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太宗皇帝的東征之撼
典藏華夏:對話古今,我震驚全球 作者:一葉拾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治這孩子心厚,但是如果不能調節他們三兄弟之間的間隙,也不免會有玄武門的事情發生,幸好在之後的日子裏,過的還算平靜。”
李世民上前一步踏去,眼前的場景卻是一變。
這一步,千裏之遙。
“貞觀十八年,東北的高句麗的國王高建被泉蓋蘇文所殺,這泉蓋蘇文是個人物,他隨後聯合百濟切斷新羅入唐的道路,朕在力排眾議之下率領大軍應新羅求援出兵遼東討伐高句麗,猶入無人之境,斬殺高麗士兵數萬,降將無數,一路高歌猛進直達安市城。”
李世民看著眼前出現的安市城,心中依然驚奇不已,但是臉上卻是已經沒有了之前的那番震驚。
“在這次東征,唐軍打出了大唐的威風,這泉蓋蘇文被後世的棒子國稱之為軍神,更是猖狂的說道此人射瞎了陛下的一隻眼睛,打到了長安城,一連的潰敗,占領了大唐的無數土地。陛下,以淵蓋蘇文的勇武與智謀,不知道這風聞的傳說能占上幾成呢?”葉遲倒是毫無避諱的問道。
同樣,這也是無數華夏人心目中想要知道的一個結果,畢竟大唐曆史的遺缺,已經難證清白,而棒子國卻有著自己傳承的記載與傳聞,這真真假假之間,是一個民族的榮譽。
“淵蓋蘇文?一個莽夫罷了,在與大唐交戰的那些年,他們得到了什麽?除了為自己的國家帶來了災禍,甚至是滅頂之災,成為了他們的英雄,這也不為過,朕理解,隻是就憑他射瞎朕的眼睛,這也是他能夠做到的?”李世民很是不屑,卻也對此人有著一定的評價道:“不過話說回來,他的手腕都是果斷狠辣,隻可惜腳步邁的太大。”
葉遲也很是同意的道:“步子邁大了,雖然有了權,卻失了民心,終究還是一個失敗者,雖然安市城未能攻克,卻也讓淵蓋蘇文再也不敢對大唐動其他的心事。”
李世民一聲歎息道:“當初如果聽取那高麗降將取烏骨城倒是一個好的方案,可惜當時並未選擇這條路線,導致了因天氣以及補給的問題,不得不退軍。”
安市城東嶺。
李世民看著賬中主將:“自貞觀十八年,刑部尚書張亮任命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從萊州水路進軍,太子詹事兼左衛率李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從柳城東進,十餘萬大軍,近千艘戰船,水陸並進,一路直取平壤城。貞觀十九年,太子暫代國事,朕與長孫無忌、岑文本、楊師道從定州而來。這一路上,經曆了岑卿的去世,也看到了李積與張亮攻破蓋牟城等城池,五月,朕率領大軍渡過遼河與李積合圍遼東城,借助風勢一舉打下這座難以攻破的城池。現在我們又麵臨一座精兵良將的安市城,打下這座城池,建安兵弱糧少便不足為率了。”
李積思考了一番,心中也是難以拿定主意,畢竟這事關李世民的安危:“陛下所說及時,如果我們越過這安市城去攻打建安城,恐怕會被高句麗切斷糧道,斷了我們的補給,這無疑會給大軍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所以安市城必打無疑。唐軍於是專攻安市城,卻久攻不下,陷入拉鋸戰之中。”
高句麗降將高延壽獻策:“陛下,我們不如放棄安市,先取烏骨城,其餘擋道小城必潰,平壤便會失去了屏障,這樣或許就能夠一舉攻下,現下隻有這樣一條道路能夠打破這一刻的僵局,安市城經營已久,長久戰,對於大唐軍隊而言,並不是一個好的決策。”
李積看著高延壽等人:“高將軍所言倒是一條計策,若是衛國公李靖在這裏應該會有更好的辦法,隻不過這個計劃過於凶險,陛下乃是大唐國本,牽扯之大,不是我們能夠承擔的啊!”
長孫無忌出列義正言辭的道:“陛下,此計萬萬不可啊!”
李世民經過幾番斟酌:“圍攻安市城,一舉破之!”
葉遲看著李世民的決定,在此刻開口講說道:“貞觀十四年,公元644年,陛下並未采取放棄安市直取平壤和烏骨城的計策,而選擇繼續攻打安市城,大唐軍隊久攻安市城不下,又適逢天氣逐漸變得寒冷起來,糧草的補給已經跟不上消耗,最終決定撤軍,曆經兩月的高句麗之戰以連克高句麗蓋牟十城並在安市城重創了高句麗的精銳,這一戰更是為您的兒子唐高宗李治攻占高句麗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朕的兒子?李治這小子當真是拿下了高句麗?”李世民卻是沒有想到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情居然在自己的這個兒子身上實現了,臉上滿是欣慰。
“回陛下,在高宗皇帝時期,蘇定方將軍也多次襲擾高句麗,最終在總章元年,也就是在安市城之戰後的二十四年後。”葉遲回道。
這一年是公元668年,與此次大規模攻擊高麗相隔了二十四年,高句麗付出了自己挑釁的代價,最終滅亡。
李世民聽到此處,臉上不禁浮現了笑容道:“不錯,安市城之戰後,對高句麗的幾場戰爭還是有一些效果的。在這之後的幾年,朕對這高句麗的打壓並未停止,貞觀二十一年,牛進達、李積、李海岸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句麗,連占數城,後牛進達、李海岸率軍深入高句麗境內攻下克石城,更是在積利城斬首敵軍兩千餘,最後高句麗王不得不派遣國內王子入大唐謝罪;貞觀二十二年,古神感與薛萬徹分別從渡海與鴨灬綠江經易山與泊灼城等地連斬高句麗精銳數萬人。”
李世民對於高句麗的襲擾自然是有著很大的作用的,更是為了唐高宗李治之後的舉措打下了基礎。
“陛下的文治武功當世無雙,曆朝曆代又是幾人能夠相比,隨著高句麗東征這些年間,其中貞觀十九年的薛延陀受降,安北都護府在漠北的建立、單於都護府在漠南的建立,讓大唐的國土維穩在南至羅伏州,也就是我們後世所說的越灬南河靜;北到玄闕州,後世的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即後世的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臨哥勿州,即今吉灬林通化,為大唐疆域的遼闊奠定了先天的條件。”
葉遲話落,大唐地圖的變化出現在了兩人的麵前。
李世民上前一步踏去,眼前的場景卻是一變。
這一步,千裏之遙。
“貞觀十八年,東北的高句麗的國王高建被泉蓋蘇文所殺,這泉蓋蘇文是個人物,他隨後聯合百濟切斷新羅入唐的道路,朕在力排眾議之下率領大軍應新羅求援出兵遼東討伐高句麗,猶入無人之境,斬殺高麗士兵數萬,降將無數,一路高歌猛進直達安市城。”
李世民看著眼前出現的安市城,心中依然驚奇不已,但是臉上卻是已經沒有了之前的那番震驚。
“在這次東征,唐軍打出了大唐的威風,這泉蓋蘇文被後世的棒子國稱之為軍神,更是猖狂的說道此人射瞎了陛下的一隻眼睛,打到了長安城,一連的潰敗,占領了大唐的無數土地。陛下,以淵蓋蘇文的勇武與智謀,不知道這風聞的傳說能占上幾成呢?”葉遲倒是毫無避諱的問道。
同樣,這也是無數華夏人心目中想要知道的一個結果,畢竟大唐曆史的遺缺,已經難證清白,而棒子國卻有著自己傳承的記載與傳聞,這真真假假之間,是一個民族的榮譽。
“淵蓋蘇文?一個莽夫罷了,在與大唐交戰的那些年,他們得到了什麽?除了為自己的國家帶來了災禍,甚至是滅頂之災,成為了他們的英雄,這也不為過,朕理解,隻是就憑他射瞎朕的眼睛,這也是他能夠做到的?”李世民很是不屑,卻也對此人有著一定的評價道:“不過話說回來,他的手腕都是果斷狠辣,隻可惜腳步邁的太大。”
葉遲也很是同意的道:“步子邁大了,雖然有了權,卻失了民心,終究還是一個失敗者,雖然安市城未能攻克,卻也讓淵蓋蘇文再也不敢對大唐動其他的心事。”
李世民一聲歎息道:“當初如果聽取那高麗降將取烏骨城倒是一個好的方案,可惜當時並未選擇這條路線,導致了因天氣以及補給的問題,不得不退軍。”
安市城東嶺。
李世民看著賬中主將:“自貞觀十八年,刑部尚書張亮任命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從萊州水路進軍,太子詹事兼左衛率李積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從柳城東進,十餘萬大軍,近千艘戰船,水陸並進,一路直取平壤城。貞觀十九年,太子暫代國事,朕與長孫無忌、岑文本、楊師道從定州而來。這一路上,經曆了岑卿的去世,也看到了李積與張亮攻破蓋牟城等城池,五月,朕率領大軍渡過遼河與李積合圍遼東城,借助風勢一舉打下這座難以攻破的城池。現在我們又麵臨一座精兵良將的安市城,打下這座城池,建安兵弱糧少便不足為率了。”
李積思考了一番,心中也是難以拿定主意,畢竟這事關李世民的安危:“陛下所說及時,如果我們越過這安市城去攻打建安城,恐怕會被高句麗切斷糧道,斷了我們的補給,這無疑會給大軍帶來極其不利的影響,所以安市城必打無疑。唐軍於是專攻安市城,卻久攻不下,陷入拉鋸戰之中。”
高句麗降將高延壽獻策:“陛下,我們不如放棄安市,先取烏骨城,其餘擋道小城必潰,平壤便會失去了屏障,這樣或許就能夠一舉攻下,現下隻有這樣一條道路能夠打破這一刻的僵局,安市城經營已久,長久戰,對於大唐軍隊而言,並不是一個好的決策。”
李積看著高延壽等人:“高將軍所言倒是一條計策,若是衛國公李靖在這裏應該會有更好的辦法,隻不過這個計劃過於凶險,陛下乃是大唐國本,牽扯之大,不是我們能夠承擔的啊!”
長孫無忌出列義正言辭的道:“陛下,此計萬萬不可啊!”
李世民經過幾番斟酌:“圍攻安市城,一舉破之!”
葉遲看著李世民的決定,在此刻開口講說道:“貞觀十四年,公元644年,陛下並未采取放棄安市直取平壤和烏骨城的計策,而選擇繼續攻打安市城,大唐軍隊久攻安市城不下,又適逢天氣逐漸變得寒冷起來,糧草的補給已經跟不上消耗,最終決定撤軍,曆經兩月的高句麗之戰以連克高句麗蓋牟十城並在安市城重創了高句麗的精銳,這一戰更是為您的兒子唐高宗李治攻占高句麗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朕的兒子?李治這小子當真是拿下了高句麗?”李世民卻是沒有想到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情居然在自己的這個兒子身上實現了,臉上滿是欣慰。
“回陛下,在高宗皇帝時期,蘇定方將軍也多次襲擾高句麗,最終在總章元年,也就是在安市城之戰後的二十四年後。”葉遲回道。
這一年是公元668年,與此次大規模攻擊高麗相隔了二十四年,高句麗付出了自己挑釁的代價,最終滅亡。
李世民聽到此處,臉上不禁浮現了笑容道:“不錯,安市城之戰後,對高句麗的幾場戰爭還是有一些效果的。在這之後的幾年,朕對這高句麗的打壓並未停止,貞觀二十一年,牛進達、李積、李海岸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句麗,連占數城,後牛進達、李海岸率軍深入高句麗境內攻下克石城,更是在積利城斬首敵軍兩千餘,最後高句麗王不得不派遣國內王子入大唐謝罪;貞觀二十二年,古神感與薛萬徹分別從渡海與鴨灬綠江經易山與泊灼城等地連斬高句麗精銳數萬人。”
李世民對於高句麗的襲擾自然是有著很大的作用的,更是為了唐高宗李治之後的舉措打下了基礎。
“陛下的文治武功當世無雙,曆朝曆代又是幾人能夠相比,隨著高句麗東征這些年間,其中貞觀十九年的薛延陀受降,安北都護府在漠北的建立、單於都護府在漠南的建立,讓大唐的國土維穩在南至羅伏州,也就是我們後世所說的越灬南河靜;北到玄闕州,後世的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即後世的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臨哥勿州,即今吉灬林通化,為大唐疆域的遼闊奠定了先天的條件。”
葉遲話落,大唐地圖的變化出現在了兩人的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