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浪鼓驚散心魔的餘音還在古刹廢墟上回蕩,前方的焦土突然騰起黑色的旋風,旋風中卷著無數殘破的旗幟。旗幟是暗紅色的,邊緣綴著骷髏頭鈴鐺,旗麵用鮮血畫著扭曲的符文,每個符文都在滴落黑血,落地便化作掙紮的鬼影。這些招魂幡在空中組成一張巨網,正將戰場上未散的亡魂源源不斷地往網中心拽,那些亡魂發出淒厲的哭嚎,卻怎麽也掙脫不了幡上符文的吸力。
“是…是萬魂招魂幡!”玄誠子盯著旗麵最中央的血色骷髏,聲音因憤怒而發顫,“是邪修用戰死將士的血骨煉製的凶幡!每麵幡都鎖著千條亡魂,萬幡齊動,能把方圓百裏的魂魄都煉化成凶煞!這幡上的血符是‘聚陰咒’,用靈力攻擊隻會被它吸幹精血,用超度法門將它撕碎,反而會讓亡魂魂飛魄散,比被煉化成凶煞還慘!”
話音未落,一麵招魂幡突然脫離巨網,朝著離得最近的一個少年撲來!幡麵展開的瞬間,無數鬼影從符文中鑽出,撕扯著少年的魂魄,少年頓時麵色慘白,身體像被抽空般幹癟下去,眼看就要被幡麵吞噬。
一個修士祭出“鎮邪鏡”,鏡麵照向招魂幡,卻被幡上的黑血噴中,“哢嚓”裂開,修士自己也被反噬得口噴鮮血,魂魄不穩。玄誠子掏出祖傳的“安魂香”,香煙剛飄到幡前,就被幡上的陰風卷走,反而激起了更多招魂幡的凶性,巨網上的骷髏鈴鐺“叮叮”作響,催得亡魂更加癲狂。
“不能打!不能燒!”玄誠子死死按住想要衝上去的弟子,眼眶通紅,“這些亡魂都是保家衛國的將士,我們救不了他們,也不能讓他們落得魂飛魄散的下場!”
可眼看著少年的魂魄就要被徹底拽進幡中,招魂幡的巨網越收越緊,那些原本英武的將士亡魂,在血符的侵蝕下漸漸變得扭曲,眼看就要化作凶煞,眾人的心像被堵住般難受——這招魂幡分明是在逼他們做選擇:要麽眼睜睜看著亡魂被煉化,要麽親手毀掉他們最後的殘魂。
就在少年的魂魄即將觸到幡麵血色符文的刹那——
“這旗子晃得人眼暈,吹個調兒給它們聽聽,興許就老實了。”
李長生的聲音從焦土邊緣傳來,帶著點吹樂器時的悠閑。
他不知何時坐在一塊斷碑上,手裏捧著個…陶土燒製的塤!塤是最普通的梨形,陶色發灰,表麵有細密的冰裂紋,吹孔邊緣被磨得發亮,一看就是鄉下老漢閑時吹著解悶的舊物,塤身上還沾著點幹涸的泥漬,散發著雨後泥土特有的腥甜氣。
他擦了擦塤上的灰,對著那麵撲向少年的招魂幡,湊到嘴邊,竟真的吹了起來!
“嗚嗚——”
陶塤的聲音低沉而悠遠,不像戰歌那樣激昂,也不像哀樂那樣悲傷,倒像是秋日的曠野裏,莊稼人對著夕陽吹的調子,帶著股衝淡平和的勁兒,卻又藏著千軍萬馬都衝不散的安穩。
詭異的一幕發生了——那麵凶戾的招魂幡,在陶塤聲響起的瞬間,竟像被凍住般停在半空!幡麵上的血色符文劇烈扭曲,像是在抗拒這調子,可那些撕扯少年魂魄的鬼影,卻突然停下動作,眼神裏的凶光褪去,露出一絲迷茫,仿佛聽到了熟悉的鄉音。
“對嘍,回家的調子,都記起來了吧。”李長生手指在塤孔上靈活地變動,調子轉了個彎,變得更柔和,像母親在村口喚兒歸的聲音。隨著調子變化,那麵招魂幡上的骷髏鈴鐺“叮”地一聲掉了個,黑血凝成的符文開始褪色,幡麵竟像被風吹皺的紙,慢慢卷了起來。
被纏住的少年突然渾身一顫,魂魄猛地從幡麵掙脫,他茫然地摸著胸口,剛才被吸走的生氣正一點點回來,耳邊仿佛還回蕩著家鄉的搗衣聲。
玄誠子和眾人看得目瞪口呆——那能吞噬魂魄、連法器都奈何不得的招魂幡,在這隻舊陶塤麵前,竟像被戳破的氣球?陶塤聲所過之處,招魂幡的血符紛紛褪色,巨網上的亡魂不再掙紮,反而跟著調子輕輕搖晃,原本扭曲的魂體漸漸舒展,露出了披甲持劍的英武模樣。
李長生吹得越來越投入,塤聲時而如流水潺潺,時而如麥浪翻滾,全是些最平凡的人間景象。離他最近的那片招魂幡,幡麵開始出現細密的裂紋,“哢嚓”一聲,最邊緣的一麵幡竟真的被塤聲吹裂,化作無數紙蝶,那些被鎖在裏麵的亡魂,化作身披鎧甲的虛影,對著李長生深深一揖,然後朝著天際飄去,顯然是解脫了。
“裂得好,裂了就舒坦了。”李長生調子一轉,變得高亢起來,像出征的號角,卻比號角多了份歸家的暖意。隨著這聲調子響起,招魂幡的巨網突然劇烈震顫,無數麵幡同時裂開,血色符文化作黑煙消散,骷髏鈴鐺掉了一地,發出清脆的“叮當”聲,像在為亡魂送行。
那些將士亡魂擺脫了束縛,紛紛化作英武的虛影,列成整齊的隊伍,隨著塤聲緩緩走向天際,消失在雲層裏。焦土上的血腥味漸漸散去,竟冒出了點點青草芽,在風中輕輕搖晃。
李長生放下陶塤,用布擦了擦吹孔,嘟囔道:“這塤裂了道縫,吹著有點漏風,回頭得用陶土補補,不然吹不出《歸鄉謠》的調子了。”
他站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土,走向戰場盡頭的陽關道,腳步輕快,仿佛剛才隻是在田埂上吹了會兒塤。玄誠子望著他的背影,又看了看那些裂開的幡片和天邊最後消失的將士虛影,突然明白——這吹裂招魂幡的陶塤,吹裂的何止是邪幡的紙頁,分明是那些被血符鎖住的英魂,是他們心中“未能歸家”的執念。最平凡的鄉音,最質樸的調子,反而能穿透最深的邪祟,因為那是刻在魂魄裏的歸宿,任誰也鎖不住,攔不住。
那個被救下的少年,撿起地上一片裂開的幡紙,發現上麵的血色符文已化作淡淡的麥浪圖案,他對著李長生的方向,學著吹了聲不成調的塤音,惹得眾人都笑了起來,笑聲裏帶著釋然,也帶著對“歸途”的敬畏。
陽關道上,陶塤的餘音漸漸融入晚風,像在輕輕哼唱著那首《歸鄉謠》,陪著那些終於踏上歸途的英魂,慢慢走向魂牽夢縈的家鄉。
“是…是萬魂招魂幡!”玄誠子盯著旗麵最中央的血色骷髏,聲音因憤怒而發顫,“是邪修用戰死將士的血骨煉製的凶幡!每麵幡都鎖著千條亡魂,萬幡齊動,能把方圓百裏的魂魄都煉化成凶煞!這幡上的血符是‘聚陰咒’,用靈力攻擊隻會被它吸幹精血,用超度法門將它撕碎,反而會讓亡魂魂飛魄散,比被煉化成凶煞還慘!”
話音未落,一麵招魂幡突然脫離巨網,朝著離得最近的一個少年撲來!幡麵展開的瞬間,無數鬼影從符文中鑽出,撕扯著少年的魂魄,少年頓時麵色慘白,身體像被抽空般幹癟下去,眼看就要被幡麵吞噬。
一個修士祭出“鎮邪鏡”,鏡麵照向招魂幡,卻被幡上的黑血噴中,“哢嚓”裂開,修士自己也被反噬得口噴鮮血,魂魄不穩。玄誠子掏出祖傳的“安魂香”,香煙剛飄到幡前,就被幡上的陰風卷走,反而激起了更多招魂幡的凶性,巨網上的骷髏鈴鐺“叮叮”作響,催得亡魂更加癲狂。
“不能打!不能燒!”玄誠子死死按住想要衝上去的弟子,眼眶通紅,“這些亡魂都是保家衛國的將士,我們救不了他們,也不能讓他們落得魂飛魄散的下場!”
可眼看著少年的魂魄就要被徹底拽進幡中,招魂幡的巨網越收越緊,那些原本英武的將士亡魂,在血符的侵蝕下漸漸變得扭曲,眼看就要化作凶煞,眾人的心像被堵住般難受——這招魂幡分明是在逼他們做選擇:要麽眼睜睜看著亡魂被煉化,要麽親手毀掉他們最後的殘魂。
就在少年的魂魄即將觸到幡麵血色符文的刹那——
“這旗子晃得人眼暈,吹個調兒給它們聽聽,興許就老實了。”
李長生的聲音從焦土邊緣傳來,帶著點吹樂器時的悠閑。
他不知何時坐在一塊斷碑上,手裏捧著個…陶土燒製的塤!塤是最普通的梨形,陶色發灰,表麵有細密的冰裂紋,吹孔邊緣被磨得發亮,一看就是鄉下老漢閑時吹著解悶的舊物,塤身上還沾著點幹涸的泥漬,散發著雨後泥土特有的腥甜氣。
他擦了擦塤上的灰,對著那麵撲向少年的招魂幡,湊到嘴邊,竟真的吹了起來!
“嗚嗚——”
陶塤的聲音低沉而悠遠,不像戰歌那樣激昂,也不像哀樂那樣悲傷,倒像是秋日的曠野裏,莊稼人對著夕陽吹的調子,帶著股衝淡平和的勁兒,卻又藏著千軍萬馬都衝不散的安穩。
詭異的一幕發生了——那麵凶戾的招魂幡,在陶塤聲響起的瞬間,竟像被凍住般停在半空!幡麵上的血色符文劇烈扭曲,像是在抗拒這調子,可那些撕扯少年魂魄的鬼影,卻突然停下動作,眼神裏的凶光褪去,露出一絲迷茫,仿佛聽到了熟悉的鄉音。
“對嘍,回家的調子,都記起來了吧。”李長生手指在塤孔上靈活地變動,調子轉了個彎,變得更柔和,像母親在村口喚兒歸的聲音。隨著調子變化,那麵招魂幡上的骷髏鈴鐺“叮”地一聲掉了個,黑血凝成的符文開始褪色,幡麵竟像被風吹皺的紙,慢慢卷了起來。
被纏住的少年突然渾身一顫,魂魄猛地從幡麵掙脫,他茫然地摸著胸口,剛才被吸走的生氣正一點點回來,耳邊仿佛還回蕩著家鄉的搗衣聲。
玄誠子和眾人看得目瞪口呆——那能吞噬魂魄、連法器都奈何不得的招魂幡,在這隻舊陶塤麵前,竟像被戳破的氣球?陶塤聲所過之處,招魂幡的血符紛紛褪色,巨網上的亡魂不再掙紮,反而跟著調子輕輕搖晃,原本扭曲的魂體漸漸舒展,露出了披甲持劍的英武模樣。
李長生吹得越來越投入,塤聲時而如流水潺潺,時而如麥浪翻滾,全是些最平凡的人間景象。離他最近的那片招魂幡,幡麵開始出現細密的裂紋,“哢嚓”一聲,最邊緣的一麵幡竟真的被塤聲吹裂,化作無數紙蝶,那些被鎖在裏麵的亡魂,化作身披鎧甲的虛影,對著李長生深深一揖,然後朝著天際飄去,顯然是解脫了。
“裂得好,裂了就舒坦了。”李長生調子一轉,變得高亢起來,像出征的號角,卻比號角多了份歸家的暖意。隨著這聲調子響起,招魂幡的巨網突然劇烈震顫,無數麵幡同時裂開,血色符文化作黑煙消散,骷髏鈴鐺掉了一地,發出清脆的“叮當”聲,像在為亡魂送行。
那些將士亡魂擺脫了束縛,紛紛化作英武的虛影,列成整齊的隊伍,隨著塤聲緩緩走向天際,消失在雲層裏。焦土上的血腥味漸漸散去,竟冒出了點點青草芽,在風中輕輕搖晃。
李長生放下陶塤,用布擦了擦吹孔,嘟囔道:“這塤裂了道縫,吹著有點漏風,回頭得用陶土補補,不然吹不出《歸鄉謠》的調子了。”
他站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土,走向戰場盡頭的陽關道,腳步輕快,仿佛剛才隻是在田埂上吹了會兒塤。玄誠子望著他的背影,又看了看那些裂開的幡片和天邊最後消失的將士虛影,突然明白——這吹裂招魂幡的陶塤,吹裂的何止是邪幡的紙頁,分明是那些被血符鎖住的英魂,是他們心中“未能歸家”的執念。最平凡的鄉音,最質樸的調子,反而能穿透最深的邪祟,因為那是刻在魂魄裏的歸宿,任誰也鎖不住,攔不住。
那個被救下的少年,撿起地上一片裂開的幡紙,發現上麵的血色符文已化作淡淡的麥浪圖案,他對著李長生的方向,學著吹了聲不成調的塤音,惹得眾人都笑了起來,笑聲裏帶著釋然,也帶著對“歸途”的敬畏。
陽關道上,陶塤的餘音漸漸融入晚風,像在輕輕哼唱著那首《歸鄉謠》,陪著那些終於踏上歸途的英魂,慢慢走向魂牽夢縈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