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的陶罐,在辰時突然生出黑紋。
村北頭的老陳家陶罐最是邪門,原本粗陶燒製的儲糧罐,罐身竟浮現出細密的暗黑色紋路,紋路裏嵌著極細的戰魂碎片,碎片沾著穀殼,在晨光中泛著冷光,每晃一下,罐口就冒出淡淡的紫霧,霧裏混著歸墟裂隙的呼嘯,聽得剛儲新糧的村民心裏發緊。更詭異的是,黑紋在罐身凝成半幅戰陣殘圖——圖中歸墟裂隙的黑氣正順著罐口往裏鑽,守燈人的舊糧勺在罐底凍結,勺柄的“守”字被黑紋割裂,每裂一道,罐裏的穀子就幹癟一分,穀殼上印著玄淵道袍的虛影,虛影對著罐內冷笑。
“陶罐咋長紋了?”老陳剛要舀穀曬糧,手剛觸到罐口,就被紫霧裹住,手腕瞬間泛起青痕,痕裏滲出的不是血,是極細的冰碴,冰碴順著手臂往上爬,凍得他直哆嗦。他低頭看向罐底,原本平整的陶底竟裂開細紋,紋裏滲出淡紫色的煞氣,煞氣中浮著戰魂的虛影,虛影正啃噬罐裏的穀子,穀子接觸到煞氣,殼麵迅速皺縮,化作戰陣的殘垣形狀,嚇得他趕緊用布蓋住罐口,布接觸到煞氣,竟自行蜷縮,縮成戰旗的模樣,旗麵繡的“歸墟”二字在紫霧中發亮。
阿木趕來時,村裏已有七八戶人家的陶罐生了黑紋,最嚴重的李婆婆家,黑紋竟順著罐身爬滿了整個糧囤,囤裏的小米泛著白霜,霜紋裏嵌著極細的骨渣,骨渣上的紋路與葬土帶回的斷劍嚴絲合縫,小米接觸到陽光,竟化作細小的戰魂碎片,碎片在空中盤旋,發出“嗡嗡”的悲鳴,像在呼喚歸墟的煞氣。
他蹲在老陳家的陶罐旁,胸前的玉佩突然發燙,青光罩住罐身,黑紋在青光中發出“哢噠”的脆響,紋路裏浮現出爺爺的身影:這陶罐是爺爺用昆侖靈陶土燒製的,陶土中混著山澗靈草灰,罐底刻著“儲糧咒”,當年用來儲存戰陣的靈穀,每儲一囤糧,就能淨化一分煞氣,靈穀的生機順著地脈流進守燈人的營房,護他們心神清明;玄淵舉劍劈向陶罐,靈陶裂紋,儲糧咒潰散,爺爺用山泥堵住裂縫,將陶罐藏在農家糧囤,罐底的咒文卻被煞氣侵蝕,隻留下個“儲”字。
“是歸墟的糧煞順著陶罐的靈土根須鑽進來了。”李長生站在罐旁,青銅酒壺的光在罐身流轉,壺中酒液映出陶土深處的景象:玄淵的道袍殘魂正站在歸墟裂隙邊,將戰魂的怨寒注入地脈,煞氣順著靈陶土的根須纏上陶罐,黑紋裏的戰陣殘圖是用煞氣凝的“蝕魂紋”,紋轉得越快,穀子的生機就被蝕得越狠,最後會把糧魂拖進歸墟裂隙,讓青石村的儲糧全部化作戰煞的養料。
話音未落,陶罐突然劇烈震顫,暗黑色的紋路暴漲,化作紋鏈纏向糧囤,囤裏的穀子“嘩啦”湧出,接觸到紋鏈的穀子瞬間幹癟,殼麵的戰陣殘圖越來越清晰,圖中的玄淵道袍虛影正對著罐口吹送煞氣,每吹一口氣,就有更多穀子化作戰魂碎片,碎片上的“歸墟”二字越來越亮。
“用舊陶片鎮罐,用灶煙暖紋!”阿木突然想起爺爺說的“陶罐喜舊土,糧煞怕煙火”,他從灶房角落翻出塊舊陶罐碎片,碎片沾著灶煙和穀殼,往罐口一放,舊陶片接觸到紫霧,竟泛出淡淡的金光,金光與黑紋碰撞,“劈啪”作響,暗黑色的紋屑簌簌掉落,幹癟的穀子重新飽滿,“舊陶片儲過糧,認糧魂!”
王屠戶提著殺豬刀趕來,見陶罐異象,幹脆將指尖的陽血抹在罐身,血珠入陶,“滋啦”一聲冒起白煙,陶罐的震顫瞬間停止,黑紋的擴張明顯放緩,罐底的細紋開始合攏,“老子的血是活氣,糧魂認這個!”他邊說邊用刀背輕敲罐身,刀風卷起的陽血像雨般落在陶紋裏,黑紋裏的戰魂碎片漸漸透明,像被暖意焐化。
張大爺扛著剛從山澗采的靈草趕來,靈草帶著濕潤的露水,他將靈草捆在罐頸上,靈草的露水順著罐身滴在黑紋裏,露水接觸到紋鏈,竟化作細小的綠芽,綠芽紮根在陶縫裏,迅速生長,“山靈草接地氣脈,能纏煞根!”綠芽纏繞的地方,罐口的紫霧徹底消散,穀子上的白霜融成水珠,水珠裏映出爺爺儲糧的身影——爺爺正往陶罐裏撒靈草灰,邊撒邊念“陶儲暖,煞不纏,糧魂安,歸墟遠”,罐底的“儲糧咒”在灰光中發亮。
李長生舉起青銅酒壺,壺中酒液化作一道金光,注入罐底的細紋,“這陶罐的靈陶土裏藏著守燈人的‘儲糧咒’,當年你爺爺燒陶時,以靈草灰為引,將咒文刻於陶底——‘陶土暖,藏糧魂,煞來化塵,煙火生根’。玄淵隻知用紋鎖魂,卻忘了陶罐記人間煙火,糧魂認耕讀暖。”他對著罐口輕喝,“三萬年前的護糧靈,該醒了!這罐儲的是人間糧,不是歸墟煞!”
阿木握緊胸前的玉佩,將青光注入罐身的黑紋,他的識海裏湧入爺爺的記憶:爺爺在昆侖戰陣的糧站儲糧,用的正是這種靈陶罐,罐裏的靈穀泛著金光,能護守燈人不受煞氣侵擾;玄淵的煞氣襲來時,爺爺將半塊“糧魂玉”嵌進罐底,玉光與咒文共鳴,黑紋瞬間消散,靈穀的生機順著地脈流進戰陣,滋養著守燈人的心神——而老陳家的這隻陶罐,正是當年嵌著玉片的那隻。
“爺爺用陶罐護過糧魂!”阿木的聲音帶著力量,玉佩的青光與陶罐的金光共振,陶罐突然發出“嗡”的清響,響聲響徹糧囤,暗黑色的紋鏈瞬間崩裂,化作無數光點融入穀子,黑紋徹底消退,露出粗陶的本色,罐底的“儲糧咒”紋路在金光中發亮,幹癟的穀子重新飽滿,泛出金黃的光澤,穀香裏混著靈草的清香,格外溫潤。
玄淵的道袍殘魂在最後一縷煞氣中怒吼,虛影被暖光與綠光夾擊,寸寸消散,隻留下句怨毒的回響:“鎖得住糧魂,鎖不住歸墟的穀枯咒!”聲音消散在穀香的彌漫中,再無蹤跡。
日頭升高時,老陳家的陶罐恢複了往日的模樣,村民們陸續打開糧囤曬糧,穀子在陽光下泛著金光,陶罐上的綠芽掛著露珠,露珠裏映出爺爺儲糧的身影。老陳舀起一把穀子笑道:“還是咱村的陶罐實在,儲得住糧,護得住魂。”
阿木站在糧囤旁,看著陽光照在金黃的穀子上,金光與綠芽、穀香、灶煙交織成網,網住了糧囤,也網住了那些被煞氣侵擾的糧魂。他突然明白“陶罐凝紋”的真意——糧食從不怕煞,怕的是沒有煙火的暖去滋養;陶罐從不怕紋,怕的是沒有守燈人的念去喚醒。爺爺藏在陶罐裏的不隻是玉片,是“一陶一糧,皆係民生”的守護,藏在年年歲歲的儲糧、曬穀、期盼裏,讓每粒穀子都成了“煞來糧擋,暖護民安”的底氣。
李長生收起青銅酒壺,壺中酒液映出歸墟裂隙的虛影,玄淵的殘魂正對著一座巨大的糧倉冷笑,倉上的黑紋比青石村的更濃,煞氣在倉內翻湧,像在醞釀更凶的糧煞,“他還在找能枯盡天下穀魂的‘終穀煞’。”李長生望著虛影,“但他忘了,青石村的陶罐早就證明:紋能鎖糧,鎖不住人間煙火;歸墟再凶,也敵不過穀堆的金黃、陶罐的暖、炊煙的香——因為糧魂在,人心就定,守護的根就永遠紮在這方煙火裏。”
晨霧散盡,糧囤旁的陶罐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村民們的笑語混著穀香,在田埂間彌漫。沒人再提黑紋的凶險,隻覺得這穀子比往日更飽滿,陶罐裏的糧食帶著股子“儲得住暖、護得住家”的踏實勁兒,隻等秋收冬藏,將守護的暖意,藏進每一個尋常的陶罐裏,歲歲平安。
村北頭的老陳家陶罐最是邪門,原本粗陶燒製的儲糧罐,罐身竟浮現出細密的暗黑色紋路,紋路裏嵌著極細的戰魂碎片,碎片沾著穀殼,在晨光中泛著冷光,每晃一下,罐口就冒出淡淡的紫霧,霧裏混著歸墟裂隙的呼嘯,聽得剛儲新糧的村民心裏發緊。更詭異的是,黑紋在罐身凝成半幅戰陣殘圖——圖中歸墟裂隙的黑氣正順著罐口往裏鑽,守燈人的舊糧勺在罐底凍結,勺柄的“守”字被黑紋割裂,每裂一道,罐裏的穀子就幹癟一分,穀殼上印著玄淵道袍的虛影,虛影對著罐內冷笑。
“陶罐咋長紋了?”老陳剛要舀穀曬糧,手剛觸到罐口,就被紫霧裹住,手腕瞬間泛起青痕,痕裏滲出的不是血,是極細的冰碴,冰碴順著手臂往上爬,凍得他直哆嗦。他低頭看向罐底,原本平整的陶底竟裂開細紋,紋裏滲出淡紫色的煞氣,煞氣中浮著戰魂的虛影,虛影正啃噬罐裏的穀子,穀子接觸到煞氣,殼麵迅速皺縮,化作戰陣的殘垣形狀,嚇得他趕緊用布蓋住罐口,布接觸到煞氣,竟自行蜷縮,縮成戰旗的模樣,旗麵繡的“歸墟”二字在紫霧中發亮。
阿木趕來時,村裏已有七八戶人家的陶罐生了黑紋,最嚴重的李婆婆家,黑紋竟順著罐身爬滿了整個糧囤,囤裏的小米泛著白霜,霜紋裏嵌著極細的骨渣,骨渣上的紋路與葬土帶回的斷劍嚴絲合縫,小米接觸到陽光,竟化作細小的戰魂碎片,碎片在空中盤旋,發出“嗡嗡”的悲鳴,像在呼喚歸墟的煞氣。
他蹲在老陳家的陶罐旁,胸前的玉佩突然發燙,青光罩住罐身,黑紋在青光中發出“哢噠”的脆響,紋路裏浮現出爺爺的身影:這陶罐是爺爺用昆侖靈陶土燒製的,陶土中混著山澗靈草灰,罐底刻著“儲糧咒”,當年用來儲存戰陣的靈穀,每儲一囤糧,就能淨化一分煞氣,靈穀的生機順著地脈流進守燈人的營房,護他們心神清明;玄淵舉劍劈向陶罐,靈陶裂紋,儲糧咒潰散,爺爺用山泥堵住裂縫,將陶罐藏在農家糧囤,罐底的咒文卻被煞氣侵蝕,隻留下個“儲”字。
“是歸墟的糧煞順著陶罐的靈土根須鑽進來了。”李長生站在罐旁,青銅酒壺的光在罐身流轉,壺中酒液映出陶土深處的景象:玄淵的道袍殘魂正站在歸墟裂隙邊,將戰魂的怨寒注入地脈,煞氣順著靈陶土的根須纏上陶罐,黑紋裏的戰陣殘圖是用煞氣凝的“蝕魂紋”,紋轉得越快,穀子的生機就被蝕得越狠,最後會把糧魂拖進歸墟裂隙,讓青石村的儲糧全部化作戰煞的養料。
話音未落,陶罐突然劇烈震顫,暗黑色的紋路暴漲,化作紋鏈纏向糧囤,囤裏的穀子“嘩啦”湧出,接觸到紋鏈的穀子瞬間幹癟,殼麵的戰陣殘圖越來越清晰,圖中的玄淵道袍虛影正對著罐口吹送煞氣,每吹一口氣,就有更多穀子化作戰魂碎片,碎片上的“歸墟”二字越來越亮。
“用舊陶片鎮罐,用灶煙暖紋!”阿木突然想起爺爺說的“陶罐喜舊土,糧煞怕煙火”,他從灶房角落翻出塊舊陶罐碎片,碎片沾著灶煙和穀殼,往罐口一放,舊陶片接觸到紫霧,竟泛出淡淡的金光,金光與黑紋碰撞,“劈啪”作響,暗黑色的紋屑簌簌掉落,幹癟的穀子重新飽滿,“舊陶片儲過糧,認糧魂!”
王屠戶提著殺豬刀趕來,見陶罐異象,幹脆將指尖的陽血抹在罐身,血珠入陶,“滋啦”一聲冒起白煙,陶罐的震顫瞬間停止,黑紋的擴張明顯放緩,罐底的細紋開始合攏,“老子的血是活氣,糧魂認這個!”他邊說邊用刀背輕敲罐身,刀風卷起的陽血像雨般落在陶紋裏,黑紋裏的戰魂碎片漸漸透明,像被暖意焐化。
張大爺扛著剛從山澗采的靈草趕來,靈草帶著濕潤的露水,他將靈草捆在罐頸上,靈草的露水順著罐身滴在黑紋裏,露水接觸到紋鏈,竟化作細小的綠芽,綠芽紮根在陶縫裏,迅速生長,“山靈草接地氣脈,能纏煞根!”綠芽纏繞的地方,罐口的紫霧徹底消散,穀子上的白霜融成水珠,水珠裏映出爺爺儲糧的身影——爺爺正往陶罐裏撒靈草灰,邊撒邊念“陶儲暖,煞不纏,糧魂安,歸墟遠”,罐底的“儲糧咒”在灰光中發亮。
李長生舉起青銅酒壺,壺中酒液化作一道金光,注入罐底的細紋,“這陶罐的靈陶土裏藏著守燈人的‘儲糧咒’,當年你爺爺燒陶時,以靈草灰為引,將咒文刻於陶底——‘陶土暖,藏糧魂,煞來化塵,煙火生根’。玄淵隻知用紋鎖魂,卻忘了陶罐記人間煙火,糧魂認耕讀暖。”他對著罐口輕喝,“三萬年前的護糧靈,該醒了!這罐儲的是人間糧,不是歸墟煞!”
阿木握緊胸前的玉佩,將青光注入罐身的黑紋,他的識海裏湧入爺爺的記憶:爺爺在昆侖戰陣的糧站儲糧,用的正是這種靈陶罐,罐裏的靈穀泛著金光,能護守燈人不受煞氣侵擾;玄淵的煞氣襲來時,爺爺將半塊“糧魂玉”嵌進罐底,玉光與咒文共鳴,黑紋瞬間消散,靈穀的生機順著地脈流進戰陣,滋養著守燈人的心神——而老陳家的這隻陶罐,正是當年嵌著玉片的那隻。
“爺爺用陶罐護過糧魂!”阿木的聲音帶著力量,玉佩的青光與陶罐的金光共振,陶罐突然發出“嗡”的清響,響聲響徹糧囤,暗黑色的紋鏈瞬間崩裂,化作無數光點融入穀子,黑紋徹底消退,露出粗陶的本色,罐底的“儲糧咒”紋路在金光中發亮,幹癟的穀子重新飽滿,泛出金黃的光澤,穀香裏混著靈草的清香,格外溫潤。
玄淵的道袍殘魂在最後一縷煞氣中怒吼,虛影被暖光與綠光夾擊,寸寸消散,隻留下句怨毒的回響:“鎖得住糧魂,鎖不住歸墟的穀枯咒!”聲音消散在穀香的彌漫中,再無蹤跡。
日頭升高時,老陳家的陶罐恢複了往日的模樣,村民們陸續打開糧囤曬糧,穀子在陽光下泛著金光,陶罐上的綠芽掛著露珠,露珠裏映出爺爺儲糧的身影。老陳舀起一把穀子笑道:“還是咱村的陶罐實在,儲得住糧,護得住魂。”
阿木站在糧囤旁,看著陽光照在金黃的穀子上,金光與綠芽、穀香、灶煙交織成網,網住了糧囤,也網住了那些被煞氣侵擾的糧魂。他突然明白“陶罐凝紋”的真意——糧食從不怕煞,怕的是沒有煙火的暖去滋養;陶罐從不怕紋,怕的是沒有守燈人的念去喚醒。爺爺藏在陶罐裏的不隻是玉片,是“一陶一糧,皆係民生”的守護,藏在年年歲歲的儲糧、曬穀、期盼裏,讓每粒穀子都成了“煞來糧擋,暖護民安”的底氣。
李長生收起青銅酒壺,壺中酒液映出歸墟裂隙的虛影,玄淵的殘魂正對著一座巨大的糧倉冷笑,倉上的黑紋比青石村的更濃,煞氣在倉內翻湧,像在醞釀更凶的糧煞,“他還在找能枯盡天下穀魂的‘終穀煞’。”李長生望著虛影,“但他忘了,青石村的陶罐早就證明:紋能鎖糧,鎖不住人間煙火;歸墟再凶,也敵不過穀堆的金黃、陶罐的暖、炊煙的香——因為糧魂在,人心就定,守護的根就永遠紮在這方煙火裏。”
晨霧散盡,糧囤旁的陶罐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村民們的笑語混著穀香,在田埂間彌漫。沒人再提黑紋的凶險,隻覺得這穀子比往日更飽滿,陶罐裏的糧食帶著股子“儲得住暖、護得住家”的踏實勁兒,隻等秋收冬藏,將守護的暖意,藏進每一個尋常的陶罐裏,歲歲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