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如此,韓世忠南逃的一路上雖然不斷遭到金軍攻擊,新附軍中開小差甚至倒戈投敵的也越來越多,但他終究是掙紮著跑到了海邊。此時,韓世忠帶來的那支軍隊已經隻剩不足五千千人,部將更是隻剩成閔、解元、呼延通等寥寥數人,而昔日西軍之中與王德齊名的“王黑龍”王勝主動請纓斷後,最後英勇戰死
但是,由於遼東新附軍仍有不少跟隨韓世忠南下,韓世忠的兵力倒是不減反增。而他們消滅了數萬金軍,幾乎摧毀了遼東經濟,從根本上動搖了金人的統治根基,同時將至少十五萬金軍(指燕雲、遼東守軍)牢牢地牽製住,使其無法支援河東的撒離喝,可以說是出色地完成了趙旉當初布置給他們的任務。
由於有水師的接應,韓世忠等人最終有驚無險地返回了大宋,其帶去的那些步兵回來時全成了騎兵,對水師的運力是一次很大的考驗。為此韓世忠不得不忍痛放棄了數萬匹劣馬,隻帶了一萬三千多匹較好的戰馬上船。為此還麻煩水師以遠射程拋射火器壓製金軍追兵,才能爭取到足夠的時間,畢竟用船運馬即使有了辦法,也比載人要麻煩得多。即使如此,韓世忠的此次冒險行動也是賺的,隻是想到那麽多屬下埋骨他鄉,韓世忠心中還是不免有些傷感。
韓世忠的此次軍事行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一方麵為大宋水師跨海大規模運送兵力積累了經驗,使得日後跨海登陸作戰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作戰模式,令大宋水師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在戰略上基本抵消了金軍的騎兵優勢;但另一方麵,韓世忠等人在遼東的所作所為卻對大宋日後的北伐產生了相當不利的負麵影響,不過短時間內還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
韓世忠歸國後,雖然遼東與燕雲金軍暫時得到了解放,但來自海上的威脅既然已經出現,金人就不可能再掉以輕心,而要守衛漫長的海岸線,沒有十萬人以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再加上恢複遼東秩序也需要相當多的人力,金人短時間內還是不可能向在河東苦戰的撒離喝派出援兵。
因此,北伐形勢至少在表麵上看,是在繼續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在河東戰場,先是李顯忠部兩萬騎兵抵達,然後王彥在趙旉再三嚴令下擯棄前嫌下山支援嶽飛,太原城外的宋軍數量猛增至將近三十萬人,撒離喝困守城中,簡直是度日如年。
看到宋軍勢大,又不忿近來喜怒無常的兀術老拿自己當出氣筒,金軍之中的首席漢將韓常乘兀術派其援救太原之機,向大宋主動投誠。雖然貪圖賞賜的韓常將自己勉強拉出的不到一萬人浮誇成四萬精兵,但他的反正確實對金軍之中的漢蕃官吏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在其後的一個月間,宋軍沒有踏足的山東河北兩地的很多官吏都宣布反正歸宋,大宋幾乎是不戰而盡得山東全境與河北南部諸州縣。
到了十月中旬,宋軍在戰場上已經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金軍被被壓迫得隻能死守城池,強大的騎兵甚至連出城的機會都找不到了。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心誌極為堅韌的撒離喝都不免心生絕望,但就在他打算放棄太原,退守燕雲,保住昔日大遼的疆域時,一位秀才卻攔住了他的馬首勸諫道,“元帥毋走,一月之內,大勢必有轉機。”
撒離喝一向禮賢下士,聞言並未發怒驅趕,隻是苦笑道,“宋軍驍銳如我大金國龍興之時,兵力相當尚且難勝,何況現在兵力數倍於我?死守下去,隻能守死而已。”
“如今天下局勢,宛若三國,昔日蜀吳弱,則聯合抗魏。方今宋軍勢強,夏國必然恐懼,隻需遣使結盟,則宋軍必然分兵西向。”,那名秀才自信地答道,“況且寒冬將至,於攻城一方大不利,元帥隻需再守一個月,宋軍再怎麽驍勇,攻勢也將難以維持。”
撒離喝頓覺有理,便下馬將那個秀才請進幕府,以進一步深談。因為隻是他剛才說的那些理由,其實未必可以阻擋三十萬宋軍的步伐,他既然說得如此信心滿滿,想必還有更加有力的理由。
那名秀才在撒離喝屏退左右後,才說出了最重要的一點,“南朝軍費糜爛,每年養兵就要至少五千萬貫,戰事一開,耗費加倍,而且還有無數貪官汙吏損公肥私。宋室南渡之後,財政一直入不敷出,國庫裏又能有多少餘錢?以學生想來,即使是打到現在的北伐,恐怕也是南朝寅吃卯糧,強撐出來的局麵,他們又能堅持多久?何況南朝如今主戰派得勢,主和派必定不喜,也差不多是時候背後捅刀子了”
而此時的南宋中樞,顯然也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不過趙旉對於全取河東還是比較有信心的,因為第一批生產出來的一千五百斤高純度粒狀黑火藥已經發往河東前線,以太原的舊式城防,很難抵擋爆破的新式手段,尤其是在枯水期已到,護城河暫時無法發揮作用的現在。
可是就在這時,自北伐開始以來表麵上一直兢兢業業做事的秦檜終於有所動作,他隻用了三言兩語就說服了趙構。好在趙旉此時突然一時興起,回臨安看望父母,才及時阻止了父親傳下聖旨。但趙旉聽說了秦檜的理由後,也不覺悚然心驚,這廝固然有誇大事實以駭人聽聞,從而渾水摸魚的心思,但趙旉不得不承認,大家都疏漏了很重要的一點,無論是曆史上還是這個時空,那就是北伐結束後北方的民生問題
其實早在北宋末年,北方不少地區就已經成為需要朝廷財政補貼的負領土,其主要原因是黃河多次改道(此時更是已經南奪淮河入海口流入黃海),不但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更令許多州縣長期處於受災和災後重建狀態,而成為吞噬國家財賦的負領土。
而徽宗趙佶統治後期,為了抓住時機奪回燕雲屏障,又將大量的人財物力挪用,致使黃河水患愈演愈烈,再加上金軍南侵後的多年戰亂和金人的殘酷剝削掠奪,北方經濟一片凋敝,人口更是銳減到一千多萬。所以,南宋北伐若是成功,固然是一件大喜事,但也將因此背上一個沉重的包袱
如今的北伐就已經令大宋苦苦支撐,趙構每天都在為北伐結束後從哪兒找錢犒賞發愁,現在想到居然還得治理黃河,那可是動搖根基的大工程,難怪趙構立刻就打退堂鼓了。那麽,放過黃河,暫時不治理行不行?
不治理黃河自然短時間內可以省下一大筆開支,事實上北宋那麽多年黃河都沒治理好,不也一樣撐下來了?但問題是,北宋時期黃河中下遊的情況遠沒有現在糟糕,南方經濟也比現在更加繁榮一些,朝廷有那個財力。而且,北宋時期的軍費遠沒有現在的大宋這樣誇張,財政收入的缺口有限,還能夠想辦法補上,而以現在大宋的情況,如果放著黃河不管,國家財政肯定每年都會巨虧,再加上打仗的開支,這缺口怎麽想都沒法補。到那時,失地光複了,軍隊的俸祿卻發不齊,士卒們不嘩變才怪了
但是,由於遼東新附軍仍有不少跟隨韓世忠南下,韓世忠的兵力倒是不減反增。而他們消滅了數萬金軍,幾乎摧毀了遼東經濟,從根本上動搖了金人的統治根基,同時將至少十五萬金軍(指燕雲、遼東守軍)牢牢地牽製住,使其無法支援河東的撒離喝,可以說是出色地完成了趙旉當初布置給他們的任務。
由於有水師的接應,韓世忠等人最終有驚無險地返回了大宋,其帶去的那些步兵回來時全成了騎兵,對水師的運力是一次很大的考驗。為此韓世忠不得不忍痛放棄了數萬匹劣馬,隻帶了一萬三千多匹較好的戰馬上船。為此還麻煩水師以遠射程拋射火器壓製金軍追兵,才能爭取到足夠的時間,畢竟用船運馬即使有了辦法,也比載人要麻煩得多。即使如此,韓世忠的此次冒險行動也是賺的,隻是想到那麽多屬下埋骨他鄉,韓世忠心中還是不免有些傷感。
韓世忠的此次軍事行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一方麵為大宋水師跨海大規模運送兵力積累了經驗,使得日後跨海登陸作戰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作戰模式,令大宋水師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在戰略上基本抵消了金軍的騎兵優勢;但另一方麵,韓世忠等人在遼東的所作所為卻對大宋日後的北伐產生了相當不利的負麵影響,不過短時間內還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
韓世忠歸國後,雖然遼東與燕雲金軍暫時得到了解放,但來自海上的威脅既然已經出現,金人就不可能再掉以輕心,而要守衛漫長的海岸線,沒有十萬人以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再加上恢複遼東秩序也需要相當多的人力,金人短時間內還是不可能向在河東苦戰的撒離喝派出援兵。
因此,北伐形勢至少在表麵上看,是在繼續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在河東戰場,先是李顯忠部兩萬騎兵抵達,然後王彥在趙旉再三嚴令下擯棄前嫌下山支援嶽飛,太原城外的宋軍數量猛增至將近三十萬人,撒離喝困守城中,簡直是度日如年。
看到宋軍勢大,又不忿近來喜怒無常的兀術老拿自己當出氣筒,金軍之中的首席漢將韓常乘兀術派其援救太原之機,向大宋主動投誠。雖然貪圖賞賜的韓常將自己勉強拉出的不到一萬人浮誇成四萬精兵,但他的反正確實對金軍之中的漢蕃官吏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在其後的一個月間,宋軍沒有踏足的山東河北兩地的很多官吏都宣布反正歸宋,大宋幾乎是不戰而盡得山東全境與河北南部諸州縣。
到了十月中旬,宋軍在戰場上已經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金軍被被壓迫得隻能死守城池,強大的騎兵甚至連出城的機會都找不到了。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心誌極為堅韌的撒離喝都不免心生絕望,但就在他打算放棄太原,退守燕雲,保住昔日大遼的疆域時,一位秀才卻攔住了他的馬首勸諫道,“元帥毋走,一月之內,大勢必有轉機。”
撒離喝一向禮賢下士,聞言並未發怒驅趕,隻是苦笑道,“宋軍驍銳如我大金國龍興之時,兵力相當尚且難勝,何況現在兵力數倍於我?死守下去,隻能守死而已。”
“如今天下局勢,宛若三國,昔日蜀吳弱,則聯合抗魏。方今宋軍勢強,夏國必然恐懼,隻需遣使結盟,則宋軍必然分兵西向。”,那名秀才自信地答道,“況且寒冬將至,於攻城一方大不利,元帥隻需再守一個月,宋軍再怎麽驍勇,攻勢也將難以維持。”
撒離喝頓覺有理,便下馬將那個秀才請進幕府,以進一步深談。因為隻是他剛才說的那些理由,其實未必可以阻擋三十萬宋軍的步伐,他既然說得如此信心滿滿,想必還有更加有力的理由。
那名秀才在撒離喝屏退左右後,才說出了最重要的一點,“南朝軍費糜爛,每年養兵就要至少五千萬貫,戰事一開,耗費加倍,而且還有無數貪官汙吏損公肥私。宋室南渡之後,財政一直入不敷出,國庫裏又能有多少餘錢?以學生想來,即使是打到現在的北伐,恐怕也是南朝寅吃卯糧,強撐出來的局麵,他們又能堅持多久?何況南朝如今主戰派得勢,主和派必定不喜,也差不多是時候背後捅刀子了”
而此時的南宋中樞,顯然也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不過趙旉對於全取河東還是比較有信心的,因為第一批生產出來的一千五百斤高純度粒狀黑火藥已經發往河東前線,以太原的舊式城防,很難抵擋爆破的新式手段,尤其是在枯水期已到,護城河暫時無法發揮作用的現在。
可是就在這時,自北伐開始以來表麵上一直兢兢業業做事的秦檜終於有所動作,他隻用了三言兩語就說服了趙構。好在趙旉此時突然一時興起,回臨安看望父母,才及時阻止了父親傳下聖旨。但趙旉聽說了秦檜的理由後,也不覺悚然心驚,這廝固然有誇大事實以駭人聽聞,從而渾水摸魚的心思,但趙旉不得不承認,大家都疏漏了很重要的一點,無論是曆史上還是這個時空,那就是北伐結束後北方的民生問題
其實早在北宋末年,北方不少地區就已經成為需要朝廷財政補貼的負領土,其主要原因是黃河多次改道(此時更是已經南奪淮河入海口流入黃海),不但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更令許多州縣長期處於受災和災後重建狀態,而成為吞噬國家財賦的負領土。
而徽宗趙佶統治後期,為了抓住時機奪回燕雲屏障,又將大量的人財物力挪用,致使黃河水患愈演愈烈,再加上金軍南侵後的多年戰亂和金人的殘酷剝削掠奪,北方經濟一片凋敝,人口更是銳減到一千多萬。所以,南宋北伐若是成功,固然是一件大喜事,但也將因此背上一個沉重的包袱
如今的北伐就已經令大宋苦苦支撐,趙構每天都在為北伐結束後從哪兒找錢犒賞發愁,現在想到居然還得治理黃河,那可是動搖根基的大工程,難怪趙構立刻就打退堂鼓了。那麽,放過黃河,暫時不治理行不行?
不治理黃河自然短時間內可以省下一大筆開支,事實上北宋那麽多年黃河都沒治理好,不也一樣撐下來了?但問題是,北宋時期黃河中下遊的情況遠沒有現在糟糕,南方經濟也比現在更加繁榮一些,朝廷有那個財力。而且,北宋時期的軍費遠沒有現在的大宋這樣誇張,財政收入的缺口有限,還能夠想辦法補上,而以現在大宋的情況,如果放著黃河不管,國家財政肯定每年都會巨虧,再加上打仗的開支,這缺口怎麽想都沒法補。到那時,失地光複了,軍隊的俸祿卻發不齊,士卒們不嘩變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