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若真想和談,理應先撤援軍、還我二聖以示誠意。如此空口白話,胡先生莫要中了吳乞買那條老狗的奸計。”
劉行話音才落,宗澤馬上也開了口。
他雙眼緊緊盯住了站在地中間的高慶裔,稍一停頓語氣變得很是陰沉繼續道:“如今我大宋二帝尚在你金狗的五國城受苦,無數宗室女仍在被爾等狗輩肆意欺辱,你卻跑來與我等講仁義、談孟子。高慶裔,你不覺得你投身異族是給讓高家先祖泉下難安、不覺得你這樣做很是令人不恥嗎?”
宗澤一語點破了高慶裔的詭計,同時又說出了他背棄祖宗、投身異族為臣,也揭穿了他想使詐來誆騙同宗同源的卑劣行徑。
高慶裔是漢人嗎?宗澤為何會如此說他呢?
答案是他算是漢人,卻是早已被胡化的漢人。
高慶裔出身是渤海高氏,渤海的高姓源自高傒。
在為春秋時高氏一族齊國公族、世代為天子所命監國上卿,而其得姓始祖高傒同時也是漢人中盧姓的得姓始祖。
在那個時代裏,渤海高氏一族是極其顯赫的,曾與同為上卿的國氏成為齊國最顯赫的兩大貴族,鼎盛時“三分齊而有其一”。
以至於如今劉行推崇的管仲當年所寫的《管子》一書中,都留下了“國設三軍,有中軍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國子之鼓”的記載……
高家的第二個始祖也很出名,是空子的高足弟子、春秋齊文公十八世孫高柴。高柴當年是個剛正不阿、為官清廉的好官,所以很得孔老二的賞識、將其“盡學所長”傳授給了高柴。
高柴得了孔老二的真傳,雖然後來官沒做好、卻憑借學識揚名立萬、傳了高家的名門香火。而且呢?那個高柴不隻是渤海高家的第二個始祖,同時還是前朝後周皇室柴家的始祖……
也正是因為有孔老二那的淵源在,高慶裔才會和其家族中許多男孩一起自幼苦讀聖賢書。才能夠從孟老頭的話裏找出坑點來為胡安國挖坑。
渤海高家是漢人,而且曾經是漢人中顯赫曆代的豪門還有一些曆史佐證。因為其祖上在兩漢時期既出過郡守,也出過太子太傅那樣的兩千石高官。光是漢晉時代裏的太守、渤海高家就出了七八個。
漢朝的時候。不同於其後的曆朝曆代。想做一方太守,不是漢人那根本不可能。
大漢王朝的統治者。可是任你才高八鬥、先重血脈同心。管你滿腹經綸、“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極其根深蒂固,絕不可能讓異族去幫他們巡守州郡的……
既然他祖上是漢人,那這高慶裔怎麽就跑去金國、如今成了吳乞買的使臣了呢?
原因也很讓人無奈,甚至有些哭笑不得。因為在大漢王朝坍塌、三國歸晉以後,直到五胡亂華的時候。渤海離東胡太近了,近到隻有東胡進犯,渤海必先遭殃。
為了保存自家香火傳承,同時也是為了適應兩晉時期五胡入華那種風潮。渤海高家便逐漸地與鮮卑人通婚、幾代以後竟然被鮮卑人給同化了。
而再往後呢,鮮卑倒了、反被漢人融合了,高家人卻仍然留在幽州北部那些地方生存。再接下去契丹人崛起、南下,還是為了家族的生存、高慶裔的四世祖便率整個家族歸順了契丹人。
待契丹被宋金以“海上之盟”聯合滅掉以後,高慶裔的爹自知高家被異族同化得太深了、難以被中原漢人所接納,自然也就隻能選擇再帶著全族去投降了女真人……
然而無論高慶裔和他的族人被東胡各族同化的有多深,其祖先是漢人、其血脈中永遠流淌著的都是漢人為正、胡人為輔的血液。
作為漢人後代,不幫漢人反幫女真人,至少宗澤和絕大多數天下人都會堅定認為高慶裔是與當初在代州城外被張揚弄死的郭藥師一樣,是個背棄祖宗的敗類。
宗澤這樣認為、而且直接出口便來罵。高慶裔會接受、不想反駁嗎?
答案馬上見了分曉,他不接受、也不反駁。
高慶裔在宗澤的話說完後,又耍起來扮豬吃虎的那一套。
他哭喪著一張臉。張嘴說道:“宗澤元帥您說得沒錯,慶裔此來為金國使臣,確實有些愧對先祖。可是、可是您該清楚,慶裔也是身不由己呀!您罵我對不起祖宗我接受,但今日之境況那不是我的錯,是列祖列宗的錯,您總不能連先人也一並怪罪吧!”
不是反駁、隻是裝無奈,事實上他還是用高氏家族的曆史軟綿綿地反彈了一下宗澤。
對於渤海高氏一族的曆史,劉行最早是從史書中所記載、北齊高歡那裏知道的。
當聽到高慶裔如此軟綿綿反駁宗澤時。劉行立即搶在宗澤之前接過了話:“放你娘的臭狗屁,許多河北氏族都曾淪為東胡附庸。卻不見哪個氏族敢勾結胡人自立為王、敢聯合胡子肆無忌憚地來禍害祖宗之地。”
話到此處,劉行的麵色變得異常陰冷。指著他的鼻子罵道:“高慶裔,隻看你這敢做不敢認、不敢承認你和你祖先都是一群民族敗類的事情上,小爺都絕不與你留有本分和談的可能。”
言語一停,劉行猛地站起身、一指房門大聲咆哮道:“滾,給我滾出去、馬上滾會你的主子那裏告訴他小爺對人講仁義,對一群狗不會講仁義。想要停戰和談除非是女真人死光、除非是你等民族敗類死絕那一天。”
“粗鄙、無禮!劉行,你身為一朝宰相卻是如此無禮,你會為今日你之粗鄙無禮付出代價的。你要知道,我主不隻是譴我來與你和談。”劉行咆哮聲才落,沒等從大堂門口處奔上前的雷震將他按住,高慶裔先是大聲呼喊了一句。
待雷震架住他的胳膊向外拖時,高慶裔繼續喊道:“你等宋人所依望的二聖如今已在東海過了山東境,正往臨安去。你等著吧、等著我大金與康王聯兵,將你這粗鄙之人打翻在地的那一天吧!”(未完待續。)
劉行話音才落,宗澤馬上也開了口。
他雙眼緊緊盯住了站在地中間的高慶裔,稍一停頓語氣變得很是陰沉繼續道:“如今我大宋二帝尚在你金狗的五國城受苦,無數宗室女仍在被爾等狗輩肆意欺辱,你卻跑來與我等講仁義、談孟子。高慶裔,你不覺得你投身異族是給讓高家先祖泉下難安、不覺得你這樣做很是令人不恥嗎?”
宗澤一語點破了高慶裔的詭計,同時又說出了他背棄祖宗、投身異族為臣,也揭穿了他想使詐來誆騙同宗同源的卑劣行徑。
高慶裔是漢人嗎?宗澤為何會如此說他呢?
答案是他算是漢人,卻是早已被胡化的漢人。
高慶裔出身是渤海高氏,渤海的高姓源自高傒。
在為春秋時高氏一族齊國公族、世代為天子所命監國上卿,而其得姓始祖高傒同時也是漢人中盧姓的得姓始祖。
在那個時代裏,渤海高氏一族是極其顯赫的,曾與同為上卿的國氏成為齊國最顯赫的兩大貴族,鼎盛時“三分齊而有其一”。
以至於如今劉行推崇的管仲當年所寫的《管子》一書中,都留下了“國設三軍,有中軍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國子之鼓”的記載……
高家的第二個始祖也很出名,是空子的高足弟子、春秋齊文公十八世孫高柴。高柴當年是個剛正不阿、為官清廉的好官,所以很得孔老二的賞識、將其“盡學所長”傳授給了高柴。
高柴得了孔老二的真傳,雖然後來官沒做好、卻憑借學識揚名立萬、傳了高家的名門香火。而且呢?那個高柴不隻是渤海高家的第二個始祖,同時還是前朝後周皇室柴家的始祖……
也正是因為有孔老二那的淵源在,高慶裔才會和其家族中許多男孩一起自幼苦讀聖賢書。才能夠從孟老頭的話裏找出坑點來為胡安國挖坑。
渤海高家是漢人,而且曾經是漢人中顯赫曆代的豪門還有一些曆史佐證。因為其祖上在兩漢時期既出過郡守,也出過太子太傅那樣的兩千石高官。光是漢晉時代裏的太守、渤海高家就出了七八個。
漢朝的時候。不同於其後的曆朝曆代。想做一方太守,不是漢人那根本不可能。
大漢王朝的統治者。可是任你才高八鬥、先重血脈同心。管你滿腹經綸、“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極其根深蒂固,絕不可能讓異族去幫他們巡守州郡的……
既然他祖上是漢人,那這高慶裔怎麽就跑去金國、如今成了吳乞買的使臣了呢?
原因也很讓人無奈,甚至有些哭笑不得。因為在大漢王朝坍塌、三國歸晉以後,直到五胡亂華的時候。渤海離東胡太近了,近到隻有東胡進犯,渤海必先遭殃。
為了保存自家香火傳承,同時也是為了適應兩晉時期五胡入華那種風潮。渤海高家便逐漸地與鮮卑人通婚、幾代以後竟然被鮮卑人給同化了。
而再往後呢,鮮卑倒了、反被漢人融合了,高家人卻仍然留在幽州北部那些地方生存。再接下去契丹人崛起、南下,還是為了家族的生存、高慶裔的四世祖便率整個家族歸順了契丹人。
待契丹被宋金以“海上之盟”聯合滅掉以後,高慶裔的爹自知高家被異族同化得太深了、難以被中原漢人所接納,自然也就隻能選擇再帶著全族去投降了女真人……
然而無論高慶裔和他的族人被東胡各族同化的有多深,其祖先是漢人、其血脈中永遠流淌著的都是漢人為正、胡人為輔的血液。
作為漢人後代,不幫漢人反幫女真人,至少宗澤和絕大多數天下人都會堅定認為高慶裔是與當初在代州城外被張揚弄死的郭藥師一樣,是個背棄祖宗的敗類。
宗澤這樣認為、而且直接出口便來罵。高慶裔會接受、不想反駁嗎?
答案馬上見了分曉,他不接受、也不反駁。
高慶裔在宗澤的話說完後,又耍起來扮豬吃虎的那一套。
他哭喪著一張臉。張嘴說道:“宗澤元帥您說得沒錯,慶裔此來為金國使臣,確實有些愧對先祖。可是、可是您該清楚,慶裔也是身不由己呀!您罵我對不起祖宗我接受,但今日之境況那不是我的錯,是列祖列宗的錯,您總不能連先人也一並怪罪吧!”
不是反駁、隻是裝無奈,事實上他還是用高氏家族的曆史軟綿綿地反彈了一下宗澤。
對於渤海高氏一族的曆史,劉行最早是從史書中所記載、北齊高歡那裏知道的。
當聽到高慶裔如此軟綿綿反駁宗澤時。劉行立即搶在宗澤之前接過了話:“放你娘的臭狗屁,許多河北氏族都曾淪為東胡附庸。卻不見哪個氏族敢勾結胡人自立為王、敢聯合胡子肆無忌憚地來禍害祖宗之地。”
話到此處,劉行的麵色變得異常陰冷。指著他的鼻子罵道:“高慶裔,隻看你這敢做不敢認、不敢承認你和你祖先都是一群民族敗類的事情上,小爺都絕不與你留有本分和談的可能。”
言語一停,劉行猛地站起身、一指房門大聲咆哮道:“滾,給我滾出去、馬上滾會你的主子那裏告訴他小爺對人講仁義,對一群狗不會講仁義。想要停戰和談除非是女真人死光、除非是你等民族敗類死絕那一天。”
“粗鄙、無禮!劉行,你身為一朝宰相卻是如此無禮,你會為今日你之粗鄙無禮付出代價的。你要知道,我主不隻是譴我來與你和談。”劉行咆哮聲才落,沒等從大堂門口處奔上前的雷震將他按住,高慶裔先是大聲呼喊了一句。
待雷震架住他的胳膊向外拖時,高慶裔繼續喊道:“你等宋人所依望的二聖如今已在東海過了山東境,正往臨安去。你等著吧、等著我大金與康王聯兵,將你這粗鄙之人打翻在地的那一天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