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受封者有權將其封地在自己的家族內轉讓,但隻限於其三代以內的親屬(含配偶、養子、女婿等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女性也有繼承權,但排序相當靠後,但女婿才是最靠後的,而且受讓者在十年內不能再次轉讓(掛掉的情況除外,但隻要在這十年期限內,領地的繼承將會依據法律上規定的順序,而不是遺囑
這便意味著領地夠大的領主可以將其分給多個後代(封地得來不易,一般不會好心到分給其他親戚,既免得他們兄弟相殘,也可以減小朝廷的戒心,而那些功勳卓著的家族也可以將族內各位領主的領地合成一塊,以獲得更大的權利與影響。不過趙?之所以這麽規定,其實隻是為了方便以後的朝廷能夠合理合法地收回一部分封出去的土地
趙?並不是一個多麽慷慨的人,尤其是不會慷國家之慨,所以北宋的那些功臣後代一個人都沒得到分封,而南宋那些已故功臣的子孫所得也是不多,韓世忠、嶽飛(趙?還是記仇的,要不嶽飛的封地應該比那兩位多得多,畢竟那兩位雖然戰功也很大,可戰敗的次數卻比嶽飛多得多。)、吳?這三位當初扭轉局勢、保住大宋國祚、卻並未在趙?麾下效力過的大將都隻得到了五裏封地意思意思,其他將領就更不用說了,而功過均大又背叛趙?的劉?則沒有得到半點封地,西軍的郭浩也有同樣的問題,最後還是在吳?的懇求下,趙?才很不情願地給了他一裏封地,隻能說是聊勝於無
不過對於自己的部下,趙?就大方了很多,趙立、王德受封十裏、王彥受封二十裏,魏勝、李顯忠、嶽雲這幾個南宋第二代將領各受封五裏、而過世已經好幾年的陳規更是獨占鼇頭,受封五十裏,由他的女兒陳靈繼承。但是,趙?這樣封賞也不是全憑自己的喜好,例如王彥的戰功其實不及王德,但是他以其數年的實踐,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敵後抗戰方法,普及之後取得的成效遠比他自己的戰績要大得多,而陳規之所以受封那麽大一片土地(五十平方裏看起來不大,但要知道,那是指一級土地五十平方裏,實際麵積往往有它的好幾倍、甚至十幾倍,至少也相當於五萬畝良田,光是其代表的財富,就絕不是一個小數目了,何況還是世襲罔替的身份與地位象征,也不光是因為他戰功赫赫,更是由於他開創了守城學這一門重要的軍事科學,並首開了以土工作業遏製敵人騎兵優勢的先河,還發明了不少火器並最早將其用於實戰
基於同樣的原因,趙?分封的對象也包括那些作出卓越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其中造船工程師(趙?製定的新法中,大宋朝廷專門授予應用科學方麵作出卓越貢獻的人士的榮譽稱號。)高宣受封三裏,他那個雖然不及父親、卻也有所建樹的長子也受封一裏。
對現在的大宋而言,農業顯然比造船業更加重要,所以陳?受封二十裏,並沒有在大宋的科技工作者中引起廣泛的異議。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老家夥清高得很,本來堅辭不受,後來聽趙?說這是給他專門提供的試驗田,他才高興地接受了封地。也正因為這樣,陳家的這片莊園成為了後來大宋曆史上唯一一個沒被移封、遠離邊境、並且分成了數塊(目前包括瓊州一塊、蘇門答臘一塊、杭州一塊、陝西一塊,後來又新增了幾塊,以研究不同氣候與環境下農業的特點。)的特區。
至於張俊,他的評價不高,趙?給他過多的封地一定會引起其他將領的不滿;而張俊家裏又富得流油,封地給少了又根本引不起人家的興趣,因此趙?最後沒有給他封地,卻任命其為駐日大臣,全權負責對日事務,並私下許諾說隻要張家有人能夠勝任此職,原則上就會讓其世襲下去。以張家的財力和張俊的手腕,完全可以大發日本財,張俊自然非常滿意,何況光是“租借”的那幾個日本島嶼,麵積就比其他大將的封地加起來還大了
在科技工作者中,受封麵積最大的是陳規的女兒陳靈(陳規的主要身份還是朝廷官員,盡管他在科技方麵的貢獻不比政績和戰績差。),足有三十裏之多,加上她繼承的追封給他父親的那五十裏封地,一下子就成了大宋最受人矚目的新貴
而文官獲得分封的就少得可憐了,因為趙?覺得他們雖然作用很大,但貢獻比不上那些科技精英,又不像軍人那樣需要拿命去換,同時升遷快、俸祿高,因此除非是那些幹得確實出色的文官,趙?一般不會考慮給他們封地。並且其中不少人還很清高(有真有假),比如虞允文就想推掉趙?封給他的二十裏,結果被趙?以當年孔子責怪子貢的理由說服了,所以原本居於統治地位的文官,受封成為貴族的少得可憐,領地也相當有限,要不是趙?在其他方麵作了一些補償,這個厲害了一百七十多年(五代十國是文人的黑暗年代,說殺就殺了,地位甚至還不如基層的小軍官。)的階層隻怕就要發瘋了。
有了封地,自然要有爵位,趙?在這方麵廢棄了大一統以後爵位名號越抬越高(動不動就封侯爵、公爵,郡王也不在少數,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用不了多大的功勳,就會麵臨爵位封頂的尷尬,像韓世忠這種才能功績隻能算是中上的將領都被封了郡王,要是韓信、白起、李靖這樣的妖孽,又該怎麽辦呢?)的趨勢,恢複了夏商周時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爵製。而且這五種爵位不光表示身份上的差別,對封地應該上交的貢賦比例也有決定性的影響。趙?規定,公爵的封地每年需要將基本稅收的一成上交給朝廷、侯爵是兩成、伯爵三成、子爵四成,而男爵負擔最重,高達五成(看起來似乎很高,但這時朝廷的田稅不過是一成,也就是說即使是男爵的封地,也不過隻需要上交收成的二十分之一而已,由於領主同時又是地主,加上地租、他們可以獲得領地收入的五成到七成,收益率其實還是很高的。)。
另外,獲得爵位之後便算是貴族身份了,即使是朝中高官,遇見了也不必主動行禮(貴族有罪受審時除外),而且貴族子弟(隻限其直係後代,包括養子養女,也包括孫子一輩,貴族本人當然也有這個待遇。)從軍從政都比平民要高一級。舉個例子,按照趙?的規定,青年應征入伍後,作為新兵,無論他們的本領多強,一開始都隻能從小兵幹起,而如果是貴族子弟,則可以直接從伍長幹起,如果還是軍校畢業生(軍校視檔次的不同,可以提高一到兩級入門時的軍階。而非軍事類的那些重點院校畢業生,則可以視學校成績與實習考評,提高出仕時的起步官階。),甚至可以直接從連長幹起,出仕時也是一樣。
除此之外,貴族子弟在上大學(小學與中學都是義務教育,不用花錢,也不要求成績。)時可以免除學費,同時他們不必與平民子弟競爭入學資格,而有其專門的入學考試,錄取率要高得多。中國人曆來重視下一代,這個政策吸引力自然不小,何況特權本身就已經足以惹人羨慕了v
這便意味著領地夠大的領主可以將其分給多個後代(封地得來不易,一般不會好心到分給其他親戚,既免得他們兄弟相殘,也可以減小朝廷的戒心,而那些功勳卓著的家族也可以將族內各位領主的領地合成一塊,以獲得更大的權利與影響。不過趙?之所以這麽規定,其實隻是為了方便以後的朝廷能夠合理合法地收回一部分封出去的土地
趙?並不是一個多麽慷慨的人,尤其是不會慷國家之慨,所以北宋的那些功臣後代一個人都沒得到分封,而南宋那些已故功臣的子孫所得也是不多,韓世忠、嶽飛(趙?還是記仇的,要不嶽飛的封地應該比那兩位多得多,畢竟那兩位雖然戰功也很大,可戰敗的次數卻比嶽飛多得多。)、吳?這三位當初扭轉局勢、保住大宋國祚、卻並未在趙?麾下效力過的大將都隻得到了五裏封地意思意思,其他將領就更不用說了,而功過均大又背叛趙?的劉?則沒有得到半點封地,西軍的郭浩也有同樣的問題,最後還是在吳?的懇求下,趙?才很不情願地給了他一裏封地,隻能說是聊勝於無
不過對於自己的部下,趙?就大方了很多,趙立、王德受封十裏、王彥受封二十裏,魏勝、李顯忠、嶽雲這幾個南宋第二代將領各受封五裏、而過世已經好幾年的陳規更是獨占鼇頭,受封五十裏,由他的女兒陳靈繼承。但是,趙?這樣封賞也不是全憑自己的喜好,例如王彥的戰功其實不及王德,但是他以其數年的實踐,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敵後抗戰方法,普及之後取得的成效遠比他自己的戰績要大得多,而陳規之所以受封那麽大一片土地(五十平方裏看起來不大,但要知道,那是指一級土地五十平方裏,實際麵積往往有它的好幾倍、甚至十幾倍,至少也相當於五萬畝良田,光是其代表的財富,就絕不是一個小數目了,何況還是世襲罔替的身份與地位象征,也不光是因為他戰功赫赫,更是由於他開創了守城學這一門重要的軍事科學,並首開了以土工作業遏製敵人騎兵優勢的先河,還發明了不少火器並最早將其用於實戰
基於同樣的原因,趙?分封的對象也包括那些作出卓越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其中造船工程師(趙?製定的新法中,大宋朝廷專門授予應用科學方麵作出卓越貢獻的人士的榮譽稱號。)高宣受封三裏,他那個雖然不及父親、卻也有所建樹的長子也受封一裏。
對現在的大宋而言,農業顯然比造船業更加重要,所以陳?受封二十裏,並沒有在大宋的科技工作者中引起廣泛的異議。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老家夥清高得很,本來堅辭不受,後來聽趙?說這是給他專門提供的試驗田,他才高興地接受了封地。也正因為這樣,陳家的這片莊園成為了後來大宋曆史上唯一一個沒被移封、遠離邊境、並且分成了數塊(目前包括瓊州一塊、蘇門答臘一塊、杭州一塊、陝西一塊,後來又新增了幾塊,以研究不同氣候與環境下農業的特點。)的特區。
至於張俊,他的評價不高,趙?給他過多的封地一定會引起其他將領的不滿;而張俊家裏又富得流油,封地給少了又根本引不起人家的興趣,因此趙?最後沒有給他封地,卻任命其為駐日大臣,全權負責對日事務,並私下許諾說隻要張家有人能夠勝任此職,原則上就會讓其世襲下去。以張家的財力和張俊的手腕,完全可以大發日本財,張俊自然非常滿意,何況光是“租借”的那幾個日本島嶼,麵積就比其他大將的封地加起來還大了
在科技工作者中,受封麵積最大的是陳規的女兒陳靈(陳規的主要身份還是朝廷官員,盡管他在科技方麵的貢獻不比政績和戰績差。),足有三十裏之多,加上她繼承的追封給他父親的那五十裏封地,一下子就成了大宋最受人矚目的新貴
而文官獲得分封的就少得可憐了,因為趙?覺得他們雖然作用很大,但貢獻比不上那些科技精英,又不像軍人那樣需要拿命去換,同時升遷快、俸祿高,因此除非是那些幹得確實出色的文官,趙?一般不會考慮給他們封地。並且其中不少人還很清高(有真有假),比如虞允文就想推掉趙?封給他的二十裏,結果被趙?以當年孔子責怪子貢的理由說服了,所以原本居於統治地位的文官,受封成為貴族的少得可憐,領地也相當有限,要不是趙?在其他方麵作了一些補償,這個厲害了一百七十多年(五代十國是文人的黑暗年代,說殺就殺了,地位甚至還不如基層的小軍官。)的階層隻怕就要發瘋了。
有了封地,自然要有爵位,趙?在這方麵廢棄了大一統以後爵位名號越抬越高(動不動就封侯爵、公爵,郡王也不在少數,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用不了多大的功勳,就會麵臨爵位封頂的尷尬,像韓世忠這種才能功績隻能算是中上的將領都被封了郡王,要是韓信、白起、李靖這樣的妖孽,又該怎麽辦呢?)的趨勢,恢複了夏商周時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爵製。而且這五種爵位不光表示身份上的差別,對封地應該上交的貢賦比例也有決定性的影響。趙?規定,公爵的封地每年需要將基本稅收的一成上交給朝廷、侯爵是兩成、伯爵三成、子爵四成,而男爵負擔最重,高達五成(看起來似乎很高,但這時朝廷的田稅不過是一成,也就是說即使是男爵的封地,也不過隻需要上交收成的二十分之一而已,由於領主同時又是地主,加上地租、他們可以獲得領地收入的五成到七成,收益率其實還是很高的。)。
另外,獲得爵位之後便算是貴族身份了,即使是朝中高官,遇見了也不必主動行禮(貴族有罪受審時除外),而且貴族子弟(隻限其直係後代,包括養子養女,也包括孫子一輩,貴族本人當然也有這個待遇。)從軍從政都比平民要高一級。舉個例子,按照趙?的規定,青年應征入伍後,作為新兵,無論他們的本領多強,一開始都隻能從小兵幹起,而如果是貴族子弟,則可以直接從伍長幹起,如果還是軍校畢業生(軍校視檔次的不同,可以提高一到兩級入門時的軍階。而非軍事類的那些重點院校畢業生,則可以視學校成績與實習考評,提高出仕時的起步官階。),甚至可以直接從連長幹起,出仕時也是一樣。
除此之外,貴族子弟在上大學(小學與中學都是義務教育,不用花錢,也不要求成績。)時可以免除學費,同時他們不必與平民子弟競爭入學資格,而有其專門的入學考試,錄取率要高得多。中國人曆來重視下一代,這個政策吸引力自然不小,何況特權本身就已經足以惹人羨慕了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