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少年楊修(2)
“還有之三嗎?”崔烈問道。
“有啊。之三就是‘思想停滯’。各士族都有家學,並在入朝為官後,以家學來治國。
“然而,由於武皇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我大漢的思想被儒學禁錮住了。思想停滯不前,治國之學也會停滯不前。
“所以我很讚同成公子說的,要‘解放思想’。
“想想看,在先秦之時,讀書人中有道家、墨家、法家、儒家、縱橫家、兵家、農家、水家……
“在秦國時,能有水家李冰治理蜀地,建造的都江堰,直接讓蜀地變成天府之國、秦之糧倉,也為秦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秦統一六國前,又是水家鄭國,建造了鄭國渠。八百裏秦川,一舉成為富饒之地。
“可看我大漢立國四百年,除武帝時期的龍首渠外,還有什麽拿得出手的工程嗎?
“至今,我們還在使用著鄭國渠、靈渠、秦馳道、都江堰,我們的冶煉、農耕等諸多方麵,也與秦時相差無幾。
“為何如此?皆因‘獨尊儒術’。餘者各家,皆為下品,甚至斷絕。
“一家之言,而且還是排他性的一家之言,對這個社會的進步,絕對沒有好處。
“而士族對知識的壟斷,更是助長了一家之風。
“當成公子發明了各種學習用具,也大幅度降低了紙張的成本,讓人人讀得起書,我們還需要一家之言嗎?
“用成公子的話來說,我們需要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而找到更好的治國之道,讓大漢變得更加富強。”
楊修已經不是在回答荀彧的問題了,而是在發表一篇激情的演講。
可他的演講,卻讓除荀彧之外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在說到皇室、皇權時,還有人想斥責楊修大逆不道。
可看到站在楊修旁邊的荀彧,他們又把話給咽了回去。
可聽楊修演講完畢之後,除了對這些想法感到新奇之外,哪怕他們內心排斥,可還是覺得有些道理。
畢竟他們受儒學的浸染日久,而且,大漢在“獨尊儒術”之後,已經找不到多少其他各家的學說典籍了,對於楊修如此抨擊“儒學”,不排斥才怪。
隻有楊彪悶頭喝茶,不發一言。
不知道過了多久,丁宮才開口問道:“那就不需要‘尊卑綱常’了?”
楊修絲毫不懼,張口便來。
“當然需要。儒學也有其優點。不能因為儒學有其不足,就否定了儒學的優點。
“儒學自孔聖起,已經經過了不斷升華,其中有孟子、荀子這些前聖對儒學的改進,也有我大漢諸多先賢的思想。”
楊修衝著下人要水喝。
雖然剛剛進門,就灌了一大杯水,可如此長篇大論,還是說得口幹舌燥。
又是一杯水下肚後,楊修才接著說道:
“成公子說了,我們要集諸子百家之長,形成我大漢獨特的治國之學,進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完善此學,形成我大漢矗立天下的治國之道。
“隨著成公子在大漢普及教育,能人異士必然層出不窮。
“那將是個人人如龍的時代。
“不僅是糧食產量會不斷增加,各種新奇物品也會不斷推出。
“伴隨而來的,必然是全新的治國理念、治國思想。
“我大漢能夠矗立天下的治國之道指日可待。
“而我楊修楊德祖,立誌要參與到定立大漢‘治國之道’中。
“我並不打算直接入朝為吏,而是在大學堂學習後,先向丞相大人討個鄉長做上兩年,然後再進入工、商等領域深研一番,再參與科考,正式入官。
“製定大漢‘治國之道’,必有我楊德祖濃墨重彩的一筆。”
說完,還對著楊彪恭敬一禮。“望伯父大人支持孩兒。”
楊彪算是聽明白了,這個逆子張口“成公子所說”,閉口“成公子所言”,完全被成公子給蠱惑了。
可他現在支持也好,不支持也好,他弘農楊氏都沒辦法向“討蔡同盟”交待。
同樣,其他三公九卿聽了楊修的演講,盡管內心中還有排斥,可細細想來,卻覺得成公子的“治國方略”,比如說新農體係,比如說農工商並立,比如說“君主立憲製”和“科舉製”,比如說普及教育……似乎沒有一項是專門針對士族的。
而且他們也知道,青州的士族,過得比過去還要好。
崔烈突然看向荀彧,問道:“丞相,日後我士族子弟能參與科考?”
“為什麽不能?任何人,隻要沒有犯奸作科,沒有劣跡,都可以參與科考。”
說道此處,荀彧突然明白崔烈為何有如此一問了。
他馬上笑著繼續道:
“其實,這次讓三公九卿陪伴陛下出巡,其根本目的還是讓各位重新看一下大漢江山,路上還隨時可與成公子探討治國方略,從而能夠讓諸公支持成公子對大漢的改革。
“等抵達青州之時,你們可以隨意與士族關起門來交流,讓他們來評述成公子全新的‘治國方略’,亦可得知,當今士紳豪強能否在全新大漢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且,成公子還說了,他會親自下廚,請諸公在一品天下大快朵頤。”
你們不就是希望士族仍然可以參與治國嗎?
“是要去看看新農體係下的全新大漢,是個什麽場景。”平時寡言少語馬日磾輕聲說道。
馬日磾的話,一下子就讓三公九卿明白,這些朝堂重臣,恐怕被成公子“治國方略”打動者,已不在少數了。
準確地說,這些朝堂重臣的攻守同盟,已經開始鬆動了。
在漢時,人們是以“五常”為做人標準的。
其中仁、義、禮、信四者,最為儒家看重。
如果馬日磾背盟,對他的聲譽可是有著極大的影響。
不過,也正是東漢末年到三國期間這段亂世,徹底破壞了“五常”中的“信”之一字。
在正史的三國時期,有三件事情,被視為破壞大漢民族的道德底線的標誌事件。
這三件事情發生後,中華民族塑造了兩千年的道德體係,便出現了係統性坍塌。
“還有之三嗎?”崔烈問道。
“有啊。之三就是‘思想停滯’。各士族都有家學,並在入朝為官後,以家學來治國。
“然而,由於武皇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我大漢的思想被儒學禁錮住了。思想停滯不前,治國之學也會停滯不前。
“所以我很讚同成公子說的,要‘解放思想’。
“想想看,在先秦之時,讀書人中有道家、墨家、法家、儒家、縱橫家、兵家、農家、水家……
“在秦國時,能有水家李冰治理蜀地,建造的都江堰,直接讓蜀地變成天府之國、秦之糧倉,也為秦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秦統一六國前,又是水家鄭國,建造了鄭國渠。八百裏秦川,一舉成為富饒之地。
“可看我大漢立國四百年,除武帝時期的龍首渠外,還有什麽拿得出手的工程嗎?
“至今,我們還在使用著鄭國渠、靈渠、秦馳道、都江堰,我們的冶煉、農耕等諸多方麵,也與秦時相差無幾。
“為何如此?皆因‘獨尊儒術’。餘者各家,皆為下品,甚至斷絕。
“一家之言,而且還是排他性的一家之言,對這個社會的進步,絕對沒有好處。
“而士族對知識的壟斷,更是助長了一家之風。
“當成公子發明了各種學習用具,也大幅度降低了紙張的成本,讓人人讀得起書,我們還需要一家之言嗎?
“用成公子的話來說,我們需要的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而找到更好的治國之道,讓大漢變得更加富強。”
楊修已經不是在回答荀彧的問題了,而是在發表一篇激情的演講。
可他的演講,卻讓除荀彧之外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在說到皇室、皇權時,還有人想斥責楊修大逆不道。
可看到站在楊修旁邊的荀彧,他們又把話給咽了回去。
可聽楊修演講完畢之後,除了對這些想法感到新奇之外,哪怕他們內心排斥,可還是覺得有些道理。
畢竟他們受儒學的浸染日久,而且,大漢在“獨尊儒術”之後,已經找不到多少其他各家的學說典籍了,對於楊修如此抨擊“儒學”,不排斥才怪。
隻有楊彪悶頭喝茶,不發一言。
不知道過了多久,丁宮才開口問道:“那就不需要‘尊卑綱常’了?”
楊修絲毫不懼,張口便來。
“當然需要。儒學也有其優點。不能因為儒學有其不足,就否定了儒學的優點。
“儒學自孔聖起,已經經過了不斷升華,其中有孟子、荀子這些前聖對儒學的改進,也有我大漢諸多先賢的思想。”
楊修衝著下人要水喝。
雖然剛剛進門,就灌了一大杯水,可如此長篇大論,還是說得口幹舌燥。
又是一杯水下肚後,楊修才接著說道:
“成公子說了,我們要集諸子百家之長,形成我大漢獨特的治國之學,進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完善此學,形成我大漢矗立天下的治國之道。
“隨著成公子在大漢普及教育,能人異士必然層出不窮。
“那將是個人人如龍的時代。
“不僅是糧食產量會不斷增加,各種新奇物品也會不斷推出。
“伴隨而來的,必然是全新的治國理念、治國思想。
“我大漢能夠矗立天下的治國之道指日可待。
“而我楊修楊德祖,立誌要參與到定立大漢‘治國之道’中。
“我並不打算直接入朝為吏,而是在大學堂學習後,先向丞相大人討個鄉長做上兩年,然後再進入工、商等領域深研一番,再參與科考,正式入官。
“製定大漢‘治國之道’,必有我楊德祖濃墨重彩的一筆。”
說完,還對著楊彪恭敬一禮。“望伯父大人支持孩兒。”
楊彪算是聽明白了,這個逆子張口“成公子所說”,閉口“成公子所言”,完全被成公子給蠱惑了。
可他現在支持也好,不支持也好,他弘農楊氏都沒辦法向“討蔡同盟”交待。
同樣,其他三公九卿聽了楊修的演講,盡管內心中還有排斥,可細細想來,卻覺得成公子的“治國方略”,比如說新農體係,比如說農工商並立,比如說“君主立憲製”和“科舉製”,比如說普及教育……似乎沒有一項是專門針對士族的。
而且他們也知道,青州的士族,過得比過去還要好。
崔烈突然看向荀彧,問道:“丞相,日後我士族子弟能參與科考?”
“為什麽不能?任何人,隻要沒有犯奸作科,沒有劣跡,都可以參與科考。”
說道此處,荀彧突然明白崔烈為何有如此一問了。
他馬上笑著繼續道:
“其實,這次讓三公九卿陪伴陛下出巡,其根本目的還是讓各位重新看一下大漢江山,路上還隨時可與成公子探討治國方略,從而能夠讓諸公支持成公子對大漢的改革。
“等抵達青州之時,你們可以隨意與士族關起門來交流,讓他們來評述成公子全新的‘治國方略’,亦可得知,當今士紳豪強能否在全新大漢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且,成公子還說了,他會親自下廚,請諸公在一品天下大快朵頤。”
你們不就是希望士族仍然可以參與治國嗎?
“是要去看看新農體係下的全新大漢,是個什麽場景。”平時寡言少語馬日磾輕聲說道。
馬日磾的話,一下子就讓三公九卿明白,這些朝堂重臣,恐怕被成公子“治國方略”打動者,已不在少數了。
準確地說,這些朝堂重臣的攻守同盟,已經開始鬆動了。
在漢時,人們是以“五常”為做人標準的。
其中仁、義、禮、信四者,最為儒家看重。
如果馬日磾背盟,對他的聲譽可是有著極大的影響。
不過,也正是東漢末年到三國期間這段亂世,徹底破壞了“五常”中的“信”之一字。
在正史的三國時期,有三件事情,被視為破壞大漢民族的道德底線的標誌事件。
這三件事情發生後,中華民族塑造了兩千年的道德體係,便出現了係統性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