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默輕輕歎了口氣,答道,“官軍的水師根本沒有製海權的概念,從來都不去遼東灣巡弋,而金人大概正是趁此機會,在遼東建了一些造船廠。雖然他們工藝目前還不行,造不了大船,但單船載重不夠可以靠數量彌補,同時金人還可以征集一些較大的漁船湊活著用,所以其實想要攢夠運兵船其實並不


    不過,就算有了船,以金人那拙劣的航海技術,和粗劣的造船工藝,也隻能走近海航線。但近海船隻來往頻繁,即使大宋官軍的水師並無製海權的概念,他們也很難完全避開宋軍官船的日常巡邏。但接手了兀術的大部分權力後,年紀輕輕就成為金國第一權臣的完顏亮卻由曆史上三國時期呂蒙“白衣渡江”的故事受到了啟發,他讓那些載滿金軍的船隻裝成商船蒙混過關,如果半道上有宋軍的兵船攔下船隊要登船檢查的話,直接塞錢打發掉就是,大宋雖然這幾年國勢大盛,可除了新興的衛王府係統以外,貪汙成風的積習卻還是沒有半點起色,十個官員至少有**個是貪的,下層的小吏和軍官就更是如此,要不然也不會有“閻王好過,小鬼難纏”的說法了??


    盡管如此,完顏亮的這個計策還是險到了極點,雖說宋軍(隻限官軍)貪腐橫行,水師尤其嚴重(因為唯一貪墨現象較少的嶽家軍沒水師,所以平均下來水師的**程度自然要比陸軍高一些。),但即使真的是十人九貪,萬一船隊運氣不好,也未必就不會碰到一個不能通融的家夥。隻要消息走漏,宋軍隨便一支水師敢來,不習水戰的三萬多金軍精銳就會盡數死於海上,那就太憋屈了。即使沒有被人攔截,這麽遠的航程,未必就不會遇到暴風雨,雖說可以選擇好出征日期以避開台風季節,但對金軍所用的小船來說,能威脅到它們的風暴實在太常見了??


    而對這幾年連遭重創的大金國來說,實在很難再承受一次這樣大的打擊了,因此絕大部分金國的元戎勳貴都曾經提出過質疑。但完顏亮卻依然堅持自己的看法,並大聲疾呼道,“沒錯,這是一次賭博,但是隻要成功了,我們大金國不但可以轉危為安,還可以重振旗鼓;即使失敗了,我們也至少努力過,也總對得起先祖的英靈!但如果我們不試一試,大家就隻能等死了,還有什麽臉麵去見太祖皇帝呢???


    “不是還有那二十”,與完顏亮同為女真新一代中英傑的完顏褒插嘴道,這次行動可以說是畢其功於一役,事關大金國的生死存亡,所以除了完顏亮這個計劃的提出者,比完顏亮更加年輕的完顏褒與紇石烈誌寧這兩個後輩中的人傑也獲得了與會的資格??


    完顏亮露出一副“就知道你會這樣想”的表情,不屑地反駁道,“那二十萬人如今是可以拿來一用了,但是宋軍的實力依然不在我們之下,雖然據說最近他們內部起了些紛爭,但他們畢竟已經奪走了燕雲天險,即使我們有能力收複,也必然再無餘力進取了,你們可別忘記了,還有遼人餘孽在一旁虎視眈眈呢!何況為了將這二十萬人訓練起來,如今不光是我大金的國庫,即使諸位的私蓄也都所剩無幾了,沒錢哪養得起兵呢?所以隻能‘以戰養戰’,但是目前我大金鐵騎實力不足,所以隻能這樣出奇製勝了


    想到昔日隻靠勇武就足以所向披靡的女真鐵騎居然也有今天,完顏亮不由暗自神傷,但他很快就振作精神,向大家解釋起他的全盤計


    早在當年衛軍初戰告捷的時候,大局觀出色的完顏亮就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奈何那時他年紀還小,隻能幹看著金軍屢戰屢敗,一直退到了燕雲地區,將“靖康之亂”以來侵占的宋土全都吐了出去。此後大宋忙於北方故地的重建,財政壓力很大,又出了一次差點危及國祚的動亂,暫時無力進取,金人也因此難得地獲得了兩三年喘息的時間??


    完顏亮很清楚,一旦大宋完全恢複了元氣,等待金國的就很可能是滅頂之災,漢人是決不可能放棄燕雲十六州的,隻要他們有那個實力,而對沒能征服大漠的女真人來旦失去燕雲,就算能堅持下來不亡國,也再算不上是什麽大國了,等在現在已經為數不多的這批精兵良將故去,遲早都會淪為大宋或者未來某個大漠可汗的附庸。因此,在兀術的支持下,年方弱冠的完顏亮被金國皇帝完顏合刺委以重任,獲權對女真各部展開較當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時期更為深入的軍事改革??


    早在遼末,就有所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說法,所以宋人在很長時期內都一直以為女真人數很少,其實不然。即使在女真立國之前,女真也不算,光是生女真各部加起來就至少也有二三十萬人,這數目在農耕民族看來確實很少,可在遊牧民族或者漁獵民族之中,其實已經不算少了,而如果將女真和極北之地的通古斯係部落也算上,人口更是超過百萬??


    之所以有“女真不滿萬”的說法,隻不過是因為女真崛起之前部落太多,力量大大分散了,而且彼此之間還征戰不休。對遼人來說,征伐女真時最多也就是幾個部落而已,不足女真總數的百分之一,又能有多少兵馬呢?畢竟,對於尚未統一的女真人來個部落往往隻是一個大家族而已,人口一般也就幾百人甚至隻有幾十人,能夠戰鬥的青壯就更少了。這種因為結構性問題導致戰爭規模偏小的情況,在普遍不是大一統統治模式的古代是很常見的,並不局限於早期的女真人,所以中國古代戰爭規模相對這些例子來說才就顯得極大


    :無論是西方還是近鄰的日本,因為體製的原因,其內部戰爭都往往是千百人甚至更小的規模(大漠諸蕃在每次統一之前也是一樣成吉思汗崛起初期的戰鬥規模就知道了,而統一蒙古後他卻有了三十萬騎兵,可見蒙古或者說大漠的人口也並不是那麽少,隻是混戰時期人力資源太過分散罷了。),上萬人的合戰就足以載入史冊,因此有很多不了解情況的中國人就因此有些盲目自大。其實,古代中國雖然確實在遠東一枝獨秀,但同時期的歐洲與日本等地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麽差,它們隻要統一(哪怕是部分統可動員兵力並不在中國之下。舉例來說,拿破侖時期一個法國就能一次性出動六十萬大軍遠征沙俄,當時的龐然大物“大清國”卻反而沒這麽強的動員能力,要知道,如果論國土麵積和人口的話,兩國可是天差地遠,而且那時歐洲還沒有完成工


    事實上,除了幾次浩劫(如“黑死病”)剛過的那些時間段,歐洲人口並不少於同時期的中國(很多時期還要略多一些,因為盡管在農??*之前歐洲的糧食畝產比東方(不考慮那些原始部落)低不少,但它的耕地麵積卻要比中國大得多。),而日本的人口也遠比大多數中國人以為的要多得多(明朝中國在籍人口不足一億,而日本則有將近三千萬,其實已經能算是古代大國了,而且日本人口稠密,政府維持成本相對比較低,其實可用於對外戰爭的兵力並不比明軍少,要不然那個“猴子”也不敢做“蛇吞象”的美夢。v


    bk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醫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從小不會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從小不會爬並收藏醫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