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州的礦山初步建起來了,夷洲(台灣)的煤礦開發也隨之提上了議事日程,但與瓊州相比,要想在夷洲島搞建設,可就麻煩得多了。畢竟瓊州早在宋代以前就納入了中華的版圖,雖然朝廷對其缺乏控製力,但好歹有主權的名分和熟黎這個中介,基本上不用出動衛軍就能完全將衛藩各地全部納入王府的直接管理,必要時讓張子蓋麾下的黎族雇傭兵幫幫忙即可。可夷洲雖然早在三國時吳軍的水師就曾上島一次,但直到現在,夷洲仍然是一塊化外之地,而且漢人也沒有對其大規模移民,殖民和開發的難度可就大得多了。


    以衛軍的現存實力,占領夷洲並不困難,但要想在短時間內肅清土著的抵抗卻絕非易事,那勢必會令煤礦的建設進度嚴重滯後。而且,如果單純地為了利益與夷洲土著開戰,連借口都不找的話,明顯有違“反民族主義”的思想,肯定會嚴重影響王府的威信,從大局來看是並不劃算的。


    好在趙旉的耐心早就在上輩子炒股的過程中練出來了,並沒急於將夷洲一口鯨吞,隻要能在兩年內將煤礦探出、在五年內建起礦山,趙旉就很滿意了。由於夷洲目前人口很少,無人定居的地帶很多,而且目前鄰近夷洲的澎湖列島目前已經有一些大宋的移民居住,多少可以提供一些幫助,因此早在趙旉剛剛抵達瓊州的時候,揚州衛的一千多屯田兵就作為先頭部隊登上了夷洲本島,此後幾年裏遷往夷洲的軍民更是逐年增加。


    趙旉準備先將記憶中目前尚是無主之地的那些礦點占據下來,已經有人居住的那些礦區則徐徐圖之,反正夷洲煤礦儲量相當豐富(相對衛藩的需求來說),哪怕隻是其中的十分之一,對還沒開始工業革命的衛藩來說,也足夠用很多年了。


    之所以先期上島的移民都是軍人,自然是為了防範某些土著部落突然襲擊,畢竟在語言基本不通的情況下,誰曉得不服王化的當地人會怎麽對待移民?在趙旉記憶中,曆史上歐洲移民抵達美洲後,當地的印第安人中固然有熱情歡迎他們的,但主動發起攻擊的也大有人在(注1),還是預防一下比較好。


    不過,若能得到當地土著的幫助,夷洲的開發速度必然可以大大加快,所以趙旉還借鑒了記憶中紅軍長征經過少數民族地區時的做法,要求遷往夷洲的軍民對於當地土著盡量忍讓,隻要他們不觸及傷人(特指無法痊愈的傷殘以及可能危及生命的重傷)的底線。而一旦不得已自衛的話,那就必須做絕,將那些不知好歹的部落連根拔起,以杜絕後患。而趙旉還準備了一大堆理由,如“除惡即是揚善”、“袒護罪犯者,與其同罪”、“有能力而不主動交出罪犯的群落(包括家庭、民族、國家等範疇),視同袒護”、“族群有罪,全體受罰”等等


    借助於形式上“絕對公平”的法律,衛軍即使殺戮無數也完全不必擔心受到道義上的指責,而“不會漢語可以學嘛,語言不通怪得了誰?”之類的強詞奪理就更是令他們放開了手腳。再加上高等文明的天然吸引力與衛軍官兵觸及底線前的異常克製,大部分居住於平原地區的夷洲土著紛紛歸化,有了他們的幫助,隻是短短三年時間,民風更加凶悍卻人口不足的那些高山部族就已經難以對衛藩日益增加的移民構成實質性的威脅,一個個大型的煤礦陸續建立起來,令衛藩實現了所有必需資源的全麵自給,從此以後趙旉處理起與朝廷之間的關係就更加主動了。但為了不致過早引起朝廷的警覺,直到紹興十八年,趙旉年滿二十一周歲的時候,才將夷洲改名為夷州,正式並入衛藩的領地之中


    在這三年裏,海洋法係的優勢進一步顯現,隨著案例類型的不斷增加,衛藩的律法日趨完善,為其經濟尤其是工商業發展進一步掃清了障礙。除了趙旉最為重視的煤鐵生產之外,造船、軍工這兩個老的龍頭部門也都有了爆炸性的發展,即使隻論生產能力也已經超過了昔日特區的全盛時期。這令趙旉底氣大增,再加上在這幾年裏朝廷的政局雖有動蕩,卻並沒有大的空子可鑽,趙旉也就沒有死皮賴臉地繼續攥住淮南不放手,畢竟控製一塊“飛地”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不過,考慮到如果將徐州衛全部南遷,幾個騎兵師的戰馬肯定會在海運過程中損失慘重,趙旉不得不與朝廷方麵進行了開誠布公的交流。再次升任首相的秦檜雖然人品不佳,但為人處事的靈活性卻一向很好,他很快就提出了一個看上去確實可行的方案。


    秦檜以為,徐州衛可以一分為二,一線步兵和所有的二線部隊應該全部移至衛藩的領地,而那數萬騎兵則可以留在大宋境內(注2),軍費可以由朝廷支付,但在朝廷有需要時必須配合官軍作戰。其他的幾名重臣還提出要逼迫趙旉將這幾萬精騎讓出來,但秦檜深知趙旉決不可能無休止地讓步,在請示過趙構之後(此舉借力打力、一箭三雕,相當高明。),提出了新的方案。


    但結果趙旉還嫌秦檜的要求過分,於是雙方的代表又繼續唇槍舌戰了半個多月,最終的解決方案才總算定了下來。徐州衛的幾個騎兵師從此移駐淮北(注3),其他軍隊則全部撤到嶺南,騎兵師所需糧草物資都由朝廷供應、軍餉則由衛王府支出,趙旉保留隨時將這幾個騎兵師撤走的權力,但會提前一個月知會朝廷。另外,為了避免朝廷有人暗中搗鬼,趙旉要求糧草必須提前半年預付,而且除非是金軍侵入宋境,不然李顯忠他們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參戰、如何參戰。對此朝廷的大員們爭執不下,但由於秦檜的堅持與趙構的表態(既有父子之情的因素,**的力量也不可小覷,尤其是在吳皇後也有悔意的情況下。),最終還是通過了


    注1:雖然不管是哪種印第安人,都基本上沒有什麽好下場


    注2:在士大夫們的眼中,脫離了大一統體係的衛藩,已經不再是大宋的國土,算是一種另類的“分裂祖國”吧


    注3:趙旉認為,河北太靠近前線,容易遭到突襲,淮北好歹有點緩衝時間,但朝廷的大員們全都不以為然,不過為了盡快了解這個心病,他們還是同意了。至於其他地區,一旦燕雲有變,難以及時馳援,對依然缺乏騎兵(主要是好馬大都被衛軍搜刮走了,嶽家軍的騎兵又不能全部公開。)的大宋來說,還沒奢侈到讓幾萬精銳騎兵閑置的地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醫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從小不會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從小不會爬並收藏醫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