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冏為涼州刺史後,由於內閣派遣入涼州協助薑冏的官吏尚未抵達,薑冏也沒有動李合,看起來像是黑夜了李合的武都太守之位。
(史上有三個李合,分別稱為西漢李合、東漢李合和蜀漢李合。東漢靈帝時期任武都太守的李合,便是東漢李合。東漢李合與隴西李氏同姓不同族,本與隴西李氏無關,是本人硬是把他們拉到一起的,嘿嘿——編者注)
那玉門關守將張猛又是何人?
東漢末期,涼州有三大邊將,皇甫規、張奐和段熲,都是讓羌胡和北匈奴聞之膽寒的人物。
這三人的字中都帶“明”字,便被人合稱為“涼州三明”。
張猛便是“三明”之一張奐的三子。
張奐因軍功,向朝廷請求將家族由敦煌遷至弘農華陰,靈帝應允。
遷至華陰者,被稱為弘農張氏;
留在敦煌未遷者,則被稱為敦煌張氏。
敦煌張氏便以張奐三子為首,乃是張奐留在敦煌玉門關的一戍邊力量。
或者說,玉門關守軍,表麵上是朝廷的官兵,實則是敦煌張氏的私軍。
他們為什麽不擔心征西出玉門關後再返回呢?
嗬嗬,很簡單。
征西軍團都是騎兵,沒有攻城的能力。
若征西軍團想攻打玉門關,張猛隻須在玉門關內堅守,用不了多久,征西軍團必然會因糧草斷絕而自行潰散。
所以,隻要征西軍團出了玉門關,那便不再為慮。
這就是裴茂叫喚的“天賜良機”。
因為按行程算,此時的征西軍團已經逼近玉門關。
如果此時雍州、涼州起兵,哪怕征西軍團得到消息,也在玉門關之外了。
何況,玉門關是敦煌張氏的地盤,根本不可能放人出關去給征西軍團送信。
裴茂從椅子上站起,意氣風發地叫道:
“快速通知王屋山中的劉辟與龔都。著令龔都率領一萬兵馬由大陽渡口過大河,曉伏夜行,偷襲函穀關。
“著令劉辟率兩萬兵馬由茅津渡口過大河,同樣曉伏夜行,前往子母穀口擊敗護民軍,解救樊稠。
“樊稠出穀後,率五千兵馬由武關道前往武關,負責守禦武關。軍備糧草隨後送往武關。
“著令劉辟接手樊稠麾下的其餘兵馬,前往長安城下,圍攻長安。”
看到裴茂發完令,韋端提醒道:“雍凉兩州同氣連枝,是否需要同步行動?”
“當然。”裴茂揮了揮手。“準備紙墨筆硯,吾要親自給李合回信,並讓他掌控涼州後,速派五萬安漢軍入雍州,圍困陳倉。”
“巨光公,涼州人口稀少,如何派得出五萬兵馬?”蘇則不懂了。
“哈哈哈哈——”裴茂又是開懷大笑。
“涼州人口稀少,不還有西羌八族嗎?西羌八族加起來可是足有百萬人之多。何況西羌八族人人善騎,大半皆兵,讓他們出個十萬羌騎,不是什麽難事吧?”
裴茂所言,讓在座的所有人都極度震驚。
難道要勾連羌胡嗎?
蘇則年輕,心直口快,便提出了這個問題。
“此乃我漢家之事,聯結羌胡,恐怕於道義不符、於名聲不利吧?”
“哈哈,文師(蘇則字)賢侄之言差矣。”韋端開始搖頭晃腦,一看便知,他是知道安漢軍勾連羌胡之事的。
“吾言何錯?”
蘇則少時便以才氣、學問和品行聞名於三輔之地。
如今聽到韋端說他“此言差矣”,自然是不服氣。
“賢侄可知黃巾之亂時,南匈奴可是奉先帝之旨,出兵平亂的。難道吾也要說先帝旨意與道義不符?”
韋端沒敢說漢靈帝之舉與名聲不利。
漢靈帝有什麽名聲?荒淫無度、奢靡無限的名聲而已。
蘇則聞言眉頭緊皺。
他內心覺得,自家的事情,不能讓外族參與進來。
可漢靈帝確實下旨給南匈奴的大單於於夫羅,讓南匈奴出兵幫著朝廷平息黃巾之亂。
看到蘇則無言以對,裴茂安慰著這個年輕人。
“賢侄,是否本族之人重要嗎?現在涼州、並州各郡,居住了多少羌胡,不也都是我大漢子民嗎?
”我雍凉兩州要守大散關、玉門關、函穀關和武關,還要剿滅護民軍之西南軍團,以及熊耳山中發現的那數千娃娃兵,亦有長安、陳倉兩座堅城需要攻克。
“如果不借重西羌八族,匡漢軍和安漢軍加起來,恐怕都不夠吧?”
蘇則再次被問住了。
是呀,雍州六萬兵馬,當前還因為樊稠攻打隘口,損失了近萬兵馬。
涼州最多能湊出三萬兵馬。
如果不調動玉門關守軍,恐怕連三萬兵馬都湊不齊。
畢竟整個涼州漢人也不到五十萬。如果不借助羌胡,兵力還真是不夠。
“可西羌願意出兵嗎?”蘇則語氣顯得有些弱。
“賢侄放心,有馬超在,別說向西羌借十萬兵馬,就是借二十萬兵馬都不成問題。”
“馬超?馬騰之子馬超馬孟起?”蘇則又聽不懂了。
他知道馬騰,也知道馬超。
可馬超當前還隻有十五歲,馬騰又不在涼州,馬超何德何能,可以得到西羌的幫助?
“賢侄不知,馬超的爺爺娶了羌族女子為妻,馬騰、馬超皆有羌胡血統。”韋端耐心地給蘇則解釋。
“可馬騰及其兩子馬休、馬鐵,此時不是被困於京城嗎?”
“馬超是雖是馬騰長子,可他是庶出,曆為馬騰所輕。故馬超不會管馬騰及他兩個弟弟的死活的。”
蘇則默然。
可他此時的內心,卻是波瀾起伏,竟然讓他有了一些眩暈感。
他確實是支持匡漢軍、安漢軍“清君側、扶漢室”的。
可看看匡漢軍和安漢軍中都籠絡了一些什麽人?
樊稠被困子母穀,救還是救,裴茂竟然猶豫了。
這本是漢家的家事,結果卻開始勾連羌胡。
那馬超年方十五,竟然就不顧其父弟之生死了。
儒家學說中的綱常呢?
儒家學說中的孝悌呢?
如果這些人能成事,豈不是再次出來禮崩樂壞?
當年孔聖周遊列國,不就是為了遊說各國,阻止禮崩樂壞?
武帝“獨尊儒術”,不就是為了讓天下有道德約束?
這些人為達目的,便如此沒有底線嗎?
(史上有三個李合,分別稱為西漢李合、東漢李合和蜀漢李合。東漢靈帝時期任武都太守的李合,便是東漢李合。東漢李合與隴西李氏同姓不同族,本與隴西李氏無關,是本人硬是把他們拉到一起的,嘿嘿——編者注)
那玉門關守將張猛又是何人?
東漢末期,涼州有三大邊將,皇甫規、張奐和段熲,都是讓羌胡和北匈奴聞之膽寒的人物。
這三人的字中都帶“明”字,便被人合稱為“涼州三明”。
張猛便是“三明”之一張奐的三子。
張奐因軍功,向朝廷請求將家族由敦煌遷至弘農華陰,靈帝應允。
遷至華陰者,被稱為弘農張氏;
留在敦煌未遷者,則被稱為敦煌張氏。
敦煌張氏便以張奐三子為首,乃是張奐留在敦煌玉門關的一戍邊力量。
或者說,玉門關守軍,表麵上是朝廷的官兵,實則是敦煌張氏的私軍。
他們為什麽不擔心征西出玉門關後再返回呢?
嗬嗬,很簡單。
征西軍團都是騎兵,沒有攻城的能力。
若征西軍團想攻打玉門關,張猛隻須在玉門關內堅守,用不了多久,征西軍團必然會因糧草斷絕而自行潰散。
所以,隻要征西軍團出了玉門關,那便不再為慮。
這就是裴茂叫喚的“天賜良機”。
因為按行程算,此時的征西軍團已經逼近玉門關。
如果此時雍州、涼州起兵,哪怕征西軍團得到消息,也在玉門關之外了。
何況,玉門關是敦煌張氏的地盤,根本不可能放人出關去給征西軍團送信。
裴茂從椅子上站起,意氣風發地叫道:
“快速通知王屋山中的劉辟與龔都。著令龔都率領一萬兵馬由大陽渡口過大河,曉伏夜行,偷襲函穀關。
“著令劉辟率兩萬兵馬由茅津渡口過大河,同樣曉伏夜行,前往子母穀口擊敗護民軍,解救樊稠。
“樊稠出穀後,率五千兵馬由武關道前往武關,負責守禦武關。軍備糧草隨後送往武關。
“著令劉辟接手樊稠麾下的其餘兵馬,前往長安城下,圍攻長安。”
看到裴茂發完令,韋端提醒道:“雍凉兩州同氣連枝,是否需要同步行動?”
“當然。”裴茂揮了揮手。“準備紙墨筆硯,吾要親自給李合回信,並讓他掌控涼州後,速派五萬安漢軍入雍州,圍困陳倉。”
“巨光公,涼州人口稀少,如何派得出五萬兵馬?”蘇則不懂了。
“哈哈哈哈——”裴茂又是開懷大笑。
“涼州人口稀少,不還有西羌八族嗎?西羌八族加起來可是足有百萬人之多。何況西羌八族人人善騎,大半皆兵,讓他們出個十萬羌騎,不是什麽難事吧?”
裴茂所言,讓在座的所有人都極度震驚。
難道要勾連羌胡嗎?
蘇則年輕,心直口快,便提出了這個問題。
“此乃我漢家之事,聯結羌胡,恐怕於道義不符、於名聲不利吧?”
“哈哈,文師(蘇則字)賢侄之言差矣。”韋端開始搖頭晃腦,一看便知,他是知道安漢軍勾連羌胡之事的。
“吾言何錯?”
蘇則少時便以才氣、學問和品行聞名於三輔之地。
如今聽到韋端說他“此言差矣”,自然是不服氣。
“賢侄可知黃巾之亂時,南匈奴可是奉先帝之旨,出兵平亂的。難道吾也要說先帝旨意與道義不符?”
韋端沒敢說漢靈帝之舉與名聲不利。
漢靈帝有什麽名聲?荒淫無度、奢靡無限的名聲而已。
蘇則聞言眉頭緊皺。
他內心覺得,自家的事情,不能讓外族參與進來。
可漢靈帝確實下旨給南匈奴的大單於於夫羅,讓南匈奴出兵幫著朝廷平息黃巾之亂。
看到蘇則無言以對,裴茂安慰著這個年輕人。
“賢侄,是否本族之人重要嗎?現在涼州、並州各郡,居住了多少羌胡,不也都是我大漢子民嗎?
”我雍凉兩州要守大散關、玉門關、函穀關和武關,還要剿滅護民軍之西南軍團,以及熊耳山中發現的那數千娃娃兵,亦有長安、陳倉兩座堅城需要攻克。
“如果不借重西羌八族,匡漢軍和安漢軍加起來,恐怕都不夠吧?”
蘇則再次被問住了。
是呀,雍州六萬兵馬,當前還因為樊稠攻打隘口,損失了近萬兵馬。
涼州最多能湊出三萬兵馬。
如果不調動玉門關守軍,恐怕連三萬兵馬都湊不齊。
畢竟整個涼州漢人也不到五十萬。如果不借助羌胡,兵力還真是不夠。
“可西羌願意出兵嗎?”蘇則語氣顯得有些弱。
“賢侄放心,有馬超在,別說向西羌借十萬兵馬,就是借二十萬兵馬都不成問題。”
“馬超?馬騰之子馬超馬孟起?”蘇則又聽不懂了。
他知道馬騰,也知道馬超。
可馬超當前還隻有十五歲,馬騰又不在涼州,馬超何德何能,可以得到西羌的幫助?
“賢侄不知,馬超的爺爺娶了羌族女子為妻,馬騰、馬超皆有羌胡血統。”韋端耐心地給蘇則解釋。
“可馬騰及其兩子馬休、馬鐵,此時不是被困於京城嗎?”
“馬超是雖是馬騰長子,可他是庶出,曆為馬騰所輕。故馬超不會管馬騰及他兩個弟弟的死活的。”
蘇則默然。
可他此時的內心,卻是波瀾起伏,竟然讓他有了一些眩暈感。
他確實是支持匡漢軍、安漢軍“清君側、扶漢室”的。
可看看匡漢軍和安漢軍中都籠絡了一些什麽人?
樊稠被困子母穀,救還是救,裴茂竟然猶豫了。
這本是漢家的家事,結果卻開始勾連羌胡。
那馬超年方十五,竟然就不顧其父弟之生死了。
儒家學說中的綱常呢?
儒家學說中的孝悌呢?
如果這些人能成事,豈不是再次出來禮崩樂壞?
當年孔聖周遊列國,不就是為了遊說各國,阻止禮崩樂壞?
武帝“獨尊儒術”,不就是為了讓天下有道德約束?
這些人為達目的,便如此沒有底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