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後的病未見好轉,但也沒有惡化,太醫院院使薑德興依然心急如焚,他知道他必須盡快想辦法讓皇後的病好轉,否者,皇太後就會把他送入獄中。
太醫何俊仁依然被關在獄中,他一直想不明白,他開的藥方是降肝火的,而皇後卻出現十分厲害的旺病相,他認為一定有人從中做了手腳,可是,他無法出去調查,不知道具體實情;而且,皇後是後宮之主,她身邊的人都是非同尋常的,沒有證據,懷疑的話是不能隨便說的,何俊仁心裏非常著急。
德妃何芷菡派出去調查的太監回來了,他報告說:“是太醫院院使薑德興提議讓何太醫去為皇後治病的,而就在這之前,都知監張印太監沈德義曾去過太醫院,有可能是沈德義的主意,何太醫幫皇後看病後,開了幾個方子,皇後服了藥後有一定的好轉,可是,皇後最後一次服了藥後,突然病情加重了,皇後變得奄奄一息,後來,宮廷裏有人議論是何太醫因上次被免職心存不滿,故意開出奇怪的藥方。”
德妃聽了太監的報告後,很氣憤,她說:“一定是有人居心叵測,想陷害本妃的父親!”她想:“父親行醫幾十年,一貫謹慎,為皇後開藥方,他一定更謹慎,他不可能為皇後開猛藥,而且,父親前幾次開的藥方皇後服了已有見效,這說明診斷是對的,藥方是有效的,後來。皇後服了藥後,怎麽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呢?這裏麵一定有問題。”
德妃問:“太醫開藥方後,是由誰取的藥?是由誰煎藥的?”
太監回答:“是服侍皇後的公公取的藥,是皇後的貼身宮女煎的藥!”
德妃想:“太監取藥和宮女煎藥的環節都有可能被人做了手腳,但是,聽說司禮監已派人查了,在給皇後服的藥的藥渣中並沒有發現異常,這到底是怎麽回事?”何芷菡想不清,不知道是誰想害他的父親。
賢妃在她的冒險舉動取得成功之後,更有信心了。膽子也更大了。她覺得光是讓何俊仁入獄還不夠,還必須讓德妃也背上罪名,這才能達到她擠掉德妃的目的。(..tw無彈窗廣告)
孫香嵐緊接著又大膽采取行動,她送給平時與她關係很好的惠嬪一對十分珍貴的碧玉鑲金手鐲。讓她悄悄在宮中散布消息說:“德妃為了爭得皇上的寵愛。與她父親何太醫聯手。故意給皇後開猛藥,不讓皇後那麽快痊愈,別看德妃平時賢惠、仁和。其實這都是裝出來取悅皇上的,她是很善於耍陰謀的,她的目的是爭搶皇後寶座。”
此外,賢妃還把宮中傳播的這一消息特意向皇太後報告,太後一直在擔心皇後的病,近來一直寢食不安,心情很不好,太後聽到賢妃所傳達的宮中的傳言後非常氣憤,她大罵德妃,說她是扮成美女的狐狸精。
賢妃聽了心裏暗暗高興,但她卻假裝好心地說:“這種傳言也不一定可信,德妃妹妹看起來很善良、溫和的,平時十分敬重皇後,和宮內的嬪妃們的關係相處得很好,皇上對她也很寵愛,她應該不會與她父親一樣,她沒有那麽大膽,也沒有那樣壞心眼,看上去她美若天仙,應該不會有那麽毒的心吧?”
皇太後聽了賢妃說的話,她想:“自古美麗的女子,迷惑性更大,野心也更大,心機更深,何芷菡一定是很善於偽裝,很有心機的妃子,才會倍受皇帝寵愛。”
太後越想越氣,她覺得這樣的女子在後宮非常危險,一旦升為皇貴妃,就有可能削弱她作為皇太後的權力,還很有可能會幹預朝政。
太後對德妃越來越反感,她決定暗中派人調查德妃最近的行為,然後再決定如何處置她。
太後找來了一位機靈的姓李的太監,令他暗中調查德妃。
太後做這些事時,都是當著賢妃的麵做的,賢妃心裏悄悄樂著,她很欣賞自己的奇妙計策。
李太監領命離開太後的寢宮,此時,賢妃趕過來了,她與李太監很熟悉,她為了方便見皇太後,多年來送了不少寶物給這李太監,她覺得今日李太監派上用場了。
賢妃說:“李公公辛苦了,想不到本宮把聽到的消息報告給太後知曉,竟會惹太後生氣,也給李公公多添了麻煩,李公公還得費心去調查,這是本宮給你多惹出來的事,本宮有點過意不去,最近,西部送來的一件寶物,本宮經常給公公添麻煩,你午後就來找本宮,本宮將寶物送給李公公,以大些你經常為本宮做事,對了,調查德妃的事,你也不用太費心了,太後的心思你是知道的,她對害了皇後的何太醫很氣憤,何太醫故意開藥使皇後的病加重,這可是不可寬恕的大罪,本妃真擔心德妃妹子卷入其中,人不能想得太多了,李公公是明白人,該知道如何讓太後歡心的!”
李太監聽了,心裏很明白,他想:“賢妃心思我明白,她是讓我把調查結果做成德妃是事件的參與者,對於皇後病情的加重負有責任,並有搶奪皇後位置的野心,這能讓太後有充足理由把德妃重重處置,賢妃便可以輕易地擠掉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了,她這是讓我為她除去後患。.tw[]”
李太監心裏非常清楚,賢妃的意思他是不能不照辦的,而且,如果按照賢妃的意思辦,他將得到很大的獎賞,如果賢妃有機會升為皇貴妃甚至升為皇後,李太監的前途就很寬廣了,而且,按照賢妃的意思辦,還能讓太後很滿意,太後被賢妃一鼓惑,正對德妃的善良和賢惠表示質疑,她懷疑德妃是狐狸精一樣的女人,正想處置德妃。
可是。李太監心裏有數,德妃才真正是一個美麗、善良、溫存的貴妃,她正得到皇上的寵愛,她對後宮的嬪妃、太監們,是真心示好的,她是難得的好貴妃。
李太監心裏想:“其實,與德妃相比,賢妃更像是狐狸精,她做了很多表麵文章,嘴裏常很親切地稱德妃為‘妹妹’。暗地裏卻毫不留情地設計陷害德妃。近期宮中關於德妃的謠言,極有可能是她散布出去的,而她竟將這消息報告給皇太後,還裝好人。用好話故意激怒太後。讓太後恨德妃。她暗示德妃想搶奪皇後位置,其實,她自己才更想搶皇後的位置。這個女人是非常可怕的!”
李太監一直弄不明白,皇太後是何等精明的人,可是她為何就不能看出賢妃的真麵目呢?連皇上都看出了賢妃並不“賢”,是圓滑有心機的人,太後卻看不出來,但是,李太監又不能把賢妃的真麵目告訴太後,皇宮裏麵的事,少摻和才好,皇宮裏麵有權有勢的女人之間的事,更應該躲得遠遠的,李太監有一套在內宮周旋於皇室家族成員之間的處世妙方。
可是,這一次李太監遇到難題了,賢妃的意思他不能不照辦,如果不照辦,賢妃是不會饒過他的,但是,如果真的按照賢妃的意思去做,也有兩種十分可怕的危險:萬一皇上知道了他是在調查中做假結論,那他將是死無葬身之地;另外,賢妃是個很笑裏藏刀的可怕女人,如果她在他按照她的意思去做事後卸磨殺驢,他也是死路一條。
李太監左右為難,他決定冒險走一條亦左亦右的路。
李太監故意放慢調查的速度,之後,他去向皇太後報告,他謹小慎微地說:“皇太後,小的領命去調查,現在已查到一些結果,德妃與他父親關係非常好,德妃對她父親很孝順,而何太醫對德妃也非常疼愛,上次何太醫從院判的位置被免職,德妃知道了很傷心,曾派人去安慰他父親,與她父親確實有聯絡,此次何太醫奉命為皇後治病,起初,皇後服了何太醫幾次開的藥,病情有些好轉,後來,又一次吃了他開的藥後,皇後的病情突然加重,比何太醫醫治之前還嚴重,太醫院的院使和幾位院判、禦醫,都認為何太醫是報複心作怪,為太後開了奇異的藥,甚至還有一些太醫認為他是故意下猛藥,使皇後病情加重,而後他在醫治,目的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高明醫術,可是,德妃與何太醫聯絡到底傳遞什麽消息,確實很難知曉,目前要還找不到證據來證明德妃知道或參與他父親為皇後下猛藥的行動;還有,德妃在內宮,處處與人為善,對嬪妃、太監們挺好,她盡力做到讓皇上高興,博得了皇上的寵愛,她表現得很溫和,很賢惠,人也很聰明,宮中有議論,說她是裝得和善,實際很狡猾,她的目標是登上皇後寶座,可是,現在還找不到證據證明德妃的為善行為是假裝的,也沒有人站出來證明她有搶奪皇後的計劃,這就是奴才調查後所得出的結論,請太後定奪!”
李太監耍出的是騎牆的招式,他掌握一個原則,他所能證明的隻是德妃有嫌疑,但尚未能找到證據,他必須進退有度,不管是皇上還是賢妃哪一方責怪他,他都必須有理由申辯,他寧肯被罵,也不能冒險站到一邊而放棄另一邊的立場,根據他以往的經驗,非此即彼是死路一條,隻有左右逢源,才能繼續生存,才有更好的未來。
太後聽了李太監的報告後,她覺得眼下還沒有確切證據能證明德妃有惡性,如果要將她投入獄中,皇帝是一定會極力反對,現在正是太後病重時,如果再鬧出德妃的事,朝中大臣將會議論紛紛,可是,太後在心裏依然懷疑德妃就是善於偽裝、很有心機的“狐狸精”,她不覺得不能讓德妃那麽自由了,她下旨把德妃軟禁在德妃的寢宮,不得外出,除了服侍德妃的太監和德妃身邊的宮女外,誰也不準進出,太後的理由是德妃的父親犯了死罪,德妃不能自由行動。
皇帝在氣憤中下旨將何俊仁抓捕入獄,但當他冷靜下來之後,他仔細一想,覺得何家幾代為禦醫,一直堅持高尚的醫德,富有仁德之心,何俊仁處事十分謹慎,他不可能開錯藥方,更不可能故意為皇後開加重病情的藥方,他感到他使何俊仁入獄,極有可能冤枉了何俊仁,他決定下旨讓司禮監繼續把皇後病情加重的事調查清楚。
沈德義得知皇上下旨司禮監繼續皇後病重的事,他非常擔心,他對賢妃眼下的行為大致是了解的,他聽賢妃的旨令介入太醫院,如果內在實情暴露了,皇帝一追問,事情將非常嚴重。
一不做二不休,沈德義決定更積極地介入,沈德義認為既然何俊仁進入刑獄了就不能讓他出來,必須讓他“成為”想害皇後的惡毒太醫,隻有何俊仁承擔罪責,沈德義才能順利地脫離險境。
為此,沈德義實施了一個陰毒的計劃。(未完待續。。)
ps:祝作者和讀者朋友們節日快樂!
太醫何俊仁依然被關在獄中,他一直想不明白,他開的藥方是降肝火的,而皇後卻出現十分厲害的旺病相,他認為一定有人從中做了手腳,可是,他無法出去調查,不知道具體實情;而且,皇後是後宮之主,她身邊的人都是非同尋常的,沒有證據,懷疑的話是不能隨便說的,何俊仁心裏非常著急。
德妃何芷菡派出去調查的太監回來了,他報告說:“是太醫院院使薑德興提議讓何太醫去為皇後治病的,而就在這之前,都知監張印太監沈德義曾去過太醫院,有可能是沈德義的主意,何太醫幫皇後看病後,開了幾個方子,皇後服了藥後有一定的好轉,可是,皇後最後一次服了藥後,突然病情加重了,皇後變得奄奄一息,後來,宮廷裏有人議論是何太醫因上次被免職心存不滿,故意開出奇怪的藥方。”
德妃聽了太監的報告後,很氣憤,她說:“一定是有人居心叵測,想陷害本妃的父親!”她想:“父親行醫幾十年,一貫謹慎,為皇後開藥方,他一定更謹慎,他不可能為皇後開猛藥,而且,父親前幾次開的藥方皇後服了已有見效,這說明診斷是對的,藥方是有效的,後來。皇後服了藥後,怎麽會變得越來越嚴重呢?這裏麵一定有問題。”
德妃問:“太醫開藥方後,是由誰取的藥?是由誰煎藥的?”
太監回答:“是服侍皇後的公公取的藥,是皇後的貼身宮女煎的藥!”
德妃想:“太監取藥和宮女煎藥的環節都有可能被人做了手腳,但是,聽說司禮監已派人查了,在給皇後服的藥的藥渣中並沒有發現異常,這到底是怎麽回事?”何芷菡想不清,不知道是誰想害他的父親。
賢妃在她的冒險舉動取得成功之後,更有信心了。膽子也更大了。她覺得光是讓何俊仁入獄還不夠,還必須讓德妃也背上罪名,這才能達到她擠掉德妃的目的。(..tw無彈窗廣告)
孫香嵐緊接著又大膽采取行動,她送給平時與她關係很好的惠嬪一對十分珍貴的碧玉鑲金手鐲。讓她悄悄在宮中散布消息說:“德妃為了爭得皇上的寵愛。與她父親何太醫聯手。故意給皇後開猛藥,不讓皇後那麽快痊愈,別看德妃平時賢惠、仁和。其實這都是裝出來取悅皇上的,她是很善於耍陰謀的,她的目的是爭搶皇後寶座。”
此外,賢妃還把宮中傳播的這一消息特意向皇太後報告,太後一直在擔心皇後的病,近來一直寢食不安,心情很不好,太後聽到賢妃所傳達的宮中的傳言後非常氣憤,她大罵德妃,說她是扮成美女的狐狸精。
賢妃聽了心裏暗暗高興,但她卻假裝好心地說:“這種傳言也不一定可信,德妃妹妹看起來很善良、溫和的,平時十分敬重皇後,和宮內的嬪妃們的關係相處得很好,皇上對她也很寵愛,她應該不會與她父親一樣,她沒有那麽大膽,也沒有那樣壞心眼,看上去她美若天仙,應該不會有那麽毒的心吧?”
皇太後聽了賢妃說的話,她想:“自古美麗的女子,迷惑性更大,野心也更大,心機更深,何芷菡一定是很善於偽裝,很有心機的妃子,才會倍受皇帝寵愛。”
太後越想越氣,她覺得這樣的女子在後宮非常危險,一旦升為皇貴妃,就有可能削弱她作為皇太後的權力,還很有可能會幹預朝政。
太後對德妃越來越反感,她決定暗中派人調查德妃最近的行為,然後再決定如何處置她。
太後找來了一位機靈的姓李的太監,令他暗中調查德妃。
太後做這些事時,都是當著賢妃的麵做的,賢妃心裏悄悄樂著,她很欣賞自己的奇妙計策。
李太監領命離開太後的寢宮,此時,賢妃趕過來了,她與李太監很熟悉,她為了方便見皇太後,多年來送了不少寶物給這李太監,她覺得今日李太監派上用場了。
賢妃說:“李公公辛苦了,想不到本宮把聽到的消息報告給太後知曉,竟會惹太後生氣,也給李公公多添了麻煩,李公公還得費心去調查,這是本宮給你多惹出來的事,本宮有點過意不去,最近,西部送來的一件寶物,本宮經常給公公添麻煩,你午後就來找本宮,本宮將寶物送給李公公,以大些你經常為本宮做事,對了,調查德妃的事,你也不用太費心了,太後的心思你是知道的,她對害了皇後的何太醫很氣憤,何太醫故意開藥使皇後的病加重,這可是不可寬恕的大罪,本妃真擔心德妃妹子卷入其中,人不能想得太多了,李公公是明白人,該知道如何讓太後歡心的!”
李太監聽了,心裏很明白,他想:“賢妃心思我明白,她是讓我把調查結果做成德妃是事件的參與者,對於皇後病情的加重負有責任,並有搶奪皇後位置的野心,這能讓太後有充足理由把德妃重重處置,賢妃便可以輕易地擠掉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了,她這是讓我為她除去後患。.tw[]”
李太監心裏非常清楚,賢妃的意思他是不能不照辦的,而且,如果按照賢妃的意思辦,他將得到很大的獎賞,如果賢妃有機會升為皇貴妃甚至升為皇後,李太監的前途就很寬廣了,而且,按照賢妃的意思辦,還能讓太後很滿意,太後被賢妃一鼓惑,正對德妃的善良和賢惠表示質疑,她懷疑德妃是狐狸精一樣的女人,正想處置德妃。
可是。李太監心裏有數,德妃才真正是一個美麗、善良、溫存的貴妃,她正得到皇上的寵愛,她對後宮的嬪妃、太監們,是真心示好的,她是難得的好貴妃。
李太監心裏想:“其實,與德妃相比,賢妃更像是狐狸精,她做了很多表麵文章,嘴裏常很親切地稱德妃為‘妹妹’。暗地裏卻毫不留情地設計陷害德妃。近期宮中關於德妃的謠言,極有可能是她散布出去的,而她竟將這消息報告給皇太後,還裝好人。用好話故意激怒太後。讓太後恨德妃。她暗示德妃想搶奪皇後位置,其實,她自己才更想搶皇後的位置。這個女人是非常可怕的!”
李太監一直弄不明白,皇太後是何等精明的人,可是她為何就不能看出賢妃的真麵目呢?連皇上都看出了賢妃並不“賢”,是圓滑有心機的人,太後卻看不出來,但是,李太監又不能把賢妃的真麵目告訴太後,皇宮裏麵的事,少摻和才好,皇宮裏麵有權有勢的女人之間的事,更應該躲得遠遠的,李太監有一套在內宮周旋於皇室家族成員之間的處世妙方。
可是,這一次李太監遇到難題了,賢妃的意思他不能不照辦,如果不照辦,賢妃是不會饒過他的,但是,如果真的按照賢妃的意思去做,也有兩種十分可怕的危險:萬一皇上知道了他是在調查中做假結論,那他將是死無葬身之地;另外,賢妃是個很笑裏藏刀的可怕女人,如果她在他按照她的意思去做事後卸磨殺驢,他也是死路一條。
李太監左右為難,他決定冒險走一條亦左亦右的路。
李太監故意放慢調查的速度,之後,他去向皇太後報告,他謹小慎微地說:“皇太後,小的領命去調查,現在已查到一些結果,德妃與他父親關係非常好,德妃對她父親很孝順,而何太醫對德妃也非常疼愛,上次何太醫從院判的位置被免職,德妃知道了很傷心,曾派人去安慰他父親,與她父親確實有聯絡,此次何太醫奉命為皇後治病,起初,皇後服了何太醫幾次開的藥,病情有些好轉,後來,又一次吃了他開的藥後,皇後的病情突然加重,比何太醫醫治之前還嚴重,太醫院的院使和幾位院判、禦醫,都認為何太醫是報複心作怪,為太後開了奇異的藥,甚至還有一些太醫認為他是故意下猛藥,使皇後病情加重,而後他在醫治,目的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高明醫術,可是,德妃與何太醫聯絡到底傳遞什麽消息,確實很難知曉,目前要還找不到證據來證明德妃知道或參與他父親為皇後下猛藥的行動;還有,德妃在內宮,處處與人為善,對嬪妃、太監們挺好,她盡力做到讓皇上高興,博得了皇上的寵愛,她表現得很溫和,很賢惠,人也很聰明,宮中有議論,說她是裝得和善,實際很狡猾,她的目標是登上皇後寶座,可是,現在還找不到證據證明德妃的為善行為是假裝的,也沒有人站出來證明她有搶奪皇後的計劃,這就是奴才調查後所得出的結論,請太後定奪!”
李太監耍出的是騎牆的招式,他掌握一個原則,他所能證明的隻是德妃有嫌疑,但尚未能找到證據,他必須進退有度,不管是皇上還是賢妃哪一方責怪他,他都必須有理由申辯,他寧肯被罵,也不能冒險站到一邊而放棄另一邊的立場,根據他以往的經驗,非此即彼是死路一條,隻有左右逢源,才能繼續生存,才有更好的未來。
太後聽了李太監的報告後,她覺得眼下還沒有確切證據能證明德妃有惡性,如果要將她投入獄中,皇帝是一定會極力反對,現在正是太後病重時,如果再鬧出德妃的事,朝中大臣將會議論紛紛,可是,太後在心裏依然懷疑德妃就是善於偽裝、很有心機的“狐狸精”,她不覺得不能讓德妃那麽自由了,她下旨把德妃軟禁在德妃的寢宮,不得外出,除了服侍德妃的太監和德妃身邊的宮女外,誰也不準進出,太後的理由是德妃的父親犯了死罪,德妃不能自由行動。
皇帝在氣憤中下旨將何俊仁抓捕入獄,但當他冷靜下來之後,他仔細一想,覺得何家幾代為禦醫,一直堅持高尚的醫德,富有仁德之心,何俊仁處事十分謹慎,他不可能開錯藥方,更不可能故意為皇後開加重病情的藥方,他感到他使何俊仁入獄,極有可能冤枉了何俊仁,他決定下旨讓司禮監繼續把皇後病情加重的事調查清楚。
沈德義得知皇上下旨司禮監繼續皇後病重的事,他非常擔心,他對賢妃眼下的行為大致是了解的,他聽賢妃的旨令介入太醫院,如果內在實情暴露了,皇帝一追問,事情將非常嚴重。
一不做二不休,沈德義決定更積極地介入,沈德義認為既然何俊仁進入刑獄了就不能讓他出來,必須讓他“成為”想害皇後的惡毒太醫,隻有何俊仁承擔罪責,沈德義才能順利地脫離險境。
為此,沈德義實施了一個陰毒的計劃。(未完待續。。)
ps:祝作者和讀者朋友們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