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遼原本打算在正月二十五日傍晚前後趕到寧遠,可就在他們離開高台堡後不久,東麵的大道上就出現了一支不下百人的後金騎兵。這支騎兵分成前後兩撥,第一撥徑直殺向高台堡,在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收複失地”;第二撥則對高台堡周圍區域進了了大範圍的搜索。為了躲避後金騎兵,澹台滅金和戚遼不得不繞道北方,在崎嶇的山野裏走了一天一夜,才沒有被敵人發現。等到他們徹底擺脫後金遊騎時,已經是正月二十六日天亮以後了。
此時,曆史仍在按照它原來的軌道進行著:
二十三日,後金軍穿過寧遠城東五裏處的首山與螺峰山之間的隘口,離城五裏紮營,截斷遼西大道,並對城中守軍進行招降,遭到袁崇煥的嚴詞拒絕。
二十四日,後金軍猛攻寧遠城。袁崇煥本以為憑借堅城大炮能夠輕輕鬆鬆的拒敵於城下,可連續兩天的猛攻打碎了他們的僥幸:後金軍鐵騎和步兵用最原始的方法衝擊著這座最“新式”的堡壘,他們推著楯車,扛著鉤梯,在弓箭手的掩護下向城牆衝來,然後頂著城頭傾瀉而下的炮火、箭矢、礌石、滾木開始用大斧鑿城,很快,後金軍就在寧遠城門兩角台間明軍火力薄弱處鑿開了三四個高二丈餘的大洞。
明軍上下都清楚,寧遠已是一座孤城,一旦城破,隻有死路一條,唯有拚死堅守,方能有一線生機。
危急關頭,袁崇煥身先士卒,先是下令士兵用蘆花、棉被和火藥製成秘密武器“萬人敵”(其實就是最原始的燃燒袋),然後又用繩索從城頭放下一支五十人的敢死隊,用“萬人敵”燒殺正在拚命挖牆腳的後金士兵。靠著這場出其不意的火攻,明軍打退了後金軍第一天的進攻。
二十五日,後金軍再次發動猛攻,然而那些衝向城牆的人和馬,還有無數的攻城器械,都被明軍的大小火炮轟得粉碎。激戰一天一夜,後金軍仍未能攻克寧遠城,不得不退到城西南五裏外休整。
二十六日,兩軍遙遙對峙,寧遠城明軍閉門不出。後金軍不敢再貿然進攻,隻是不斷派出小股人馬往來騷擾。
“轟!”寧遠城頭,青煙直上。
“好,打得好,狠狠打,炸死韃子,哈哈哈!”劉子春上串下跳的大叫著。兩天來,他和彭簪古一直守在身邊的這座大炮旁。他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威武大將軍”,隻要它一響,天空中就會灑開一蓬血霧,緊跟著是幾十截殘肢斷臂。
彭簪古兩眼通紅的站在一旁,眼睛一刻不離的盯著城下的戰場。在昨天的那次炮擊裏,彭簪古直接把炮彈送到了後金軍的帥旗下,落地開花,後金軍本陣由此潰亂,簇擁著受傷的“大頭目”倉皇退去。
而今,方圓數裏內的積雪早已化去,露出了大片大片的黑土地。那黑色,是關外特有的黑土,也是凍土被鮮血染紅後留下的痕跡。他的嗓子早已喊啞,現在隻能用眼神和手勢來指揮炮手,可這並不妨礙“大將軍”的“威武”。兩天兩夜了,十一門紅衣大炮在城防戰中發揮出了巨大的威力;在紅衣大炮的幫助下,小小的寧遠城硬是抵擋住了後金軍如潮的攻勢,讓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見識了西洋火器的威力。
然而後金軍的頑強也超出了明軍的想象——他們寧可冒著被城頭大炮打中的危險,也要把戰死同伴的屍體搶回來。城西五裏外,一股黑煙嫋嫋而起。那裏原本是一處磚窯,此時卻被後金軍用來焚化屍體。
炮火的硝煙、彌漫的血腥,還有焚屍的焦味混雜在一起,被蒙古大漠來的西北風刮向大海。
一隻潔白的海鷗突然在戰場上方掠過,時而盤旋,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時而落在被焚毀的雲梯上,那純白的羽毛、輕盈的身姿,就像是上天派來的天使,巡視著這片狼藉的荒原。
戚遼和成大胡躲在一片背風的土丘後,離寧遠城還有數裏遠。他們不敢再靠近,唯恐被遊騎發現。成大胡覺得後金軍不過是暫時撤退,一定還會發動更猛烈的進攻,可戚遼卻知道,戰鬥實際上已經結束了,後金軍很快就會撤退,袁崇煥也會以勝利者的姿態向朝廷發去寧遠大捷的消息。
戚遼的目光落在了那隻海鷗身上——在嚴冬,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看到這純白的生靈,不能不說是一個小小的奇跡。然而它飛走了,在被偷襲的利箭射中之前,敏捷的竄上半空,朝遠處,也就是大海的方向掠去。它,不過是偶然到訪的客人,闖進了原本不屬於它的世界。
戚遼的心追隨著海鷗的軌跡而揪緊了——它的家,是那片浩瀚無邊的大海,海浪與風暴,才是它的敵人;在它飛去的方向上,原本將寧遠城團團包圍的後金軍主動讓出了北麵,而把兵力向南線集中,像是要對原本已是搖搖欲墜的南門發起最後的攻擊。
他開始擔心了,擔心的不是南門,而是海上!
他是清楚曆史的,而曆史在對寧遠之戰進行大吹特吹的同時,卻忘了另一處緊要之地——覺華島!如果從現實的角度,而非象征性來考慮,明朝在寧遠之戰上是吃了大虧的,覺華島不僅僅是寧遠城的補給基地,也是整個遼海地區的物資中轉站,明朝在覺華島上所受的損失,要遠遠高於後金軍的傷亡和努爾哈赤的受傷!如果努爾哈赤不死,那麽後金依舊會在野蠻的半奴隸製的老路上走下去,後金新占領的遼東、遼南等地的漢民更會群起而反抗;然而努爾哈赤死了,皇太極即位了,後金一下從一個暴徒進化成了有胸襟有謀略的霸者。從這個角度看,寧遠城頭那一炮,倒是幫了後金一個大忙。
一個強烈的念頭在戚遼胸中翻滾:錯過寧遠之戰不算什麽,可他一定要保住覺華島!
可是,他還來得及嗎?曆史上的覺華島之戰,就在今日!
此時,曆史仍在按照它原來的軌道進行著:
二十三日,後金軍穿過寧遠城東五裏處的首山與螺峰山之間的隘口,離城五裏紮營,截斷遼西大道,並對城中守軍進行招降,遭到袁崇煥的嚴詞拒絕。
二十四日,後金軍猛攻寧遠城。袁崇煥本以為憑借堅城大炮能夠輕輕鬆鬆的拒敵於城下,可連續兩天的猛攻打碎了他們的僥幸:後金軍鐵騎和步兵用最原始的方法衝擊著這座最“新式”的堡壘,他們推著楯車,扛著鉤梯,在弓箭手的掩護下向城牆衝來,然後頂著城頭傾瀉而下的炮火、箭矢、礌石、滾木開始用大斧鑿城,很快,後金軍就在寧遠城門兩角台間明軍火力薄弱處鑿開了三四個高二丈餘的大洞。
明軍上下都清楚,寧遠已是一座孤城,一旦城破,隻有死路一條,唯有拚死堅守,方能有一線生機。
危急關頭,袁崇煥身先士卒,先是下令士兵用蘆花、棉被和火藥製成秘密武器“萬人敵”(其實就是最原始的燃燒袋),然後又用繩索從城頭放下一支五十人的敢死隊,用“萬人敵”燒殺正在拚命挖牆腳的後金士兵。靠著這場出其不意的火攻,明軍打退了後金軍第一天的進攻。
二十五日,後金軍再次發動猛攻,然而那些衝向城牆的人和馬,還有無數的攻城器械,都被明軍的大小火炮轟得粉碎。激戰一天一夜,後金軍仍未能攻克寧遠城,不得不退到城西南五裏外休整。
二十六日,兩軍遙遙對峙,寧遠城明軍閉門不出。後金軍不敢再貿然進攻,隻是不斷派出小股人馬往來騷擾。
“轟!”寧遠城頭,青煙直上。
“好,打得好,狠狠打,炸死韃子,哈哈哈!”劉子春上串下跳的大叫著。兩天來,他和彭簪古一直守在身邊的這座大炮旁。他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威武大將軍”,隻要它一響,天空中就會灑開一蓬血霧,緊跟著是幾十截殘肢斷臂。
彭簪古兩眼通紅的站在一旁,眼睛一刻不離的盯著城下的戰場。在昨天的那次炮擊裏,彭簪古直接把炮彈送到了後金軍的帥旗下,落地開花,後金軍本陣由此潰亂,簇擁著受傷的“大頭目”倉皇退去。
而今,方圓數裏內的積雪早已化去,露出了大片大片的黑土地。那黑色,是關外特有的黑土,也是凍土被鮮血染紅後留下的痕跡。他的嗓子早已喊啞,現在隻能用眼神和手勢來指揮炮手,可這並不妨礙“大將軍”的“威武”。兩天兩夜了,十一門紅衣大炮在城防戰中發揮出了巨大的威力;在紅衣大炮的幫助下,小小的寧遠城硬是抵擋住了後金軍如潮的攻勢,讓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見識了西洋火器的威力。
然而後金軍的頑強也超出了明軍的想象——他們寧可冒著被城頭大炮打中的危險,也要把戰死同伴的屍體搶回來。城西五裏外,一股黑煙嫋嫋而起。那裏原本是一處磚窯,此時卻被後金軍用來焚化屍體。
炮火的硝煙、彌漫的血腥,還有焚屍的焦味混雜在一起,被蒙古大漠來的西北風刮向大海。
一隻潔白的海鷗突然在戰場上方掠過,時而盤旋,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時而落在被焚毀的雲梯上,那純白的羽毛、輕盈的身姿,就像是上天派來的天使,巡視著這片狼藉的荒原。
戚遼和成大胡躲在一片背風的土丘後,離寧遠城還有數裏遠。他們不敢再靠近,唯恐被遊騎發現。成大胡覺得後金軍不過是暫時撤退,一定還會發動更猛烈的進攻,可戚遼卻知道,戰鬥實際上已經結束了,後金軍很快就會撤退,袁崇煥也會以勝利者的姿態向朝廷發去寧遠大捷的消息。
戚遼的目光落在了那隻海鷗身上——在嚴冬,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看到這純白的生靈,不能不說是一個小小的奇跡。然而它飛走了,在被偷襲的利箭射中之前,敏捷的竄上半空,朝遠處,也就是大海的方向掠去。它,不過是偶然到訪的客人,闖進了原本不屬於它的世界。
戚遼的心追隨著海鷗的軌跡而揪緊了——它的家,是那片浩瀚無邊的大海,海浪與風暴,才是它的敵人;在它飛去的方向上,原本將寧遠城團團包圍的後金軍主動讓出了北麵,而把兵力向南線集中,像是要對原本已是搖搖欲墜的南門發起最後的攻擊。
他開始擔心了,擔心的不是南門,而是海上!
他是清楚曆史的,而曆史在對寧遠之戰進行大吹特吹的同時,卻忘了另一處緊要之地——覺華島!如果從現實的角度,而非象征性來考慮,明朝在寧遠之戰上是吃了大虧的,覺華島不僅僅是寧遠城的補給基地,也是整個遼海地區的物資中轉站,明朝在覺華島上所受的損失,要遠遠高於後金軍的傷亡和努爾哈赤的受傷!如果努爾哈赤不死,那麽後金依舊會在野蠻的半奴隸製的老路上走下去,後金新占領的遼東、遼南等地的漢民更會群起而反抗;然而努爾哈赤死了,皇太極即位了,後金一下從一個暴徒進化成了有胸襟有謀略的霸者。從這個角度看,寧遠城頭那一炮,倒是幫了後金一個大忙。
一個強烈的念頭在戚遼胸中翻滾:錯過寧遠之戰不算什麽,可他一定要保住覺華島!
可是,他還來得及嗎?曆史上的覺華島之戰,就在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