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叫明德回京,雲逸終於不得不自己動手寫信了,可惜,她不能在信中明說讓明德回京的真相,那樣隻會讓那個莽夫覺得自己管得太寬,而且這種事情,他萬一說了出去,那對自己就是一場災難。
為了將這封信寫得順理成章,她可謂絞盡了腦汁,尤其,是寫給這個她全身心恨著的男人。
“青龍大將軍,夫君大人在上,賤妾明曹氏敬上。”雲逸拿著筆的手在顫抖著,心也在顫抖著,身邊,隻有一個內事堂的丫鬟在伺候著,趙瑩已經出去寫信給二哥,和胡祥琪他們了,雲逸心裏的難過,無從給別人述說,也無法述說。
她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居然會有一天,要如此低聲下氣的去給這個將自己推入地獄的男人寫信,這對她來說,是屈辱,是痛苦,讓人無法忍受的痛苦。
可是,再無法忍受,她也還是隻能忍受,目的,隻是為了將來的某一天,能以百倍淩厲的手段,來報複這個加害了自己的男人。
“夫君大人,十月十一日,賤妾為夫君喜添貴子,兒子身體健康壯士,父王已經為孩子取名為開疆,賤妾和開疆,日夜盼望能早日見夫君一麵,一家人團聚,共享天倫。”
雲逸寫了這點,就再也寫不下去了,她即便再冷酷的心,也沒辦法逼迫著自己向一個仇恨和憎惡著的人假裝愛意,她實在做不到,不過,有這麽多,或許也足夠了,看來還得從別的方向想點辦法,希望明德那個隻知道殺人的莽夫能稍微開竅一點,明白京城的危機,盡快趕過來才好,隻要他回來了,想必憑著他赫赫的戰功,任誰也休想動搖他太子的位置。
當趙瑩被叫進來,接過這封簡短得不能再短的信時,默默的一言不發,別人理解不了雲逸的難處和苦痛,她卻知道得一清二楚,她能知道這簡短的信裏,包含著雲逸多少的不情願,又有她多少被吞進了肚子的眼淚。
趙瑩沒問,雲逸也就不用解釋,她轉身坐下:“讓飛天信使把信傳過去,然後讓人騎馬送進大營,就說這封信是孩子出生後第二天就寫好的。”
趙瑩點頭,默默的轉身就要離開了,可雲逸又繼續說道:“明德的手下,仁培道是最精明的一個,讓利刺想辦法靠近他,如果能讓他明白京城的局勢,以及明德現在回京的必要性,那就再好不過了。”
趙瑩皺了下眉頭:“這種事,隻怕急切間也不太好辦,要是把利刺的身份暴露了,反而得不償失。”
雲逸也知道,利刺的事情其實都挺危險,尤其是關乎到一些重要的利益時,可這件事情,她自己又實在沒辦法再給明德寫甚麽甜言蜜語了,隻能從其他地方突破,她努力的想了想:“我記得仁培道身邊有兩個貼身侍衛,叫甚麽名字我不記得了,你讓利刺試試看能不能從這兩個人身上尋找突破。”
關於那段曹雲逸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她不願再去回憶,今天她已經很累了,雖然並沒有幹甚麽事情,卻有種精疲力竭的感覺,原本準備跟趙瑩談她和陳嘯魁的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了,隻能匆匆的打發了趙瑩,就回床上休息去了。
將軍府裏,大家還在為新出生的公子而忙碌,而京城裏依然熱熱鬧鬧,大部分人都還在談論剛剛傳到京城的東海郡大戰,在普通百姓們的口中,青龍軍和張玉機率領的宛國大軍大戰了六天六夜,那血水灌滿了東海郡的魯延河,一直流進了東海,將整個海麵都染紅了。
而隨著這些誇大的消息不斷的傳播,散開,另一些消息也不斷的從百姓的口中,傳進雲組,傳進雲逸的耳中,其中有許多,是某地出現了何種祥瑞,正是國家大興的征兆,這說明,新的國家,新的天之驕子,就要出現了。
雲逸這幾天一直沒有空閑,一個剛生了孩子不過十多天的女人,已經沒辦法在床上安然歇息了,總是忙著處理趙瑩送進來的信件,這陣子,婁子君的動作果然越來越明顯了,而伴著民間傳說的各種祥瑞,立國的呼聲和腳步,也越來越急促了,甚至,大家可能都等不及收複江南的江山,就想在年前把國家建立。
十月二十三日,明德在楓葉江逼死穆厥的消息,終於由戰馬飛奔著送進了京城,明戰大喜,婁子君剛好趁著這個消息,進言請求明戰盡快立國,民間的各種傳言正好被他旁征博引的用來說動明戰。
明戰也終於按耐不住心中對皇位的渴望,終究答應了婁子君,吩咐下來,讓挑選一個良成吉日,就要正式登基為帝了。
登基的日子指日可待,明戰將要成為鄭國的皇帝,其他人也準備著論功行賞,各種正式的職位,也在他們一群人的商討中,一個個的被安排了下來,就連周樹正,也要被正式任命為右丞相,主持豐澤殿了。
明戰他們在皇宮中分析著誰的功勞更大,本領更大,應該加一個怎樣的官職,封一個怎樣的爵位時,雲逸也在將軍府裏忙得不可開交,這種非常時期,雲組運轉得比以往更快了,各種信件,開始堆積在了雲逸的麵前,甚至讓她都沒多少時間帶孩子,隻能讓唐詩意和奶娘一起,幫著帶兩個孩子。
好在詩意姐姐好脾氣,也雖然奇怪雲逸在忙些甚麽,卻自覺的從來不過問她整天看的是甚麽信件,每天過來時,隻是和雲逸簡單的聊上兩句,就帶著開疆一起去別的房間了。
時間一天天過去,秋風漸冷,落葉凋零,登基的日子終於確定了下來,就在十二月八日,整個泰安城,都開始為這個盛大的節日,準備了。
同一時間,遠在梓承郡的青龍軍大將軍明德,也終於帶著仁培道,以及三千青龍軍親衛,全軍人人配著戰馬,迅速的朝著泰安城趕來,在他們出發都五天後,即將進入成康郡地界的時候,京城派遣去召青龍大將軍回京準備參加開國聖典的信使,才慢悠悠的從京城出發,而同時發出的,還有出南門的信使,帶著召朱雀大將軍明泰進京的詔書。
為了將這封信寫得順理成章,她可謂絞盡了腦汁,尤其,是寫給這個她全身心恨著的男人。
“青龍大將軍,夫君大人在上,賤妾明曹氏敬上。”雲逸拿著筆的手在顫抖著,心也在顫抖著,身邊,隻有一個內事堂的丫鬟在伺候著,趙瑩已經出去寫信給二哥,和胡祥琪他們了,雲逸心裏的難過,無從給別人述說,也無法述說。
她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居然會有一天,要如此低聲下氣的去給這個將自己推入地獄的男人寫信,這對她來說,是屈辱,是痛苦,讓人無法忍受的痛苦。
可是,再無法忍受,她也還是隻能忍受,目的,隻是為了將來的某一天,能以百倍淩厲的手段,來報複這個加害了自己的男人。
“夫君大人,十月十一日,賤妾為夫君喜添貴子,兒子身體健康壯士,父王已經為孩子取名為開疆,賤妾和開疆,日夜盼望能早日見夫君一麵,一家人團聚,共享天倫。”
雲逸寫了這點,就再也寫不下去了,她即便再冷酷的心,也沒辦法逼迫著自己向一個仇恨和憎惡著的人假裝愛意,她實在做不到,不過,有這麽多,或許也足夠了,看來還得從別的方向想點辦法,希望明德那個隻知道殺人的莽夫能稍微開竅一點,明白京城的危機,盡快趕過來才好,隻要他回來了,想必憑著他赫赫的戰功,任誰也休想動搖他太子的位置。
當趙瑩被叫進來,接過這封簡短得不能再短的信時,默默的一言不發,別人理解不了雲逸的難處和苦痛,她卻知道得一清二楚,她能知道這簡短的信裏,包含著雲逸多少的不情願,又有她多少被吞進了肚子的眼淚。
趙瑩沒問,雲逸也就不用解釋,她轉身坐下:“讓飛天信使把信傳過去,然後讓人騎馬送進大營,就說這封信是孩子出生後第二天就寫好的。”
趙瑩點頭,默默的轉身就要離開了,可雲逸又繼續說道:“明德的手下,仁培道是最精明的一個,讓利刺想辦法靠近他,如果能讓他明白京城的局勢,以及明德現在回京的必要性,那就再好不過了。”
趙瑩皺了下眉頭:“這種事,隻怕急切間也不太好辦,要是把利刺的身份暴露了,反而得不償失。”
雲逸也知道,利刺的事情其實都挺危險,尤其是關乎到一些重要的利益時,可這件事情,她自己又實在沒辦法再給明德寫甚麽甜言蜜語了,隻能從其他地方突破,她努力的想了想:“我記得仁培道身邊有兩個貼身侍衛,叫甚麽名字我不記得了,你讓利刺試試看能不能從這兩個人身上尋找突破。”
關於那段曹雲逸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她不願再去回憶,今天她已經很累了,雖然並沒有幹甚麽事情,卻有種精疲力竭的感覺,原本準備跟趙瑩談她和陳嘯魁的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了,隻能匆匆的打發了趙瑩,就回床上休息去了。
將軍府裏,大家還在為新出生的公子而忙碌,而京城裏依然熱熱鬧鬧,大部分人都還在談論剛剛傳到京城的東海郡大戰,在普通百姓們的口中,青龍軍和張玉機率領的宛國大軍大戰了六天六夜,那血水灌滿了東海郡的魯延河,一直流進了東海,將整個海麵都染紅了。
而隨著這些誇大的消息不斷的傳播,散開,另一些消息也不斷的從百姓的口中,傳進雲組,傳進雲逸的耳中,其中有許多,是某地出現了何種祥瑞,正是國家大興的征兆,這說明,新的國家,新的天之驕子,就要出現了。
雲逸這幾天一直沒有空閑,一個剛生了孩子不過十多天的女人,已經沒辦法在床上安然歇息了,總是忙著處理趙瑩送進來的信件,這陣子,婁子君的動作果然越來越明顯了,而伴著民間傳說的各種祥瑞,立國的呼聲和腳步,也越來越急促了,甚至,大家可能都等不及收複江南的江山,就想在年前把國家建立。
十月二十三日,明德在楓葉江逼死穆厥的消息,終於由戰馬飛奔著送進了京城,明戰大喜,婁子君剛好趁著這個消息,進言請求明戰盡快立國,民間的各種傳言正好被他旁征博引的用來說動明戰。
明戰也終於按耐不住心中對皇位的渴望,終究答應了婁子君,吩咐下來,讓挑選一個良成吉日,就要正式登基為帝了。
登基的日子指日可待,明戰將要成為鄭國的皇帝,其他人也準備著論功行賞,各種正式的職位,也在他們一群人的商討中,一個個的被安排了下來,就連周樹正,也要被正式任命為右丞相,主持豐澤殿了。
明戰他們在皇宮中分析著誰的功勞更大,本領更大,應該加一個怎樣的官職,封一個怎樣的爵位時,雲逸也在將軍府裏忙得不可開交,這種非常時期,雲組運轉得比以往更快了,各種信件,開始堆積在了雲逸的麵前,甚至讓她都沒多少時間帶孩子,隻能讓唐詩意和奶娘一起,幫著帶兩個孩子。
好在詩意姐姐好脾氣,也雖然奇怪雲逸在忙些甚麽,卻自覺的從來不過問她整天看的是甚麽信件,每天過來時,隻是和雲逸簡單的聊上兩句,就帶著開疆一起去別的房間了。
時間一天天過去,秋風漸冷,落葉凋零,登基的日子終於確定了下來,就在十二月八日,整個泰安城,都開始為這個盛大的節日,準備了。
同一時間,遠在梓承郡的青龍軍大將軍明德,也終於帶著仁培道,以及三千青龍軍親衛,全軍人人配著戰馬,迅速的朝著泰安城趕來,在他們出發都五天後,即將進入成康郡地界的時候,京城派遣去召青龍大將軍回京準備參加開國聖典的信使,才慢悠悠的從京城出發,而同時發出的,還有出南門的信使,帶著召朱雀大將軍明泰進京的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