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一句話
這個穿越者隻想選最低難度 作者:葉聲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牛吉昌心裏一直對許常夫這人有些忌憚,他出生於李世民手下的天策上將府,原本是天策上將府中一個小小的軍官,而這些年來隨著當今天子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坐穩江山,天策上將府中的各路人馬也雞犬升天。牛吉昌也因此得到機會,在十年時間裏從一個小軍官漸漸混成了如今的五品鄯州折衝府統軍。
不過他這樣的地位到底是通過派係鬥爭所得,若是以軍功算來,其實他的位置並不是十分穩固。
來到鄯州折衝府之後。牛吉昌原本還是想往上爬的,所以在去年唐擊吐穀渾之戰中非常用命,可惜那一站鄯州折衝府死的人雖多,牛吉昌自己的表現卻不算頂好,在一眾大唐功勳將士中不算突出,所以到底沒有往上再爬一步。如今牛吉昌三十多快四十的年紀了,自知自己的進宮並不算多,顯著依靠天策上將府關係也就能把自己送到如今統軍的地步,再想往上爬,卻也是不能,所以今年來,他漸漸也收拾了心思,左右已經在隴右地區耗去了大把青春,所以牛吉昌已經準備就在隴右鄯州折衝府的位置上一直幹下去了,總是在榮耀的幾個州府間當著個統軍的官職弱勢領導能掙到一筆安家費,南下入四川終老,那便算是此生值得。
而他的左別將許常夫出生鄯州本地,從鄯州折衝府的府軍一路做起,十幾年終於到了如今鄯州折衝府左別將的位置上,屬於是坐地戶,這個上周地麵上的事情離了許常夫還就真辦不了,所以不管牛吉昌再怎麽不喜歡他,許常夫總還是在鄯州折衝府中有一份俸祿可拿。
本來牛吉昌和許常夫是相安無事的。
可最近一段時間,隨著牛吉昌開始不再想著建功立業,而是把重心放在了收刮地皮上。難免吃相難看了些,和鄯州地方勢力產生了些許矛盾,而許常夫作為坐地戶,自然是這些地方利益的代表,所以他和牛吉昌之間隱隱開車有了一些齟齬。
好在平時許常夫也頗懂得分寸,不會給牛吉昌難做,所以兩人之間的矛盾並不太明顯。
但此時此刻同處大帳之中,兩人卻各有心思。
其實牛吉昌這次叫王會來軍帳中,並不是出於什麽表彰他功勞的心思。
昨天牛吉昌得知驍騎衛的軍曹將來到鄯州折衝府盤問,害怕頂雷,於是連忙找了個借口逃出了軍帳,他一路去往自己曾在天策上將府的同僚處打聽消息,可那裏還沒什麽進展,那天下午牛吉昌就得知王會居然活著回來了,還生擒了瀚海王。
當時一陣驚訝之後牛吉昌心中自然是驚喜交加的,王會立了功勳,自己也該得一份獎賞,甚至還可能在仕途上引得自己再進一步。那時牛吉昌就想第二天去找王慧對他好好褒獎一番,希望他把這份獎賞分潤一些與自己。
可正在他準備之時,他卻收到了自己在天策上將府中當職時老朋友托人遞來的一個口信。
他那老友伺候的正是天策上將府培養出的最大山頭之一,兵部尚書侯君集,所以牛吉昌絲毫不敢怠慢。
而當他了解到那口信的內容後,卻不禁如墮冰窟。
那口信隻有短短一句話:尚書大人說,能生擒瀚海王之人怎會陣前失職?
什麽意思?
侯尚書的意思是立典型啊!
這次浩浩蕩蕩十萬大軍出征一場硬仗都沒打,怎麽說都很沒有麵子,侯君集也在尋找可說的內容,而此時他似乎終於找到了,這位生擒瀚海王的王會定然會被侯尚書表奏為此次吐穀渾的大功臣,而這樣具有政治意義和定性意義的大工程,顯然是最好沒有汙點的。
所以侯君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他要把生擒瀚海王的功績好好的為王會吹捧一番,但與此同時,王會當時失職沒有把自己的團保護好而讓這個團在草原上失散的事情,這個罪責侯君集明顯不想讓王會來擔。
而當理解背後意思之後,牛吉昌馬上就覺得手腳冰涼。
他也明白了,自己的同伴為什麽千裏迢迢派人來向他轉述這一句話,這個罪責不讓王會來擔,那讓誰來?
這不是廢話嗎?
王會是大功臣,他手下那二百多人的府軍自然也是忠心耿耿的義士。那麽這個團都是英雄的情況下,這個團建製被打亂的原因就隻能往上頭找了。這一找可不就找到牛吉昌這兒來了嗎?
其實說起來這倒也不冤,因為當時把這個問題直接扣在王會腦袋上,本也是牛吉昌所玩的轉移責任的把戲。
其實王會還真不應該擔這個團被打散的主要責任,因為這個團被打散時,王會根本還沒有趕到吐穀渾,最多至他一個貽誤命令,但他根本沒有參與指揮,又怎麽能承擔起指揮失誤的責任?
可是當時牛吉昌就明白,如果這個責任不推在王會身上,那就是自己鄯州折衝府的其他主官受損害,所以他直接就把這個責任一股腦送到了王會腦袋上,而那時雖然兩邊沒有明說,可許常夫也默認了這個處理辦法。
反正那時大家都以為王會已經死了,就算蒙冤受屈,也不可能跑出來為自己申冤,那麽給死人腦袋上多扣幾個屎盆子也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事情。
所以那時對上麵的報告許常夫和牛吉昌一致,把這個問題的主要責任方推給了王會王長史。誰想到現在王會回來還立了大功,還可能被侯君集樹為典型,那麽這個屎盆子就該往牛吉昌腦袋上扣了。
牛吉昌得知消息之後自然心裏著急,他這次來攻打吐穀渾,本來還想著有沒有機會往上爬一節,誰能想到大兵出征自己非但沒有撈到絲毫功績,反而很可能成為侯君集塑造典型時丟出來頂鍋的犧牲品。
幸虧他的同僚在侯君集身旁侍奉,所以當天下午就急急命人把這個消息告訴給了牛吉昌才讓他有了反應的時間,否則此刻牛吉昌定然是歡歡喜喜的去給王東賀功,渾然不知自己已經被侯尚書當成一顆棄子丟出去了。
而既然知道了實際情況,牛吉昌便也不得不自保。所以今天請王東來赴宴,牛吉昌一麵命自己的心腹。岑炳謙去請王東,而同時又在軍帳中埋伏下了自己的親兵人馬,隻要王東道來牛吉昌就會壓著他寫下字據,承認自己是當時那個唐軍團被打散的第一責任人。
隻要有了王會的白紙黑字地承認,那時不管侯君集再想怎麽說,這個屎盆子都得給王會自己帶好。為自己前途計,哪怕知道隱患極大,牛吉昌也不得不決定如此行動。
而今天他通知手下的軍官們都來開會時,明顯許常夫已經得知了封授的之前牛吉昌已經派人去監視許常夫知道他沒有機會去給王會報信,所以也不想擴大打擊麵,於是引而不發,而此時帳中的氣氛自然十分微妙。牛吉昌自然一臉緊張焦急,還有一個兵曹剛剛從營地中回來,顯然是沒搞清情況,滿臉的疑惑,而左別將許常夫則眼觀鼻鼻觀心,好像專心打坐一般臉上不露出任何神情,似乎是對這次王慧和劉吉昌的鬥法絲毫沒有參與的興致,但他那閃爍的目光裏卻多少暴露了他真實的想法:王長史可能挺過這一關嗎?
不過他這樣的地位到底是通過派係鬥爭所得,若是以軍功算來,其實他的位置並不是十分穩固。
來到鄯州折衝府之後。牛吉昌原本還是想往上爬的,所以在去年唐擊吐穀渾之戰中非常用命,可惜那一站鄯州折衝府死的人雖多,牛吉昌自己的表現卻不算頂好,在一眾大唐功勳將士中不算突出,所以到底沒有往上再爬一步。如今牛吉昌三十多快四十的年紀了,自知自己的進宮並不算多,顯著依靠天策上將府關係也就能把自己送到如今統軍的地步,再想往上爬,卻也是不能,所以今年來,他漸漸也收拾了心思,左右已經在隴右地區耗去了大把青春,所以牛吉昌已經準備就在隴右鄯州折衝府的位置上一直幹下去了,總是在榮耀的幾個州府間當著個統軍的官職弱勢領導能掙到一筆安家費,南下入四川終老,那便算是此生值得。
而他的左別將許常夫出生鄯州本地,從鄯州折衝府的府軍一路做起,十幾年終於到了如今鄯州折衝府左別將的位置上,屬於是坐地戶,這個上周地麵上的事情離了許常夫還就真辦不了,所以不管牛吉昌再怎麽不喜歡他,許常夫總還是在鄯州折衝府中有一份俸祿可拿。
本來牛吉昌和許常夫是相安無事的。
可最近一段時間,隨著牛吉昌開始不再想著建功立業,而是把重心放在了收刮地皮上。難免吃相難看了些,和鄯州地方勢力產生了些許矛盾,而許常夫作為坐地戶,自然是這些地方利益的代表,所以他和牛吉昌之間隱隱開車有了一些齟齬。
好在平時許常夫也頗懂得分寸,不會給牛吉昌難做,所以兩人之間的矛盾並不太明顯。
但此時此刻同處大帳之中,兩人卻各有心思。
其實牛吉昌這次叫王會來軍帳中,並不是出於什麽表彰他功勞的心思。
昨天牛吉昌得知驍騎衛的軍曹將來到鄯州折衝府盤問,害怕頂雷,於是連忙找了個借口逃出了軍帳,他一路去往自己曾在天策上將府的同僚處打聽消息,可那裏還沒什麽進展,那天下午牛吉昌就得知王會居然活著回來了,還生擒了瀚海王。
當時一陣驚訝之後牛吉昌心中自然是驚喜交加的,王會立了功勳,自己也該得一份獎賞,甚至還可能在仕途上引得自己再進一步。那時牛吉昌就想第二天去找王慧對他好好褒獎一番,希望他把這份獎賞分潤一些與自己。
可正在他準備之時,他卻收到了自己在天策上將府中當職時老朋友托人遞來的一個口信。
他那老友伺候的正是天策上將府培養出的最大山頭之一,兵部尚書侯君集,所以牛吉昌絲毫不敢怠慢。
而當他了解到那口信的內容後,卻不禁如墮冰窟。
那口信隻有短短一句話:尚書大人說,能生擒瀚海王之人怎會陣前失職?
什麽意思?
侯尚書的意思是立典型啊!
這次浩浩蕩蕩十萬大軍出征一場硬仗都沒打,怎麽說都很沒有麵子,侯君集也在尋找可說的內容,而此時他似乎終於找到了,這位生擒瀚海王的王會定然會被侯尚書表奏為此次吐穀渾的大功臣,而這樣具有政治意義和定性意義的大工程,顯然是最好沒有汙點的。
所以侯君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他要把生擒瀚海王的功績好好的為王會吹捧一番,但與此同時,王會當時失職沒有把自己的團保護好而讓這個團在草原上失散的事情,這個罪責侯君集明顯不想讓王會來擔。
而當理解背後意思之後,牛吉昌馬上就覺得手腳冰涼。
他也明白了,自己的同伴為什麽千裏迢迢派人來向他轉述這一句話,這個罪責不讓王會來擔,那讓誰來?
這不是廢話嗎?
王會是大功臣,他手下那二百多人的府軍自然也是忠心耿耿的義士。那麽這個團都是英雄的情況下,這個團建製被打亂的原因就隻能往上頭找了。這一找可不就找到牛吉昌這兒來了嗎?
其實說起來這倒也不冤,因為當時把這個問題直接扣在王會腦袋上,本也是牛吉昌所玩的轉移責任的把戲。
其實王會還真不應該擔這個團被打散的主要責任,因為這個團被打散時,王會根本還沒有趕到吐穀渾,最多至他一個貽誤命令,但他根本沒有參與指揮,又怎麽能承擔起指揮失誤的責任?
可是當時牛吉昌就明白,如果這個責任不推在王會身上,那就是自己鄯州折衝府的其他主官受損害,所以他直接就把這個責任一股腦送到了王會腦袋上,而那時雖然兩邊沒有明說,可許常夫也默認了這個處理辦法。
反正那時大家都以為王會已經死了,就算蒙冤受屈,也不可能跑出來為自己申冤,那麽給死人腦袋上多扣幾個屎盆子也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事情。
所以那時對上麵的報告許常夫和牛吉昌一致,把這個問題的主要責任方推給了王會王長史。誰想到現在王會回來還立了大功,還可能被侯君集樹為典型,那麽這個屎盆子就該往牛吉昌腦袋上扣了。
牛吉昌得知消息之後自然心裏著急,他這次來攻打吐穀渾,本來還想著有沒有機會往上爬一節,誰能想到大兵出征自己非但沒有撈到絲毫功績,反而很可能成為侯君集塑造典型時丟出來頂鍋的犧牲品。
幸虧他的同僚在侯君集身旁侍奉,所以當天下午就急急命人把這個消息告訴給了牛吉昌才讓他有了反應的時間,否則此刻牛吉昌定然是歡歡喜喜的去給王東賀功,渾然不知自己已經被侯尚書當成一顆棄子丟出去了。
而既然知道了實際情況,牛吉昌便也不得不自保。所以今天請王東來赴宴,牛吉昌一麵命自己的心腹。岑炳謙去請王東,而同時又在軍帳中埋伏下了自己的親兵人馬,隻要王東道來牛吉昌就會壓著他寫下字據,承認自己是當時那個唐軍團被打散的第一責任人。
隻要有了王會的白紙黑字地承認,那時不管侯君集再想怎麽說,這個屎盆子都得給王會自己帶好。為自己前途計,哪怕知道隱患極大,牛吉昌也不得不決定如此行動。
而今天他通知手下的軍官們都來開會時,明顯許常夫已經得知了封授的之前牛吉昌已經派人去監視許常夫知道他沒有機會去給王會報信,所以也不想擴大打擊麵,於是引而不發,而此時帳中的氣氛自然十分微妙。牛吉昌自然一臉緊張焦急,還有一個兵曹剛剛從營地中回來,顯然是沒搞清情況,滿臉的疑惑,而左別將許常夫則眼觀鼻鼻觀心,好像專心打坐一般臉上不露出任何神情,似乎是對這次王慧和劉吉昌的鬥法絲毫沒有參與的興致,但他那閃爍的目光裏卻多少暴露了他真實的想法:王長史可能挺過這一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