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節科場大案(4)
事涉蒙古勳貴,一品大員,按照朝廷的法度,翁心存和周祖培幾個便沒有了審理之權,皇帝再下諭旨,簡鄭親王端華、禮親王世鐸、惠穆郡王綿愉三人,會同刑部、宗人府、內務府共同辦理,一定要把柏葰在戊午年科場大案中所有違法事體一一指明定讞,具折陳奏。
審問之下,並無多少新意,更多的還是和靳祥、浦安等人所作證供相吻合之處,端華看看差不多了,命人將柏葰暫時帶回去,繼續收押,這一麵,和刑部各堂、軍機處共同商議定擬罪名一事。
因為上諭中有‘柏葰背負朕躬多次訓誡之言,人臣不敬,莫以為甚’的字樣,量刑的時候,首先要扣準了的,就是柏葰的大不敬罪名——隻憑這一點來說,唯一的處置便是死罪,至於其他聽受囑托,交通舞弊,雖然律例上所載的也是死罪,但與前者比較起來,能夠通融的餘地就很大了。
不過清朝自立國以來,還不曾有一位宰相級別的大員當街問斬的前例,為朝廷體麵計,為一品大員的榮尊計,料想折子報上去,總會有恩命的。更不用提朝廷有八議製度,以柏葰一品大員、蒙古勳貴之身,完全可以稱得上一個‘貴’字,所以不論是端華幾個辦案王公,抑或是柏葰本人,都並不害怕,認為死罪是一定可以免的。
不料皇帝執意要殺柏葰——倒不全然是為了這一次科場舞弊,而是為了日後更加大肆推行新政,鏟除朝中、外省各地方官員之間的那一派頹廢、貪墨之風——即便心中再有不忍,說不得也隻好犧牲柏葰了。
所以,將刑部擬好的刑罰條陳取過來看了看,除了柏葰之外,其餘浦安、李鶴齡、平齡、羅洪思、靳祥幾個同例都是死刑。倒是另外的幾個人,如謝森樨、程炳彩、潘祖同、李旦華、王景林、陳晶彥,陳府家人胡升等幾個人,因為或者為之關竅的學子並未中式、或者證據不在,雖然有罪,但尚可有寬免之道,依例或判或貶、或逐或發,都逃過了一死。
他看了幾眼,低頭問道,“既然是同案中人,為什麽判決上另有出入呢?”
“是。臣等以為,程炳彩、潘祖同、李旦華、陳晶彥數人,所關竅之人並未中式,更且於案發之後,或者經由旁人解勸,或者由父母親自遞送,到部自首,故而緩決。”
皇帝立刻搖頭,“不行!”他說,“程炳彩幾個人,身為朝廷大員之子,也都是蔭生舉人出身,難道不知道科場定例?於考前托請,從中舞弊,縱然未釀惡果,也是法不能恕!爾等記住,臣下行事,當以心跡罪狀論處,而不應該以公稟有無權衡!”
說著話,他把折子向下一遞,“拿回去,重新擬過!”
這樣的一語批駁,就算是為這件事最終定下了基調,端華幾個人捧回奏折,各自回朝房,重新議定不提。
時令已經進入到了十月,夜來風涼無比,皇帝草草用過晚膳,對敬事房太監捧上來的牌子看都沒有看,就將其打發了下去,“六福,現在是什麽時辰了?”
“回皇上話,已經過了酉時了。”
皇帝向外看了看,一片黑幽幽的天色,呆在這深遠幽靜的宮中,聽著呼呼作響的北風,沒來由的遍體生寒,“時間上倒還來得及,”他喃喃自語著,“六福?吩咐額裏汗,準備一乘小轎,朕要到刑部去。”
六福一呆,這樣的天氣,這樣的時候,到刑部去?很遠呢!折返一番再回來,怕是都要過了明天的子時了呢!有心勸幾句,皇帝的脾氣他知道,不但沒有效果,隻怕還會挨罵,隻好硬著頭皮答應一聲,快步出殿去了。
時間太晚,內閣、值房都已經退朝回家了,隻有軍機處的直廬中有人值守,屋中亮著燭光,上前拍門,裏麵值班的兩個軍機章京應門而出,一個年輕一點的是許庚身,另外一個年長一點的是徐桐。看見是他,許庚身一愣,“陸公公,可是主子有事?”
“這不嗎?主子突然興起,要到刑部去一遭,讓奴才來促請兩位隨扈呢!”
“啊,是。請容等片刻,待我二人換了朝服。”許庚身和徐桐回到屋中,換上朝服,戴上暖帽,又擔心夜來風涼,各自取了一件大大的鬥篷係在肩上,方才出門而去。
在二宮門口等了一會兒,眼見快到了戌時,遠處有宮燈閃爍,幾個乾清宮侍衛抬著一乘小轎,腳步又快又穩的到了宮門口,額裏汗和六福在一邊亦步亦趨的跟隨著,眼睛不住到處打量。
兩個人不敢怠慢,先一步跪了下去,報上自己的名姓,“臣許庚身(奴才徐桐),叩見皇上。”
“都起來吧。”轎子中悶悶的傳來皇帝的聲音,轎子不停,一路出二宮門,向外行去。
圓明園距離大清門外的刑部有著很不近的距離,隻憑官轎自然難以成行,額裏汗命人在圓明園正門口準備下了幾輛後檔馬車,皇帝由六福陪著坐一輛,額裏汗帶著四名侍衛親自護持,另外一輛,則是由兩位軍機章京乘坐的。
一路無話,到了刑部,刑部各堂早已經退值回家了,不過有值守的吏員,是個提牢司的副主事,行任,名字叫兆堅,聽說禦駕在這時候到了,這一驚可著實非同小可,“西大人……您敢莫是和小人說笑的?”
西淩阿啐了他一口,“我吃撐了?沒事到這裏和你開玩笑?少廢話!皇上要見柏葰!你快去安排。”
“哎,哎!”任主事迭聲答應著,轉身就跑,又給西淩阿喚住了,“你幹什麽去?”
“小的……這就下去開排票,把柏大人提到堂上來啊。”
“不用那麽麻煩,主子有口諭,要親自到‘火房’去見他。我問你,柏大人起居飲食,你照應得可好?”
“都好,都好。”任主事答說,“隻是這幾天大人腿上的疾患犯了,行動之間很是不便,未免不美。”
“老中堂身邊不是有幾個下人嗎?也一起到火房來伺候的,這幾個人呢?”
“也都在。”
“先打發他們出去。別胡說八道,惹怒了皇上,到時候沒你的好果子吃。”
“哎,哎!”任主事答應著,一溜煙的跑開了。
額裏汗故意停了片刻,琢磨著他在火房中收拾得差不多了,方始到了門外,“主子,奴才前來複旨。”
六福打起車簾,皇帝陰沉著臉色,踩著額裏汗的後背站到地上,“可都準備好了嗎?”
西淩阿臉一紅,不敢撒謊,“回主子話,火房之地……一片汙穢,奴才恐怕有辱主子龍目,故而知會主事一聲。”
皇帝難得的露齒一笑,“在九門提督任上三年,旁的怎麽樣朕不知道,倒是這份談吐,比之往年可清雅得多了呢!”說完一擺手,“前麵引路。”
*************************************
皇上於科場大案屢屢頒示上諭,柏葰也都見到了,他已經想通了,死罪怕是已不可免,絕無僥幸之理,隻不過上諭中言及,他的罪行按照罪狀來說,是要按照‘大不敬’來擬罪,若是這樣說來的話,就是淩遲處死,即便皇上降恩減去一等,也是斬立決。要有一刀之辱,身首異處之罪,如何消受?再想到一國宰相,綁到菜市口,百姓圍觀笑罵的光景,更有不寒而栗之感。
一直想到晚上掌了燈,柏葰終於做出一個決定,自己上奏,乞恩賜帛!於是喚火房中隨時聽用一個叫常華的下人,安排筆硯,動起手來,剛剛寫得一句,“罪臣柏葰……”就聽見門上剝啄作響,常華過去開門,是任主事站在門口。
“中堂大人,二更天了,上頭交待,請中堂大人熄燈安歇了吧?”
監獄中入夜隻有甬道中豆大的數點燈火勉強起照明之用,囚室之中也是一團漆黑,火房雖然不同於囚房,但這麽晚了依舊不熄燈,也是一件說不過去的事情。隻不過柏葰在朝中人緣甚好,救他一命或者不可得,但火房中的飲食起居卻是處處有人提點照應,便如同任主事這一聲‘中堂大人’的稱呼,也是從來不曾更改過的。
“好,好!”柏葰趕忙答應,“我馬上就睡。”
打發走任主事,柏葰忽然有了詩興,趁著常華整理被褥的功夫,在紙上寫了下來,“夜月明如水,嗟予困已深,一生原是夢,卅載枉勞神,屋暗難捱曉,牆高不見春,星辰和冷月,縲絏泣孤臣。”
還有一首是,“今夕是何夕,冬來又一春,可憐此明月,分外照愁人,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餘生料無幾,辜負九重恩。”
寫罷熄滅了燈火,躺在床上,心裏不知道是個什麽滋味,正在翻來覆去睡不著的時候,任主事再一次回轉了過來,“中堂大人?中堂大人?皇上來了!”
柏葰一驚而起,“什麽?”
“皇上禦駕到了。要見大人。”任主事說道,“請大人快點起身迎駕。”
“哦,哦。”柏葰胡亂答應著,仍是由常華伺候著,更換朝服,想整理整理辮子,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隻好妝容不整的見駕,等一會兒君前請罪就是了。
在房中等了片刻,外麵腳步淩亂,常華開門看看,那個任主事正是命值夜的差役點亮甬道中的燈火,不一會兒的功夫,光明大作,照得有如白晝一般。
又等了一會兒,外麵安靜了下來,緊接著是眾人輕打馬蹄袖,跪倒請安的聲音響起,“臣等恭請皇上聖安,萬歲萬歲萬萬歲。”
皇帝理也不理,一路向內走來,到了柏葰的房門前,西淩阿打開了門,柏葰由常華扶著,慢悠悠的跪到在地,“罪臣柏葰,叩見皇上。”
皇帝解下肩頭係著的大氅,交由六福捧著,自己則緩步走下台階,到了火房中,眼睛在四處打量了一番。
所謂火房,是為了有罪但尚未定讞的官員之用,等於是在詔獄中另尋的一個下處,犯官自己可以攜帶下人,在這裏生火做飯,故而得名。
其實不但是下人,若是將差役、主事打點好了,連同姬妾也是可以送進來侍寢的——不過是欺上不瞞下而已。
這裏的結構是一明兩暗,中間是正廳,西麵的書房,東麵是臥室,布置得相當典雅,中間用個桶木冰紋落地罩間開。上手一間,鋪了一個木炕,四幅山水小屏,炕幾上一個自鳴鍾。那邊放著一張方桌,幾張椅子,中間放了一個大銅煤爐,上麵牆上一幅絹箋對子,旁邊炕上是寶藍緞子的鋪墊。
皇帝轉了一圈,重又回到正廳,房中一片安靜,隻有燃起的燭火突突突的響個不停,“你……先起來吧。”
“是。”柏葰原地碰了個頭,由常華攙扶著,站了起來。
“你的腿,朕聽說……你的腿,風濕病患又開始發作了,是嗎?”
“是,老臣愧蒙皇上垂問,賤軀小有不便,如今已經習慣了。”
皇帝黯然歎息一聲,低頭在桌上看看,正好那張寫有詩文的稿子放在那裏,隨手拿起來,心中默默念誦了一遍,眼圈瞬間紅了起來,強自笑著說道,“這兩首詩可未必怎麽好,前一首月字犯重;後一首恩字出韻。若是拿到科舉考試中去,隻是憑這兩首詩,怕也要藍榜貼出了呢!”
柏葰勉強一笑,“老奴……本不過是下下之才,蒙先皇、皇上多次撿拔,累受國恩,既深且重,今為人荒誕,行事不經,不以皇上聖諭為憑,反倒以府中一介賤奴叮囑,請托之言交通舞弊,實在罪無可恕!”
皇帝擺擺手,繼續說道,“朕還記得當年,在上書房讀書的時候,你也是教授的師傅之一,那時候,朕頑皮成性,每每拿各位師傅取笑……,一個你,一個杜師傅,從來不對朕動顏色,每次都是諄諄訓導,讓朕心悟所行之非……現在回想起來,倒似乎是讓時間永遠不必前進,我等師弟,留存在那個時候,該有多好啊?”
皇帝抬起頭來,向門口站著的幾個人擺擺手,示意他們退了出去,轉而緩緩的坐下,望著柏葰,“柏葰,若論及朕與你的私情,赦免你的死罪,不過是一道朱喻而已。但朕當年就說過,社稷,公器也。便是朕也不能私相授受。故而就是心中再有憐惜,也不能不痛加處置,……你,可不要責怪朕無情啊。”
柏葰嗚咽著跪了下去,“老奴糊塗,辜負聖上厚望,便是明正典刑,也萬萬不敢心存怨懟。皇上更深夜探視老奴,君臣交心,奴才身在九泉,亦當感懷聖恩!”
年輕的天子流了滿臉的淚水,望著跪在自己腳前,須眉蟠然的老人,心中激蕩之下,真想開口赦免了他的死罪,強自咬著牙齒,不讓話語出口,一雙手緊緊地攥住座椅的扶手,指節都發白了,“柏葰,你死之後,你的家人,朕當一力保全。你不必有絲毫掛念之處!”
“老奴有罪之身,皇上還天語問切,關愛臣之府上,老臣待闔府上下,叩謝皇上!”
“朕難得出來一次,你還有什麽身後事……要說的,這一刻隻管說來,能夠替你做的,朕一定都會答應你。”
事涉蒙古勳貴,一品大員,按照朝廷的法度,翁心存和周祖培幾個便沒有了審理之權,皇帝再下諭旨,簡鄭親王端華、禮親王世鐸、惠穆郡王綿愉三人,會同刑部、宗人府、內務府共同辦理,一定要把柏葰在戊午年科場大案中所有違法事體一一指明定讞,具折陳奏。
審問之下,並無多少新意,更多的還是和靳祥、浦安等人所作證供相吻合之處,端華看看差不多了,命人將柏葰暫時帶回去,繼續收押,這一麵,和刑部各堂、軍機處共同商議定擬罪名一事。
因為上諭中有‘柏葰背負朕躬多次訓誡之言,人臣不敬,莫以為甚’的字樣,量刑的時候,首先要扣準了的,就是柏葰的大不敬罪名——隻憑這一點來說,唯一的處置便是死罪,至於其他聽受囑托,交通舞弊,雖然律例上所載的也是死罪,但與前者比較起來,能夠通融的餘地就很大了。
不過清朝自立國以來,還不曾有一位宰相級別的大員當街問斬的前例,為朝廷體麵計,為一品大員的榮尊計,料想折子報上去,總會有恩命的。更不用提朝廷有八議製度,以柏葰一品大員、蒙古勳貴之身,完全可以稱得上一個‘貴’字,所以不論是端華幾個辦案王公,抑或是柏葰本人,都並不害怕,認為死罪是一定可以免的。
不料皇帝執意要殺柏葰——倒不全然是為了這一次科場舞弊,而是為了日後更加大肆推行新政,鏟除朝中、外省各地方官員之間的那一派頹廢、貪墨之風——即便心中再有不忍,說不得也隻好犧牲柏葰了。
所以,將刑部擬好的刑罰條陳取過來看了看,除了柏葰之外,其餘浦安、李鶴齡、平齡、羅洪思、靳祥幾個同例都是死刑。倒是另外的幾個人,如謝森樨、程炳彩、潘祖同、李旦華、王景林、陳晶彥,陳府家人胡升等幾個人,因為或者為之關竅的學子並未中式、或者證據不在,雖然有罪,但尚可有寬免之道,依例或判或貶、或逐或發,都逃過了一死。
他看了幾眼,低頭問道,“既然是同案中人,為什麽判決上另有出入呢?”
“是。臣等以為,程炳彩、潘祖同、李旦華、陳晶彥數人,所關竅之人並未中式,更且於案發之後,或者經由旁人解勸,或者由父母親自遞送,到部自首,故而緩決。”
皇帝立刻搖頭,“不行!”他說,“程炳彩幾個人,身為朝廷大員之子,也都是蔭生舉人出身,難道不知道科場定例?於考前托請,從中舞弊,縱然未釀惡果,也是法不能恕!爾等記住,臣下行事,當以心跡罪狀論處,而不應該以公稟有無權衡!”
說著話,他把折子向下一遞,“拿回去,重新擬過!”
這樣的一語批駁,就算是為這件事最終定下了基調,端華幾個人捧回奏折,各自回朝房,重新議定不提。
時令已經進入到了十月,夜來風涼無比,皇帝草草用過晚膳,對敬事房太監捧上來的牌子看都沒有看,就將其打發了下去,“六福,現在是什麽時辰了?”
“回皇上話,已經過了酉時了。”
皇帝向外看了看,一片黑幽幽的天色,呆在這深遠幽靜的宮中,聽著呼呼作響的北風,沒來由的遍體生寒,“時間上倒還來得及,”他喃喃自語著,“六福?吩咐額裏汗,準備一乘小轎,朕要到刑部去。”
六福一呆,這樣的天氣,這樣的時候,到刑部去?很遠呢!折返一番再回來,怕是都要過了明天的子時了呢!有心勸幾句,皇帝的脾氣他知道,不但沒有效果,隻怕還會挨罵,隻好硬著頭皮答應一聲,快步出殿去了。
時間太晚,內閣、值房都已經退朝回家了,隻有軍機處的直廬中有人值守,屋中亮著燭光,上前拍門,裏麵值班的兩個軍機章京應門而出,一個年輕一點的是許庚身,另外一個年長一點的是徐桐。看見是他,許庚身一愣,“陸公公,可是主子有事?”
“這不嗎?主子突然興起,要到刑部去一遭,讓奴才來促請兩位隨扈呢!”
“啊,是。請容等片刻,待我二人換了朝服。”許庚身和徐桐回到屋中,換上朝服,戴上暖帽,又擔心夜來風涼,各自取了一件大大的鬥篷係在肩上,方才出門而去。
在二宮門口等了一會兒,眼見快到了戌時,遠處有宮燈閃爍,幾個乾清宮侍衛抬著一乘小轎,腳步又快又穩的到了宮門口,額裏汗和六福在一邊亦步亦趨的跟隨著,眼睛不住到處打量。
兩個人不敢怠慢,先一步跪了下去,報上自己的名姓,“臣許庚身(奴才徐桐),叩見皇上。”
“都起來吧。”轎子中悶悶的傳來皇帝的聲音,轎子不停,一路出二宮門,向外行去。
圓明園距離大清門外的刑部有著很不近的距離,隻憑官轎自然難以成行,額裏汗命人在圓明園正門口準備下了幾輛後檔馬車,皇帝由六福陪著坐一輛,額裏汗帶著四名侍衛親自護持,另外一輛,則是由兩位軍機章京乘坐的。
一路無話,到了刑部,刑部各堂早已經退值回家了,不過有值守的吏員,是個提牢司的副主事,行任,名字叫兆堅,聽說禦駕在這時候到了,這一驚可著實非同小可,“西大人……您敢莫是和小人說笑的?”
西淩阿啐了他一口,“我吃撐了?沒事到這裏和你開玩笑?少廢話!皇上要見柏葰!你快去安排。”
“哎,哎!”任主事迭聲答應著,轉身就跑,又給西淩阿喚住了,“你幹什麽去?”
“小的……這就下去開排票,把柏大人提到堂上來啊。”
“不用那麽麻煩,主子有口諭,要親自到‘火房’去見他。我問你,柏大人起居飲食,你照應得可好?”
“都好,都好。”任主事答說,“隻是這幾天大人腿上的疾患犯了,行動之間很是不便,未免不美。”
“老中堂身邊不是有幾個下人嗎?也一起到火房來伺候的,這幾個人呢?”
“也都在。”
“先打發他們出去。別胡說八道,惹怒了皇上,到時候沒你的好果子吃。”
“哎,哎!”任主事答應著,一溜煙的跑開了。
額裏汗故意停了片刻,琢磨著他在火房中收拾得差不多了,方始到了門外,“主子,奴才前來複旨。”
六福打起車簾,皇帝陰沉著臉色,踩著額裏汗的後背站到地上,“可都準備好了嗎?”
西淩阿臉一紅,不敢撒謊,“回主子話,火房之地……一片汙穢,奴才恐怕有辱主子龍目,故而知會主事一聲。”
皇帝難得的露齒一笑,“在九門提督任上三年,旁的怎麽樣朕不知道,倒是這份談吐,比之往年可清雅得多了呢!”說完一擺手,“前麵引路。”
*************************************
皇上於科場大案屢屢頒示上諭,柏葰也都見到了,他已經想通了,死罪怕是已不可免,絕無僥幸之理,隻不過上諭中言及,他的罪行按照罪狀來說,是要按照‘大不敬’來擬罪,若是這樣說來的話,就是淩遲處死,即便皇上降恩減去一等,也是斬立決。要有一刀之辱,身首異處之罪,如何消受?再想到一國宰相,綁到菜市口,百姓圍觀笑罵的光景,更有不寒而栗之感。
一直想到晚上掌了燈,柏葰終於做出一個決定,自己上奏,乞恩賜帛!於是喚火房中隨時聽用一個叫常華的下人,安排筆硯,動起手來,剛剛寫得一句,“罪臣柏葰……”就聽見門上剝啄作響,常華過去開門,是任主事站在門口。
“中堂大人,二更天了,上頭交待,請中堂大人熄燈安歇了吧?”
監獄中入夜隻有甬道中豆大的數點燈火勉強起照明之用,囚室之中也是一團漆黑,火房雖然不同於囚房,但這麽晚了依舊不熄燈,也是一件說不過去的事情。隻不過柏葰在朝中人緣甚好,救他一命或者不可得,但火房中的飲食起居卻是處處有人提點照應,便如同任主事這一聲‘中堂大人’的稱呼,也是從來不曾更改過的。
“好,好!”柏葰趕忙答應,“我馬上就睡。”
打發走任主事,柏葰忽然有了詩興,趁著常華整理被褥的功夫,在紙上寫了下來,“夜月明如水,嗟予困已深,一生原是夢,卅載枉勞神,屋暗難捱曉,牆高不見春,星辰和冷月,縲絏泣孤臣。”
還有一首是,“今夕是何夕,冬來又一春,可憐此明月,分外照愁人,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餘生料無幾,辜負九重恩。”
寫罷熄滅了燈火,躺在床上,心裏不知道是個什麽滋味,正在翻來覆去睡不著的時候,任主事再一次回轉了過來,“中堂大人?中堂大人?皇上來了!”
柏葰一驚而起,“什麽?”
“皇上禦駕到了。要見大人。”任主事說道,“請大人快點起身迎駕。”
“哦,哦。”柏葰胡亂答應著,仍是由常華伺候著,更換朝服,想整理整理辮子,時間上已經來不及了,隻好妝容不整的見駕,等一會兒君前請罪就是了。
在房中等了片刻,外麵腳步淩亂,常華開門看看,那個任主事正是命值夜的差役點亮甬道中的燈火,不一會兒的功夫,光明大作,照得有如白晝一般。
又等了一會兒,外麵安靜了下來,緊接著是眾人輕打馬蹄袖,跪倒請安的聲音響起,“臣等恭請皇上聖安,萬歲萬歲萬萬歲。”
皇帝理也不理,一路向內走來,到了柏葰的房門前,西淩阿打開了門,柏葰由常華扶著,慢悠悠的跪到在地,“罪臣柏葰,叩見皇上。”
皇帝解下肩頭係著的大氅,交由六福捧著,自己則緩步走下台階,到了火房中,眼睛在四處打量了一番。
所謂火房,是為了有罪但尚未定讞的官員之用,等於是在詔獄中另尋的一個下處,犯官自己可以攜帶下人,在這裏生火做飯,故而得名。
其實不但是下人,若是將差役、主事打點好了,連同姬妾也是可以送進來侍寢的——不過是欺上不瞞下而已。
這裏的結構是一明兩暗,中間是正廳,西麵的書房,東麵是臥室,布置得相當典雅,中間用個桶木冰紋落地罩間開。上手一間,鋪了一個木炕,四幅山水小屏,炕幾上一個自鳴鍾。那邊放著一張方桌,幾張椅子,中間放了一個大銅煤爐,上麵牆上一幅絹箋對子,旁邊炕上是寶藍緞子的鋪墊。
皇帝轉了一圈,重又回到正廳,房中一片安靜,隻有燃起的燭火突突突的響個不停,“你……先起來吧。”
“是。”柏葰原地碰了個頭,由常華攙扶著,站了起來。
“你的腿,朕聽說……你的腿,風濕病患又開始發作了,是嗎?”
“是,老臣愧蒙皇上垂問,賤軀小有不便,如今已經習慣了。”
皇帝黯然歎息一聲,低頭在桌上看看,正好那張寫有詩文的稿子放在那裏,隨手拿起來,心中默默念誦了一遍,眼圈瞬間紅了起來,強自笑著說道,“這兩首詩可未必怎麽好,前一首月字犯重;後一首恩字出韻。若是拿到科舉考試中去,隻是憑這兩首詩,怕也要藍榜貼出了呢!”
柏葰勉強一笑,“老奴……本不過是下下之才,蒙先皇、皇上多次撿拔,累受國恩,既深且重,今為人荒誕,行事不經,不以皇上聖諭為憑,反倒以府中一介賤奴叮囑,請托之言交通舞弊,實在罪無可恕!”
皇帝擺擺手,繼續說道,“朕還記得當年,在上書房讀書的時候,你也是教授的師傅之一,那時候,朕頑皮成性,每每拿各位師傅取笑……,一個你,一個杜師傅,從來不對朕動顏色,每次都是諄諄訓導,讓朕心悟所行之非……現在回想起來,倒似乎是讓時間永遠不必前進,我等師弟,留存在那個時候,該有多好啊?”
皇帝抬起頭來,向門口站著的幾個人擺擺手,示意他們退了出去,轉而緩緩的坐下,望著柏葰,“柏葰,若論及朕與你的私情,赦免你的死罪,不過是一道朱喻而已。但朕當年就說過,社稷,公器也。便是朕也不能私相授受。故而就是心中再有憐惜,也不能不痛加處置,……你,可不要責怪朕無情啊。”
柏葰嗚咽著跪了下去,“老奴糊塗,辜負聖上厚望,便是明正典刑,也萬萬不敢心存怨懟。皇上更深夜探視老奴,君臣交心,奴才身在九泉,亦當感懷聖恩!”
年輕的天子流了滿臉的淚水,望著跪在自己腳前,須眉蟠然的老人,心中激蕩之下,真想開口赦免了他的死罪,強自咬著牙齒,不讓話語出口,一雙手緊緊地攥住座椅的扶手,指節都發白了,“柏葰,你死之後,你的家人,朕當一力保全。你不必有絲毫掛念之處!”
“老奴有罪之身,皇上還天語問切,關愛臣之府上,老臣待闔府上下,叩謝皇上!”
“朕難得出來一次,你還有什麽身後事……要說的,這一刻隻管說來,能夠替你做的,朕一定都會答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