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後的山澗河,在子夜突然漲水。
阿木被水流聲驚醒,披衣跑到河邊時,月光下的河麵泛著詭異的青灰色,往日裏窄窄的溪流竟拓寬成丈許寬的大河,河麵上漂著艘空船——船身是烏木所製,船板上結著層薄冰,船頭掛著盞殘燈,燈芯早已熄滅,燈影裏卻纏著半段棉線,棉線的紋路與紡車婆娘織布機上的一模一樣。
“這不是山澗河,是黃泉河的支流。”李長生的聲音從身後傳來,他負手立在河岸,青銅酒壺的光在夜色中明明滅滅,壺中酒液映出船底的紋路,紋路裏嵌著細小的骨渣,骨渣上印著歸墟裂隙的虛影,“玄淵引黃泉水灌進地脈,這空船是渡戰魂的,船上雖沒人,卻載著三萬年前戰死的怨魂煞氣。”
話音未落,空船突然晃動,船板縫隙中滲出淡紫色霧氣,霧氣在河麵凝成玄淵道袍的輪廓,輪廓對著空船冷笑:“師弟,黃泉渡魂,渡的是你的虧欠。這些怨魂等了三萬年,該讓他們上岸討個說法了。”
阿木攥緊胸前的玉佩,玉佩燙得驚人,他望著空船的船舷,那裏刻著模糊的“守”字,與爺爺舊袍上的字跡同源。船身突然傳來“咯吱”的聲響,像是有人在艙內走動,卻看不見人影,隻有船板上的冰碴在移動,拚出“歸墟”二字。
“是空船渡怨魂,怨魂纏因果。”李長生將青銅酒壺拋向空中,壺口對準空船,金色酒液傾瀉而下,在河麵凝成一道光橋,“這船板是用昆侖戰陣的殘木做的,木心浸過黃泉水,能載魂卻不能鎖魂。玄淵想讓怨魂借船上岸,把三萬年前的戰仇撒進村子的煙火裏。”
他縱身躍上光橋,指尖夾著從葬土帶出的斷劍,劍身的青光與酒壺的金光交織:“阿木,守好河岸!把村民的老物件往水裏扔,陽間煙火能鎮住黃泉煞氣!”
阿木應聲轉身,對著村裏大喊:“拿老物件來!河上有船渡怨魂!”喊聲未落,王屠戶扛著殺豬刀跑來,刀上還沾著新鮮的豬血,他將刀在河麵一晃,陽血滴入水中,“滋啦”一聲冒起白煙,空船的晃動明顯遲滯,船板上的冰碴融了大半。
紡車婆娘抱著半捆棉線趕來,棉線是用山澗靈草紡的,她將線頭係在岸邊的老槐樹上,另一端拋向空船,棉線遇霧氣竟化作銀絲,死死纏住船舷的“守”字刻痕:“棉線纏魂,纏的是暖不是怨!”銀絲收緊的瞬間,空船傳出細微的嗚咽,像是怨魂在掙紮。
張大爺提著煙袋鍋,往河裏撒了把曬幹的艾草灰,灰粒在水麵凝成小小的火團,火團順著水流漂向空船,船板上的紫色霧氣遇火,竟化作淡淡的青煙:“黃泉水怕人間煙火,這艾草灰是去年祭祖燒的,帶著祖宗的暖!”
阿木舉著胸前的玉佩,玉佩的青光順著棉線蔓延到空船,他的識海裏湧入零碎的畫麵:三萬年前的黃泉河畔,爺爺撐著同樣的烏木船,船上載著戰死的守燈人遺骸,船舷的“守”字是爺爺親手刻的,他邊撐船邊念:“魂歸故裏,不戀怨仇”;玄淵站在對岸冷笑,揮手將怨魂煞氣打入船底,船身從此被煞氣纏上,成了渡怨的空船。
“爺爺是渡魂人!”阿木的聲音發顫,他對著空船喊道,“你載的不是怨魂,是回家的戰魂!爺爺說過‘魂歸故裏,暖能消怨’!”
話音落,空船突然劇烈震顫,船板下鑽出無數光點,光點裏是守燈人的虛影,他們穿著舊袍,對著阿木的方向鞠躬,虛影觸到棉線的銀絲、豬血的陽火、艾草的暖煙,竟漸漸凝實,露出溫和的麵容——不是怨魂,是想家的戰魂。
李長生站在光橋上,將斷劍插入船底。斷劍的青光與船板的“守”字刻痕共鳴,船底的煞氣被逼出,化作玄淵道袍的殘魂,殘魂嘶吼著撲向李長生:“渡魂也沒用!歸墟開時,連黃泉都要倒流!”
“黃泉倒流,人間煙火也能架橋。”李長生指尖輕彈青銅酒壺,壺中酒液化作金色鎖鏈,纏住殘魂,“你看這些戰魂,他們要的不是複仇,是回家。青石村的炊煙、老槐的根、村民的暖,就是他們的家。”
金色鎖鏈收緊,殘魂在青光與暖煙中潰散,最後化作一縷青煙融入河麵。空船的晃動徹底停止,船板上的冰碴全融了,露出烏木的原色,原色裏泛著淡淡的金光,像被歲月打磨過的暖。
戰魂虛影們對著村民們深深鞠躬,然後順著棉線的銀絲、光橋的金光,飄向村子的祠堂、老槐樹、石磨,融入青石村的煙火裏。最後一個虛影離開時,將船舷的半段棉線解下,拋給阿木,棉線在空中化作片艾草葉,落在阿木掌心。
天快亮時,河麵恢複了往日的窄窄溪流,烏木空船消失在晨光裏,隻有岸邊的老槐樹上還掛著半截銀絲棉線,棉線纏著片艾草葉,在風中輕晃。
李長生收起斷劍,青銅酒壺的光重新溫潤,壺中酒液映出黃泉河的虛影,虛影裏的爺爺撐著船,船上空空的,卻飄著艾草的清香。“玄淵以為能借怨魂亂人心,卻忘了戰魂最念的是家。”他看向阿木掌心的艾草葉,“這船渡的不是怨,是未斷的牽掛。”
阿木將艾草葉夾進爺爺的藥書裏,書頁上“山靈泣,靈脈續”的字跡旁,突然多出行小字:“黃泉船,載魂還”。他望著溪流的方向,仿佛看見爺爺的船影在晨光中遠去,船尾拖著的不是煞氣,是回家的暖光。
村民們陸續離開河岸,回家準備早飯時,腳步都輕了許多。王屠戶路過溪流,特意往水裏撒了把新磨的麥粉,張大爺給岸邊的老槐樹澆了瓢山澗水,水順著樹根滲下去,像是在給地下的戰魂送暖。
朝陽升起時,溪流的水泛著金光,水裏漂著細小的綠芽,是新冒的韭菜苗,芽尖頂著露珠,露珠裏映出烏木船的虛影,虛影裏的爺爺笑著揮槳,船身的“守”字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阿木摸著胸前的玉佩,玉佩已不再發燙,隻留著淡淡的暖意。他知道,黃泉河的空船不會再來了,但那些渡回來的戰魂,已化作青石村的煙火、草木、晨光,藏在每個角落,像爺爺說的那樣——魂歸故裏,暖在人間,怨仇自散。
祠堂的晨鍾敲響時,溪流的水聲裏混著淡淡的船槳聲,像在低吟一首跨越黃泉的歸鄉謠,謠裏有戰魂的盼,有守燈人的念,更有青石村世世代代“煙火暖魂”的韌。
阿木被水流聲驚醒,披衣跑到河邊時,月光下的河麵泛著詭異的青灰色,往日裏窄窄的溪流竟拓寬成丈許寬的大河,河麵上漂著艘空船——船身是烏木所製,船板上結著層薄冰,船頭掛著盞殘燈,燈芯早已熄滅,燈影裏卻纏著半段棉線,棉線的紋路與紡車婆娘織布機上的一模一樣。
“這不是山澗河,是黃泉河的支流。”李長生的聲音從身後傳來,他負手立在河岸,青銅酒壺的光在夜色中明明滅滅,壺中酒液映出船底的紋路,紋路裏嵌著細小的骨渣,骨渣上印著歸墟裂隙的虛影,“玄淵引黃泉水灌進地脈,這空船是渡戰魂的,船上雖沒人,卻載著三萬年前戰死的怨魂煞氣。”
話音未落,空船突然晃動,船板縫隙中滲出淡紫色霧氣,霧氣在河麵凝成玄淵道袍的輪廓,輪廓對著空船冷笑:“師弟,黃泉渡魂,渡的是你的虧欠。這些怨魂等了三萬年,該讓他們上岸討個說法了。”
阿木攥緊胸前的玉佩,玉佩燙得驚人,他望著空船的船舷,那裏刻著模糊的“守”字,與爺爺舊袍上的字跡同源。船身突然傳來“咯吱”的聲響,像是有人在艙內走動,卻看不見人影,隻有船板上的冰碴在移動,拚出“歸墟”二字。
“是空船渡怨魂,怨魂纏因果。”李長生將青銅酒壺拋向空中,壺口對準空船,金色酒液傾瀉而下,在河麵凝成一道光橋,“這船板是用昆侖戰陣的殘木做的,木心浸過黃泉水,能載魂卻不能鎖魂。玄淵想讓怨魂借船上岸,把三萬年前的戰仇撒進村子的煙火裏。”
他縱身躍上光橋,指尖夾著從葬土帶出的斷劍,劍身的青光與酒壺的金光交織:“阿木,守好河岸!把村民的老物件往水裏扔,陽間煙火能鎮住黃泉煞氣!”
阿木應聲轉身,對著村裏大喊:“拿老物件來!河上有船渡怨魂!”喊聲未落,王屠戶扛著殺豬刀跑來,刀上還沾著新鮮的豬血,他將刀在河麵一晃,陽血滴入水中,“滋啦”一聲冒起白煙,空船的晃動明顯遲滯,船板上的冰碴融了大半。
紡車婆娘抱著半捆棉線趕來,棉線是用山澗靈草紡的,她將線頭係在岸邊的老槐樹上,另一端拋向空船,棉線遇霧氣竟化作銀絲,死死纏住船舷的“守”字刻痕:“棉線纏魂,纏的是暖不是怨!”銀絲收緊的瞬間,空船傳出細微的嗚咽,像是怨魂在掙紮。
張大爺提著煙袋鍋,往河裏撒了把曬幹的艾草灰,灰粒在水麵凝成小小的火團,火團順著水流漂向空船,船板上的紫色霧氣遇火,竟化作淡淡的青煙:“黃泉水怕人間煙火,這艾草灰是去年祭祖燒的,帶著祖宗的暖!”
阿木舉著胸前的玉佩,玉佩的青光順著棉線蔓延到空船,他的識海裏湧入零碎的畫麵:三萬年前的黃泉河畔,爺爺撐著同樣的烏木船,船上載著戰死的守燈人遺骸,船舷的“守”字是爺爺親手刻的,他邊撐船邊念:“魂歸故裏,不戀怨仇”;玄淵站在對岸冷笑,揮手將怨魂煞氣打入船底,船身從此被煞氣纏上,成了渡怨的空船。
“爺爺是渡魂人!”阿木的聲音發顫,他對著空船喊道,“你載的不是怨魂,是回家的戰魂!爺爺說過‘魂歸故裏,暖能消怨’!”
話音落,空船突然劇烈震顫,船板下鑽出無數光點,光點裏是守燈人的虛影,他們穿著舊袍,對著阿木的方向鞠躬,虛影觸到棉線的銀絲、豬血的陽火、艾草的暖煙,竟漸漸凝實,露出溫和的麵容——不是怨魂,是想家的戰魂。
李長生站在光橋上,將斷劍插入船底。斷劍的青光與船板的“守”字刻痕共鳴,船底的煞氣被逼出,化作玄淵道袍的殘魂,殘魂嘶吼著撲向李長生:“渡魂也沒用!歸墟開時,連黃泉都要倒流!”
“黃泉倒流,人間煙火也能架橋。”李長生指尖輕彈青銅酒壺,壺中酒液化作金色鎖鏈,纏住殘魂,“你看這些戰魂,他們要的不是複仇,是回家。青石村的炊煙、老槐的根、村民的暖,就是他們的家。”
金色鎖鏈收緊,殘魂在青光與暖煙中潰散,最後化作一縷青煙融入河麵。空船的晃動徹底停止,船板上的冰碴全融了,露出烏木的原色,原色裏泛著淡淡的金光,像被歲月打磨過的暖。
戰魂虛影們對著村民們深深鞠躬,然後順著棉線的銀絲、光橋的金光,飄向村子的祠堂、老槐樹、石磨,融入青石村的煙火裏。最後一個虛影離開時,將船舷的半段棉線解下,拋給阿木,棉線在空中化作片艾草葉,落在阿木掌心。
天快亮時,河麵恢複了往日的窄窄溪流,烏木空船消失在晨光裏,隻有岸邊的老槐樹上還掛著半截銀絲棉線,棉線纏著片艾草葉,在風中輕晃。
李長生收起斷劍,青銅酒壺的光重新溫潤,壺中酒液映出黃泉河的虛影,虛影裏的爺爺撐著船,船上空空的,卻飄著艾草的清香。“玄淵以為能借怨魂亂人心,卻忘了戰魂最念的是家。”他看向阿木掌心的艾草葉,“這船渡的不是怨,是未斷的牽掛。”
阿木將艾草葉夾進爺爺的藥書裏,書頁上“山靈泣,靈脈續”的字跡旁,突然多出行小字:“黃泉船,載魂還”。他望著溪流的方向,仿佛看見爺爺的船影在晨光中遠去,船尾拖著的不是煞氣,是回家的暖光。
村民們陸續離開河岸,回家準備早飯時,腳步都輕了許多。王屠戶路過溪流,特意往水裏撒了把新磨的麥粉,張大爺給岸邊的老槐樹澆了瓢山澗水,水順著樹根滲下去,像是在給地下的戰魂送暖。
朝陽升起時,溪流的水泛著金光,水裏漂著細小的綠芽,是新冒的韭菜苗,芽尖頂著露珠,露珠裏映出烏木船的虛影,虛影裏的爺爺笑著揮槳,船身的“守”字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阿木摸著胸前的玉佩,玉佩已不再發燙,隻留著淡淡的暖意。他知道,黃泉河的空船不會再來了,但那些渡回來的戰魂,已化作青石村的煙火、草木、晨光,藏在每個角落,像爺爺說的那樣——魂歸故裏,暖在人間,怨仇自散。
祠堂的晨鍾敲響時,溪流的水聲裏混著淡淡的船槳聲,像在低吟一首跨越黃泉的歸鄉謠,謠裏有戰魂的盼,有守燈人的念,更有青石村世世代代“煙火暖魂”的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