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節山西兵變(1)
萬青藜到了山西太原府,先到提督衙門,宣讀了聖旨,“……慶林身為一省綠營首腦,言行不恭,處事荒唐,且納賄漁色之案,被人糾參,不一而足,實屬不知自愛,有負委任!慶林著即行革職,派員迅速移解來京議罪,不準逗留。所有關防,即著慶林交長壽支領,所部員弁兵勇,均著歸長壽接統調遣。欽此!”
慶林麵無人色,額頭上的汗水滴滴滑落,連個‘奴才領旨謝恩’這樣簡單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磕頭謝恩的動作,亦顯得相當蹣跚。等他把臃腫的身軀抬起來,萬青藜問道:“慶林,可還有什麽要說的嗎?”
“奴才……奉職無狀,未敢有它言辯白,隻有求皇上法外行仁,寬恕奴才的死罪。”慶林淒然相答。
萬青藜歎了口氣,命人把他扶了起來,“老兄也不必擔憂,皇上最是仁厚的脾性,隻要到了京中,將以往過失如實陳奏,料想皇上念在你多年辛勞的份上,總是能夠原宥一二的。”半真半假的勸慰了幾句,他說道,“還請慶老弟將關防取來,彼此交接清楚,方可竣事。”
用不著慶林再轉囑,早有人見機討好,捧過一個紅綢包好的印盒來,交到手裏捧交萬青藜,他雙手接過,解開紅綢,裏麵是三寸二分長,兩寸寬的一方銅關防,拿起來交了給他身邊的文案說:“你看看,對不對?”
驗了滿漢文尚方大篆的印文,那文案答道:“不錯!”
“好!”萬青藜揚起頭來,環顧他的隨員,大聲下令:“奉旨查抄!不準徇情買放,不遵令的軍法從事。”
這一下把慶林急得神色大變,上來牽住萬青藜的袍袖,不斷地喊:“藕齡兄,藕齡兄?”
“又怎麽樣?”
“藕齡兄!”慶林長揖哀懇:“念在一部為臣之雅,總求高抬貴手,法外施恩吧。”
萬青藜很感覺為難,查抄慶林多年來宦囊所積,也是此行的目的之一,不好暗中放水,他想了想說:“那好吧,給你八駝行李。”
“這,這,這……,”慶林結結巴巴地說,“這不管用啊!”
“管夠可不行!”萬青藜使勁搖著頭,“八駝也不少了,你把你那麽多姨太太打發掉幾個,不就夠用了嗎?”說到這裏向身邊的材官吩咐:“摘頂戴吧!”
於是,慶林的珊瑚頂子,白玉翎管連著雙眼花翎,二品武官的獅子補褂,一起褫奪,換上待罪的素服,被軟禁在他日日高張盛宴的西花廳。萬青藜又派了一百名兵丁,日夜看守,同時一再叮囑,務須小心,倒象深怕會有人來把他劫走似的。
這因為萬青藜久知慶林自己雖不練兵,但他為了求個人儀從的威武煊赫,特意挑了二百人,個個體魄魁梧,配備了精美的器械服裝,厚給糧餉,常有賞賜,把這個‘元戎小隊’,以恩結成他的死士。而他的部下出身不正,隻知有慶林,不知有國法,萬一起了個不顧一切救他的念頭,以其人的毫無心肝,說不定就會在劫持之下,甘受利用。那一來自己的責任就太重了,所以不得不選精兵看守。
誰知他把慶林看得太重了。就在傳旨拿問的那一刻,他的文武部下,溜的溜,躲的躲,餘下的都向新任欽差大臣報了到。二百親兵,四十八名廚役,走了一大半,跟在慶林身邊的,隻有一名老仆,兩名馬伕,還是他當初在京中時候的舊人。
再一件事就是那個殺害無辜民女的張五,派人去找他來時,聽差回奏,張五見勢頭不妙,先一步逃了。
萬青藜大怒,立刻行文巡撫吳衍,省內臬司和端,發海捕公文捉拿,另外一麵,命長壽派人分四路出城,一定要將張五捉拿歸案不可。
把人派出去,萬青藜在提督衙門暫時休整片刻,命人把長壽招到了近前。長壽是長瑞的弟弟,也就是榮祿的阿瑪,他本人不提,他的兄長和兒子,如今都算得上的皇上麵前的紅人,特別是榮祿,同文館學成之後,在總署衙門任職章京,數載以下,已成為衙門中數一數二的紅章京之一,據說中英戰事之後,兩國修訂的《北京條約》中有關於在彼此國家的首都設立使領館一項條文,而榮祿很有可能成為天朝第一家駐外國使領館中的屬員——憑他的資曆,任職領事或者公使,或者做不到,但廁身其間,卻是不會有什麽問題的。
因為這樣的緣故,萬青藜絲毫不敢托大,言辭之間甚是客氣,“茂源兄,此番慶林自取其辱,皇上臨以重課,也算是他應得果報。隻是,山西省內兵製新法之事,可不能因為慶林獲罪,而稍有延誤啊?還請茂源老弟會同張運蘭兄,共同主持其事。”
長壽天生沉默寡言,當年在涼州任總兵的時候,就是一門心思的操練兵士,營中事物能不管就不管,所以到現在,雖然兄長、兒子都已經是國中大員,自己卻還隻是一個總兵,就是為這不善言辭,難得上官歡喜的性情所致。聞言點點頭,“大人放心,卑職一定盡力而為。”
“嗯,可有什麽難處?”萬青藜問道。
“旁的事情也還罷了,隻有一節,張運蘭行事太過操切,卑職任職軍中多年,兵士是認真苦練,抑或是疲滑偷懶,卑職一望便知。不知道張大人是不是見不及此,每日隻知操練,全不給兵士休整時間。倒似乎是像把兵士當仇人一般對待。軍中上下,多有怨言。”
“此事我明白了,日後本官親自向皇上奏陳,在這之前,不如請茂源兄引路,我等到軍營中一觀如何?”
“當然好。”長壽二話不說,吩咐人備下官轎,自己乘馬相陪,一路出城,到了城西十五裏的綠營駐防營地,早有聽差快步跑到轅門中,去通知練兵大員張運蘭,後者領著麾下佐領、參領眾將迎了出來,“卑職,前任光武軍二營哨官張運蘭,參見大人。”
“請起來,請起來。”萬青藜客氣了幾句,由張運蘭把他引進大帳,彼此落座:“張大人山西練兵,勞苦功高,老夫奉皇上所差,此來晉省辦差,勞軍之外,便是為張大人等排解憂煩來了,張大人,不知道這半年來,任職專責,可有何心得收獲啊?”
張運蘭聽不大懂,但勞軍的話卻是聽明白了,咧開大嘴笑了一下,“下麵的弟兄們都是好孩子,不過根基打的不嚴,所以操練之時,總是要多下功夫才是。至於皇上命大人來勞軍,不是我張運蘭吹牛,當初光武軍中的弟兄們為皇上所差,到各省練兵,也隻有我這山西省,才算得上的初見成效呢!”
一番話說得語無倫次,萬青藜想笑又不好意思,強自忍著,“那,多日操演下來,弟兄們可有畏難、怕苦之心?”
“沒有!”張運蘭拍著胸脯,大聲說道,“弟兄們都是好樣的,操演的時候,也沒有一個是軟骨頭。都是好樣的!”
萬青藜想了想,張運蘭是個粗人,和他掉文他也未必聽得懂,倒不如直來直往的說,“張兄,你一片報國之忱,天下盡知,隻不過,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便如同這山西綠營兵士吧,不要說是你張大人,就是曾中堂、賽尚書聯袂而來,怕也不能一蹴而就,片刻收功的吧?倒不如緩緩圖之,一來容兵士有養精蓄銳之日,二來,也要給大家一個接受的時日,你說呢?”
“大人的話請恕張某不明白,什麽叫緩緩行之?”
“就是說,每天操演時間太長!本官聽說,你每日操演兵士,達到近7個時辰?便是連夜間休息的時候也不肯放過?這樣下去,人困馬乏,兵士有了畏葸之心,不但不能達到皇上聖心所念意圖,就是連原本的兵容戰意,怕也是要難複舊觀了。”
“大人這話請恕卑職不能同意。兵士一旦閑下來就會生事——”他停了片刻,難得的聰明了一回:“當年曾大人在給皇上所上的奏折中,也是有的。與其等到他們閑來生事,倒不如讓他們多多訓練,還可以增進勇武之氣嘛。”
“增進勇武之氣是不假,但皇上所要的,是百煉成鋼,如光武軍一般的虎賁之士,而不是如張大人如此訓練之法所得的疲弱之師。本官來的時候聽人說,軍中兵士於張大人薄有微詞,都說,練兵是皇上交代的,軍士、將佐不敢違抗,但像大人這般,執意要將兵士操練的疲弱不堪,成天想著怎麽樣才能躲過一次——張大人以為,這就是你多日以來,所要取得的練兵成果嗎?”
張運蘭大怒而起,“這是哪個混賬東西在胡言亂語?背後說人的壞話算什麽英雄?有種站出來?”
“張運蘭!”萬青藜也有點動怒了,“怎麽,站出來又如何?你還想以練兵專使的身份,報複其人嗎?”
“我沒有說過要報複,隻是覺得,這樣背後捅刀子的,不是個什麽好鳥!大人不必聽信這樣人的胡說。”說著話,他瞅向長壽,冷冷的哼了一聲。
長壽雖然惜字如金,卻不是呆子,眼見他神色不對,哼唧有聲,也是心中惱火,“你哼什麽?”
“呸!我喜歡哼,你管我?”張運蘭撇撇嘴角,嘟囔了幾句,“仗著哥哥和兒子的勢力,算什麽能耐?”聲音不大不小,恰好可以讓眾人聽得清清楚楚。
長壽勃然大怒,一把衝出腰間的長刀,一個虎跳,到了外麵,“姓張的,你出來,今天長某人讓你看看,我是不是仰仗自己兄長的兒子的勢力,才在這軍中落足的?”
彼此都是軍中主將,給長壽這樣當眾叫陣,張運蘭如何能夠服氣,同樣抽出一柄長刀,大步撩起帳簾,到了外麵,“好啊?你想怎麽讓我‘看看’?”
長壽手中的刀利落的飛舞了幾下,“很簡單,照這軍中的規矩來,你我賭鬥一場,若是我贏了,你當眾向我、滿營將士磕頭賠罪;若是你贏了,長某人立刻滾出軍營,再不回頭,如何?”
“甚好!”張運蘭笑著向周圍看看,營中兵士剛剛用過午飯,正在享受這難得的休息辰光,聞聲都圍攏了過來,站在不遠處看著,“你們都聽見了?”
“聽見了?”有一個兵士大聲呼喝道,“長軍門,打垮張運蘭這個王八蛋!成天就知道欺負我們,早就該有人出麵教訓他一番了。”
有了一個領頭的,兵士一起鼓噪,十個人竟有十個人是心向長壽的,對張運蘭罵聲不絕於耳,什麽難聽說什麽,不一會兒的功夫,就把張運蘭氣得麵色發青,心中惱怒:好,等打敗了長茂源,再來找你們算賬!
萬青藜有心攔阻,看兵士於張運蘭民憤如此之大,識趣的選擇了閉嘴:或者,讓他受一點教訓也好?
胡亂的想著,兩個人各自揮刀,鬥在了一起。以萬青藜這樣等到書生也能夠清楚的看出來,張運蘭戰不過長壽。
說來並不稀奇,長壽任職總兵多年,而且當年在涼州的時候,甘省匪患熾烈,身為總兵官,統領全軍,與流匪纏鬥,可謂是家常便飯,自然的,這種馬上步下的功夫,非是一般人可比。
而張運蘭則不同,他是半路出家,點派霆字營,勇猛固然勇猛,但光武軍所追求的整體戰略,是突出全軍、全營戰力,個人一己之能,不是不需要,而是不再重要——此消彼長之下,張運蘭挑戰長壽,自取其辱也就不在話下了。
他看得出來,周圍的兵士更是明眼人,呼喝之聲大作,都盼著長壽能夠一刀斬了這個王八蛋,方才趁了大家的心願呢!
萬青藜暗道不妙,他本來想,等兩個人纏鬥片刻,自己出麵以‘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為由解勸開來,屆時彼此不傷和氣,但現在看來,張運蘭根本堅持不到那一刻!到時候礙於前言,給長壽和滿營兵士磕頭行禮,練兵大員威風掃地,這份差事也不必做下去了。
正在想著,場中‘哎呀’一聲,嚇了萬青藜一跳,仔細看過去,張運蘭手中的長刀落地,左手握住右手的手腕,呆若木雞的後退了幾步,站在那裏發愣。
“好啊!長軍門真是好樣的!喂,姓張的,還不跪地請罪?”
張運蘭麵色慘白,剛才的一刀之傷,還是長壽多多留情,以刀背在自己的手腕上剁了一下,若是改用刀鋒的話,自己的一隻手就保不住了。
這種軍中比武切磋,最是來不得絲毫虛假,技不如人,徒呼奈何!有心不跪,便是連自己也要瞧不起自己了,但一旦雙膝落地,自己丟麵子事小,這份差事……
正在猶豫間,忽然聽萬青藜呼喝了一聲:“此事,在本官看來,不公平。長軍門固然武藝高強,但張大人也不是無能之輩,隻是彼此各有長處,如今隻是看到長軍門的長處,未見張大人的優勝之法,不公平,不公平!”
聽他說話如此包庇張運蘭,周圍一片鼓噪,“什麽啊?明明就是官官相護嘛!”
長壽用力一揮手中的大刀,“都不要吵?吵什麽?沒規矩的東西!”把眾人的呼喝強自壓下去,這才忍著怒氣問道,“但不知,大人以為,張兄的長處是什麽?”
萬青藜也不知道,人急智生,才想到這樣一個托詞的,給長壽問得一愣,看向張運蘭,“張大人,不知道閣下可有什麽過人之處嗎?”
“我……我會打槍。”
“那就好。”萬青藜越俎代庖的下令,“來人,取兩支快槍來,並準備兩個鵠子,立於三百步遠處。”
兵士站在周圍,越發不滿,“這不是存心向著張運蘭嗎?不公平,不公平!”
“別吵!”軍營中的參、佐領一個勁的嗬斥,卻沒有半點效果,士兵情緒愈加高漲,紛紛向前湧了過來,“讓張運蘭磕頭、賠罪,這是事先說過的!”
“……對,事先說好的,讓他賠罪。”
“……讓他給我們道歉,這些日子以來,總是欺淩我們,我們早就受夠了他的窩囊氣了!這一次,不能就這樣算了!”
數千兵士哄然怒吼,聲震四方,營中一部分將佐的臉色都開始變得慘白,另外有些人,卻是滿臉幸災樂禍的神色,似乎有意在邊上看笑話,既不阻止,也不過問。
萬青藜終究是書生,心中閃過‘嘩變’的念頭,更是腿腳發軟,“這……張老弟,茂源兄,這……怎麽辦啊?”
張運蘭和長壽也呆住了,前者不曉事,後者卻是知道的,兵士數月來的怒火積鬱甚深,一旦發作開來,就是極大的禍事,不要說擔任練兵之責的張運蘭擔待不起,就是一省巡撫的吳衍,怕也難以承受!
一時間二人心中同時大悔!一場無關痛癢的口舌爭辯,怎麽居然會演變成如今軍士‘嘩變’的大危機了?
萬青藜到了山西太原府,先到提督衙門,宣讀了聖旨,“……慶林身為一省綠營首腦,言行不恭,處事荒唐,且納賄漁色之案,被人糾參,不一而足,實屬不知自愛,有負委任!慶林著即行革職,派員迅速移解來京議罪,不準逗留。所有關防,即著慶林交長壽支領,所部員弁兵勇,均著歸長壽接統調遣。欽此!”
慶林麵無人色,額頭上的汗水滴滴滑落,連個‘奴才領旨謝恩’這樣簡單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磕頭謝恩的動作,亦顯得相當蹣跚。等他把臃腫的身軀抬起來,萬青藜問道:“慶林,可還有什麽要說的嗎?”
“奴才……奉職無狀,未敢有它言辯白,隻有求皇上法外行仁,寬恕奴才的死罪。”慶林淒然相答。
萬青藜歎了口氣,命人把他扶了起來,“老兄也不必擔憂,皇上最是仁厚的脾性,隻要到了京中,將以往過失如實陳奏,料想皇上念在你多年辛勞的份上,總是能夠原宥一二的。”半真半假的勸慰了幾句,他說道,“還請慶老弟將關防取來,彼此交接清楚,方可竣事。”
用不著慶林再轉囑,早有人見機討好,捧過一個紅綢包好的印盒來,交到手裏捧交萬青藜,他雙手接過,解開紅綢,裏麵是三寸二分長,兩寸寬的一方銅關防,拿起來交了給他身邊的文案說:“你看看,對不對?”
驗了滿漢文尚方大篆的印文,那文案答道:“不錯!”
“好!”萬青藜揚起頭來,環顧他的隨員,大聲下令:“奉旨查抄!不準徇情買放,不遵令的軍法從事。”
這一下把慶林急得神色大變,上來牽住萬青藜的袍袖,不斷地喊:“藕齡兄,藕齡兄?”
“又怎麽樣?”
“藕齡兄!”慶林長揖哀懇:“念在一部為臣之雅,總求高抬貴手,法外施恩吧。”
萬青藜很感覺為難,查抄慶林多年來宦囊所積,也是此行的目的之一,不好暗中放水,他想了想說:“那好吧,給你八駝行李。”
“這,這,這……,”慶林結結巴巴地說,“這不管用啊!”
“管夠可不行!”萬青藜使勁搖著頭,“八駝也不少了,你把你那麽多姨太太打發掉幾個,不就夠用了嗎?”說到這裏向身邊的材官吩咐:“摘頂戴吧!”
於是,慶林的珊瑚頂子,白玉翎管連著雙眼花翎,二品武官的獅子補褂,一起褫奪,換上待罪的素服,被軟禁在他日日高張盛宴的西花廳。萬青藜又派了一百名兵丁,日夜看守,同時一再叮囑,務須小心,倒象深怕會有人來把他劫走似的。
這因為萬青藜久知慶林自己雖不練兵,但他為了求個人儀從的威武煊赫,特意挑了二百人,個個體魄魁梧,配備了精美的器械服裝,厚給糧餉,常有賞賜,把這個‘元戎小隊’,以恩結成他的死士。而他的部下出身不正,隻知有慶林,不知有國法,萬一起了個不顧一切救他的念頭,以其人的毫無心肝,說不定就會在劫持之下,甘受利用。那一來自己的責任就太重了,所以不得不選精兵看守。
誰知他把慶林看得太重了。就在傳旨拿問的那一刻,他的文武部下,溜的溜,躲的躲,餘下的都向新任欽差大臣報了到。二百親兵,四十八名廚役,走了一大半,跟在慶林身邊的,隻有一名老仆,兩名馬伕,還是他當初在京中時候的舊人。
再一件事就是那個殺害無辜民女的張五,派人去找他來時,聽差回奏,張五見勢頭不妙,先一步逃了。
萬青藜大怒,立刻行文巡撫吳衍,省內臬司和端,發海捕公文捉拿,另外一麵,命長壽派人分四路出城,一定要將張五捉拿歸案不可。
把人派出去,萬青藜在提督衙門暫時休整片刻,命人把長壽招到了近前。長壽是長瑞的弟弟,也就是榮祿的阿瑪,他本人不提,他的兄長和兒子,如今都算得上的皇上麵前的紅人,特別是榮祿,同文館學成之後,在總署衙門任職章京,數載以下,已成為衙門中數一數二的紅章京之一,據說中英戰事之後,兩國修訂的《北京條約》中有關於在彼此國家的首都設立使領館一項條文,而榮祿很有可能成為天朝第一家駐外國使領館中的屬員——憑他的資曆,任職領事或者公使,或者做不到,但廁身其間,卻是不會有什麽問題的。
因為這樣的緣故,萬青藜絲毫不敢托大,言辭之間甚是客氣,“茂源兄,此番慶林自取其辱,皇上臨以重課,也算是他應得果報。隻是,山西省內兵製新法之事,可不能因為慶林獲罪,而稍有延誤啊?還請茂源老弟會同張運蘭兄,共同主持其事。”
長壽天生沉默寡言,當年在涼州任總兵的時候,就是一門心思的操練兵士,營中事物能不管就不管,所以到現在,雖然兄長、兒子都已經是國中大員,自己卻還隻是一個總兵,就是為這不善言辭,難得上官歡喜的性情所致。聞言點點頭,“大人放心,卑職一定盡力而為。”
“嗯,可有什麽難處?”萬青藜問道。
“旁的事情也還罷了,隻有一節,張運蘭行事太過操切,卑職任職軍中多年,兵士是認真苦練,抑或是疲滑偷懶,卑職一望便知。不知道張大人是不是見不及此,每日隻知操練,全不給兵士休整時間。倒似乎是像把兵士當仇人一般對待。軍中上下,多有怨言。”
“此事我明白了,日後本官親自向皇上奏陳,在這之前,不如請茂源兄引路,我等到軍營中一觀如何?”
“當然好。”長壽二話不說,吩咐人備下官轎,自己乘馬相陪,一路出城,到了城西十五裏的綠營駐防營地,早有聽差快步跑到轅門中,去通知練兵大員張運蘭,後者領著麾下佐領、參領眾將迎了出來,“卑職,前任光武軍二營哨官張運蘭,參見大人。”
“請起來,請起來。”萬青藜客氣了幾句,由張運蘭把他引進大帳,彼此落座:“張大人山西練兵,勞苦功高,老夫奉皇上所差,此來晉省辦差,勞軍之外,便是為張大人等排解憂煩來了,張大人,不知道這半年來,任職專責,可有何心得收獲啊?”
張運蘭聽不大懂,但勞軍的話卻是聽明白了,咧開大嘴笑了一下,“下麵的弟兄們都是好孩子,不過根基打的不嚴,所以操練之時,總是要多下功夫才是。至於皇上命大人來勞軍,不是我張運蘭吹牛,當初光武軍中的弟兄們為皇上所差,到各省練兵,也隻有我這山西省,才算得上的初見成效呢!”
一番話說得語無倫次,萬青藜想笑又不好意思,強自忍著,“那,多日操演下來,弟兄們可有畏難、怕苦之心?”
“沒有!”張運蘭拍著胸脯,大聲說道,“弟兄們都是好樣的,操演的時候,也沒有一個是軟骨頭。都是好樣的!”
萬青藜想了想,張運蘭是個粗人,和他掉文他也未必聽得懂,倒不如直來直往的說,“張兄,你一片報國之忱,天下盡知,隻不過,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便如同這山西綠營兵士吧,不要說是你張大人,就是曾中堂、賽尚書聯袂而來,怕也不能一蹴而就,片刻收功的吧?倒不如緩緩圖之,一來容兵士有養精蓄銳之日,二來,也要給大家一個接受的時日,你說呢?”
“大人的話請恕張某不明白,什麽叫緩緩行之?”
“就是說,每天操演時間太長!本官聽說,你每日操演兵士,達到近7個時辰?便是連夜間休息的時候也不肯放過?這樣下去,人困馬乏,兵士有了畏葸之心,不但不能達到皇上聖心所念意圖,就是連原本的兵容戰意,怕也是要難複舊觀了。”
“大人這話請恕卑職不能同意。兵士一旦閑下來就會生事——”他停了片刻,難得的聰明了一回:“當年曾大人在給皇上所上的奏折中,也是有的。與其等到他們閑來生事,倒不如讓他們多多訓練,還可以增進勇武之氣嘛。”
“增進勇武之氣是不假,但皇上所要的,是百煉成鋼,如光武軍一般的虎賁之士,而不是如張大人如此訓練之法所得的疲弱之師。本官來的時候聽人說,軍中兵士於張大人薄有微詞,都說,練兵是皇上交代的,軍士、將佐不敢違抗,但像大人這般,執意要將兵士操練的疲弱不堪,成天想著怎麽樣才能躲過一次——張大人以為,這就是你多日以來,所要取得的練兵成果嗎?”
張運蘭大怒而起,“這是哪個混賬東西在胡言亂語?背後說人的壞話算什麽英雄?有種站出來?”
“張運蘭!”萬青藜也有點動怒了,“怎麽,站出來又如何?你還想以練兵專使的身份,報複其人嗎?”
“我沒有說過要報複,隻是覺得,這樣背後捅刀子的,不是個什麽好鳥!大人不必聽信這樣人的胡說。”說著話,他瞅向長壽,冷冷的哼了一聲。
長壽雖然惜字如金,卻不是呆子,眼見他神色不對,哼唧有聲,也是心中惱火,“你哼什麽?”
“呸!我喜歡哼,你管我?”張運蘭撇撇嘴角,嘟囔了幾句,“仗著哥哥和兒子的勢力,算什麽能耐?”聲音不大不小,恰好可以讓眾人聽得清清楚楚。
長壽勃然大怒,一把衝出腰間的長刀,一個虎跳,到了外麵,“姓張的,你出來,今天長某人讓你看看,我是不是仰仗自己兄長的兒子的勢力,才在這軍中落足的?”
彼此都是軍中主將,給長壽這樣當眾叫陣,張運蘭如何能夠服氣,同樣抽出一柄長刀,大步撩起帳簾,到了外麵,“好啊?你想怎麽讓我‘看看’?”
長壽手中的刀利落的飛舞了幾下,“很簡單,照這軍中的規矩來,你我賭鬥一場,若是我贏了,你當眾向我、滿營將士磕頭賠罪;若是你贏了,長某人立刻滾出軍營,再不回頭,如何?”
“甚好!”張運蘭笑著向周圍看看,營中兵士剛剛用過午飯,正在享受這難得的休息辰光,聞聲都圍攏了過來,站在不遠處看著,“你們都聽見了?”
“聽見了?”有一個兵士大聲呼喝道,“長軍門,打垮張運蘭這個王八蛋!成天就知道欺負我們,早就該有人出麵教訓他一番了。”
有了一個領頭的,兵士一起鼓噪,十個人竟有十個人是心向長壽的,對張運蘭罵聲不絕於耳,什麽難聽說什麽,不一會兒的功夫,就把張運蘭氣得麵色發青,心中惱怒:好,等打敗了長茂源,再來找你們算賬!
萬青藜有心攔阻,看兵士於張運蘭民憤如此之大,識趣的選擇了閉嘴:或者,讓他受一點教訓也好?
胡亂的想著,兩個人各自揮刀,鬥在了一起。以萬青藜這樣等到書生也能夠清楚的看出來,張運蘭戰不過長壽。
說來並不稀奇,長壽任職總兵多年,而且當年在涼州的時候,甘省匪患熾烈,身為總兵官,統領全軍,與流匪纏鬥,可謂是家常便飯,自然的,這種馬上步下的功夫,非是一般人可比。
而張運蘭則不同,他是半路出家,點派霆字營,勇猛固然勇猛,但光武軍所追求的整體戰略,是突出全軍、全營戰力,個人一己之能,不是不需要,而是不再重要——此消彼長之下,張運蘭挑戰長壽,自取其辱也就不在話下了。
他看得出來,周圍的兵士更是明眼人,呼喝之聲大作,都盼著長壽能夠一刀斬了這個王八蛋,方才趁了大家的心願呢!
萬青藜暗道不妙,他本來想,等兩個人纏鬥片刻,自己出麵以‘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為由解勸開來,屆時彼此不傷和氣,但現在看來,張運蘭根本堅持不到那一刻!到時候礙於前言,給長壽和滿營兵士磕頭行禮,練兵大員威風掃地,這份差事也不必做下去了。
正在想著,場中‘哎呀’一聲,嚇了萬青藜一跳,仔細看過去,張運蘭手中的長刀落地,左手握住右手的手腕,呆若木雞的後退了幾步,站在那裏發愣。
“好啊!長軍門真是好樣的!喂,姓張的,還不跪地請罪?”
張運蘭麵色慘白,剛才的一刀之傷,還是長壽多多留情,以刀背在自己的手腕上剁了一下,若是改用刀鋒的話,自己的一隻手就保不住了。
這種軍中比武切磋,最是來不得絲毫虛假,技不如人,徒呼奈何!有心不跪,便是連自己也要瞧不起自己了,但一旦雙膝落地,自己丟麵子事小,這份差事……
正在猶豫間,忽然聽萬青藜呼喝了一聲:“此事,在本官看來,不公平。長軍門固然武藝高強,但張大人也不是無能之輩,隻是彼此各有長處,如今隻是看到長軍門的長處,未見張大人的優勝之法,不公平,不公平!”
聽他說話如此包庇張運蘭,周圍一片鼓噪,“什麽啊?明明就是官官相護嘛!”
長壽用力一揮手中的大刀,“都不要吵?吵什麽?沒規矩的東西!”把眾人的呼喝強自壓下去,這才忍著怒氣問道,“但不知,大人以為,張兄的長處是什麽?”
萬青藜也不知道,人急智生,才想到這樣一個托詞的,給長壽問得一愣,看向張運蘭,“張大人,不知道閣下可有什麽過人之處嗎?”
“我……我會打槍。”
“那就好。”萬青藜越俎代庖的下令,“來人,取兩支快槍來,並準備兩個鵠子,立於三百步遠處。”
兵士站在周圍,越發不滿,“這不是存心向著張運蘭嗎?不公平,不公平!”
“別吵!”軍營中的參、佐領一個勁的嗬斥,卻沒有半點效果,士兵情緒愈加高漲,紛紛向前湧了過來,“讓張運蘭磕頭、賠罪,這是事先說過的!”
“……對,事先說好的,讓他賠罪。”
“……讓他給我們道歉,這些日子以來,總是欺淩我們,我們早就受夠了他的窩囊氣了!這一次,不能就這樣算了!”
數千兵士哄然怒吼,聲震四方,營中一部分將佐的臉色都開始變得慘白,另外有些人,卻是滿臉幸災樂禍的神色,似乎有意在邊上看笑話,既不阻止,也不過問。
萬青藜終究是書生,心中閃過‘嘩變’的念頭,更是腿腳發軟,“這……張老弟,茂源兄,這……怎麽辦啊?”
張運蘭和長壽也呆住了,前者不曉事,後者卻是知道的,兵士數月來的怒火積鬱甚深,一旦發作開來,就是極大的禍事,不要說擔任練兵之責的張運蘭擔待不起,就是一省巡撫的吳衍,怕也難以承受!
一時間二人心中同時大悔!一場無關痛癢的口舌爭辯,怎麽居然會演變成如今軍士‘嘩變’的大危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