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一舉多得(五


    不過,那些大宋“難民”之中也並不都是不會耕作的市民,其中的六七萬農民(含其家屬)在異鄉的土地上倒反而有些“物以稀為貴”,而趙?也給予了他們特別的重視。在趙?的同意下,張俊出麵以個人名義在九州南部租(日本的土地禁止買賣)下了大片土地進行墾荒,而這些大宋過來的農民就成了耕作的主力軍,畢竟總將口糧這一要命的物資寄托在別人身上,總是很難讓人放心,自己哪怕能夠解決一點也是好的。


    日本的田租(日本的土地歸領主所有,禁止買賣,所以田租同時也是田稅。)一向極高,(正常年景收成的)六成以上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基本都是死租(即不論收成如何,都要收那麽多租稅。),還往往是糧價高的地方收糧食、糧價低的地區收金錢,因此農民負擔極為沉重(注1)。而且日本的領主隻管收錢,很少有人會在農民遭災的時候想到賑濟,所以稱古代的日本農民是世界上最苦的農民並不為過(歐洲農奴有第一夜權的問題,也很黑暗,但比起日本武士斬殺不恭敬的平民不需要負任何責任而言,還是要好得多了。)。


    趙?自然不可能讓那些過去的中國農民也受到同樣對待,張俊又很會“揣摩聖意”,何況租稅比例太高的話,作為承包商與負責人的他肯定也將是受害者之一,因此他與平家年輕的領袖平清盛進行了“很有建設性”的商談。平清盛考慮到“宋日兩國間的友誼”,同意第一年平均每畝地隻收象征性的一升稻穀,次年為一鬥,第三年及以後均為一石,這與大宋田稅最高的江南等地相當,但考慮到九州土地貧瘠,這幾萬大宋農民還是墾荒,這個年貢比例也不算低了。


    盡管如此,由於日本的田稅同時還是田租(大宋田租一般也都在五成左右,什麽時候最苦的都是農民,準確地說,是無地少地的農民。),張俊對這個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他曾經主持過屯田,那往往也是墾荒,官府一樣要收取半數的收成,從這一點來看,平清盛還是很“厚道”的。而張俊又提出由他出麵代為收繳,平清盛了解後覺得這樣可以省下不少人工費用,自然不會拒絕,而張俊那位平安脫險沒多久的愛妾張儂此時也已趕到日本,有了她那超強的理財能力,完全可以從中獲得更大的利潤。


    當然,平清盛這樣大方,也是有其特殊的目的的,他要求獲得與大宋間貿易的壟斷權,也即是說,他希望大宋的商船全都在平家控製的九州下貨,而不要直接深入瀨戶內海,到近畿沿海下貨銷售。張俊自然不可能答應平清盛的這一無理要求,熟悉商業交易的他深知隻有下家之間產生競爭,才能讓上家的利益最大化,如果從此隻能與平家交易,大宋就將失去對日本出口商品的定價權。


    經過雙方多次磋商,張俊最後同意大宗商品交易隻跟平家的那幾個禦用商人(之所以不直接跟平家做生意,一方麵是平家既是公卿又是武士,屬於日本的上流階層,而商業乃是賤業,平清盛雖然重視商業,卻也不可能親自操持。而另一方麵張俊則也可以利用禦用商人有好幾家的現實情況,誘其爭相抬價,為大宋也為他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算是各取所需。)進行,但洲本島駐軍官兵私下做些小生意則不受限製。這樣一來,既滿足了平家基本壟斷宋日貿易中日方的主要份額,又不至於完全沒有競爭,定價權仍在大宋手裏。


    經過這一係列的商談和交涉,張俊及其家族不但密切了與日本平家之間的關係,而且也從中獲利匪淺。以屯田為例,雖然從第三年開始,每畝田地需要繳納一石稻穀的年貢,但以南九州的水土光熱條件,農技改良後達到正常年景四五石稻穀的畝產並不困難,而張俊向那些農民收取田租時卻是按照大宋屯田的老規矩收取一半,也即是說隻要沒遭大災,張俊從每畝田地中至少可以獲利一石稻穀,畢竟運輸與囤積的過程中雖然會有些損耗,但對“財商”極高的張俊來說,這方麵的耗費要比平均水平低得多。


    這次大劫難中流落日本的大宋農戶約有將近兩萬戶(由於老弱多死於艱苦的路途,所以每戶人數較正常情況偏少。),以每戶五十畝田(按規矩應該是一戶百畝,不過考慮到很多田地需要開荒,較熟田更耗人工,而且張俊與平家之間也需要進一步加深信任,暫時不宜占地太廣,所以始的幾年裏,張俊都是按照一戶五十畝的標準向平清盛租田的)計算,張俊每年獲得的租米能夠達到五十萬石(以當時的出米率,再扣去人工費用,大約兩石稻穀等於一石大米。)以上,這個數目已經著實不小,甚至比張俊在國內的田租(三十萬石左右)還高很多,但在他眼裏,卻還隻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罷了。


    其實以張俊那富甲天下的雄厚財力,他就是將國內在其名下的田產擴大十倍都是做得到的,但是那樣的話趙構就是和他關係再好也不可能容他,因為十萬頃的土地足以私蓄一支數萬人馬的精兵了,而且張俊雖然軍事才能一般,卻也好歹是個能打的將軍,這對任何皇帝來說,都是無法忽視的威脅。所以在國內的時候,張俊隻能經營酒樓和宅地等沒有潛在威脅的行業,雖然利潤頗豐,終究沒有田租來得穩定可靠,發展潛力也要小得多,張俊這些年來對此一直頗為遺憾。


    可是這裏是日本,遠在距離大宋幾千裏的海外,張俊就算經營再多土地都沒有關係,他終於可以擺脫束縛,大展一番拳腳。雖然由於日本那“可惡”的土地製度,張家暫時隻能租下來承包經營當“中間商”,但是當土地麵積大到一定程度,而擁有數量龐大的佃戶之後,一旦日本遭遇大的變故,張家就完全可以反客為主,將這些租來的土地變成自己所有,甚至以此為基本,創出一番事業也未可知。


    當然,要想擴大經營規模,僅僅依靠現在這兩萬戶出身大宋“難民”的佃戶是遠遠不夠的,張俊打算就近再從日本招募一些,雖然他們耕作水平稍低,但張俊會從衛藩聘請一些農技人員過來對他們進行培訓,以日本人的勤勞聰明(雖然平均智商比漢人低2點,但日本人在世界上也算是高智商民族了。),達到他的要求應該不難。


    注1:這種情況要是擱在中國,農民早就造反了,但日本卻由於采取的是分封製度,從來沒哪次農民起義成功過,而且幾乎都是很輕鬆地就鎮壓了下來,所以在日本這條路行不通。不過人都是被逼出來的,日本農民遇到無力抗拒的天災**時,也有他們的活路,那就是逃荒。與大一統下逃荒往往隻是死緩(因為大一統的模式下,各地政策類似,所以某地出問題時,其他地區往往也都有了隱患,而流民四散後會幹擾各地的農耕,如果不能迅速鎮撫,往往會引起更大的饑荒,最終導致改朝換代。)不同,分封製度下隻要成功逃到別的領主治下,就有可能開始新的生活,如果從非正常死亡人數來看,反而要比中國大一統以後的大亂大治(中國每次王朝末期,都要死掉幾千萬人,因此人口數字是曲折向上的,而日本則是以較為平緩的曲線持續增長。)少得多。


    bk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醫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從小不會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從小不會爬並收藏醫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