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的紡車聲,在寅時突然變了調。
最先聽出不對的是紡車婆娘。她坐在祠堂偏屋趕製春耕的棉線,紡車的木軸“吱呀”轉動,往日裏均勻的“嗡嗡”聲,今兒個卻透著股說不出的滯澀,像有什麽東西纏著線軸。她低頭一看,新紡的棉線剛繞上軸,就突然變得漆黑,線紋裏浮出細小的戰旗虛影,旗麵繡的“歸墟”二字被煞氣包裹,與三萬年前昆侖戰陣的殘旗一模一樣。
“線咋成了黑的?”婆娘驚得停了紡車,指尖剛觸到黑線,線就像活物般纏上她的手指,線尾鑽進皮膚,一陣刺痛傳來,她的識海裏突然閃過畫麵:玄淵舉劍斬斷戰陣旗繩,斷裂的旗繩化作無數黑線,纏住守燈人的靈脈,線過之處,靈脈寸寸枯萎,而她的指尖,正纏著同樣的黑線。
消息很快傳到曬穀場。王屠戶的婆娘也跑來說,家裏的紡車更邪門,紡出的棉線竟在木軸上自動編織,織出的不是棉布紋路,是幅縮小的戰陣圖,圖上的守燈人正被黑線纏繞,每纏一圈,戰陣就崩裂一角,“那線像是從地底下鑽出來的,軸子裏還傳出‘哢噠’聲,像有人在裏麵磨牙!”
阿木攥著胸前的玉佩趕到祠堂偏屋時,紡車的木軸已滲出淡紫色的霧氣,霧氣在棉線上凝成玄淵道袍的虛影,虛影正對著線軸吹氣,每吹一口氣,黑線就增長一寸,線端纏著的棉絮突然化作細小的骨碴,骨碴上印著歸墟裂隙的紋路。“爺爺的紡車……”阿木聲音發顫,他認出這是爺爺留下的老紡車,木軸上刻著“纏暖不纏怨”的小字,如今小字已被黑線覆蓋,隻露出個“纏”字,透著股宿命的沉鬱。
“是宿命線。”李長生站在紡車旁,青銅酒壺的光在木軸上流轉,壺中酒液映出地脈深處的景象:玄淵的道袍殘魂正站在歸墟裂隙邊,將戰魂怨怒紡成黑線,順著地脈注入青石村的紡車,“他知道紡車連著村民的生計,就用煞氣纏線,讓紡車織出過去的戰陣殘圖,把宿命的因果纏在棉線裏,誰用這線,誰就會被拖進三萬年前的恩怨。”
他話音未落,紡車的木軸突然“哢嚓”一聲裂了道縫,黑線從裂縫中噴湧而出,纏向阿木的手腕。阿木胸前的玉佩猛地發亮,青光擋住黑線,線端的骨碴在青光中“劈啪”作響,竟化作半片龍鱗,與葬土帶出的斷劍產生共鳴。識海裏湧入爺爺的記憶:爺爺坐在這紡車前,用山澗靈草紡線,線軸上纏著的不是棉絮,是昆侖戰陣的靈脈草,他邊紡邊念“線纏靈,不纏怨,織暖不織戰”,木軸的裂縫裏滲出的不是煞氣,是靈草的露珠。
“爺爺用這紡車纏過靈脈!”阿木驚喜地喊道,他抓起一把靈草棉絮——那是山澗靈草紡的,往紡車的線軸裏塞,“靈草能克煞氣,讓線軸記起暖!”棉絮塞進裂縫的瞬間,紡車的“吱呀”聲變得柔和,黑線的增長明顯放緩,木軸上的戰陣圖開始褪色,露出底下的靈草紋路。
紡車婆娘們也反應過來,紛紛將家裏的老棉線拿來,老棉線是用去年的新棉紡的,帶著曬穀場的暖,她們將老棉線與黑線絞在一起,紡車轉動時,老棉線竟將黑線裏的煞氣一點點吸走,織出的布不再是戰陣殘圖,而是帶著山澗水紋的青棉布,“棉線絞煞,絞的是舊怨,留的是新暖!”
李長生舉起青銅酒壺,壺中酒液化作金色絲線,纏在紡車的木軸上,“這紡車是用昆侖靈木做的,木心藏著守燈人的誓。玄淵纏的是宿命,咱們就用人間煙火纏回暖意。”他指尖輕彈,金線上的村民念力順著木軸蔓延,裂縫裏的黑線開始崩解,化作點點星光融入棉線,織出的棉布上竟浮現出爺爺紡線的身影,身影對著阿木微笑,然後漸漸消散在布紋裏。
玄淵的道袍殘魂在紫霧中怒吼,他對著紡車吹送更多煞氣,黑線再次暴漲,卻被金、青、白三色線(金線、青光、老棉線)死死纏住,線軸轉動的“吱呀”聲裏,混著村民的笑語、靈草的清香、守燈人的低吟,煞氣在這暖聲裏迅速潰散,最後一縷煞氣被紡車織進布裏,化作個小小的“暖”字,繡在布角。
紡車終於恢複平靜,木軸的裂縫裏鑽出細小的靈草嫩芽,嫩芽纏著棉線生長,將裂縫漸漸填滿。婆娘試著繼續紡線,織出的棉布泛著淡淡的金光,摸起來格外溫潤,連之前被黑線纏過的手指都不再刺痛,反而透著股暖意,像被曬過的棉被裹著。
阿木摸著紡車的木軸,軸上的“纏暖不纏怨”小字已重新清晰,字縫裏滲出的不是煞氣,是靈草的露珠。他想起爺爺說的“紡車轉,日子轉,線纏暖,怨自散”,原來這老紡車纏的從來不是宿命,是一代代人的暖,隻要暖不斷,宿命的線就纏不住青石村。
李長生收起青銅酒壺,壺中酒液映出歸墟裂隙的虛影,玄淵的殘魂雖退,卻在裂隙邊擺弄著什麽,隱約可見梭子的輪廓。“他沒走遠。”李長生望著虛影,“紡車纏不住宿命,他就會換別的器具——因果器具篇,才剛開頭。”
日頭升高時,祠堂偏屋飄出棉布的清香。紡車婆娘們織著新布,布紋裏的金光在陽光下流轉,誰也沒再提黑線纏宿命的凶險,隻覺得這布比往常更暖,連紡車的“吱呀”聲都像是在唱《守村謠》。隻有阿木知道,這紡車的木軸裏,藏著三萬年前的靈草誓,纏著現世的煙火暖,那些被織進布裏的過往因果,早已化作最溫柔的線,牽著青石村的日子,慢慢往前轉。
最先聽出不對的是紡車婆娘。她坐在祠堂偏屋趕製春耕的棉線,紡車的木軸“吱呀”轉動,往日裏均勻的“嗡嗡”聲,今兒個卻透著股說不出的滯澀,像有什麽東西纏著線軸。她低頭一看,新紡的棉線剛繞上軸,就突然變得漆黑,線紋裏浮出細小的戰旗虛影,旗麵繡的“歸墟”二字被煞氣包裹,與三萬年前昆侖戰陣的殘旗一模一樣。
“線咋成了黑的?”婆娘驚得停了紡車,指尖剛觸到黑線,線就像活物般纏上她的手指,線尾鑽進皮膚,一陣刺痛傳來,她的識海裏突然閃過畫麵:玄淵舉劍斬斷戰陣旗繩,斷裂的旗繩化作無數黑線,纏住守燈人的靈脈,線過之處,靈脈寸寸枯萎,而她的指尖,正纏著同樣的黑線。
消息很快傳到曬穀場。王屠戶的婆娘也跑來說,家裏的紡車更邪門,紡出的棉線竟在木軸上自動編織,織出的不是棉布紋路,是幅縮小的戰陣圖,圖上的守燈人正被黑線纏繞,每纏一圈,戰陣就崩裂一角,“那線像是從地底下鑽出來的,軸子裏還傳出‘哢噠’聲,像有人在裏麵磨牙!”
阿木攥著胸前的玉佩趕到祠堂偏屋時,紡車的木軸已滲出淡紫色的霧氣,霧氣在棉線上凝成玄淵道袍的虛影,虛影正對著線軸吹氣,每吹一口氣,黑線就增長一寸,線端纏著的棉絮突然化作細小的骨碴,骨碴上印著歸墟裂隙的紋路。“爺爺的紡車……”阿木聲音發顫,他認出這是爺爺留下的老紡車,木軸上刻著“纏暖不纏怨”的小字,如今小字已被黑線覆蓋,隻露出個“纏”字,透著股宿命的沉鬱。
“是宿命線。”李長生站在紡車旁,青銅酒壺的光在木軸上流轉,壺中酒液映出地脈深處的景象:玄淵的道袍殘魂正站在歸墟裂隙邊,將戰魂怨怒紡成黑線,順著地脈注入青石村的紡車,“他知道紡車連著村民的生計,就用煞氣纏線,讓紡車織出過去的戰陣殘圖,把宿命的因果纏在棉線裏,誰用這線,誰就會被拖進三萬年前的恩怨。”
他話音未落,紡車的木軸突然“哢嚓”一聲裂了道縫,黑線從裂縫中噴湧而出,纏向阿木的手腕。阿木胸前的玉佩猛地發亮,青光擋住黑線,線端的骨碴在青光中“劈啪”作響,竟化作半片龍鱗,與葬土帶出的斷劍產生共鳴。識海裏湧入爺爺的記憶:爺爺坐在這紡車前,用山澗靈草紡線,線軸上纏著的不是棉絮,是昆侖戰陣的靈脈草,他邊紡邊念“線纏靈,不纏怨,織暖不織戰”,木軸的裂縫裏滲出的不是煞氣,是靈草的露珠。
“爺爺用這紡車纏過靈脈!”阿木驚喜地喊道,他抓起一把靈草棉絮——那是山澗靈草紡的,往紡車的線軸裏塞,“靈草能克煞氣,讓線軸記起暖!”棉絮塞進裂縫的瞬間,紡車的“吱呀”聲變得柔和,黑線的增長明顯放緩,木軸上的戰陣圖開始褪色,露出底下的靈草紋路。
紡車婆娘們也反應過來,紛紛將家裏的老棉線拿來,老棉線是用去年的新棉紡的,帶著曬穀場的暖,她們將老棉線與黑線絞在一起,紡車轉動時,老棉線竟將黑線裏的煞氣一點點吸走,織出的布不再是戰陣殘圖,而是帶著山澗水紋的青棉布,“棉線絞煞,絞的是舊怨,留的是新暖!”
李長生舉起青銅酒壺,壺中酒液化作金色絲線,纏在紡車的木軸上,“這紡車是用昆侖靈木做的,木心藏著守燈人的誓。玄淵纏的是宿命,咱們就用人間煙火纏回暖意。”他指尖輕彈,金線上的村民念力順著木軸蔓延,裂縫裏的黑線開始崩解,化作點點星光融入棉線,織出的棉布上竟浮現出爺爺紡線的身影,身影對著阿木微笑,然後漸漸消散在布紋裏。
玄淵的道袍殘魂在紫霧中怒吼,他對著紡車吹送更多煞氣,黑線再次暴漲,卻被金、青、白三色線(金線、青光、老棉線)死死纏住,線軸轉動的“吱呀”聲裏,混著村民的笑語、靈草的清香、守燈人的低吟,煞氣在這暖聲裏迅速潰散,最後一縷煞氣被紡車織進布裏,化作個小小的“暖”字,繡在布角。
紡車終於恢複平靜,木軸的裂縫裏鑽出細小的靈草嫩芽,嫩芽纏著棉線生長,將裂縫漸漸填滿。婆娘試著繼續紡線,織出的棉布泛著淡淡的金光,摸起來格外溫潤,連之前被黑線纏過的手指都不再刺痛,反而透著股暖意,像被曬過的棉被裹著。
阿木摸著紡車的木軸,軸上的“纏暖不纏怨”小字已重新清晰,字縫裏滲出的不是煞氣,是靈草的露珠。他想起爺爺說的“紡車轉,日子轉,線纏暖,怨自散”,原來這老紡車纏的從來不是宿命,是一代代人的暖,隻要暖不斷,宿命的線就纏不住青石村。
李長生收起青銅酒壺,壺中酒液映出歸墟裂隙的虛影,玄淵的殘魂雖退,卻在裂隙邊擺弄著什麽,隱約可見梭子的輪廓。“他沒走遠。”李長生望著虛影,“紡車纏不住宿命,他就會換別的器具——因果器具篇,才剛開頭。”
日頭升高時,祠堂偏屋飄出棉布的清香。紡車婆娘們織著新布,布紋裏的金光在陽光下流轉,誰也沒再提黑線纏宿命的凶險,隻覺得這布比往常更暖,連紡車的“吱呀”聲都像是在唱《守村謠》。隻有阿木知道,這紡車的木軸裏,藏著三萬年前的靈草誓,纏著現世的煙火暖,那些被織進布裏的過往因果,早已化作最溫柔的線,牽著青石村的日子,慢慢往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