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地商品普遍很受深山裏的黎人歡迎,但其中最受青睞的無疑是既實用又美觀的陶瓷器,特別是碗杯等尋常的食具。這是因為熱帶雨林氣候(注1)下,生活環境炎熱潮濕,利於病菌繁殖,如果沒有食具的話,染上消化道疾病的可能性非常大。黎人(東南亞各族也是一樣)雖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實踐曆來是最好的老師,可在陶瓷引入之前,他們都是以一些寬大的熱帶植物葉子當作飯碗來用,不但很不方便,而且衛生程度也不比直接拿在手上吃好多少,可以想見陶瓷器對於他們來說有多麽巨大的吸引力(注2)
但由於生黎各部與漢人較為疏離,陶瓷器的流入量少得可憐,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也因此更加是有價無市。苻馬對此自然了然於胸,他隻用幾百件普通瓷器就將那三個部落全部引出了石碌山,而那五十兩銀子卻還沒有用完。之所以如此順利,是因為生黎雖然在外人看來非常野蠻,但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不願接近漢人、甚至主動攻擊漢人,卻並不是因為他們敵視厭惡漢人,恰恰相反,他們是害怕漢人,因為漢人身上有太多他們不能理解的東西,就如同那些傷人的野獸其實是很怕人的道理一樣
而漢人對於生黎也有很大的誤解,不少人甚至將其想象成了食人的生番,殊不知其中獵頭的部落隻是少數。至於熟黎,他們雖然漸漸漢化,卻還沒有主動為雙方擔當交流中介的覺悟,要不然曆史上的每次民族融合也不會都那麽費勁了。因此雙方的誤解與隔閡就長期維持了下來,直到宋代,而苻馬雖然想不到這麽深,但他為了完成任務所做的一切,卻在無意中擊穿了兩族之間的隔膜
苻馬在生黎部落中生活過好幾個年頭,後來也常常瞞著母親偷偷進山,還結識了不少朋友,對生黎各部是比較了解的,所以能夠以大量瓷器這一現實誘惑,以及漢人大軍(苻馬隻說幾千人,因為對瓊州百姓來說,這已經是很大的數目了)的流言進行恐嚇,雙管齊下令那三個部落遷出了石碌山區。恐懼和利誘隨便哪一樣都具有巨大的力量,何況是一起上,在苻馬和他那些朋友的裏應外合之下,石碌山一帶很快就變成了無人區,而礦山也在不久之後開始了建設。
結果出乎意料地好,詹會龍也放下了心,他沒敢吞沒苻馬的功勞,全部如實上報,卻沒想到這居然引起了趙旉很大的興趣。趙旉從當年改革之初,就一直向部屬和百姓灌輸民族主義思想,這在反擊金軍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來到瓊州之後,趙旉就漸漸發現民族主義雖然可以促進漢人內部的團結,卻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民族主義的核心思想是同族之內皆是兄弟,而異族之人則如同草芥,根本不必管他們的死活。以這種偏激狹隘的思想作指導,對付窮凶極惡的金人自是沒什麽問題,因為他們罪孽深重,本就該死,可如果對於並無大錯的黎族人等南方少數民族也用這一套理論,那不是太過分了嗎?連成吉思汗那個屠夫,也會放過婦孺不殺,如果文明人連他都不如,那要文明何用?
而且民族主義思想用在漢人身上本就有一個難解的矛盾,那就是民族界定問題。都說漢人是一個文化民族,而非血統民族,但一個西歐白人或者是非洲黑人就算會說漢語、寫漢字,想被大多數漢人認同為同族,卻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而後世的所謂“中華民族”概念就是更是爭議滿天飛,不說別的,按照官方的說明,中國境內的俄羅斯人屬於中華民族,而俄羅斯境內的俄羅斯人則不屬於中華民族,可二者卻的的確確是同族啊!
另外,漢語方言眾多,同為漢人卻根本無法交流的情形並不少見,這也與通常的民族概念相衝突。而曆史上漢民族認同較為明確的都是什麽時候?那都是異族入侵,漢文明陷入危機的時候,也即是說民族其實是個相對概念,而非絕對概念。再結合衛藩的現狀,趙旉終於意識到,以民族主思想義作為一麵旗幟,團結漢人抵禦外侮是沒什麽問題的,可如果拿它作為建國思想,那就是漏洞百出、甚至自相矛盾了。
不說別的,有一種曆史上出現過的情形,若執拗於民族觀念,則無疑將會陷入死結之中。這個問題趙旉直到現在都沒找到無可辯駁的答案,“若民族甲將民族乙全部滅絕,卻繼承了民族乙的文化並以民族乙自居(這當然是為了便於分析而假設出來的極端化模型,但曆史上與之接近和類似的例子實在太多了,例如滅亡西羅馬帝國卻最終接受並繼承其文明的西哥特、日耳曼等蠻族。),那滅亡了的,到底是民族甲,還是民族乙呢?”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也不容易找到答案,民族主義思想最大的好處無疑是可以促進單一民族國家(注3)的內部團結,但若將範疇擴大、曆史上溯,那麽可以認為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民族都有相同的祖先,而民族主義的排他性卻是鼓吹族間征服和戰爭的,這豈不還是內鬥?算不算是自相矛盾呢?
何況,事實上,即使是那些民族國家內部從來就沒有團結友愛過,國內的階級壓迫照樣存在,而且往往比多民族國家更殘酷,因為統治階級有民族大義作為借口(注4)
具體事例可以看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直到甲午戰爭結束之前,日本下層百姓所受的壓迫剝削比半殖民地的晚清還要殘酷得多。隨著日本的崛起,他們的生活終於漸漸改善,而日本“皇軍”對外掠奪的收獲,他們從中也能喝點湯水,可是那不過是侵略戰爭所獲得的巨額財富之中的九牛一毛而已。
而等到日本戰敗後,除了極少數倒黴鬼成了戰犯受到懲罰,天皇依舊當他的天皇、財閥依舊做他的財閥,而九成九的戰爭創傷卻是由日本百姓來承受的。其間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戰後日本政府為了盡快恢複經濟,動員大量婦女作為美軍的“慰安婦”,並光明正大地拿走了她們絕大部分的“勞動所得”,結果因此家破人亡(丈夫的厭棄與性病的威脅)的日本婦女不計其數,而在此期間,日本的大財閥們卻一直繼續過著奢侈的生活
(ps:國足贏球了,本人卻食物中毒了--!不過要是國足能一直贏下去,我寧可每次都食物中毒)
注1:其實海南島嚴格來說應該算是亞熱帶季雨林氣候,但由於四麵環海而降水充沛,與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相當接近。
注2:生存環境決定需求,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必需的商品則是鐵鍋、食鹽和茶葉。鐵鍋和食鹽的必要性誰都知道,而茶葉在中原隻是嗜好品,可到了草原上卻不可或缺。因為草原上缺乏蔬菜,沒茶葉補充維生素的話很容易得病,要知道古代遊牧民族的平均壽命本來就夠短的了
注3:多民族國家則相反,不過南宋主體民族漢人的人口比例比新中國還要高不少,自然具備成為民族國家的先決條件。
注4:其實,愛國主義也有類似用途,但由於界定較為清晰,其他方麵的缺陷不如民族主義那麽大罷了
但由於生黎各部與漢人較為疏離,陶瓷器的流入量少得可憐,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也因此更加是有價無市。苻馬對此自然了然於胸,他隻用幾百件普通瓷器就將那三個部落全部引出了石碌山,而那五十兩銀子卻還沒有用完。之所以如此順利,是因為生黎雖然在外人看來非常野蠻,但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不願接近漢人、甚至主動攻擊漢人,卻並不是因為他們敵視厭惡漢人,恰恰相反,他們是害怕漢人,因為漢人身上有太多他們不能理解的東西,就如同那些傷人的野獸其實是很怕人的道理一樣
而漢人對於生黎也有很大的誤解,不少人甚至將其想象成了食人的生番,殊不知其中獵頭的部落隻是少數。至於熟黎,他們雖然漸漸漢化,卻還沒有主動為雙方擔當交流中介的覺悟,要不然曆史上的每次民族融合也不會都那麽費勁了。因此雙方的誤解與隔閡就長期維持了下來,直到宋代,而苻馬雖然想不到這麽深,但他為了完成任務所做的一切,卻在無意中擊穿了兩族之間的隔膜
苻馬在生黎部落中生活過好幾個年頭,後來也常常瞞著母親偷偷進山,還結識了不少朋友,對生黎各部是比較了解的,所以能夠以大量瓷器這一現實誘惑,以及漢人大軍(苻馬隻說幾千人,因為對瓊州百姓來說,這已經是很大的數目了)的流言進行恐嚇,雙管齊下令那三個部落遷出了石碌山區。恐懼和利誘隨便哪一樣都具有巨大的力量,何況是一起上,在苻馬和他那些朋友的裏應外合之下,石碌山一帶很快就變成了無人區,而礦山也在不久之後開始了建設。
結果出乎意料地好,詹會龍也放下了心,他沒敢吞沒苻馬的功勞,全部如實上報,卻沒想到這居然引起了趙旉很大的興趣。趙旉從當年改革之初,就一直向部屬和百姓灌輸民族主義思想,這在反擊金軍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來到瓊州之後,趙旉就漸漸發現民族主義雖然可以促進漢人內部的團結,卻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民族主義的核心思想是同族之內皆是兄弟,而異族之人則如同草芥,根本不必管他們的死活。以這種偏激狹隘的思想作指導,對付窮凶極惡的金人自是沒什麽問題,因為他們罪孽深重,本就該死,可如果對於並無大錯的黎族人等南方少數民族也用這一套理論,那不是太過分了嗎?連成吉思汗那個屠夫,也會放過婦孺不殺,如果文明人連他都不如,那要文明何用?
而且民族主義思想用在漢人身上本就有一個難解的矛盾,那就是民族界定問題。都說漢人是一個文化民族,而非血統民族,但一個西歐白人或者是非洲黑人就算會說漢語、寫漢字,想被大多數漢人認同為同族,卻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而後世的所謂“中華民族”概念就是更是爭議滿天飛,不說別的,按照官方的說明,中國境內的俄羅斯人屬於中華民族,而俄羅斯境內的俄羅斯人則不屬於中華民族,可二者卻的的確確是同族啊!
另外,漢語方言眾多,同為漢人卻根本無法交流的情形並不少見,這也與通常的民族概念相衝突。而曆史上漢民族認同較為明確的都是什麽時候?那都是異族入侵,漢文明陷入危機的時候,也即是說民族其實是個相對概念,而非絕對概念。再結合衛藩的現狀,趙旉終於意識到,以民族主思想義作為一麵旗幟,團結漢人抵禦外侮是沒什麽問題的,可如果拿它作為建國思想,那就是漏洞百出、甚至自相矛盾了。
不說別的,有一種曆史上出現過的情形,若執拗於民族觀念,則無疑將會陷入死結之中。這個問題趙旉直到現在都沒找到無可辯駁的答案,“若民族甲將民族乙全部滅絕,卻繼承了民族乙的文化並以民族乙自居(這當然是為了便於分析而假設出來的極端化模型,但曆史上與之接近和類似的例子實在太多了,例如滅亡西羅馬帝國卻最終接受並繼承其文明的西哥特、日耳曼等蠻族。),那滅亡了的,到底是民族甲,還是民族乙呢?”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也不容易找到答案,民族主義思想最大的好處無疑是可以促進單一民族國家(注3)的內部團結,但若將範疇擴大、曆史上溯,那麽可以認為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民族都有相同的祖先,而民族主義的排他性卻是鼓吹族間征服和戰爭的,這豈不還是內鬥?算不算是自相矛盾呢?
何況,事實上,即使是那些民族國家內部從來就沒有團結友愛過,國內的階級壓迫照樣存在,而且往往比多民族國家更殘酷,因為統治階級有民族大義作為借口(注4)
具體事例可以看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直到甲午戰爭結束之前,日本下層百姓所受的壓迫剝削比半殖民地的晚清還要殘酷得多。隨著日本的崛起,他們的生活終於漸漸改善,而日本“皇軍”對外掠奪的收獲,他們從中也能喝點湯水,可是那不過是侵略戰爭所獲得的巨額財富之中的九牛一毛而已。
而等到日本戰敗後,除了極少數倒黴鬼成了戰犯受到懲罰,天皇依舊當他的天皇、財閥依舊做他的財閥,而九成九的戰爭創傷卻是由日本百姓來承受的。其間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戰後日本政府為了盡快恢複經濟,動員大量婦女作為美軍的“慰安婦”,並光明正大地拿走了她們絕大部分的“勞動所得”,結果因此家破人亡(丈夫的厭棄與性病的威脅)的日本婦女不計其數,而在此期間,日本的大財閥們卻一直繼續過著奢侈的生活
(ps:國足贏球了,本人卻食物中毒了--!不過要是國足能一直贏下去,我寧可每次都食物中毒)
注1:其實海南島嚴格來說應該算是亞熱帶季雨林氣候,但由於四麵環海而降水充沛,與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相當接近。
注2:生存環境決定需求,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必需的商品則是鐵鍋、食鹽和茶葉。鐵鍋和食鹽的必要性誰都知道,而茶葉在中原隻是嗜好品,可到了草原上卻不可或缺。因為草原上缺乏蔬菜,沒茶葉補充維生素的話很容易得病,要知道古代遊牧民族的平均壽命本來就夠短的了
注3:多民族國家則相反,不過南宋主體民族漢人的人口比例比新中國還要高不少,自然具備成為民族國家的先決條件。
注4:其實,愛國主義也有類似用途,但由於界定較為清晰,其他方麵的缺陷不如民族主義那麽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