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瘋狂的淤泥
六零大雜院,我八歲二十年工齡? 作者:蘭若寺小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蚯蚓換果子的事件剛結束,正好景山公園管理處也掛出了免戰牌。
周邊各個胡同後續挖出的淤泥就沒地兒去了。
今年各溝渠裏的淤泥那真是量大管飽,上頭也說了今年氣候不定,最好把溝渠擴寬擴深!
朱大媽愁眉不展,召集胡同裏各院的住戶幹部開諸葛亮會,討論如何處理剩下的這些淤泥。
已經曬了好幾天,那臭味都快把整條胡同給熏入味了。
解衛軍剛好在家,也搬了個小馬紮過來聽一聽,屁股後頭的跟著寶根。
居委會開這種會通常都在院子裏,中間坐著一圈打著蒲扇的各家住戶幹部,周邊還有七八個孩子不停的穿來穿去。
朱大媽今天是發了狠,要求各家來的幹部同誌必須都發言。
哪怕有幾個級別比她還高的也得這樣。
解衛軍就是個剛滿二十歲的小年輕,他本來打算隨口說兩句糊弄過去的。
可有幾個老幹部卻不打算放過他。
“軍子,淤泥的事兒先不說啊。”
“你們家老三,誒,這小屁孩也來了是吧?正好,這小子帶著全胡同的孩子把胡同裏的泥巴地都給霍霍了一遍。”
“那地麵處處都是齜牙咧嘴,下不了腳啊。”
“老頭子我遛個彎都差點崴了腳,你快點替你們家老三表個態,讓他帶著那幫熊孩子把地麵快給我平了!”
一幫人聽了都嗬嗬發笑。
孩子們拿蚯蚓換果子的事他們都知道。
這位老爺子提出這個事兒,其實就是覺得無聊,找點事兒說的開心。
可他萬萬沒想到,寶根差點撲過來抱著這位老大爺的橘皮臉狠狠親上一口。
完美助攻啊!
“彭大爺,我這是有規劃的!”
寶根跳了起來,帶著點心虛的理直氣壯。
“我們不是看到芋泥沒地方放嗎?所以特意把泥土給翻起來。”
“我們這幫同學商量過的,把淤泥塞泥巴下頭,然後再把泥巴壓緊,那臭味可不就沒了?”
八歲的小孩演技不錯,一副自己把自己說服的模樣。
大人們笑著笑著,卻忽然安靜了下來。
誒?
這兔崽子雖然是在胡攪蠻纏給自己開脫,但……說的有點道理啊!
到了第二天,這幫人到了現場一考察。
赫!
熊孩子們的破壞力還真不可小覷,地麵最淺的都被破壞了一指深!
更多的地方被挖了足足一尺。
為了拿蚯蚓換果子,這些孩子們也是真拚了。
朱大媽帶著人把胡同東頭一片兩米寬的狹長泥土地麵給做了個實驗。
泥土挖起來足足一尺深,然後往下鋪淤泥,等最後把泥土填回去,泥土地麵高出了路基差不多半尺。
才過了小半天,淤泥留在地表的味道就散了個幹幹淨淨。
這個法子好!
居委會馬上又開始動員,本來大家夥也受不了這個味道,家家戶戶都多出了幾個勞動力。
大半天忙下來,多餘的淤泥都消失不見,而胡同裏各處的泥土路麵都起碼高出了路基半尺左右。
胡同裏的居民是高興了,可幾位戴紅袖箍的同誌卻越發愁眉苦臉起來。
他們怎麽看這些新壘起來的泥土地麵都像村裏……那啥。
“朱大媽,求您給我交個底兒,大家夥後續真的沒啥事兒想幹吧?”
朱大媽沒好氣的把眼一瞪。
“我們胡同可是先進集體,你可不興瞎說!”
紅袖箍也沒辦法,愁眉苦臉的又去胡同裏巡視了一遍。
他是真怕誰忽然忍不住在這些泥巴地裏塞幾個菜種子。
小蘇州胡同處理淤泥的工作經驗立即在周圍幾個胡同推廣開來,聽說就連地安門大街北邊的南鑼鼓巷也照此開始處理淤泥。
“嬸兒,我剛剛和鄉下大隊部通過電話,說路麵上的水都已經退了,”解衛軍在和陳玉華說話,“大伯今天早上已經動身過來接咱們。”
“我後天請個假,正好送大家到鄉裏去。”
說完他又對著幾個小的吆喝了一聲。
“你們把自己想帶的東西再想一遍,寫好條子,要是到了鄉下才發現少帶了什麽東西,可沒處買去!”
幾個小的頓時亂作一團,又開始拆自己的行李。
就在這時,解衛軍極為熟悉的一陣腳步聲在門外響起。
他急忙轉身拉開房門,剛好看到宋家珍在做敲門的動作。
解衛軍的語氣裏帶著一絲驚喜。
“家珍,你不是在單位加班嗎?”
宋家珍先隔著季衛軍對陳玉華叫了一聲“嬸兒”,這才笑著告訴解衛軍她巴巴跑過來的原因。
“我爸剛告訴我的,上的出文件了!”
“第一個文件與咱們分局和各個派出所都有關,馬上開始整理入城的盲流,第二個文件是市政府......。”
寶根坐在石頭獅子上有趣的看著那位戴紅袖箍的大叔再次愁眉苦臉的路過大院門口。
正是這位時不時會溜達過來的大叔,在一周之前成功激活寶根記憶中的一件事。
在1960年7月,京城市政府下達了一個文件,這個文件的效果很快延展到全國。
政務院和市政府號召“人人動手種瓜菜”。
主要內容是:機關、學校、工廠必須利用院內空地、屋頂、花壇等種植南瓜、白菜、蘿卜等速生蔬菜;街道社區的居委會組織居民在胡同角落、院落、甚至可以拆除一些無用的老舊建築充作集體菜地,擴展種植空間。
一夜之間,有條口子被大半放開。
而且在實施過程中,上頭幾乎不怎麽進行核查,導致個人住戶也在院子和窗台上用瓦罐種菜。
窗台菜園的典故就是出現在這一時期。
寶根一覺醒來,發覺胡同裏的標語又刷新了,而且這回寫的大紅字看著就顯得格外的精神。
【見縫插針,寸土不閑!】
【種一棵菜,保一口糧!】
解衛軍從火車站接了林大伯回家,路上正好路過景山公園,看到很多人都堵在公園門口叫嚷著。
“快開門~!”
“有人沒?上班了,上班了喂!”
“同誌,我們胡同上次送的淤泥給錯地方了,開開門啊~!”
裏頭有個聲音回答的很是心虛。
“我們公園的山水都是數的,哪裏新增了小山堆?”
“哦,那些淤泥啊,都填池子裏了,沒了,真沒了!”
有人不樂意了。
“唬誰呢?就你們壽皇殿前的王八池子,撒泡尿都能溢出來,還能裝上三座淤泥山?”
“同誌們,必須要回我們胡同的集體財產,大家爬進去啊~!”
周邊各個胡同後續挖出的淤泥就沒地兒去了。
今年各溝渠裏的淤泥那真是量大管飽,上頭也說了今年氣候不定,最好把溝渠擴寬擴深!
朱大媽愁眉不展,召集胡同裏各院的住戶幹部開諸葛亮會,討論如何處理剩下的這些淤泥。
已經曬了好幾天,那臭味都快把整條胡同給熏入味了。
解衛軍剛好在家,也搬了個小馬紮過來聽一聽,屁股後頭的跟著寶根。
居委會開這種會通常都在院子裏,中間坐著一圈打著蒲扇的各家住戶幹部,周邊還有七八個孩子不停的穿來穿去。
朱大媽今天是發了狠,要求各家來的幹部同誌必須都發言。
哪怕有幾個級別比她還高的也得這樣。
解衛軍就是個剛滿二十歲的小年輕,他本來打算隨口說兩句糊弄過去的。
可有幾個老幹部卻不打算放過他。
“軍子,淤泥的事兒先不說啊。”
“你們家老三,誒,這小屁孩也來了是吧?正好,這小子帶著全胡同的孩子把胡同裏的泥巴地都給霍霍了一遍。”
“那地麵處處都是齜牙咧嘴,下不了腳啊。”
“老頭子我遛個彎都差點崴了腳,你快點替你們家老三表個態,讓他帶著那幫熊孩子把地麵快給我平了!”
一幫人聽了都嗬嗬發笑。
孩子們拿蚯蚓換果子的事他們都知道。
這位老爺子提出這個事兒,其實就是覺得無聊,找點事兒說的開心。
可他萬萬沒想到,寶根差點撲過來抱著這位老大爺的橘皮臉狠狠親上一口。
完美助攻啊!
“彭大爺,我這是有規劃的!”
寶根跳了起來,帶著點心虛的理直氣壯。
“我們不是看到芋泥沒地方放嗎?所以特意把泥土給翻起來。”
“我們這幫同學商量過的,把淤泥塞泥巴下頭,然後再把泥巴壓緊,那臭味可不就沒了?”
八歲的小孩演技不錯,一副自己把自己說服的模樣。
大人們笑著笑著,卻忽然安靜了下來。
誒?
這兔崽子雖然是在胡攪蠻纏給自己開脫,但……說的有點道理啊!
到了第二天,這幫人到了現場一考察。
赫!
熊孩子們的破壞力還真不可小覷,地麵最淺的都被破壞了一指深!
更多的地方被挖了足足一尺。
為了拿蚯蚓換果子,這些孩子們也是真拚了。
朱大媽帶著人把胡同東頭一片兩米寬的狹長泥土地麵給做了個實驗。
泥土挖起來足足一尺深,然後往下鋪淤泥,等最後把泥土填回去,泥土地麵高出了路基差不多半尺。
才過了小半天,淤泥留在地表的味道就散了個幹幹淨淨。
這個法子好!
居委會馬上又開始動員,本來大家夥也受不了這個味道,家家戶戶都多出了幾個勞動力。
大半天忙下來,多餘的淤泥都消失不見,而胡同裏各處的泥土路麵都起碼高出了路基半尺左右。
胡同裏的居民是高興了,可幾位戴紅袖箍的同誌卻越發愁眉苦臉起來。
他們怎麽看這些新壘起來的泥土地麵都像村裏……那啥。
“朱大媽,求您給我交個底兒,大家夥後續真的沒啥事兒想幹吧?”
朱大媽沒好氣的把眼一瞪。
“我們胡同可是先進集體,你可不興瞎說!”
紅袖箍也沒辦法,愁眉苦臉的又去胡同裏巡視了一遍。
他是真怕誰忽然忍不住在這些泥巴地裏塞幾個菜種子。
小蘇州胡同處理淤泥的工作經驗立即在周圍幾個胡同推廣開來,聽說就連地安門大街北邊的南鑼鼓巷也照此開始處理淤泥。
“嬸兒,我剛剛和鄉下大隊部通過電話,說路麵上的水都已經退了,”解衛軍在和陳玉華說話,“大伯今天早上已經動身過來接咱們。”
“我後天請個假,正好送大家到鄉裏去。”
說完他又對著幾個小的吆喝了一聲。
“你們把自己想帶的東西再想一遍,寫好條子,要是到了鄉下才發現少帶了什麽東西,可沒處買去!”
幾個小的頓時亂作一團,又開始拆自己的行李。
就在這時,解衛軍極為熟悉的一陣腳步聲在門外響起。
他急忙轉身拉開房門,剛好看到宋家珍在做敲門的動作。
解衛軍的語氣裏帶著一絲驚喜。
“家珍,你不是在單位加班嗎?”
宋家珍先隔著季衛軍對陳玉華叫了一聲“嬸兒”,這才笑著告訴解衛軍她巴巴跑過來的原因。
“我爸剛告訴我的,上的出文件了!”
“第一個文件與咱們分局和各個派出所都有關,馬上開始整理入城的盲流,第二個文件是市政府......。”
寶根坐在石頭獅子上有趣的看著那位戴紅袖箍的大叔再次愁眉苦臉的路過大院門口。
正是這位時不時會溜達過來的大叔,在一周之前成功激活寶根記憶中的一件事。
在1960年7月,京城市政府下達了一個文件,這個文件的效果很快延展到全國。
政務院和市政府號召“人人動手種瓜菜”。
主要內容是:機關、學校、工廠必須利用院內空地、屋頂、花壇等種植南瓜、白菜、蘿卜等速生蔬菜;街道社區的居委會組織居民在胡同角落、院落、甚至可以拆除一些無用的老舊建築充作集體菜地,擴展種植空間。
一夜之間,有條口子被大半放開。
而且在實施過程中,上頭幾乎不怎麽進行核查,導致個人住戶也在院子和窗台上用瓦罐種菜。
窗台菜園的典故就是出現在這一時期。
寶根一覺醒來,發覺胡同裏的標語又刷新了,而且這回寫的大紅字看著就顯得格外的精神。
【見縫插針,寸土不閑!】
【種一棵菜,保一口糧!】
解衛軍從火車站接了林大伯回家,路上正好路過景山公園,看到很多人都堵在公園門口叫嚷著。
“快開門~!”
“有人沒?上班了,上班了喂!”
“同誌,我們胡同上次送的淤泥給錯地方了,開開門啊~!”
裏頭有個聲音回答的很是心虛。
“我們公園的山水都是數的,哪裏新增了小山堆?”
“哦,那些淤泥啊,都填池子裏了,沒了,真沒了!”
有人不樂意了。
“唬誰呢?就你們壽皇殿前的王八池子,撒泡尿都能溢出來,還能裝上三座淤泥山?”
“同誌們,必須要回我們胡同的集體財產,大家爬進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