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封萬戶侯(上).
有些人會讓他人在不自覺間感到敬畏,有些人會讓旁人在不自覺間感到親近,有些人會讓周圍人在不自覺間感到認同,這是一種氣質的養成,也是一種神韻的積澱。
而八賢王,無疑已是將這種氣質與神韻發展到了極致。
一番討論,蕭漠從一開始的無奈傾聽,到其後不自覺的參與其中,沒過多久,心中竟是產生了“或許與八賢王合作,一同改革時政、造福萬民,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的想法,
要知道,蕭漠對於這種麻煩而且會危及自己的事情,一向都是敬而遠之的。
而在心底深處,蕭漠更是不由的對八賢王的誌向、智慧以及胸懷,產生了一絲敬佩。
要知道,曆史上像八賢王這種身份尊貴的閑王數不勝數,但有多少肯這般為國為民的設想?又有多少甘於為天下而得罪天下?又有多少懂得“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道理?
至少,蕭漠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知道自己是絕對做不到的。
再聯想到這些年來八賢王的所作所為,從某方麵而言,他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
與此同時,八賢王看著蕭漠,眼中卻是異彩連連。
他今日對蕭漠如此坦誠,將自己的想法誌向盡數說出,看似魯莽,實則是無奈為之,行險一為。
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察覺到楚朝繁華表象下,所隱藏的種種危機,然而正如他之前曾對蕭漠說的那樣,對於這些危機,雖然心知肚明,但卻沒法言明,也不敢言明,哪怕他是楚靈帝最信任的弟弟,尊貴無比的八王爺。
說到底,還是因為廟堂巔峰處,沒有人理解他,更沒有絲毫幫手肯與他分擔――張謙行事,大都是以保住他如今的地位權力為目的,王翰本身更是楚朝勳貴的代表,至於其他人,大都是庸庸無為之輩。
說到底,當年楚太祖所製定的規矩實在太過完美,即使八賢王得聲望與聖寵與一身,也無法在朝廷高層中發展自己的勢力。
若他強行行事,隻要某位反對者說一句“王爺此行,必然致使我朝大亂,意欲何為”,就能給八賢王招來莫大的麻煩,更遑論天下讀書人的群起激憤了。
在這個時候,八賢王就需要一個能真正理解他的幫手,來助他說話行事、分擔壓力,而且這個幫手,最好本身就在讀書人中間有著比較大的聲望名氣。
就在這時,蕭漠出現了。
蕭漠本身在當今文壇的地位自不必說,雖然年紀尚青,但說他是文壇一代宗師也不為過,創“蕭體”、注《中庸》、書《問儒》、著《自擾詩集》,每一樁每一件,皆是讓文壇震動的大事。如今更是立下了如此功勳,不僅名聲更大,聲勢一時無二,更是注定了要青雲直上,在不遠的將來立足於朝堂之巔,參知政事,早已是板上釘釘之事。
更何況,蕭漠本身深受楚靈帝的寵幸,即使不及八賢王本身,但也絕不差於當朝丞相張謙――要知道,張謙與楚靈帝的交情,可是有近二十年了。
最重要的是,年前那次在王府書房中的長談,更讓八賢王發現,蕭漠竟如同自己一般,對楚朝的諸般時政弊病,心知肚明,且對此心懷憂慮。
如此一來,八賢王不僅隱隱視蕭漠為知己,更是想要將之拉攏,當做自己將來行事的依仗與幫手。
可以說,與蕭漠結盟,不僅是八賢王最好的選擇,更是八賢王如今唯一的選擇。
但讓八賢王無奈的是,蕭漠如今雖然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勢力,但為人卻太過冷淡無為,竟是與他那皇兄相似,即使看的清楚,也因為怕麻煩,想著自保,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參與。
所以,八賢王隻能趁著蕭漠還沒有心理準備的時候,趁著在蕭漠尚沒有理清思路、想明利弊的時候,甘冒消息泄露的風險,就這麽的坦陳而言,將自己的誌向盡數講出,一來為了試探蕭漠的真實想法;二來為了逼著蕭漠與自己結盟;三來,也存著以自己的誌向與胸懷,將蕭漠折服的想法。
否則,一旦蕭漠上朝接受了封賞,並據此對今後發展有了規劃,又或者蕭漠察覺了自己的想法進而有了心理準備,想讓他與自己結盟,就難了。
最終,這次冒險一擊,八賢王贏了。
蕭漠因為知道的太多,反而無奈,隻能與他結盟。
雖然蕭漠曾言,至少在一兩年之內,隻會在暗中幫忙,不會衝鋒陷陣,但蕭漠的政治經驗畢竟還是太少,根本不知道,在朝堂之上,一言一行,再怎麽隱晦,再怎麽小心,都是一種表態,都會被他人得知,到那個時候,蕭漠就隻能與八賢王綁在一起了。
但八賢王卻沒想到,原本隻想為自己找一個幫手,但自己的這位幫手,所思所想,竟然會比自己更遠。
兩人間的這次討論,雖然蕭漠隻是從後世所得的知識中,挑了一些不那麽激進的、比較適合如今楚朝形勢的政策做法講出來參與討論,但已是讓八賢王震驚不已,隻覺得蕭漠所言,不僅與自己多年來所想暗暗契合,更是要深刻長遠不少。
難道這個世上真有“生而知之”的人存在?
無論如何,八賢王對蕭漠更在意了。
同時心中卻想到了更多。
所謂結盟,那是建立在雙方皆可獲益的基礎上。
然而蕭漠雖然二世為人,但卻沒有什麽政治與談判的經驗,雖然性格慵懶淡漠,但前世卻深受為國為民的口號影響,雖然同意與八賢王結盟了,但這種結盟,隻對八賢王的誌向有益,對蕭漠本身,卻隻是有害無益。
以八賢王的聰明,自然知道,這種結盟,時間長遠,隻取決於蕭漠本人的耐心。
這是八賢王所不容忍的。
所以,此時此刻,八賢王所想的,卻是自己對蕭漠的回報。
待聽到丞相張謙與張衍聖這對祖孫,竟是前後腳,先後而來,八賢王和蕭漠兩人剛剛討論到興頭上,不免有些掃興。
然而,以張謙和張衍聖的身份,畢竟不能將他們阻於門外,所以兩人不僅是連聲吩咐“快請”,更是親自走出門外迎接。
房門之外,蕭漠站在八賢王半步之後,想著剛才的交談,暗暗苦笑。
竟然就這麽跟八賢王結盟了,而理由竟然是――八賢王的誌向,自己知道的太多了――如此種種,可謂怪異,卻也無可奈何。
總不能就這麽徹底得罪了八賢王吧?
歎息一聲,抬頭向著八賢王看去,卻見八賢王此刻正從懷中掏出一枚玉瓶,倒出一顆丹藥吞入口中。
那顆丹藥,自然是“米囊丹”。
顯然,不過是這麽點時間,“米囊丹”的藥效,已是過去了。似乎接連服用下,隻是短短幾次,身體已是有了抗性,以至於維持時間越來越短。
蕭漠眉頭一皺,還是忍不住提醒道:“王爺,請恕下官多嘴,這‘米囊丹’的主藥――粟米,下官曾從一本古書中了解過,實不是良物,一時服用,固然效果靈驗,但如若長期服用,卻會透支身體生氣,更會造成依賴,欲罷不能,那本古書中曾言,有人從這粟米中提煉靈丹,長期服用,一時間精神奕奕,但之後卻成了日日必用,否則精神萎靡,渾身癢痛,至七年之後,突然無故暴斃。”
聽到蕭漠這麽一說,八賢王也是一驚,卻沒想到這“米囊丹”竟然還有這般隱患,並也沒有質疑,隻是慎重的點頭道:“多謝子柔提醒,本王必會小心,如今這般,隻是為了抑製傷勢,過了這幾天之後,本王絕不再用。”
八賢王聽進去了,但蕭漠的目的,卻沒有達到。
讓八賢王馬上遠離這米囊丹,是根本不可能的,畢竟,在如今的條件下,能掩飾他的傷病的,也隻有這個了。
想到這裏,蕭漠又是暗暗一聲歎息。
就這樣,兩人又談了幾句閑話,卻漸漸發覺不對。
兩人門下的親隨,早已是稟報了張謙與張衍聖的來到,為何兩人在這裏等了許久,依舊遲遲不見那對祖孫的蹤影?
蕭漠疑惑的向著門外的鄧尚全看去。
鄧尚全點了點頭,向青雲樓外走去,查探究竟。
不久之後,鄧尚全回到蕭漠身邊,稟報道:“少爺,丞相大人與張衍聖大人並未離開,隻是此時正聚在外麵,不知爭執著什麽。”
聽到鄧尚全的話後,蕭漠與八賢王相護對視一眼,眼中神色已是了然。
顯然,張謙與張衍聖這次齊齊而來,隻是偶然。
而張謙,卻很不滿意張衍聖這次的所作所為,正在教訓質問了。
有等了片刻,腳步聲響起,蕭漠抬頭一看,卻見張謙與張衍聖兩人,正一前一後向著自己和八賢王這裏趕來。
張衍聖雖然被張謙訓斥了一頓,但神色依然平靜,表情依然是那麽的和煦親切,仿佛什麽都沒有發生,反倒是張謙,雖然麵向八賢王與蕭漠時,滿臉的慈和與笑意,但眼神深處,卻怒氣猶存。
顯然,張謙剛才對張衍聖的訓斥與質問,並不順利。
與張謙相對時,八賢王恢複了往日那威嚴華貴的氣質,張謙剛剛來到麵前,尚未說話,已是緩緩說道:“張相真是貴人多忙,本王已是在這裏等待多時了。”
張謙連忙對著八賢王躬身致歉,起身後又對蕭漠歉意一笑,說道:“是老夫的過錯,王爺,子柔,真是對不住了,都是子佳這孩子,太不讓老夫省心……”
說著,張謙又對兩人說道:“不過,剛才老夫已經決定了,子佳這孩子年紀也不小了,如今有小有成就,也該是成家立業的時候了。正好早在四年前,他就與樞密使王翰的孫女定下了婚事,今日上朝接受了封賞之後,就把這件事定下來,到時候王爺與子柔可一定要來呀。”
剛才麵對張謙的斥責與質問,張衍聖雖然恭敬有加,但卻隻是諾諾應是,又或者拿一些官麵話來回應,讓張謙大怒之時,卻又有著無可奈何。
然而,天下長輩,無論貴賤,總是有著一個相同的想法,那就是子孫無論如何不肖,皆是因為尚未安定的原因,一旦結婚成家,體會到維持家業之苦,就會大徹大悟,痛改前非。
即使張謙,竟然也不例外。
此外,與王翰聯姻後,日後吞蝕王翰門下的勢力,也會順利許多。
倒是張衍聖,聽到張謙的話後,臉色微微一變。
顯然,這是張謙剛剛做下的決定,張衍聖並不知曉,出於習慣,張謙也並未與張衍聖商量。
不過轉瞬間,張衍聖臉色已是恢複平常,待蕭漠與八賢王看向他的時候,對著兩人躬身行禮,仿佛同意了張謙的想法。
八賢王點頭道:“既然如此,本王就在這裏恭賀張相與子佳了,到時本王一定會到相府討杯喜酒喝。”
蕭漠也是向張衍聖拱手道:“恭賀子佳了。”
張衍聖卻給了蕭漠一個苦笑。
八賢王卻又向張謙問道:“卻不知張謙此來,找本王與子柔,有何要事?”
張謙笑道:“王爺,是這樣的,朝會的時間馬上就要到了,可是王爺您與子柔卻是聚在這裏,似有要事商談,那些禮部官員不敢打擾,卻又不敢因此耽誤了朝會,兩相為難之下,隻好求到老夫這裏了。時間不早了,還請王爺與子柔移步,前往集英殿麵見陛下才是。”
頓了頓後,張謙神色間閃過一絲探究,又問道:“卻不知王爺與子柔在這裏商談何事?”
顯然,這才是張謙最為在意的。
八賢王這麽一個即將入朝掌政、又素有聲望的王爺,蕭漠這麽一個剛建功勳、聲勢無二的朝中新貴,聚在一起,所談何事,張謙想想就覺得不安心。
然而,八賢王卻隻是說道:“沒什麽,隻是多日未見,趁機敘舊罷了,竟是險些耽誤了正事,還請張相見諒。”
頓了頓,又說道:“正如張相所言,時間不早了,我們還是趕快先去集英殿等待陛下召喚吧,這個時候,卻不能耽擱。”
說著,八賢王當先向外走去,張謙、張衍聖與蕭漠也連忙跟上。
然而,走到一半,八賢王卻是似乎想到了什麽,腳步一頓,轉頭向蕭漠問道:“子柔,說起來,你如今年紀已是不小了,婚姻大事,不可耽擱,子佳馬上就要成家了,本王記得,你並沒有婚約吧?”
在這個時候,八賢王終於想到了籠絡蕭漠的辦法。
有些人會讓他人在不自覺間感到敬畏,有些人會讓旁人在不自覺間感到親近,有些人會讓周圍人在不自覺間感到認同,這是一種氣質的養成,也是一種神韻的積澱。
而八賢王,無疑已是將這種氣質與神韻發展到了極致。
一番討論,蕭漠從一開始的無奈傾聽,到其後不自覺的參與其中,沒過多久,心中竟是產生了“或許與八賢王合作,一同改革時政、造福萬民,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的想法,
要知道,蕭漠對於這種麻煩而且會危及自己的事情,一向都是敬而遠之的。
而在心底深處,蕭漠更是不由的對八賢王的誌向、智慧以及胸懷,產生了一絲敬佩。
要知道,曆史上像八賢王這種身份尊貴的閑王數不勝數,但有多少肯這般為國為民的設想?又有多少甘於為天下而得罪天下?又有多少懂得“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道理?
至少,蕭漠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知道自己是絕對做不到的。
再聯想到這些年來八賢王的所作所為,從某方麵而言,他可以算是一個“完人”了。
與此同時,八賢王看著蕭漠,眼中卻是異彩連連。
他今日對蕭漠如此坦誠,將自己的想法誌向盡數說出,看似魯莽,實則是無奈為之,行險一為。
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察覺到楚朝繁華表象下,所隱藏的種種危機,然而正如他之前曾對蕭漠說的那樣,對於這些危機,雖然心知肚明,但卻沒法言明,也不敢言明,哪怕他是楚靈帝最信任的弟弟,尊貴無比的八王爺。
說到底,還是因為廟堂巔峰處,沒有人理解他,更沒有絲毫幫手肯與他分擔――張謙行事,大都是以保住他如今的地位權力為目的,王翰本身更是楚朝勳貴的代表,至於其他人,大都是庸庸無為之輩。
說到底,當年楚太祖所製定的規矩實在太過完美,即使八賢王得聲望與聖寵與一身,也無法在朝廷高層中發展自己的勢力。
若他強行行事,隻要某位反對者說一句“王爺此行,必然致使我朝大亂,意欲何為”,就能給八賢王招來莫大的麻煩,更遑論天下讀書人的群起激憤了。
在這個時候,八賢王就需要一個能真正理解他的幫手,來助他說話行事、分擔壓力,而且這個幫手,最好本身就在讀書人中間有著比較大的聲望名氣。
就在這時,蕭漠出現了。
蕭漠本身在當今文壇的地位自不必說,雖然年紀尚青,但說他是文壇一代宗師也不為過,創“蕭體”、注《中庸》、書《問儒》、著《自擾詩集》,每一樁每一件,皆是讓文壇震動的大事。如今更是立下了如此功勳,不僅名聲更大,聲勢一時無二,更是注定了要青雲直上,在不遠的將來立足於朝堂之巔,參知政事,早已是板上釘釘之事。
更何況,蕭漠本身深受楚靈帝的寵幸,即使不及八賢王本身,但也絕不差於當朝丞相張謙――要知道,張謙與楚靈帝的交情,可是有近二十年了。
最重要的是,年前那次在王府書房中的長談,更讓八賢王發現,蕭漠竟如同自己一般,對楚朝的諸般時政弊病,心知肚明,且對此心懷憂慮。
如此一來,八賢王不僅隱隱視蕭漠為知己,更是想要將之拉攏,當做自己將來行事的依仗與幫手。
可以說,與蕭漠結盟,不僅是八賢王最好的選擇,更是八賢王如今唯一的選擇。
但讓八賢王無奈的是,蕭漠如今雖然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勢力,但為人卻太過冷淡無為,竟是與他那皇兄相似,即使看的清楚,也因為怕麻煩,想著自保,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參與。
所以,八賢王隻能趁著蕭漠還沒有心理準備的時候,趁著在蕭漠尚沒有理清思路、想明利弊的時候,甘冒消息泄露的風險,就這麽的坦陳而言,將自己的誌向盡數講出,一來為了試探蕭漠的真實想法;二來為了逼著蕭漠與自己結盟;三來,也存著以自己的誌向與胸懷,將蕭漠折服的想法。
否則,一旦蕭漠上朝接受了封賞,並據此對今後發展有了規劃,又或者蕭漠察覺了自己的想法進而有了心理準備,想讓他與自己結盟,就難了。
最終,這次冒險一擊,八賢王贏了。
蕭漠因為知道的太多,反而無奈,隻能與他結盟。
雖然蕭漠曾言,至少在一兩年之內,隻會在暗中幫忙,不會衝鋒陷陣,但蕭漠的政治經驗畢竟還是太少,根本不知道,在朝堂之上,一言一行,再怎麽隱晦,再怎麽小心,都是一種表態,都會被他人得知,到那個時候,蕭漠就隻能與八賢王綁在一起了。
但八賢王卻沒想到,原本隻想為自己找一個幫手,但自己的這位幫手,所思所想,竟然會比自己更遠。
兩人間的這次討論,雖然蕭漠隻是從後世所得的知識中,挑了一些不那麽激進的、比較適合如今楚朝形勢的政策做法講出來參與討論,但已是讓八賢王震驚不已,隻覺得蕭漠所言,不僅與自己多年來所想暗暗契合,更是要深刻長遠不少。
難道這個世上真有“生而知之”的人存在?
無論如何,八賢王對蕭漠更在意了。
同時心中卻想到了更多。
所謂結盟,那是建立在雙方皆可獲益的基礎上。
然而蕭漠雖然二世為人,但卻沒有什麽政治與談判的經驗,雖然性格慵懶淡漠,但前世卻深受為國為民的口號影響,雖然同意與八賢王結盟了,但這種結盟,隻對八賢王的誌向有益,對蕭漠本身,卻隻是有害無益。
以八賢王的聰明,自然知道,這種結盟,時間長遠,隻取決於蕭漠本人的耐心。
這是八賢王所不容忍的。
所以,此時此刻,八賢王所想的,卻是自己對蕭漠的回報。
待聽到丞相張謙與張衍聖這對祖孫,竟是前後腳,先後而來,八賢王和蕭漠兩人剛剛討論到興頭上,不免有些掃興。
然而,以張謙和張衍聖的身份,畢竟不能將他們阻於門外,所以兩人不僅是連聲吩咐“快請”,更是親自走出門外迎接。
房門之外,蕭漠站在八賢王半步之後,想著剛才的交談,暗暗苦笑。
竟然就這麽跟八賢王結盟了,而理由竟然是――八賢王的誌向,自己知道的太多了――如此種種,可謂怪異,卻也無可奈何。
總不能就這麽徹底得罪了八賢王吧?
歎息一聲,抬頭向著八賢王看去,卻見八賢王此刻正從懷中掏出一枚玉瓶,倒出一顆丹藥吞入口中。
那顆丹藥,自然是“米囊丹”。
顯然,不過是這麽點時間,“米囊丹”的藥效,已是過去了。似乎接連服用下,隻是短短幾次,身體已是有了抗性,以至於維持時間越來越短。
蕭漠眉頭一皺,還是忍不住提醒道:“王爺,請恕下官多嘴,這‘米囊丹’的主藥――粟米,下官曾從一本古書中了解過,實不是良物,一時服用,固然效果靈驗,但如若長期服用,卻會透支身體生氣,更會造成依賴,欲罷不能,那本古書中曾言,有人從這粟米中提煉靈丹,長期服用,一時間精神奕奕,但之後卻成了日日必用,否則精神萎靡,渾身癢痛,至七年之後,突然無故暴斃。”
聽到蕭漠這麽一說,八賢王也是一驚,卻沒想到這“米囊丹”竟然還有這般隱患,並也沒有質疑,隻是慎重的點頭道:“多謝子柔提醒,本王必會小心,如今這般,隻是為了抑製傷勢,過了這幾天之後,本王絕不再用。”
八賢王聽進去了,但蕭漠的目的,卻沒有達到。
讓八賢王馬上遠離這米囊丹,是根本不可能的,畢竟,在如今的條件下,能掩飾他的傷病的,也隻有這個了。
想到這裏,蕭漠又是暗暗一聲歎息。
就這樣,兩人又談了幾句閑話,卻漸漸發覺不對。
兩人門下的親隨,早已是稟報了張謙與張衍聖的來到,為何兩人在這裏等了許久,依舊遲遲不見那對祖孫的蹤影?
蕭漠疑惑的向著門外的鄧尚全看去。
鄧尚全點了點頭,向青雲樓外走去,查探究竟。
不久之後,鄧尚全回到蕭漠身邊,稟報道:“少爺,丞相大人與張衍聖大人並未離開,隻是此時正聚在外麵,不知爭執著什麽。”
聽到鄧尚全的話後,蕭漠與八賢王相護對視一眼,眼中神色已是了然。
顯然,張謙與張衍聖這次齊齊而來,隻是偶然。
而張謙,卻很不滿意張衍聖這次的所作所為,正在教訓質問了。
有等了片刻,腳步聲響起,蕭漠抬頭一看,卻見張謙與張衍聖兩人,正一前一後向著自己和八賢王這裏趕來。
張衍聖雖然被張謙訓斥了一頓,但神色依然平靜,表情依然是那麽的和煦親切,仿佛什麽都沒有發生,反倒是張謙,雖然麵向八賢王與蕭漠時,滿臉的慈和與笑意,但眼神深處,卻怒氣猶存。
顯然,張謙剛才對張衍聖的訓斥與質問,並不順利。
與張謙相對時,八賢王恢複了往日那威嚴華貴的氣質,張謙剛剛來到麵前,尚未說話,已是緩緩說道:“張相真是貴人多忙,本王已是在這裏等待多時了。”
張謙連忙對著八賢王躬身致歉,起身後又對蕭漠歉意一笑,說道:“是老夫的過錯,王爺,子柔,真是對不住了,都是子佳這孩子,太不讓老夫省心……”
說著,張謙又對兩人說道:“不過,剛才老夫已經決定了,子佳這孩子年紀也不小了,如今有小有成就,也該是成家立業的時候了。正好早在四年前,他就與樞密使王翰的孫女定下了婚事,今日上朝接受了封賞之後,就把這件事定下來,到時候王爺與子柔可一定要來呀。”
剛才麵對張謙的斥責與質問,張衍聖雖然恭敬有加,但卻隻是諾諾應是,又或者拿一些官麵話來回應,讓張謙大怒之時,卻又有著無可奈何。
然而,天下長輩,無論貴賤,總是有著一個相同的想法,那就是子孫無論如何不肖,皆是因為尚未安定的原因,一旦結婚成家,體會到維持家業之苦,就會大徹大悟,痛改前非。
即使張謙,竟然也不例外。
此外,與王翰聯姻後,日後吞蝕王翰門下的勢力,也會順利許多。
倒是張衍聖,聽到張謙的話後,臉色微微一變。
顯然,這是張謙剛剛做下的決定,張衍聖並不知曉,出於習慣,張謙也並未與張衍聖商量。
不過轉瞬間,張衍聖臉色已是恢複平常,待蕭漠與八賢王看向他的時候,對著兩人躬身行禮,仿佛同意了張謙的想法。
八賢王點頭道:“既然如此,本王就在這裏恭賀張相與子佳了,到時本王一定會到相府討杯喜酒喝。”
蕭漠也是向張衍聖拱手道:“恭賀子佳了。”
張衍聖卻給了蕭漠一個苦笑。
八賢王卻又向張謙問道:“卻不知張謙此來,找本王與子柔,有何要事?”
張謙笑道:“王爺,是這樣的,朝會的時間馬上就要到了,可是王爺您與子柔卻是聚在這裏,似有要事商談,那些禮部官員不敢打擾,卻又不敢因此耽誤了朝會,兩相為難之下,隻好求到老夫這裏了。時間不早了,還請王爺與子柔移步,前往集英殿麵見陛下才是。”
頓了頓後,張謙神色間閃過一絲探究,又問道:“卻不知王爺與子柔在這裏商談何事?”
顯然,這才是張謙最為在意的。
八賢王這麽一個即將入朝掌政、又素有聲望的王爺,蕭漠這麽一個剛建功勳、聲勢無二的朝中新貴,聚在一起,所談何事,張謙想想就覺得不安心。
然而,八賢王卻隻是說道:“沒什麽,隻是多日未見,趁機敘舊罷了,竟是險些耽誤了正事,還請張相見諒。”
頓了頓,又說道:“正如張相所言,時間不早了,我們還是趕快先去集英殿等待陛下召喚吧,這個時候,卻不能耽擱。”
說著,八賢王當先向外走去,張謙、張衍聖與蕭漠也連忙跟上。
然而,走到一半,八賢王卻是似乎想到了什麽,腳步一頓,轉頭向蕭漠問道:“子柔,說起來,你如今年紀已是不小了,婚姻大事,不可耽擱,子佳馬上就要成家了,本王記得,你並沒有婚約吧?”
在這個時候,八賢王終於想到了籠絡蕭漠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