他接著道:“據臣初步勘測,婆羅洲大約有六、七個呂宋島那般大,其地形起伏和緩,土地肥沃,遍布河流,適宜耕種。那裏雖然氣候炎熱,但雨量豐沛,稻穀一年兩熟,其民皆習以為常。”
朱棣聽到這裏,眼皮忽然跳動了一下。
在他的理解範疇之內,一個呂宋島相當於一個福建省的麵積,那婆羅洲豈不是有大明東南沿海六、七個省加在一起那般大?
而且婆羅洲境內的稻米可以一年兩熟,如此廣闊的地方,養活數百萬乃至上千萬人都不是問題!
“渤泥國出產銅、鐵、煤等礦物,可見婆羅洲上各種礦產必然不少。且森林密布,有取之不盡的木材,就地造船,再適合不過了。”
鄭和一邊思索,一邊說道:“婆羅洲的氣候與環境也適合種植香料。”
“此外,婆羅洲的高山區域有很多草地,還可以養牛馬等牲畜。”
說到最後,鄭和特別補充了一句。
朱棣聽到蓄養牛馬,第一反應是占據婆羅洲之後,隻需數年時間,便可擁有一支騎兵。
“鄭和,你所知曉的這些,是你親自走上婆羅洲考察勘測的麽?”
朱棣想確定一下鄭和所言之真偽。
“回陛下,臣聽說婆羅洲地域遼闊,特地上去勘察了一番。”
鄭和恭聲道:“若臣沒有估算錯的話,臣應該是沿著一條淡水河,乘馬車走了有五百餘裏地,河的兩岸,皆是種滿了水稻的農田。”
朱棣聞言,大受震撼,道:“好了,不必再說了,朕心中已有決斷。”
朱高煦卻接話道:“父皇,既然婆羅洲如此重要,兒臣建議,下次大明船隊出海時,可在婆羅洲上擇地設立一座軍鎮,留下數個千戶所,在那裏進行建設。”
“鄭和,太子所言,你聽清沒有?”
朱棣扭頭看向鄭和,問道。
鄭和恭聲道:“回陛下,臣聽清了。”
“好,下次你再出海,記得辦理此事。”朱棣吩咐道。
鄭和道:“是。”
“另外還有一事,你對孔雀半島,了解多少?”
朱棣想了想,接著問道。
“回陛下,臣在古裏國住了半個月,對孔雀半島還算有些了解。”
鄭和恭聲答道。
這時,朱高煦接話道:“鄭和,父皇打算在日後分封幾位藩王去孔雀半島建國,你覺得可行麽?”
“臣覺得可行,但免不了與那裏的邦國刀兵相見。”鄭和十分坦誠的說道。
朱棣奇道:“此話何意?”
鄭和恭聲道:“回陛下,據臣所知,孔雀半島上雖然邦國林立,但各國體製卻幾乎一致。”
朱棣詫異道:“這世上竟然還有此等怪事?”
“陛下有所不知。”
鄭和恭聲道:“孔雀半島上的各邦國,皆實行等級森嚴的種姓製度和村社製度。”
“所謂種姓製度,由高至低依次為婆羅門、刹蒂利、吠舍、首陀羅四個階層。國王與其認定的僧侶屬於最高的婆羅門階層,國王手下的軍事貴族屬於刹蒂利階層,普通農人、手工業者、商人屬於吠舍階層,而那些破產者或被征服者則屬於首陀羅。”
朱高煦故作感慨道:“實行這種體製,豈非亡國之象?”
鄭和道:“臣起初也覺得奇怪,心想古裏等國實行這種等級之製,百姓為何不反,後來發現那裏的人上到國王,下到平民,皆信教,相信輪回贖罪之說。由此可見,孔雀半島各邦國,皆缺乏聖人教化,國內底層之民皆是愚昧無知之人。”
“不錯,你接著說村社製度。”朱高煦道。
鄭和道:“至於村社製度,即各邦國的國王,通常會直接掌控邦國內三分之一的土地,而將其餘土地分封給貴族、教會、寺院,然後由貴族將土地出租給村社農人耕種,征收地租和賦稅,作為國王的財政收入。”
他說到這裏,麵朝朱棣,微微低頭,恭聲道:“陛下,那些邦國內的底層農人除了向國王交納田賦,負擔各種勞役如無償修渠、築路、修寺院、堡壘、宮殿、陵墓、花園等之外,還要被迫繳納額外捐稅,如使用農具、牲畜、榨油機、織布機要納稅,結婚、家祭、建房也要納稅。因此,這些農人極端貧困。”
此時,朱棣已經明白了鄭和表達的意思,即大明的藩王想要在孔雀半島建國,最佳策略是帶領那裏的底層百姓造反!
PS:大明親王去國外帶領貧民造反,帶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