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君主立憲(1)
正當群臣想要開口怒斥時,荀彧又開口了。
“這是近一年前,成公子問我的問題。
“當時,我和諸公一樣,怒不可遏,直接痛斥了他一番。
“可接下來,成公子的下一個問題,直接讓我無言以對。”
群臣聽荀彧此言,都壓下了內心的怒火,想聽下麵又是什麽問題。
“成公子問我,如果皇權乃天授,那王莽就不是篡漢,而是天授其位了。可為何王莽卻留下了千古罵名呢?難道上天也能選錯人?
“成公子又問我,少帝繼位,是上天決定的,還是朝中群臣決定的?因為所有朝臣都知道,先帝薨前,留下口詔,皇子協繼位。
“那先帝和群臣誰代表天與神呢?
“少帝被廢,皇子協上位,皆因董賊一手操弄。難道董卓能代表上天嗎?”
群臣直接被問傻了。
他們能代表天意嗎?
如果是,他們豈不是淩駕於皇權之上?
如果不是,他們又如何能決定皇子辯繼位,而不是皇子協繼位?
終於,崔烈找到了辯解的理由。
“皇權天授,是指開國皇帝。其後代乃順應傳承。”
“哦?威考公,你確定是如此?”荀彧看著崔烈。
“自是如此!”崔烈嘴硬,可從其略帶顫抖的聲音,就可以知道,其心已虛。
“那周代商、諸侯鄙周王、秦一統、漢代秦,豈不是違背了‘順應傳承’?
“高祖斬白蛇起兵,登上帝位,是亂臣賊子呢,還是天命所歸?
“如果他是亂臣賊子,他就不可能登上帝位。因為上天未授;可如果他是天命所歸,那秦又該如何說?
“可如果諸公說大家皆凡人,無法揣測天意,那我們該何去何從呢?”
荀彧戲謔地看著崔烈,拿起一塊果幹吃了起來。
“那是秦橫征暴斂,氣數已盡。”盧植聽不下去了。
盧植可是大儒,忠君的思想在他的頭腦中,早已根深蒂固。
“子幹公,王莽篡漢,能否說我大漢氣數已盡?”荀彧反問盧植。
然後荀彧又看向在座諸公。“諸公,莫忘黃巾之亂、張舉張純反叛,理由亦是大漢氣數已盡。那我大漢的氣數到底盡了沒有呢?”
荀彧的目光越發深邃。
“成公子問我這幾個問題,我一個都沒能答上來。
“因為那時成公子還要布置清剿羌胡叛亂,他便讓我返回青州去想。
“我足足想了半年,才算把這個問題想通想透。
“諸公都是當世高人,每人也都有得天獨厚的家學傳承。自然都明白,所謂‘皇權天授、君權神授’之類的說法,都是為君、為皇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編撰出來的。
“如若皇權真的代表天意,那在幾年前,先帝想向世家大族收購戰馬,世族大家敢開出‘兩百萬錢一匹’的價碼嗎?這是否意味著,我大漢所有士族,早就開始對抗天意了?”
荀彧喝了口熱茶,把嘴裏的果幹送入腹中,悠悠然地說道:“既然大家都是明白人,何必裝糊塗呢?”
群臣的憤怒已消失不見。
要說對抗天意,那可是他們士族帶的頭,竟然向先帝開出了“兩百萬錢一匹戰馬”的天價。
什麽天意?
士族中人哪個不知,那無非是為了維護皇權、防止有人造反的一個說法罷了。
楊彪猛然抬頭,死死盯著荀彧。
“之前子幹公的問題是如此設置朝廷格局,是否會導致朝堂不穩。你為何扯這麽遠?”
楊彪的話,代表了所有在座的所有人。
這表明,他們也同意“皇權不是天授”這一觀點。隻不過明白是明白,可不能說出來呀。
否則還不天天都有反賊?
誰又不想當皇帝呢?
而“皇權天授、君權神授”這些說法,不就是想讓人打消自己造反之心嗎?
今天你荀彧把這話擺明了說出來,真就不怕反賊四起、遍地狼煙?
荀彧當然也明白楊彪的意思,笑看著楊彪,道:“文先公,其實,哪怕有‘皇權天授、君權神授’之類的說法,反賊就少了嗎?
“自秦漢以來,天下的匪寇可曾斷絕?
“景帝時的七國之亂,可都是皇室之人,他們都不信‘皇權天授’,讓天下人如何相信?
“有漢以來,哪怕有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之功,可邊患就少了嗎?
“難道草原民族祭祀的,和我們大漢祭祀的不是一個天?
“有漢以來,山川湖海之中,不一直是匪寇遍地嗎?”
荀彧站起身來,揮舞著手臂,有些激動地說道:“我足足用了大半年,才想明白這個道理。‘皇權天授’,隻是自古為王、為君者,自欺欺人罷了。
“所以,這天下,需要有個新製,能強我大漢、富我萬民,亦能革除皇室弊端,還能消除包括丞相在內的所有人產生野心,更能最大限度地阻止賊人反叛。
“我向成公子求教,成公子就讓子讓給了我資料,包括這張‘中央結構圖’。
“這‘中央結構圖’展現的,是一種全新的體製,叫‘君主立憲製’。
“可以說,‘君主立憲製’比起我們之前所用的‘三公九卿製’,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倍。
“大漢施此製,人人如龍根本就不是夢想。”
這下子,眾臣全都來了興趣。
丁宮高叫:“丞相大人,請細細講解此製。”
其他眾臣也眼巴巴地看著荀彧,等他講解。
眾人也不再糾結皇權是不是天授,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君主立憲製”上。
“自古以來,治理天下,實則一直是君主與士族共治……”
荀彧從世上讀書人太少,而治國必須要讀書人,所以,無論是始皇帝創建了帝王製,還是之前的周王及戰國各諸侯,均為君主與士族共治天下。
而讀書人之所以少,根本原因在於讀書的成本太高,而百姓太過貧窮,根本就讀不起書。
要讀書,首先要請蒙學先生,這筆花銷對百姓就已是很重的負擔。
蒙學之後,就需要閱讀典籍。
這又是一難。
典籍都是由竹簡刻成,數量少。各士族如視作珍寶,哪裏會讓典籍流傳於世?
就算找到一些典籍,如果沒有先生指點,根本就讀不懂。
正當群臣想要開口怒斥時,荀彧又開口了。
“這是近一年前,成公子問我的問題。
“當時,我和諸公一樣,怒不可遏,直接痛斥了他一番。
“可接下來,成公子的下一個問題,直接讓我無言以對。”
群臣聽荀彧此言,都壓下了內心的怒火,想聽下麵又是什麽問題。
“成公子問我,如果皇權乃天授,那王莽就不是篡漢,而是天授其位了。可為何王莽卻留下了千古罵名呢?難道上天也能選錯人?
“成公子又問我,少帝繼位,是上天決定的,還是朝中群臣決定的?因為所有朝臣都知道,先帝薨前,留下口詔,皇子協繼位。
“那先帝和群臣誰代表天與神呢?
“少帝被廢,皇子協上位,皆因董賊一手操弄。難道董卓能代表上天嗎?”
群臣直接被問傻了。
他們能代表天意嗎?
如果是,他們豈不是淩駕於皇權之上?
如果不是,他們又如何能決定皇子辯繼位,而不是皇子協繼位?
終於,崔烈找到了辯解的理由。
“皇權天授,是指開國皇帝。其後代乃順應傳承。”
“哦?威考公,你確定是如此?”荀彧看著崔烈。
“自是如此!”崔烈嘴硬,可從其略帶顫抖的聲音,就可以知道,其心已虛。
“那周代商、諸侯鄙周王、秦一統、漢代秦,豈不是違背了‘順應傳承’?
“高祖斬白蛇起兵,登上帝位,是亂臣賊子呢,還是天命所歸?
“如果他是亂臣賊子,他就不可能登上帝位。因為上天未授;可如果他是天命所歸,那秦又該如何說?
“可如果諸公說大家皆凡人,無法揣測天意,那我們該何去何從呢?”
荀彧戲謔地看著崔烈,拿起一塊果幹吃了起來。
“那是秦橫征暴斂,氣數已盡。”盧植聽不下去了。
盧植可是大儒,忠君的思想在他的頭腦中,早已根深蒂固。
“子幹公,王莽篡漢,能否說我大漢氣數已盡?”荀彧反問盧植。
然後荀彧又看向在座諸公。“諸公,莫忘黃巾之亂、張舉張純反叛,理由亦是大漢氣數已盡。那我大漢的氣數到底盡了沒有呢?”
荀彧的目光越發深邃。
“成公子問我這幾個問題,我一個都沒能答上來。
“因為那時成公子還要布置清剿羌胡叛亂,他便讓我返回青州去想。
“我足足想了半年,才算把這個問題想通想透。
“諸公都是當世高人,每人也都有得天獨厚的家學傳承。自然都明白,所謂‘皇權天授、君權神授’之類的說法,都是為君、為皇之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編撰出來的。
“如若皇權真的代表天意,那在幾年前,先帝想向世家大族收購戰馬,世族大家敢開出‘兩百萬錢一匹’的價碼嗎?這是否意味著,我大漢所有士族,早就開始對抗天意了?”
荀彧喝了口熱茶,把嘴裏的果幹送入腹中,悠悠然地說道:“既然大家都是明白人,何必裝糊塗呢?”
群臣的憤怒已消失不見。
要說對抗天意,那可是他們士族帶的頭,竟然向先帝開出了“兩百萬錢一匹戰馬”的天價。
什麽天意?
士族中人哪個不知,那無非是為了維護皇權、防止有人造反的一個說法罷了。
楊彪猛然抬頭,死死盯著荀彧。
“之前子幹公的問題是如此設置朝廷格局,是否會導致朝堂不穩。你為何扯這麽遠?”
楊彪的話,代表了所有在座的所有人。
這表明,他們也同意“皇權不是天授”這一觀點。隻不過明白是明白,可不能說出來呀。
否則還不天天都有反賊?
誰又不想當皇帝呢?
而“皇權天授、君權神授”這些說法,不就是想讓人打消自己造反之心嗎?
今天你荀彧把這話擺明了說出來,真就不怕反賊四起、遍地狼煙?
荀彧當然也明白楊彪的意思,笑看著楊彪,道:“文先公,其實,哪怕有‘皇權天授、君權神授’之類的說法,反賊就少了嗎?
“自秦漢以來,天下的匪寇可曾斷絕?
“景帝時的七國之亂,可都是皇室之人,他們都不信‘皇權天授’,讓天下人如何相信?
“有漢以來,哪怕有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之功,可邊患就少了嗎?
“難道草原民族祭祀的,和我們大漢祭祀的不是一個天?
“有漢以來,山川湖海之中,不一直是匪寇遍地嗎?”
荀彧站起身來,揮舞著手臂,有些激動地說道:“我足足用了大半年,才想明白這個道理。‘皇權天授’,隻是自古為王、為君者,自欺欺人罷了。
“所以,這天下,需要有個新製,能強我大漢、富我萬民,亦能革除皇室弊端,還能消除包括丞相在內的所有人產生野心,更能最大限度地阻止賊人反叛。
“我向成公子求教,成公子就讓子讓給了我資料,包括這張‘中央結構圖’。
“這‘中央結構圖’展現的,是一種全新的體製,叫‘君主立憲製’。
“可以說,‘君主立憲製’比起我們之前所用的‘三公九卿製’,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倍。
“大漢施此製,人人如龍根本就不是夢想。”
這下子,眾臣全都來了興趣。
丁宮高叫:“丞相大人,請細細講解此製。”
其他眾臣也眼巴巴地看著荀彧,等他講解。
眾人也不再糾結皇權是不是天授,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君主立憲製”上。
“自古以來,治理天下,實則一直是君主與士族共治……”
荀彧從世上讀書人太少,而治國必須要讀書人,所以,無論是始皇帝創建了帝王製,還是之前的周王及戰國各諸侯,均為君主與士族共治天下。
而讀書人之所以少,根本原因在於讀書的成本太高,而百姓太過貧窮,根本就讀不起書。
要讀書,首先要請蒙學先生,這筆花銷對百姓就已是很重的負擔。
蒙學之後,就需要閱讀典籍。
這又是一難。
典籍都是由竹簡刻成,數量少。各士族如視作珍寶,哪裏會讓典籍流傳於世?
就算找到一些典籍,如果沒有先生指點,根本就讀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