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送東西的,也有送禮金的,連王鄉紳也巴巴地打發他小兒子來了一趟,並寫了一封信給童老爹,拜托童老爹去上京時,讓他小兒子隨同。


    忙忙碌碌中,便到了正月初十,周氏和童若瑤開始張羅童老爹上京的諸事。


    做了新衣裳、新鞋子,都是用的年前廖管家送來的料子,幸而童若瑤幫城裏人做衣裳,款式什麽不必現學。


    積雪開始融化,桃樹枝頭冒出嫩芽,新年的氣氛還沒過去。童家卻忙起來,把準備的東西一樣一樣打點好,看了黃曆,童老爹出行的日子定在正月二十。


    帶了信給王鄉紳,正月十九這天,王鄉紳親自來了一趟,說是去上京的車馬他已經全部備好,旅途落腳地也安排妥當。童老爹謝了幾句,王鄉紳忙陪笑道:"不過舉手之勞,途中還望童老爺多多照顧我那不孝子。"


    童老爹略點頭,又說了些別話,王鄉紳留在童家吃了午飯,約定了明兒碰頭的地方,便帶著他小兒子走了。


    這天晚飯後,一家四口聚集在堂屋裏,童老爹一臉肅穆地囑托童若遠,"這段日子你娘和瑤兒就靠你照顧,雖說是鄉下,可咱們家的事兒也傳了十來裏,往後市集就盡量別去。好好兒在家溫習課業,等著我的消息。"


    童若遠點頭答應,童若瑤瞧著爹爹和大哥的模樣,心裏隻覺好笑。這氣氛弄得好像要打仗似地,不過童若瑤對爹爹的看法卻有改觀。其實,爹爹就是不愛說話,心裏什麽都明白呢。


    他現在走了,家裏就剩三個人,一個是姑娘,一個是體弱多病的婦人,大哥什麽時候去市集也是固定的。加上去年廖管家送來的那些東西,不引人注意不可能,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任何地方,都不缺那起子宵小之流。


    周氏勉強扯出一抹笑,嗓音依舊溫婉:"別擔心我們,家裏一切也盡管放心,若有什麽,他們兄妹都能寫能讀,也定然會寫信叫老爺知道。"


    童老爺點了點頭,又看著童若瑤。說實話,童若瑤對自己的爹爹還是有些敬畏和害怕,因為他從來都是一副嚴父的形象,這會子迎上他的目光,不由得有些緊張。


    "你娘身子骨弱,生你的時候又吃了虧,我不在家裏,你多留些心,倘或發現什麽不妥,別舍不得花錢不請大夫。"


    童若瑤點頭點得飛快,扭頭果然在周氏臉上撲捉到一抹可疑的紅暈,那緊張沒了,反而忍不住緊緊抿著嘴唇笑起來。童老爹臉色一沉,童若瑤忙斂了笑,又聽他道:"如今是叫你們兄妹跟著我們吃苦,以後慢慢自然會好起來。"


    直到二更天,一家人才各自回屋子歇息。


    隔天早上,童若瑤一早就起床,沒想到灶房裏點了燈,進去一瞧,大哥童若遠已經在生火做飯了。這會子,正屋裏也點了燈,想來爹娘也起床了。


    童若瑤協助大哥一起做好飯,吃了飯天才蒙蒙亮。外麵清冷的有些僵手,周氏又拿了一件衣裳叫童老爹穿上。院門口便有人叫了一聲"童老爺",是李長老來送行。


    童若瑤和周氏將預備的東西一樣一樣,綁在昨兒從李長老家借來的毛驢身上,那邊李長老也叫了幾個人和童若遠一起送老爹去城外約定的地點。


    陸陸續續又有人來送行,天還沒亮,童家小院就十分熱鬧,在一片熱鬧的祝福聲中,童老爹等人動身。童若瑤扶著周氏將他們送到了村口的大樹底下,望著一行人消失在晨曦中。


    彼時,東邊一片火紅,一輪緋紅的圓盤破雲而出,彩霞灑下的光輝如胭脂般,將人們的臉龐也染得緋紅。


    周氏眼角閃著晶瑩的光,眼裏卻帶著充滿希望的笑。童老爹大半輩子奮鬥的目標,就看今年二月那一場春闈大考了。


    過了年,李家村漸漸便平靜下來,家裏有田有地的都在地裏忙著農活,在城裏做工的也都返回城裏去了。


    大奎家之前因大奎在家,地裏的活兒大奎一人便能成,今年大奎也去了城裏,劉氏又要帶孫子,又要張羅春耕,忙的不可開交,少不得也會張口罵童家幾句。每每這個時候,李長老便要訓斥她半天。


    村裏其他人家也有相互幫助的,往年大奎家也是如此,今年卻沒有人願意和劉氏來往。眼看著春耕的日子過了,劉氏隻得想法子去鎮上找一些短工。


    可這個時候恰是難找人的季節,沒想到,原先劉氏說親的那家人主動來了。還把他家姑娘也帶了來,這樣才把地裏的事兒搞定。


    劉氏見王家姑娘是幹活的好手,慢慢的又開始朝村裏其他人炫耀,間接的又諷刺了童家。一副什麽都知道的模樣道:"中舉有什麽了不起的,我聽人言,春閨才是重要的,童老爹一把年紀,這樣車馬勞動去了上京,大考時睡著了才好!"


    旁邊人笑道:"劉嬸子竟然不知道,童家原就是上京大戶人家,中了舉人再有家裏親戚資助幫著打點,少不得來年就是官老爺了。再說,童家還有個兒子呢!咱們不出門不知道,出門在外的誰不知童家公子寫得一手好字?竟然還有城裏大戶人家專門找他呢!"


    又有人笑道:"想來兒子還是該送去讀書才好,不指望考什麽舉人,就是去城裏做工當賬房先生,不下勞力也比咱們強些。如果能像童家老爺那樣中舉,家裏也跟著風光一回。"


    其實,自從開了年,李家村許多人家都把家裏七八歲大的男孩送去了私塾,所謂知識改變命運,童老爹的中舉終於讓這些人都意識到讀書的好處。(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路錦繡之小戶千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如小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如小果並收藏一路錦繡之小戶千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