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前想後,又與曹仁、夏侯惇反複商議,最後決定潛伏在摩陀山中,偽裝成山匪,引誘護民軍前來剿匪,然後利用山地的地形地勢,看能否殲滅護民軍一部分,給護民軍一個下馬威。


    最重要的是,潛伏於摩陀嶺中,背靠大江,他們根本不擔心護民軍斷他們返回江東的退路。


    有退路,就不會被全殲。


    這些兵馬對曹操穩固揚州以及日後要征伐荊州,可是極為重要的。


    於是,曹仁率領四千兵馬偽稱退回江東,實則在摩陀山內潛伏了下來。


    而程昱帶來的兩千兵馬根本就沒過來,而是在剛剛過江時,便隱藏在江邊和摩陀嶺中了。


    由此可見,程昱確實擔得起“揚州第一名士”的名頭。


    他過江後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控製了摩陀嶺下的大江渡口,並以一千兵馬於摩陀嶺上掩護渡口,保證了曹仁和夏侯惇的退路。


    五千兵馬入摩陀嶺後,為了造成摩陀山中有山匪的假象,還派出了不超過兩百人的小股兵馬,不著軍服,摩陀嶺周圍的平原劫掠。


    一方麵劫掠的糧草,可以保證在摩陀嶺可以多堅持一段時間,另一方麵,造成摩陀嶺中山民並不多的印象。


    而留在山中的軍士,每日隻做一件事:堵住山中的小河溪水,從而形成一個大大的堰塞湖。


    堰塞湖有很多個泄洪口,分別通向不同的山穀。


    一旦護民軍進山,這些山穀就是埋葬護民軍的地點。


    程昱、曹仁、夏侯惇並沒有等多久,護民軍果然進山來剿匪了。


    程昱為高順準備了五重打擊。


    第一重:山洪;


    第二重:滾石;


    第三重:箭雨;


    第四重:從山上殺下來的刀槍兵;


    第五重:穀口的伏兵。


    也就是說,一旦高順率軍進入了可以傾泄山洪的山穀,馬上就會有兩千兵馬封鎖穀口。


    程昱打的主意就是全殲。


    在程昱看來,唯有一次把護民軍打疼、打慘,方能讓護民軍不敢輕舉妄動,也能夠給江東曹操爭取足夠的時間來穩固揚州。


    隻有揚州穩定下來,曹操才能在揚州招兵買馬、擴充軍備。


    可高順派到山頂的斥候,為什麽沒有發現山上的伏兵?


    程昱自然知道,一般進山,主要是走山穀,因為走山脊過於費力。


    走山脊,就要不斷地上山、下山,要走入深山,等於是不斷地翻山越嶺。這樣走不僅要消耗將士大量的體力,而且還會因為道路險峻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所以,一旦進入山區,都是往山脊派出斥候以防止山頂有伏兵,而大隊人馬都是走山穀。


    程昱既然知道這一點,自然不會在山脊上布置伏兵。


    他的伏兵是布置在半山腰的。


    在野草樹林的掩護下,山脊上的斥候,根本發現不了半山腰的伏兵。


    等聽到山洪的咆哮時,他們才會從半山腰衝上山頂,同時調派百十個弓箭手射殺山頂上的斥候,其他人每人都要抱一塊石頭。


    衝到山脊上之後,就直接把石頭拋下去,然後再撿山頂上的石頭往下拋。


    雙重打擊下,哪怕山穀中有上萬的軍隊,也會死傷大半。


    山頂上的石頭拋完了,山上的弓箭手就會集體往下衝,衝到半山腰,就是箭雨潑灑而下的第三重打擊。


    如此至少還能再殺傷半數左右的殘兵。


    而在弓箭手向山穀潑灑箭雨時,刀槍兵也差不多衝到山穀中,便可展開第四重打擊。


    如果山穀中的護民軍想從山穀口衝出,他們就會遇到山穀口伏兵的第五重打擊。


    山穀口的伏兵要等到山洪水衝過去之後,才會進入山穀。


    五重打擊之下,程昱不相信還能有活著的人。


    如果有,那也是跪地乞降者。


    至於傷兵,補上一刀便是。


    留著傷兵,隻能是累贅,還得浪費軍中本就不多的藥草。


    然而,山脊上三人突然看到山穀中不可思議的場景。


    山上的伏兵開始往下衝,弓箭手居前,裏麵摻雜著刀盾兵。


    刀盾兵就是以手盾來為弓箭手擋箭的。


    誰都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難。


    這山不是很高,可也有一百多丈,合後世的三百米左右。


    為了不讓自己翻滾下去,下山的兩千伏兵小心翼翼,速度並不快。


    現在山腳下還能站著的,也就是一千人的樣子。


    山穀中山洪已經大幅減弱,最多不到半刻鍾,山洪就會變成小溪流。


    按理說,伏兵開始向下衝的時候,就是穀中殘兵向山穀外奔逃的時刻。


    可程昱、曹仁、夏侯惇三人卻清清楚楚地看到,穀中殘兵並沒有逃走。


    有些人本來是想逃的,可隻是奔跑幾步,也不知為了什麽,他們不僅停了下來,而且回身加入到隊伍中。


    很快,山穀中殘兵的慌亂不見了,而且是逐漸被組織了起來。


    有的人拾起丟在地上的長弓手盾,快速組成麵向山頂的戰陣,有的人開始把傷兵集中到一起,有的人已經開始救治傷兵……


    一般來說,傷亡達到三成,這支軍隊就應該崩潰了。


    可山穀中的殘兵已經傷亡了八成,他們不僅沒有崩潰、沒有向穀外逃竄,反而越來越有秩序。


    是高順在組織嗎?還是軍長陳顯在組織?


    都不是。


    出麵穩定軍心,並把殘兵組織起來的,就是那個渾身是血的團參謀長小寧子。


    小寧子,姓朱名寧字本義。


    陳顯和高順都在昏迷中,副軍團長高覽和軍團副參謀長王勉又都不在此,軍參謀長邢虎奉高順的命令,留在了全椒縣,而二師師長在山洪下來時,沒來得及上山,直接被山洪卷走了……


    現在全軍隻剩下兩個團長和一個副團長在不斷吆喝著,而真正發號施令的,卻是朱寧。


    他們不能馬上逃出山穀。


    小寧子說了,山穀口必有埋伏。等山洪過去後,山穀外的伏兵就會衝入山穀。


    他們必須在這裏擋住山上的衝殺,然後才能組織兵力,一邊斷後,一邊衝破山穀口的無封堵。


    咦?


    高順怎麽昏迷了?


    雖然他也被飛石砸中,可他隻是受傷,而且還不是很重,並沒有到昏迷的程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塑強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深山老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深山老僧並收藏三塑強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