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後隻有一刻鍾多一點的時間,這護民軍能跑到哪兒去?
左右兩個校尉不約而同地下達指令,向大山深處搜索。
然而,八千叛軍折騰了足足一個多時辰,眼看已近黃昏,才垂頭喪氣地從山裏撤了出來。
他們根本就沒有發現護民軍的任何蹤跡,一千護民軍不見了。
校尉一邊派人回報樊稠,一邊心裏暗自發狠:“明日,派更多的人來搜山,看你們能跑到哪裏去?!”
段榮他們去哪兒了?
其實,在叛軍開始上山搜索時,段榮他們距離叛軍並不是很遠。
他們就在叛軍眼皮底下的另一座山的半山腰上,距離也就不到三裏,隻是搜索的叛軍看不見而已。
紫金衛入山曆練,身上穿的可是迷彩服,迷彩服裏麵,才是給紫金衛特製的軟甲。
紫金衛的軟甲都是輕合金打製,防禦效果比綢甲還要好,其重量卻不足普通盔甲的四分之一,非常適合紫金衛、龍鱗衛這些十七八歲的娃娃兵。
在軟甲外麵套上迷彩服,既利於山路隱蔽,防護性又好,乃是山路曆練時的標準裝備。
隻要敵軍不是一直輟在後麵百丈範圍內,身著迷彩服的紫金衛,很容易消失在對方的視線中。
而等追兵爬上半山腰,繞到山背麵時,紫金衛已經脫離了追兵的散兵線範圍。他們利用地形地勢,快速地朝著隘口方向而去。
而叛軍則則朝著大山深處搜索,南轅北轍,怎麽可能搜到紫金衛?
這是從穀口撤退前,段榮就安排好的撤退戰術,也是在訓練營中演練山中撤退的常規套路。
段榮還很謙虛地征求了特戰小隊長的意見。
特戰小隊長隻是提醒他,靠近山穀的山上,都沒有樹木和灌木,所以,要充分利用山坡上的花草,而且要盡可能地隱蔽身形。
為了防止意外,十二個特戰隊員,在山穀兩邊各分配了六個。
段榮負責左邊,一支隊長負責右邊,全速向隘口的方向而去。
可他們幹嘛非要去隘口處?
大山中,充分利用山勢地形和自身弓弩射程的優勢,打一場山地遊擊戰,豈不是能殺傷更多的叛軍?
原因很簡單,隘口處隻有紫金衛二支隊堅守,段榮不放心,隻能忍痛放棄這大好的山地遊擊戰實戰曆練時機。
段榮的想法是,在隘口處先打一場伏擊戰,然後視敵人情況,再考慮接下來的戰術戰法。
隘口處不是阻擊戰嗎?怎麽變成了伏擊戰?
對於紫金衛二支隊來說是阻擊戰,對紫金衛一支隊來說,那便是伏擊戰。
越是靠近隘口,穀地越狹窄。
隘口前五百丈的範圍內,全部在兩側山上的弓弩射程之內。
一支隊從隘口兩側翻山越嶺,趕到隘口後,隘口前的叛軍,必然被二支隊阻擋在隘口前。
而樊稠也必然會派更多的叛軍前來攻打隘口。
那是,在隘口前兩側的山地上,一支隊再突然冒出,便可大量殺傷擁堵於隘口前的叛軍。
這不是伏擊戰又是什麽?
而如果叛軍派兵上山,山地遊擊戰不也就來了?
總之,第一要務便是守住隘口。
隻要叛軍出不了隘口,就是籠中之鳥、甕中之鱉。
等叛軍不敢再覬覦隘口之後,他們便可以分兵重新進入山穀,以穀中的平原遊擊戰、山穀兩側的山地遊擊戰,不斷打擊叛軍。
段榮相信,在紫金衛這樣的戰術打法下,用不了半個月,叛軍的心態就會崩潰。
如果能促使叛軍投降,那他段榮可就立下大功了。
在段榮冷靜之後,他的腦子也變得越來越好使。
訓練營中的點點滴滴,也都浮現在他的腦海中。
這時,段榮才有了臨陣指揮的切實感受。
原來臨陣指揮,要隨時根據對手的情況,不斷變化己方的戰術戰法。
當然,段榮也能想到,當叛軍啃不動這個隘口後,肯定會從另外兩條分支穀道逃走。
按申金的命令,今天傍晚前,另外兩支兵馬便會抵達指定位置,而此時已近黃昏。
也就是說,明天天亮前,叛軍便不會走另外兩條分支穀道出山。
或者說,如果樊稠的反應再遲鈍一些,他甚至可能派兵來攻打隘口。
真要是如此的話,僅僅是隘口的攻防戰,至少又可以拖住叛軍一天的時間。
如此,另外兩處就有了一天兩夜布置防禦的時間,應該是非常從容了。
那個副將率領兩千兵馬,一路急行,眼看距離隘口隻有不到二裏的距離時,便看到數百殘兵敗將,正驚惶失措地朝著他奔跑了過來。
副將勒住馬韁,大聲喝問發生了什麽。
事情發生在一刻鍾前。
那個校尉率領一千五百兵馬,抵達了隘口三百丈距離後,便停下了腳步。
校尉左看右看,都沒發現隘口有任何異常。
隘口兩邊的山並不高,與其他地方一樣,都是光禿禿的,除了還算茂盛的野草和山花之外,沒有任何動靜。
他派出斥候,抵近到隘口,連隻鳥兒都沒發現,更不用說伏兵了。
於是,校尉下令,馬上搶占隘口兩邊的山頂。
此時校尉內心中還在嘀咕:
那一千護民軍,肯定是入山曆練的。他們發現穀中藏軍,隻是一個偶然。
這也解釋了為什麽都是娃娃兵。
校尉高興了起來。
因為隻要他搶占了隘口,便是大功一件。
那一千護民軍一個都出不去,穀中有藏軍的消息,自然也不會泄露。
等護民軍發現丟失了一千娃娃兵,再派人來找時,他們已經完成了山中訓練,而且已經起兵了。
何況,還有雍州的世家大族會幫著掩蓋消息,拖住護民軍入山尋找的腳步……
他正在做著美夢,突如其來的鬼哭狼嚎,把他從夢中驚醒了過來。
他猛然抬頭望去,發現隘口處突然出現二百護民軍(著裝與之前見過的一樣,好認),手中長弓正射出連綿的箭矢。
一個眨眼間,已經逼近隘口的匡漢軍,已經有數百人中箭倒地。
而且還有如雨般的箭矢,不斷射中正在掉頭逃跑的潰兵。
左右兩個校尉不約而同地下達指令,向大山深處搜索。
然而,八千叛軍折騰了足足一個多時辰,眼看已近黃昏,才垂頭喪氣地從山裏撤了出來。
他們根本就沒有發現護民軍的任何蹤跡,一千護民軍不見了。
校尉一邊派人回報樊稠,一邊心裏暗自發狠:“明日,派更多的人來搜山,看你們能跑到哪裏去?!”
段榮他們去哪兒了?
其實,在叛軍開始上山搜索時,段榮他們距離叛軍並不是很遠。
他們就在叛軍眼皮底下的另一座山的半山腰上,距離也就不到三裏,隻是搜索的叛軍看不見而已。
紫金衛入山曆練,身上穿的可是迷彩服,迷彩服裏麵,才是給紫金衛特製的軟甲。
紫金衛的軟甲都是輕合金打製,防禦效果比綢甲還要好,其重量卻不足普通盔甲的四分之一,非常適合紫金衛、龍鱗衛這些十七八歲的娃娃兵。
在軟甲外麵套上迷彩服,既利於山路隱蔽,防護性又好,乃是山路曆練時的標準裝備。
隻要敵軍不是一直輟在後麵百丈範圍內,身著迷彩服的紫金衛,很容易消失在對方的視線中。
而等追兵爬上半山腰,繞到山背麵時,紫金衛已經脫離了追兵的散兵線範圍。他們利用地形地勢,快速地朝著隘口方向而去。
而叛軍則則朝著大山深處搜索,南轅北轍,怎麽可能搜到紫金衛?
這是從穀口撤退前,段榮就安排好的撤退戰術,也是在訓練營中演練山中撤退的常規套路。
段榮還很謙虛地征求了特戰小隊長的意見。
特戰小隊長隻是提醒他,靠近山穀的山上,都沒有樹木和灌木,所以,要充分利用山坡上的花草,而且要盡可能地隱蔽身形。
為了防止意外,十二個特戰隊員,在山穀兩邊各分配了六個。
段榮負責左邊,一支隊長負責右邊,全速向隘口的方向而去。
可他們幹嘛非要去隘口處?
大山中,充分利用山勢地形和自身弓弩射程的優勢,打一場山地遊擊戰,豈不是能殺傷更多的叛軍?
原因很簡單,隘口處隻有紫金衛二支隊堅守,段榮不放心,隻能忍痛放棄這大好的山地遊擊戰實戰曆練時機。
段榮的想法是,在隘口處先打一場伏擊戰,然後視敵人情況,再考慮接下來的戰術戰法。
隘口處不是阻擊戰嗎?怎麽變成了伏擊戰?
對於紫金衛二支隊來說是阻擊戰,對紫金衛一支隊來說,那便是伏擊戰。
越是靠近隘口,穀地越狹窄。
隘口前五百丈的範圍內,全部在兩側山上的弓弩射程之內。
一支隊從隘口兩側翻山越嶺,趕到隘口後,隘口前的叛軍,必然被二支隊阻擋在隘口前。
而樊稠也必然會派更多的叛軍前來攻打隘口。
那是,在隘口前兩側的山地上,一支隊再突然冒出,便可大量殺傷擁堵於隘口前的叛軍。
這不是伏擊戰又是什麽?
而如果叛軍派兵上山,山地遊擊戰不也就來了?
總之,第一要務便是守住隘口。
隻要叛軍出不了隘口,就是籠中之鳥、甕中之鱉。
等叛軍不敢再覬覦隘口之後,他們便可以分兵重新進入山穀,以穀中的平原遊擊戰、山穀兩側的山地遊擊戰,不斷打擊叛軍。
段榮相信,在紫金衛這樣的戰術打法下,用不了半個月,叛軍的心態就會崩潰。
如果能促使叛軍投降,那他段榮可就立下大功了。
在段榮冷靜之後,他的腦子也變得越來越好使。
訓練營中的點點滴滴,也都浮現在他的腦海中。
這時,段榮才有了臨陣指揮的切實感受。
原來臨陣指揮,要隨時根據對手的情況,不斷變化己方的戰術戰法。
當然,段榮也能想到,當叛軍啃不動這個隘口後,肯定會從另外兩條分支穀道逃走。
按申金的命令,今天傍晚前,另外兩支兵馬便會抵達指定位置,而此時已近黃昏。
也就是說,明天天亮前,叛軍便不會走另外兩條分支穀道出山。
或者說,如果樊稠的反應再遲鈍一些,他甚至可能派兵來攻打隘口。
真要是如此的話,僅僅是隘口的攻防戰,至少又可以拖住叛軍一天的時間。
如此,另外兩處就有了一天兩夜布置防禦的時間,應該是非常從容了。
那個副將率領兩千兵馬,一路急行,眼看距離隘口隻有不到二裏的距離時,便看到數百殘兵敗將,正驚惶失措地朝著他奔跑了過來。
副將勒住馬韁,大聲喝問發生了什麽。
事情發生在一刻鍾前。
那個校尉率領一千五百兵馬,抵達了隘口三百丈距離後,便停下了腳步。
校尉左看右看,都沒發現隘口有任何異常。
隘口兩邊的山並不高,與其他地方一樣,都是光禿禿的,除了還算茂盛的野草和山花之外,沒有任何動靜。
他派出斥候,抵近到隘口,連隻鳥兒都沒發現,更不用說伏兵了。
於是,校尉下令,馬上搶占隘口兩邊的山頂。
此時校尉內心中還在嘀咕:
那一千護民軍,肯定是入山曆練的。他們發現穀中藏軍,隻是一個偶然。
這也解釋了為什麽都是娃娃兵。
校尉高興了起來。
因為隻要他搶占了隘口,便是大功一件。
那一千護民軍一個都出不去,穀中有藏軍的消息,自然也不會泄露。
等護民軍發現丟失了一千娃娃兵,再派人來找時,他們已經完成了山中訓練,而且已經起兵了。
何況,還有雍州的世家大族會幫著掩蓋消息,拖住護民軍入山尋找的腳步……
他正在做著美夢,突如其來的鬼哭狼嚎,把他從夢中驚醒了過來。
他猛然抬頭望去,發現隘口處突然出現二百護民軍(著裝與之前見過的一樣,好認),手中長弓正射出連綿的箭矢。
一個眨眼間,已經逼近隘口的匡漢軍,已經有數百人中箭倒地。
而且還有如雨般的箭矢,不斷射中正在掉頭逃跑的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