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德府,永城
官道上升騰著滾滾的煙塵,一支軍隊正向東漸漸遠離永城而去,領頭的一名旗手打著麵寫著“鬱”字的大旗,這個士兵滿麵愁容,頻頻回頭望顧,因為分心所以手中的旗幟也打著歪歪斜斜的。不過並沒有人因此責怪他,這整支軍隊有愁眉苦臉,隊伍中一片死氣沉沉。
看著已經逃散大半的軍隊,想到因為匆忙離開而丟棄的輜重,一個軍官咬咬牙,策馬趕到鬱董身邊,小聲道:“大帥,要不我們去向永城借點銀子吧?”
默默趕路的鬱董緩緩搖頭。
那個軍官發急道:“大帥,我們便是不要,也便宜了許賊!”
“許平是直隸人,我是土生土長的開封人,在河南有些事他能做,我不能做。”鬱董綁架、欺騙老鄉從軍,貪汙軍餉,欺騙上官,出賣友軍,諸如魯軍朱元宏之流做過的壞事他鬱董也幾乎一樣沒有落下過。但是鬱董有一個底線,就是不洗河南的城市:“再說,許平的名聲還是不錯的,他手下也多是河南人,不會禍害百姓的。”
又走了一段路,排頭的士兵趕來報告,已經看見了立在河南和南直隸交界線上的石碑,再往前便是南京屬地了。
鬱董停下馬,身邊隻剩下千多死心塌地的老弟兄了,不少人仍回首西望,有幾個眼中還帶著淚花。
“以前,我一直安慰自己,歸德府也是河南,我離家鄉不遠。”鬱董跳下馬,走到路邊彎下腰,脫下頭盔放在地上。鬱董雙手用力地從路邊田地裏挖起大團、大團的泥土,塞到自己的頭盔裏,然後從腰間掏出一塊方巾將頭盔小心地包裹起來。做完這一切後,鬱董把盛滿鄉土的頭盔抱在懷裏,走回親衛身邊跳上戰馬,率領部下們越過石碑,踏入南京地界。
……
占領歸德後,許平命令部將追擊逃向永城的汴軍餘部,同時向全府界的百姓宣布從此免征糧賦。
汴軍在祀縣一戰元氣大傷固然是闖軍進展順利的一大因素,可是河南文武官員的誤判卻是更嚴重的錯誤,他們認為闖軍至少需要休整兩個月,即使發動進攻也要等到來年開春後。許平之所以急於發動對歸德府的進攻,也是因為他覺得時間緊迫,不能虛度一個冬季等官兵恢複元氣。同時他認為,闖軍固然虛弱,但汴軍更加虛弱。河南百姓對官府的敵視也是闖軍輕易獲勝的重要原因,闖軍進入歸德府後百姓根本不向官府通報,還自發地給闖軍帶路。
不數日,永城方麵傳來捷報,鬱董竄向南直隸,永城守軍投降。追擊之前,許平就嚴令手下各部不得進入南直隸轄區一步,他們嚴格遵守這一禁令,望邊界而止。
歸德府的地方官非死即逃,那些僥幸從闖軍手下逃脫的官員命運已定,就算他們能不因棄土之罪入獄,也肯定會丟掉頭上的烏紗帽。河南布政司因為守土有責,一直督促屬下的官員進剿闖軍,歸德府的地方官自然也不例外,不斷向朝廷請兵請餉。等他們丟官以後,河南布政司的聲音就會變得更加微弱,也不會有那麽多人天天惦著進攻開封闖軍。
至於南直隸方麵,雖然對接壤的闖軍非常警惕,但收複河南失土與他們無關,更不會有他們的功勞。之所以許平嚴禁部下越界,就是為了避免刺激南京方麵的官府。如果闖軍進入他們的轄地,哪怕隻有一個縣,守土有責的南京官府也會來嚐試收複失地。眼下許平的精力集中在解決開封問題上,他不希望被拖入一場曠日持久的南直隸戰事。
根據許平的情報,聽到歸德失守的消息後,中都鳳陽已經戒嚴,南京派出的大軍正進駐毫州、蒙城、宿州、豐縣等地,形成一個對闖軍的弧形防禦圈。南京官府擺出嚴陣以待的架勢的同時,還緊急撥給江北各鎮巨款,發下欠餉,並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從南京武庫搬出武器送到前線。
“昔日起義軍革左五營進攻中都時,鳳陽留守司固然全力迎戰,而南直隸也發狂一般地征集丁壯、糧草供給前線。”許平給手下將領分析戰略形勢,對自己的禁令作出解釋:“南京傾巢而出,為的就是把革左五營逼出南直隸境界,轟到其它省流竄,而當義軍離開後,江北各鎮也沒有越過邊境一步。”
許平判斷,南京不但不會主動進攻,更會嚴格約束手下避免挑釁闖軍,因此他打算把主力移回開封,隻留數百士兵鎮守歸德城。對此許平手下諸將還是有些擔心,他們問道:“那逃入南直隸的汴軍怎麽辦?”
“我想他們會對我們心存感激,比如那個鬱董,說不定會給我們立長生碑呢。”許平對汴軍的殘餘毫無顧忌,他大笑著道:“在南直隸一樣有的吃、有的玩,他何必來我們這裏找不痛快。以前還有河南布政司成天催促他出兵,現在他們頭上的這座大山也被我們搬開了。”
“可是,南京肯定不願意有客軍在自己的境內。”
“那是自然,可南京管不到汴軍頭上,無論汴軍怎麽禍害地方,那都是南京和汴軍之間的事,與我們再無絲毫關係。什麽時候聽說朝廷任命督師節製汴軍,我再派兵來歸德好了。”
……
許平離開歸德的當天,孫可望就又召來唐守忠研究籌措軍餉的問題,由於唐守忠這條地頭蛇的密切配合,孫可望的各項政策實施得很順利:“今天,唐大俠陪我見見闖營的將領吧,我給你們往日的恩怨化解一番,省得心裏有疙瘩。”
“全憑孫將軍做主。”唐守忠恭恭敬敬地說道。
“那好。”孫可望笑道:“唐大俠不妨直說,那些恩怨是你想化解的,那些是你不願化解的?”
唐守忠臉色微變,之前許平和他講的解決辦法與孫可望現在暗示的完全不同。
孫可望見狀又是一笑:“大將軍已經回開封府去了,現在歸德府我說了算。”
……
張獻寶等抗糧起家的義軍首領被孫可望喚來吃飯,等他們入席後,唐守忠也出來陪坐,見到這個曾在城頭百般辱罵自己的人後,大家的臉色都不太好看,張獻寶重重地哼了一聲,站起身來怒道:“姓唐的,大將軍要我不和你這廝計較,我就不和你計較了,可你怎麽有麵皮和我們坐在一起?”
孫可望咳嗽一聲,伸手示意張獻寶坐下,等氣鼓鼓的張獻寶等人重新坐好後,孫可望端起一杯酒向張獻寶等人遙祝:“諸位兄弟,歸德一戰,孫某多有得罪了,還望諸位兄弟海涵……”
接著孫可望就向這些歸德闖營將領解釋說,唐守忠早就在為許平和他效力,之前還多次在暗中保護他們。(.)而那些和唐守忠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人,雖然也打著義軍的旗號,但其實一個個手上滿是過往旅客、商賈的血債,以前勾結官府,禍害百姓的事情也沒有少幹,隻不過他們是被唐守忠堵住了和官府勾結的路。
這次進攻歸德,唐守忠就奉孫可望的命一定要保證這些人不能入城,孫可望問張獻寶道:“若是讓這些惡賊進了歸德,他們難免洗劫百姓,到時候張兄弟到底又該是好?”
張獻寶撓撓頭,這才意識到問題的複雜嚴重性,孫可望又繼續替唐守忠辯護道:“唐大俠擔憂這滿城百姓,也擔憂我們闖營的名聲,所以寧可暫且得罪諸位兄弟,也要拚死阻攔那些雞鳴狗盜之輩進城,這個事要說也該算在我的頭上,明明是我……”
“孫三爺不用再說了,”張獻寶呼地站起身來,向孫可望鞠躬道:“是我糊塗,差點誤了闖王、大將軍和三爺的事。”
張獻寶又轉頭向唐守忠抱拳欠身:“中原仁義,真是名不虛傳,唐大俠,您大人不計小人過,我給您老賠罪了。”
其他幾個直腦筋的歸德闖營頭目也起來給唐守忠請罪,孫可望哈哈笑道:“都是自家兄弟,話說開了還有什麽得罪不得罪的啊?”
那些被唐守忠勾結官府奪去家產的大俠們也被孫可望招了城,與他們一起進城的還有不少是在歸德府內攔路搶劫的山大王,這次也紛紛打起闖營的旗號來歸德討富貴。許平走之前對他們好言安撫,向那些山賊許諾他們隻要改邪歸正便可被闖營收編,而那些大俠們許平也保證可以把妻女家產還給他們。
這些滿心歡喜的人才一進城,就被孫可望盡數抓了起來,他們留在城外的部屬也遭到張獻寶等人的突襲。在他們還暈頭漲腦沒搞清楚怎麽回事前,孫可望就全城張榜曆數他們往日的罪惡,並宣稱發現了他們私通官府、出賣闖營的密謀,第二天一早便把他們盡數拖去街口殺頭。
一路上這些人猶自大呼冤枉,直到在刑場看到見正麵露微笑看著他們的中原仁義,這時他們才恍然大悟,刑場上頓時響起一片大罵之聲:
“唐狗賊,你這個武林敗類,不得好死!“
“唐狗賊,你不講江湖道義,我做鬼也要來找你索命!”
“無能鼠輩。”心滿意足的中原仁義嗬嗬笑著,突然,他心裏猛地想起孫可望那張笑眯眯的和善麵容,頓時中原仁義就如墮冰窟,忍不住打了一個哆嗦。
……
南京,秦淮河畔
三個人正圍桌而坐,兩個年長者和一個青年人,議論著河南的消息。
許平在河南的空前勝利讓朝野震動,但更令明廷驚駭的是孫可望在歸德發出的宣示,闖營一改之前的流動作戰,開始守土不失已經讓朝廷中的有識之士憂心不已,但官兵、賊寇仍然界限分明。但這次的歸德宣示則是赤裸裸地攻擊大明王朝的統治合法性,公開表示要與明廷爭奪天命的歸屬,威脅還在自立為王之上。現在明廷同開封、歸德闖營的矛盾已經無法用貪官、賊寇來自欺欺人,崇禎天子“賊亦朕赤子”的話也無法繼續撐下去,招安也不再是能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除去朝廷中樞,各省的禦史也紛紛上奏,要求天子速發精兵急攻河南,撲滅許平、孫可望集團。
“以前我一直以為孫將軍隻是個唯力是視的賊寇,也總是用孫賊來稱呼他,沒想到他居然也心向名教,真是看走眼了。”一個年長的人說道,問那個年輕人:“小隱,你的第三卷寫了多少了?”
“暫時孫將軍是用不上了。”夏完淳答道,他之前的兩卷已經配合民間疾苦把整個理論闡述了一遍,治國的構想也已經完成,但最後一卷他計劃寫得更伸入一些,探討操作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出現的原因和解決辦法,這個就無法靠單純的理論推導來完成。
“小隱沒遭到什麽麻煩吧?”另一位年長者問道。
“沒有,雖然大家都知道是我寫的,但這又不是我在造反,孫將軍也沒有打出我的旗號,官府若是問罪於我難道不怕觸怒士林麽?”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雖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於天下。”先前那個人忽然說道:“從孫將軍的歸德宣示中,我能見其仁愛之心啊。”
另外兩個人聞言都是麵色大變,另一個年長的人名叫歸莊,是先前說話者多年的好友,他大驚道:“寧人,你在瞎想什麽?”
“今歲是聖人降世兩千兩百年整,千秋以來,我們儒家弟子苦尋明道救世、開萬世太平之途,可中華仍是治亂循環,不出三百年必有一大劫,每次都生靈塗炭。這孫將軍若是個惡虎也就罷了,但我們既然知道他確有仁愛之心,哪怕隻有一絲一毫,便應有人善為開導,不要讓他墮入歧途,這樣大劫之中也能救得無數性命啊。”
“寧人,”莊歸滿臉都是焦急之色:“萬萬不可,一念之差,便是身敗名裂,這是叛逆啊。”
“我是聖人門生不是法家信徒,佐天下不佐一家一姓。再者我先是中華之人,然後才是大明之人;大明之事自有其君臣肉食者謀之,但中華天下之事,匹夫有責;濟世救民,也是聖人門生的職責所在。”
一直默默聽著的夏完淳問道:“顧伯父認定大明不能中興了麽?”
“積重難返,”顧炎武搖頭道:“其實治亂循環,不僅限於王朝興衰,好比東林書院吧,當年顧公開辦之處,書院中盡是同誌之輩,門口那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憂人’的對聯,寫出了先賢們的憂國憂民之情,人數雖然不多,但論學、論事,何等的書生意氣!現在我們東林遍布朝野、政由己出,可再也沒有幾個人憂心國事了,廟堂諸公,想的是如何保住權位,平素做的是剪除異己,哪裏還有餘暇回憶一下東林的誌向?和當年顧公奮聲抨擊的那些庸碌昏聵、卻占據著國家高位的家夥們又有什麽分別呢?今天,歸德的孫將軍掙紮圖存,有朝不保夕之危,才能團結容人,異日孫將軍若是得誌,恐怕又會忙於保住自己的權位,將今天的同誌當作異己剪除,到時候勢力擴大,卻人才竭厥,搞不好不但沒有治世,反倒要讓黎庶多受劫難。我趁孫將軍還能守住心中仁愛之心的時候、趁他還求賢若渴的時候,趁他還能聽得進人言的時候,去助他一臂之力。若真命天子真的在彼處,天下可以少去很多劫難,便是他沒有這個氣數,我也能讓河南百姓少吃些苦、少些死傷。”
莊歸質問道:“若孫將軍棄了這絲仁愛之心呢?”
“若孫將軍是隻惡虎,我也做好了舍身飼虎的準備。”說完顧炎武又對夏完淳說道:“我對你的這套學說也有些心得,想來能幫上孫將軍些忙。”
夏完淳奮然說道:“小侄亦願和顧伯父一同前往。”
“如此甚好。”顧炎武似乎早有預料,一點沒有驚異之色:“心學今日已經證明是大謬不然理學也有缺陷,你知道我對這套新學期盼甚重,覺得這可能就是我們這些聖人門徒一直在尋找的,能為中華開萬世太平之法,若真能結束治亂循環,讓中國免去一次次的浩劫,我們便是粉身碎骨也不枉了。”
“聖人門生就是要濟世救民的,豈有身處大劫之時而置身度外之理?若是不成,至少能給後人留下前車之鑒,仍是不枉平生。”夏完淳豪氣滿腹:“小侄這便修書回家,說是去遊學以便寫第三卷。”
“聽說闖營那邊大多都有匪號,我們最好也起一個,不然反賊的書朝廷是一定會禁的。”顧炎武看看窗外的秦淮河:“我便叫浪裏白條吧,這樣死了也不會讓家人受累。”
“小侄便叫六耳獼猴好了。”夏完淳哈哈大笑起來。
“寧人兄……”
莊歸正要說話,顧炎武打斷了他:“恒軒兄,我們此行九死一生,如小隱所言,我們能留下的多半是前車之鑒,需要有人給記錄下來。”
見顧炎武心意己決,莊歸舉起酒杯:“為聖人名教。”
顧炎武亦舉杯相對:“為天下蒼生。”
最後是夏完淳:“為歸德新政。”
官道上升騰著滾滾的煙塵,一支軍隊正向東漸漸遠離永城而去,領頭的一名旗手打著麵寫著“鬱”字的大旗,這個士兵滿麵愁容,頻頻回頭望顧,因為分心所以手中的旗幟也打著歪歪斜斜的。不過並沒有人因此責怪他,這整支軍隊有愁眉苦臉,隊伍中一片死氣沉沉。
看著已經逃散大半的軍隊,想到因為匆忙離開而丟棄的輜重,一個軍官咬咬牙,策馬趕到鬱董身邊,小聲道:“大帥,要不我們去向永城借點銀子吧?”
默默趕路的鬱董緩緩搖頭。
那個軍官發急道:“大帥,我們便是不要,也便宜了許賊!”
“許平是直隸人,我是土生土長的開封人,在河南有些事他能做,我不能做。”鬱董綁架、欺騙老鄉從軍,貪汙軍餉,欺騙上官,出賣友軍,諸如魯軍朱元宏之流做過的壞事他鬱董也幾乎一樣沒有落下過。但是鬱董有一個底線,就是不洗河南的城市:“再說,許平的名聲還是不錯的,他手下也多是河南人,不會禍害百姓的。”
又走了一段路,排頭的士兵趕來報告,已經看見了立在河南和南直隸交界線上的石碑,再往前便是南京屬地了。
鬱董停下馬,身邊隻剩下千多死心塌地的老弟兄了,不少人仍回首西望,有幾個眼中還帶著淚花。
“以前,我一直安慰自己,歸德府也是河南,我離家鄉不遠。”鬱董跳下馬,走到路邊彎下腰,脫下頭盔放在地上。鬱董雙手用力地從路邊田地裏挖起大團、大團的泥土,塞到自己的頭盔裏,然後從腰間掏出一塊方巾將頭盔小心地包裹起來。做完這一切後,鬱董把盛滿鄉土的頭盔抱在懷裏,走回親衛身邊跳上戰馬,率領部下們越過石碑,踏入南京地界。
……
占領歸德後,許平命令部將追擊逃向永城的汴軍餘部,同時向全府界的百姓宣布從此免征糧賦。
汴軍在祀縣一戰元氣大傷固然是闖軍進展順利的一大因素,可是河南文武官員的誤判卻是更嚴重的錯誤,他們認為闖軍至少需要休整兩個月,即使發動進攻也要等到來年開春後。許平之所以急於發動對歸德府的進攻,也是因為他覺得時間緊迫,不能虛度一個冬季等官兵恢複元氣。同時他認為,闖軍固然虛弱,但汴軍更加虛弱。河南百姓對官府的敵視也是闖軍輕易獲勝的重要原因,闖軍進入歸德府後百姓根本不向官府通報,還自發地給闖軍帶路。
不數日,永城方麵傳來捷報,鬱董竄向南直隸,永城守軍投降。追擊之前,許平就嚴令手下各部不得進入南直隸轄區一步,他們嚴格遵守這一禁令,望邊界而止。
歸德府的地方官非死即逃,那些僥幸從闖軍手下逃脫的官員命運已定,就算他們能不因棄土之罪入獄,也肯定會丟掉頭上的烏紗帽。河南布政司因為守土有責,一直督促屬下的官員進剿闖軍,歸德府的地方官自然也不例外,不斷向朝廷請兵請餉。等他們丟官以後,河南布政司的聲音就會變得更加微弱,也不會有那麽多人天天惦著進攻開封闖軍。
至於南直隸方麵,雖然對接壤的闖軍非常警惕,但收複河南失土與他們無關,更不會有他們的功勞。之所以許平嚴禁部下越界,就是為了避免刺激南京方麵的官府。如果闖軍進入他們的轄地,哪怕隻有一個縣,守土有責的南京官府也會來嚐試收複失地。眼下許平的精力集中在解決開封問題上,他不希望被拖入一場曠日持久的南直隸戰事。
根據許平的情報,聽到歸德失守的消息後,中都鳳陽已經戒嚴,南京派出的大軍正進駐毫州、蒙城、宿州、豐縣等地,形成一個對闖軍的弧形防禦圈。南京官府擺出嚴陣以待的架勢的同時,還緊急撥給江北各鎮巨款,發下欠餉,並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從南京武庫搬出武器送到前線。
“昔日起義軍革左五營進攻中都時,鳳陽留守司固然全力迎戰,而南直隸也發狂一般地征集丁壯、糧草供給前線。”許平給手下將領分析戰略形勢,對自己的禁令作出解釋:“南京傾巢而出,為的就是把革左五營逼出南直隸境界,轟到其它省流竄,而當義軍離開後,江北各鎮也沒有越過邊境一步。”
許平判斷,南京不但不會主動進攻,更會嚴格約束手下避免挑釁闖軍,因此他打算把主力移回開封,隻留數百士兵鎮守歸德城。對此許平手下諸將還是有些擔心,他們問道:“那逃入南直隸的汴軍怎麽辦?”
“我想他們會對我們心存感激,比如那個鬱董,說不定會給我們立長生碑呢。”許平對汴軍的殘餘毫無顧忌,他大笑著道:“在南直隸一樣有的吃、有的玩,他何必來我們這裏找不痛快。以前還有河南布政司成天催促他出兵,現在他們頭上的這座大山也被我們搬開了。”
“可是,南京肯定不願意有客軍在自己的境內。”
“那是自然,可南京管不到汴軍頭上,無論汴軍怎麽禍害地方,那都是南京和汴軍之間的事,與我們再無絲毫關係。什麽時候聽說朝廷任命督師節製汴軍,我再派兵來歸德好了。”
……
許平離開歸德的當天,孫可望就又召來唐守忠研究籌措軍餉的問題,由於唐守忠這條地頭蛇的密切配合,孫可望的各項政策實施得很順利:“今天,唐大俠陪我見見闖營的將領吧,我給你們往日的恩怨化解一番,省得心裏有疙瘩。”
“全憑孫將軍做主。”唐守忠恭恭敬敬地說道。
“那好。”孫可望笑道:“唐大俠不妨直說,那些恩怨是你想化解的,那些是你不願化解的?”
唐守忠臉色微變,之前許平和他講的解決辦法與孫可望現在暗示的完全不同。
孫可望見狀又是一笑:“大將軍已經回開封府去了,現在歸德府我說了算。”
……
張獻寶等抗糧起家的義軍首領被孫可望喚來吃飯,等他們入席後,唐守忠也出來陪坐,見到這個曾在城頭百般辱罵自己的人後,大家的臉色都不太好看,張獻寶重重地哼了一聲,站起身來怒道:“姓唐的,大將軍要我不和你這廝計較,我就不和你計較了,可你怎麽有麵皮和我們坐在一起?”
孫可望咳嗽一聲,伸手示意張獻寶坐下,等氣鼓鼓的張獻寶等人重新坐好後,孫可望端起一杯酒向張獻寶等人遙祝:“諸位兄弟,歸德一戰,孫某多有得罪了,還望諸位兄弟海涵……”
接著孫可望就向這些歸德闖營將領解釋說,唐守忠早就在為許平和他效力,之前還多次在暗中保護他們。(.)而那些和唐守忠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人,雖然也打著義軍的旗號,但其實一個個手上滿是過往旅客、商賈的血債,以前勾結官府,禍害百姓的事情也沒有少幹,隻不過他們是被唐守忠堵住了和官府勾結的路。
這次進攻歸德,唐守忠就奉孫可望的命一定要保證這些人不能入城,孫可望問張獻寶道:“若是讓這些惡賊進了歸德,他們難免洗劫百姓,到時候張兄弟到底又該是好?”
張獻寶撓撓頭,這才意識到問題的複雜嚴重性,孫可望又繼續替唐守忠辯護道:“唐大俠擔憂這滿城百姓,也擔憂我們闖營的名聲,所以寧可暫且得罪諸位兄弟,也要拚死阻攔那些雞鳴狗盜之輩進城,這個事要說也該算在我的頭上,明明是我……”
“孫三爺不用再說了,”張獻寶呼地站起身來,向孫可望鞠躬道:“是我糊塗,差點誤了闖王、大將軍和三爺的事。”
張獻寶又轉頭向唐守忠抱拳欠身:“中原仁義,真是名不虛傳,唐大俠,您大人不計小人過,我給您老賠罪了。”
其他幾個直腦筋的歸德闖營頭目也起來給唐守忠請罪,孫可望哈哈笑道:“都是自家兄弟,話說開了還有什麽得罪不得罪的啊?”
那些被唐守忠勾結官府奪去家產的大俠們也被孫可望招了城,與他們一起進城的還有不少是在歸德府內攔路搶劫的山大王,這次也紛紛打起闖營的旗號來歸德討富貴。許平走之前對他們好言安撫,向那些山賊許諾他們隻要改邪歸正便可被闖營收編,而那些大俠們許平也保證可以把妻女家產還給他們。
這些滿心歡喜的人才一進城,就被孫可望盡數抓了起來,他們留在城外的部屬也遭到張獻寶等人的突襲。在他們還暈頭漲腦沒搞清楚怎麽回事前,孫可望就全城張榜曆數他們往日的罪惡,並宣稱發現了他們私通官府、出賣闖營的密謀,第二天一早便把他們盡數拖去街口殺頭。
一路上這些人猶自大呼冤枉,直到在刑場看到見正麵露微笑看著他們的中原仁義,這時他們才恍然大悟,刑場上頓時響起一片大罵之聲:
“唐狗賊,你這個武林敗類,不得好死!“
“唐狗賊,你不講江湖道義,我做鬼也要來找你索命!”
“無能鼠輩。”心滿意足的中原仁義嗬嗬笑著,突然,他心裏猛地想起孫可望那張笑眯眯的和善麵容,頓時中原仁義就如墮冰窟,忍不住打了一個哆嗦。
……
南京,秦淮河畔
三個人正圍桌而坐,兩個年長者和一個青年人,議論著河南的消息。
許平在河南的空前勝利讓朝野震動,但更令明廷驚駭的是孫可望在歸德發出的宣示,闖營一改之前的流動作戰,開始守土不失已經讓朝廷中的有識之士憂心不已,但官兵、賊寇仍然界限分明。但這次的歸德宣示則是赤裸裸地攻擊大明王朝的統治合法性,公開表示要與明廷爭奪天命的歸屬,威脅還在自立為王之上。現在明廷同開封、歸德闖營的矛盾已經無法用貪官、賊寇來自欺欺人,崇禎天子“賊亦朕赤子”的話也無法繼續撐下去,招安也不再是能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除去朝廷中樞,各省的禦史也紛紛上奏,要求天子速發精兵急攻河南,撲滅許平、孫可望集團。
“以前我一直以為孫將軍隻是個唯力是視的賊寇,也總是用孫賊來稱呼他,沒想到他居然也心向名教,真是看走眼了。”一個年長的人說道,問那個年輕人:“小隱,你的第三卷寫了多少了?”
“暫時孫將軍是用不上了。”夏完淳答道,他之前的兩卷已經配合民間疾苦把整個理論闡述了一遍,治國的構想也已經完成,但最後一卷他計劃寫得更伸入一些,探討操作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出現的原因和解決辦法,這個就無法靠單純的理論推導來完成。
“小隱沒遭到什麽麻煩吧?”另一位年長者問道。
“沒有,雖然大家都知道是我寫的,但這又不是我在造反,孫將軍也沒有打出我的旗號,官府若是問罪於我難道不怕觸怒士林麽?”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雖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於天下。”先前那個人忽然說道:“從孫將軍的歸德宣示中,我能見其仁愛之心啊。”
另外兩個人聞言都是麵色大變,另一個年長的人名叫歸莊,是先前說話者多年的好友,他大驚道:“寧人,你在瞎想什麽?”
“今歲是聖人降世兩千兩百年整,千秋以來,我們儒家弟子苦尋明道救世、開萬世太平之途,可中華仍是治亂循環,不出三百年必有一大劫,每次都生靈塗炭。這孫將軍若是個惡虎也就罷了,但我們既然知道他確有仁愛之心,哪怕隻有一絲一毫,便應有人善為開導,不要讓他墮入歧途,這樣大劫之中也能救得無數性命啊。”
“寧人,”莊歸滿臉都是焦急之色:“萬萬不可,一念之差,便是身敗名裂,這是叛逆啊。”
“我是聖人門生不是法家信徒,佐天下不佐一家一姓。再者我先是中華之人,然後才是大明之人;大明之事自有其君臣肉食者謀之,但中華天下之事,匹夫有責;濟世救民,也是聖人門生的職責所在。”
一直默默聽著的夏完淳問道:“顧伯父認定大明不能中興了麽?”
“積重難返,”顧炎武搖頭道:“其實治亂循環,不僅限於王朝興衰,好比東林書院吧,當年顧公開辦之處,書院中盡是同誌之輩,門口那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憂人’的對聯,寫出了先賢們的憂國憂民之情,人數雖然不多,但論學、論事,何等的書生意氣!現在我們東林遍布朝野、政由己出,可再也沒有幾個人憂心國事了,廟堂諸公,想的是如何保住權位,平素做的是剪除異己,哪裏還有餘暇回憶一下東林的誌向?和當年顧公奮聲抨擊的那些庸碌昏聵、卻占據著國家高位的家夥們又有什麽分別呢?今天,歸德的孫將軍掙紮圖存,有朝不保夕之危,才能團結容人,異日孫將軍若是得誌,恐怕又會忙於保住自己的權位,將今天的同誌當作異己剪除,到時候勢力擴大,卻人才竭厥,搞不好不但沒有治世,反倒要讓黎庶多受劫難。我趁孫將軍還能守住心中仁愛之心的時候、趁他還求賢若渴的時候,趁他還能聽得進人言的時候,去助他一臂之力。若真命天子真的在彼處,天下可以少去很多劫難,便是他沒有這個氣數,我也能讓河南百姓少吃些苦、少些死傷。”
莊歸質問道:“若孫將軍棄了這絲仁愛之心呢?”
“若孫將軍是隻惡虎,我也做好了舍身飼虎的準備。”說完顧炎武又對夏完淳說道:“我對你的這套學說也有些心得,想來能幫上孫將軍些忙。”
夏完淳奮然說道:“小侄亦願和顧伯父一同前往。”
“如此甚好。”顧炎武似乎早有預料,一點沒有驚異之色:“心學今日已經證明是大謬不然理學也有缺陷,你知道我對這套新學期盼甚重,覺得這可能就是我們這些聖人門徒一直在尋找的,能為中華開萬世太平之法,若真能結束治亂循環,讓中國免去一次次的浩劫,我們便是粉身碎骨也不枉了。”
“聖人門生就是要濟世救民的,豈有身處大劫之時而置身度外之理?若是不成,至少能給後人留下前車之鑒,仍是不枉平生。”夏完淳豪氣滿腹:“小侄這便修書回家,說是去遊學以便寫第三卷。”
“聽說闖營那邊大多都有匪號,我們最好也起一個,不然反賊的書朝廷是一定會禁的。”顧炎武看看窗外的秦淮河:“我便叫浪裏白條吧,這樣死了也不會讓家人受累。”
“小侄便叫六耳獼猴好了。”夏完淳哈哈大笑起來。
“寧人兄……”
莊歸正要說話,顧炎武打斷了他:“恒軒兄,我們此行九死一生,如小隱所言,我們能留下的多半是前車之鑒,需要有人給記錄下來。”
見顧炎武心意己決,莊歸舉起酒杯:“為聖人名教。”
顧炎武亦舉杯相對:“為天下蒼生。”
最後是夏完淳:“為歸德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