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張讓等人唆擺下,凡是漢靈帝征求的東西,都派西園中的騎士秘密帶著皇帝的命令,號稱“中使”。
那些“中使”四處去恐嚇州郡,用盡各種卑鄙手段,為的隻有一個目的、幫張讓等人斂財。
按照漢朝的曆法,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的提拔任用,都責令出助軍需和修宮室錢,大郡到二三千萬,其餘各有差別。
當時應當上任的人,都必須先去西園評定價值,然後才能去上任。有的錢交不夠,甚至自殺。那些保持清白的人請求不去上任,都被強行派去。
當時新任命的巨鹿郡太守河內郡人司馬直,因有清名,減少一些,責令交三百萬。
司馬直接到詔令,惆悵地說:“為人民父母,反而搜刮百姓,以滿足當今所需,我心不忍啊!”
於是司馬直托病辭官,上麵不準。走到孟津,上書盡力陳述當世的過失,古今禍敗的教訓,然後吞藥自殺。
書奏上後,漢靈帝為此暫時停征了修宮錢。又建萬金堂於西園,取司農的金錢繒帛,滿積其中。又回到河間買田地住宅,建造宅第樓觀。
靈帝本是侯爵出身,素來貧窮,常常歎息桓帝不能置家業,所以聚斂金錢財物作為私產,又收存了小黃門常侍的錢各數千萬。
昏君貪、張讓斂,結果把個好好的大漢江山給搞到天怒人怨、最終激發民眾造反,將天下變成烽火四處、無處安身的破敗景象……
……
有了趙高和張讓兩個前車之鑒,此後的曆代王朝的皇帝,都開始戒備、嚴防宦官參政。
然而經過了幾個朝代以後,原本已經漸漸被皇權徹底壓死的閹賊亂政之事,卻在盛唐時代上演。
這一次出來搞風搞雨的人是一前以後兩個一起來的。先來的叫做高力士、就是那個被詩仙李白醉酒收拾了一次的唐明皇寵信那老太監。
不過說高力士是亂政的太監,他其實有點冤。因為人家祖上本身就是大唐朝的官宦世家、原本不是宦官家。人家打小就從家傳那裏,學到了很多本事。
所以即便後來封侯拜將。高力士事實上還是有點真本事的。不過他悲催就悲催在,他遇上了個先偉岸、後昏庸。而且一昏庸起來到了無可救藥地步的李隆基。
高力士如果被說是亂政的宦官、太監,其實很大程度上他的錯隻是因為迫於形勢、太能對變成昏君的李隆基趨炎附勢了。
但是將他打翻在地那個後來者,那個叫李輔國的大太監與他相比,卻是真正一個地道的禍國殃民、坑死無數人的閹賊了。
李輔國原本是當時太子爺李亨宮中的小太監,是跟著李亨一起長大的“伴兒”。
“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所到之處,望風披靡打得唐軍節節敗退,最後叛軍直逼京都長安嚇得變成昏君的唐玄宗李隆基隻能倉皇出逃。
當時太子李亨則奉命在後安撫百姓。安土重遷的百姓們希望李亨留下抗擊叛軍。李輔國也以國家大義勸說李亨留下抗敵,太子遂與玄宗兵分兩路,北上靈武。李亨聽了他這個“伴兒”的,果然出兵告捷、收獲了大量民心與臣心。
一看時機到了,早就野心暗藏的李輔國馬上又勸李亨迅速稱帝,以安民心。李亨其實也想趕緊給他那個整天在楊貴妃肚皮上累死累活、已經變得昏庸無比的老子從皇位上拉下馬,自然有人一起哄、立即便宣布取代失去民心的他親爹,自己登上了皇位。
也許是老天當時瞎了眼,也許是當時的天道和天數也都那些仙人們給玩得亂了套、全無章法。
李輔國唆擺之下,李亨登基後沒多久。“安史之亂”中的始作俑者安祿山被他親兒子買凶給幹掉了。接著另外一個賊首史思明詐降、暫時歸順了李亨當家的大唐王朝。
亂賊平了,李輔國便隨肅宗回到了長安。一回到長安,“伴兒”李亨自然不會虧待他這個“勸進有功”、“屢出奇謀”的發小。
於是乎。李輔國便被加開府儀同三司,封郕國公,設“察事廳子”,去做了如今梁興天策衛那種勾。
同年,唐玄宗一行也回到了長安。起初過著無所事事,但尚算自由的生活。唐肅宗與李輔國都怕玄宗複位,因此在唐肅宗的默許下,李輔國對唐玄宗步步緊逼。
初則把唐玄宗喜歡的三百匹馬收回大半,僅留下十匹;繼則矯詔令唐玄宗遷到皇宮內宮。隻留下幾個老弱病殘之人伺候唐玄宗。
接著呢,李輔國又把對唐玄宗一直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的心腹宦官、被很多史學家願望的高力士給流放。最後鬧個吐血而死。
隨即李輔國又給李亨“獻策”,強令唐玄宗的親信官員陳玄禮致仕。讓開創過“開元盛世”的一代明君到了晚年,徹底變成了光杆司令、孤居宮中。
後來李亨有幾次良心發現,想去看看他那個重病中的親爹,李輔國怕他克扣李隆基用度、中飽私囊的事情被發現,堅決阻撓之下讓李亨都隻能是無奈消了看親爹、略盡孝道的想法。
從加封到牢牢控製後宮,再到結黨把持朝政,李輔國隨肅宗回到長安,加開府儀同三司,封郕國公,設“察事廳子”,讓他做起了如今梁興所領天策衛做的那些個勾當來。
同年,唐玄宗一行也回到了長安。
起初過著無所事事,但尚算自由的生活。
但是李亨與李輔國都怕玄宗複位呀!因此在李亨的默許下,李輔國對唐玄宗步步緊逼。
初則把唐玄宗喜歡的三百匹馬收回大半,僅留下十匹。繼則矯詔令唐玄宗遷到皇宮內宮,隻留下幾個老弱病殘之人伺候唐玄宗。
接著又把對唐玄宗一直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的心腹宦官高力士流放、最後吐血而死。最後李輔國有出主意,由李亨強令唐玄宗的親信官員陳玄禮致仕。
如此一連串地折騰之後,曾經開創過“開元盛世”的唐明皇李隆基,老了、老了,徹底在深宮內被李輔國和李亨這對“伴兒”給變成了地地道道的一個孤家寡人、沒多久就得上了重病。(未完待續。)
那些“中使”四處去恐嚇州郡,用盡各種卑鄙手段,為的隻有一個目的、幫張讓等人斂財。
按照漢朝的曆法,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的提拔任用,都責令出助軍需和修宮室錢,大郡到二三千萬,其餘各有差別。
當時應當上任的人,都必須先去西園評定價值,然後才能去上任。有的錢交不夠,甚至自殺。那些保持清白的人請求不去上任,都被強行派去。
當時新任命的巨鹿郡太守河內郡人司馬直,因有清名,減少一些,責令交三百萬。
司馬直接到詔令,惆悵地說:“為人民父母,反而搜刮百姓,以滿足當今所需,我心不忍啊!”
於是司馬直托病辭官,上麵不準。走到孟津,上書盡力陳述當世的過失,古今禍敗的教訓,然後吞藥自殺。
書奏上後,漢靈帝為此暫時停征了修宮錢。又建萬金堂於西園,取司農的金錢繒帛,滿積其中。又回到河間買田地住宅,建造宅第樓觀。
靈帝本是侯爵出身,素來貧窮,常常歎息桓帝不能置家業,所以聚斂金錢財物作為私產,又收存了小黃門常侍的錢各數千萬。
昏君貪、張讓斂,結果把個好好的大漢江山給搞到天怒人怨、最終激發民眾造反,將天下變成烽火四處、無處安身的破敗景象……
……
有了趙高和張讓兩個前車之鑒,此後的曆代王朝的皇帝,都開始戒備、嚴防宦官參政。
然而經過了幾個朝代以後,原本已經漸漸被皇權徹底壓死的閹賊亂政之事,卻在盛唐時代上演。
這一次出來搞風搞雨的人是一前以後兩個一起來的。先來的叫做高力士、就是那個被詩仙李白醉酒收拾了一次的唐明皇寵信那老太監。
不過說高力士是亂政的太監,他其實有點冤。因為人家祖上本身就是大唐朝的官宦世家、原本不是宦官家。人家打小就從家傳那裏,學到了很多本事。
所以即便後來封侯拜將。高力士事實上還是有點真本事的。不過他悲催就悲催在,他遇上了個先偉岸、後昏庸。而且一昏庸起來到了無可救藥地步的李隆基。
高力士如果被說是亂政的宦官、太監,其實很大程度上他的錯隻是因為迫於形勢、太能對變成昏君的李隆基趨炎附勢了。
但是將他打翻在地那個後來者,那個叫李輔國的大太監與他相比,卻是真正一個地道的禍國殃民、坑死無數人的閹賊了。
李輔國原本是當時太子爺李亨宮中的小太監,是跟著李亨一起長大的“伴兒”。
“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所到之處,望風披靡打得唐軍節節敗退,最後叛軍直逼京都長安嚇得變成昏君的唐玄宗李隆基隻能倉皇出逃。
當時太子李亨則奉命在後安撫百姓。安土重遷的百姓們希望李亨留下抗擊叛軍。李輔國也以國家大義勸說李亨留下抗敵,太子遂與玄宗兵分兩路,北上靈武。李亨聽了他這個“伴兒”的,果然出兵告捷、收獲了大量民心與臣心。
一看時機到了,早就野心暗藏的李輔國馬上又勸李亨迅速稱帝,以安民心。李亨其實也想趕緊給他那個整天在楊貴妃肚皮上累死累活、已經變得昏庸無比的老子從皇位上拉下馬,自然有人一起哄、立即便宣布取代失去民心的他親爹,自己登上了皇位。
也許是老天當時瞎了眼,也許是當時的天道和天數也都那些仙人們給玩得亂了套、全無章法。
李輔國唆擺之下,李亨登基後沒多久。“安史之亂”中的始作俑者安祿山被他親兒子買凶給幹掉了。接著另外一個賊首史思明詐降、暫時歸順了李亨當家的大唐王朝。
亂賊平了,李輔國便隨肅宗回到了長安。一回到長安,“伴兒”李亨自然不會虧待他這個“勸進有功”、“屢出奇謀”的發小。
於是乎。李輔國便被加開府儀同三司,封郕國公,設“察事廳子”,去做了如今梁興天策衛那種勾。
同年,唐玄宗一行也回到了長安。起初過著無所事事,但尚算自由的生活。唐肅宗與李輔國都怕玄宗複位,因此在唐肅宗的默許下,李輔國對唐玄宗步步緊逼。
初則把唐玄宗喜歡的三百匹馬收回大半,僅留下十匹;繼則矯詔令唐玄宗遷到皇宮內宮。隻留下幾個老弱病殘之人伺候唐玄宗。
接著呢,李輔國又把對唐玄宗一直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的心腹宦官、被很多史學家願望的高力士給流放。最後鬧個吐血而死。
隨即李輔國又給李亨“獻策”,強令唐玄宗的親信官員陳玄禮致仕。讓開創過“開元盛世”的一代明君到了晚年,徹底變成了光杆司令、孤居宮中。
後來李亨有幾次良心發現,想去看看他那個重病中的親爹,李輔國怕他克扣李隆基用度、中飽私囊的事情被發現,堅決阻撓之下讓李亨都隻能是無奈消了看親爹、略盡孝道的想法。
從加封到牢牢控製後宮,再到結黨把持朝政,李輔國隨肅宗回到長安,加開府儀同三司,封郕國公,設“察事廳子”,讓他做起了如今梁興所領天策衛做的那些個勾當來。
同年,唐玄宗一行也回到了長安。
起初過著無所事事,但尚算自由的生活。
但是李亨與李輔國都怕玄宗複位呀!因此在李亨的默許下,李輔國對唐玄宗步步緊逼。
初則把唐玄宗喜歡的三百匹馬收回大半,僅留下十匹。繼則矯詔令唐玄宗遷到皇宮內宮,隻留下幾個老弱病殘之人伺候唐玄宗。
接著又把對唐玄宗一直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的心腹宦官高力士流放、最後吐血而死。最後李輔國有出主意,由李亨強令唐玄宗的親信官員陳玄禮致仕。
如此一連串地折騰之後,曾經開創過“開元盛世”的唐明皇李隆基,老了、老了,徹底在深宮內被李輔國和李亨這對“伴兒”給變成了地地道道的一個孤家寡人、沒多久就得上了重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