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著這碎了一地的陶片這位微有酒意的少年竟是突然起呆來。


    那個掃落陶碗的小女孩兒見醒言如此反應立時便滿麵惶恐:


    “哥哥你生氣了嗎?……都怪瓊肜笨手笨腳打破哥哥的心愛之物。”


    瓊肜在一旁自怨自艾眼中又是蓄起一汪淚水邊說邊蹲下去一片一片的將那陶片撿起來。


    雖然瓊肜正說話但醒言卻似是充耳不聞隻在那兒呆呆的出神。直到瓊肜蹲下身去撿拾擋住他的視線時才突然回過神來。而現在這個瓊肜小妹妹竟是語帶哭腔泫然欲泣——醒言一下子慌了手腳趕緊也蹲下來和她一起撿拾這碎碗片好言慰解這個傷心的小小少女:


    “嗬~這陶碗隻是普普通通的一隻碗啦哪裏會是哥哥的心愛之物摔爛一點也不可惜!”


    “哦?那哥哥為什麽要生瓊肜的氣呢?”


    “咳咳那是因為——呃!根本就沒生氣啦!隻是哥哥突然想到一個很頭疼的事兒。”


    原來這少年自入得這羅浮山以來便常常研讀道家經典。在那個月圓之夜又受了那把怪劍的點化曉得那萃取天地元靈的法兒自此以後他便對這修道一途也從以前的混口飯吃逐漸變得頗感興趣。在那無聊之際醒言也會琢磨琢磨那些道家經義。在瓊肜來這千鳥崖前他還會常常思索一些別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兒來打時間或者助以入眠。


    雖然這些天來多了瓊肜這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娃兒陪在身邊這千鳥崖上的清幽日子不再顯得那麽閑悶;但他那研修道家經義的心思卻一直都沒放下。


    方才正是這碎得一地的陶碗殘片猛的觸動了醒言的心思讓這位習得“煉神化虛”的法門覺得那天道也並非不可期的少年突然間就變得呆若木雞——


    《道德真經》、《南華真經》等諸多道家典籍都說那天地本原皆是混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混兮其若濁”“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這天地萬物的本原正是那毫無義理規律可循的散亂無常。而剛才這些個散落的碎片卻突然讓醒言驚覺:


    這世間似乎欣欣向榮、秩序有常的萬物卻都是在朝著那混沌、破滅的方向運行。


    陶碗落地支離破碎;草木柔條死也枯槁;人生百年盡歸塵土;即使那似乎是亙古不變的山川河流卻也免不了會滄海桑田。這世間的事物生靈似乎最終的結局隻有一個便是回歸天地的本原重歸那枯寂破滅的混沌。


    雖然先賢有“思勞於萬幾神馳於宇宙”的意氣風但這個天地宇宙的真相卻是:


    生長孕化並不是宇宙的方向;而寂滅、混沌、死亡才是宇宙間的永恒……


    如果這樣那現在這天下的道家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長生久視”豈不隻是那緣木求魚全都是妄談?


    方才醒言那一瞬間的失神倒不是為自己不能修道長生而沮喪而是從這散落一地的碎片突然現這大行於天下的道家其最終追求的很可能根本便是個絕無可能實現的虛無之物——


    在當時來說他這個念頭也實在過於驚世駭俗因此剛才才會突然怔立當場嗒然若喪!


    現在蹲在他身邊的這個小女孩兒聽了勸慰知道哥哥並不是生氣已然破涕為笑卻也忘了問這位醒言哥哥為何呆。而她身旁這位心中剛剛經過一場大混亂的少年一邊拾撿著陶碗碎片一邊自言自語道:


    “唉原來這陶碗摔成碎片容易卻不能自個兒複原成陶碗啊!”


    “嘻~那是自然啦!哥哥今天怎麽也變得笨笨的了?”


    這個心思單純的小女娃又怎會知道她這醒言哥哥方才心中掀起的那番驚濤駭浪!


    不過聽得瓊肜這恰似新鳥嬌啼的話兒醒言倒真個頓時釋然開懷一笑道:


    “哈~妹妹說的也是。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順其自然便可。又何必想那麽多呢!”


    “嗯!”


    這一場不是風波的風波就被小姑娘這麽一個簡單的鼻音兒給結束了。


    現在瓊肜開始忙活起她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來:趁太陽還沒下山前用清水衝一下這塊石坪。一來可以洗去石坪上的樹葉灰塵;二來也可以消去這盛夏石坪上炎炎的暑氣。這樣晚上堂主哥哥便可以有個清涼幹淨的地方好專心吸那天上的彩光了!


    說起來在醒言眼中那毫無顏色的天地靈氣在這個小瓊肜的眼中卻是映成了漫天扭曲流轉的絢色光流。看來這個異獸化成的小女娃兒確實不可以常理度之。


    當然她這細心的堂主哥哥又是一番叮囑讓她不可以將此事告訴別人。而這瓊肜知道自己看到的與哥哥所見不同卻又是一陣傷心覺得因為自己是妖怪才有這樣的不同那小小心眼兒裏隻覺得好生難過。結果為哄她破涕為笑又費得少年好半天時光——與瓊肜相處的這段日子醒言的口才又是大為精進了!


    現在機靈的小女孩往四處瞅瞅瞧著並無旁人便又施展開前些日羅陽街頭的把戲從半空中突然招出一團清水然後將它嘩啦一聲砸在石坪上這涼涼的水兒便四處流溢。


    在瓊肜清洗石坪之時醒言便立在那冷泉旁邊看著清水漫過那被日光曬得泛著白光的石坪。


    瞧著這四處漫流的清水少年心中不免又是一番感歎:


    “唉!就瞧這水也總是趨向那無所定行啊!”


    回頭看看這冷泉那岩間水氣凝成的圓潤水滴正從那倒垂的石筍尖上滴落下來在底下光滑的青石上麵撞碎向四處飛濺起晶瑩的水花。


    正是心中有感便觸目成情。現在醒言腦子裏總是縈繞著那萬物皆歸混沌的念頭看著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循著這個理兒一番聯想。


    正在少年心中感慨之時卻突然覺得麵前寒氣一現然後便看到眼前石筍上那顆正自悠悠然然、便快要落下的水滴卻忽的凝住不動滯錮在那裏便似那鮫人的眼淚一般已是凝成了一顆晶瑩剔透的冰珠!


    “咦?”


    回頭一看卻是那瓊肜小女娃兒正對著自己扮著鬼臉嘻嘻笑道:


    “又見哥哥呆便來嚇嚇你!”


    原來是瓊肜剛才施了冰凍之術。明白了原委醒言倒也不以為意。回頭看看這顆晶瑩小冰珠似滴非滴、將滴未滴的模樣倒覺得甚是有趣——


    驀的這原本悠悠閑閑的少年卻突然猛一回身一把攏住正在那兒嘻笑的瓊肜興奮的大叫起來: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突然見哥哥這如顛似狂的模樣這位正被不住搖動的嬌小女娃顧不得雙肩吃疼隻在那兒連聲問道:


    “哥哥你怎麽了?”


    見堂主哥哥自方才自己打碎一隻陶碗之後似乎便有些怪怪的;現在見他又是這副模樣瓊肜心中倒甚是擔心不知道出了啥事兒便在那裏急聲問詢。


    “呃!”


    這個樂而忘形的少年聽得少女這一連串急促的問話這才醒悟過來趕緊鬆開雙手跟瓊肜不住的道歉並解釋了方才失態的緣故。


    原來這事兒還真算得上是起因於瓊肜、又得益於瓊肜。初見那隻碎陶碗醒言便憂那人力有窮萬物總歸於混沌;方才突見瓊肜這小小惡作劇少年腦海裏卻又是靈光一閃——


    刹那間便似那萬裏的烏雲盡皆消散滿天又是那星月交輝!


    少年現在正是如此想法:既然那水滴可以滴落成散碎的水花也可以凝成靜滯不動的冰珠這麽說來那向來被認作天地之母、萬物本原的純一混沌是不是也應該有對應的相反之物?或者說若以“混沌”為正那是不是也存在著一個“負”的混沌?若以“混沌”為陽那應不應該還有一個“陰”之混沌?


    正所謂福至心靈現在醒言便自然而然的聯想起這些天來一直困擾著自己的問題:


    “天地靈氣是什麽?日月菁華是什麽?自己那煉神化虛又是什麽?”


    現在他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答案:


    那天地靈氣、那日月菁華那道家認為的“仙靈之氣”便是那負的“混沌”、陰的“混沌”!而那煉神化虛便是將充盈於這天地之間的負之混沌煉化成能夠存在於自己身體之裏、能夠為自己所用的負之混沌——也就是那“太華道力”!


    現在一連串的想法便像走馬燈一般在少年的腦海中不住的閃過:


    “天地之母萬物之原為何一定隻能是單一的混沌?也許那一正一負、一陰一陽才是那完整的天地本原!”


    “也許並不必拘泥於天地本原的數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一是二其實都無所謂真正的本原還是那天地運行之‘道’啊!”


    “雖然那生命最後必將終結但為何我輩生靈仍能存之於世上?究其本因應該便是在那性命完結之前世上生靈都在不停攝入那負的混沌!無論是千年老椿還是那轉瞬蜉蝣都是因為攝入那負的混沌才能存活於世上啊!”


    “草木之榮枯乃草木攝入負之混沌之法;時人之飲啄乃我輩攝入負之混沌之法;鳳凰之涅磐乃仙禽攝入負之混沌之法。而天下修仙求道的教門究其本原也都是要尋那吸納負之混沌之法越生死將人生匆匆百年變成千年、萬年!”


    現在醒言的靈台之中前所未有的清睿空明:


    “現在終於懂了原來那‘煉神化虛’所強調的‘有心無為’不僅是召喚‘太華道力’的法門還是那天下修道的至理。若止無為則最多減緩混沌的到來並不能真正‘無不為’。清靜無為隻可養生而已並不能長生不老。”


    “隻有循那‘有心無為’主動煉化那‘負之混沌’才真正有可能達到我教道門所追求的最高境地:長生久視!”


    ……


    “呃?!”


    卻說正在醒言瞑目凝思、為自己的現興奮不止時卻突然覺著眼簾前一陣晦暗明滅——這位正沉浸於凝思天地義理之中的少年頓時便驚得失聲叫道:


    “不好!難道真讓俺悟得天道便要為老天不容要將天譴來滅我?!”


    惶恐之下趕緊睜眼一瞧——卻見那瓊肜小女娃正伸著一隻宛如脂玉的小手在自己眼皮前不住的搖動!


    還沒等醒言說話卻見這瓊肜訝道:


    “咦?哥哥卻沒睡著?”


    “……”


    “唉~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至道則無言——那真正厲害的天道又豈能讓俺隨隨便便就給悟出來?嗬~哪還用擔心遭什麽天譴哦!”


    隻不過經得這不到半個時辰的思潮起伏卻更加堅定了他每晚堅持煉化那天地元靈的決心!


    千鳥崖上的日子就這樣波瀾不驚的流逝。似乎這山中的歲月就會這樣一直平淡無奇的繼續下去。直到有一天在這位四海堂主下山巡察上清宮田產之時卻是聽得農人說起在這上清宮所在的羅浮山腳下近來竟是有蛇妖出沒!


    ※※※


    【注】:在老子、莊子、張醒言所在年代的近兩千年之後才有西人提出與“混沌”相近的理論“熵”學;


    中國古代哲學之燈照亮了華夏千年的歲月其光芒至今仍璀璨奪目不可逼視。在哲學範疇我等炎黃子孫似已是錮步已久。


    此是本書中第二次集中論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仙路煙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管平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管平潮並收藏仙路煙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