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王允請太師派人取來輿圖,就把輿圖鋪在地上。


    王允離席,指著輿圖。


    “太師請看!


    “當年光武帝建造洛陽都城時,就已經考慮到了洛陽的攻防之勢。


    “洛陽以北為大河,雖有幾個渡口,可來犯之敵過河後,在城北卻沒有輾轉之地。故而,城北幾乎無須設防,隻要派一些輔兵警戒即可。


    “同樣,城南為洛水。雖引了支流入城,可與城北一樣,洛水仍然是城南的屏障,隻須警戒,無須設防。”


    “可見,我們隻要把主要兵力放在城東和城西兩個方向上。


    “城東來犯的,必是以孫堅賊子為首的聯軍。


    “聯軍來自眾多州郡,內部很難平衡,乃烏合之眾。


    “他們於城下時日一久,內部必生齷齪。何況,聯軍還有糧草問題。


    “我猜想,聯軍的糧草最多隻能支持半年。那半年之後,糧草由誰來供給?


    “而洛陽城,城高牆厚。城內糧倉、兵器庫極為殷實。別說守半年,就算守個五六年,也不在話下。


    “一旦發現聯軍出現異動,遣一將出城,便可一戰而下,其圍困自解。


    “至於城西,則是兵家死地。


    “來犯之敵一旦入此,左有大河,右有洛水,前有洛陽堅城,後是函穀險關。不僅糧草軍械運送極為不便,而且一旦出現風吹草動,來犯之敵根本無路可逃。


    “太師隻需派人,過洛水,繞路至函穀關前,通報函穀關、華陰,讓函穀關嚴防死守,讓華陰樊稠來援函穀關,隻需函穀關堅守一年,來犯之敵必出變故。


    “屆時,隻要看準時機,洛陽、函穀兩處兵馬齊出,城下之敵必死無葬身之地。”


    董卓聽王允如此分析,眼睛頓時開始散發出異彩。


    他看向李儒。“文優,你看子師之策如何?”


    李儒心裏那個鬱悶。


    前麵你已經打算讓我背鍋了,如今明明是尚書令大人的獻策,你卻讓我來評說。


    看來這鍋我要背到底了。


    可他敢不說話嗎?


    就憑董卓那暴躁的性格,他如果敢不說話,董卓可能轉眼就把他給活劈了。


    他假作沉思一會,才緩緩說道:“尚書令大人高策,文優歎服。


    “聞尚書令大人之策,覺得其關鍵有二:一是聯軍內或是因糧草不濟,或其他什麽原因,內生齷齪,我軍便有可乘之機;二是能夠堅守函穀關。


    “聯軍方麵,我完全讚同子師的分析。


    “而函穀則是我擔憂所在。


    “其中重中之重,不是與函穀關取得聯係,而是函穀守將能否守住函穀關。


    “過洛水繞路至函穀關下,確是一個好辦法。


    “可青州軍若封鎖函穀關,派去的人,哪怕看到關隘,恐也無法進關傳訊。


    “函穀關為險隘,哪怕隻有一千守軍,也不是賊軍能輕易攻下的。


    “可要長期堅守,就要看函穀守將與華陰樊稠之間的關係了。


    “一旦函穀被封鎖,函穀守將必向華陰求援。兩將關係好,華陰派兵來援,守住函穀自無問題。


    “若是函穀守將平時與華陰守將之間有一些嫌隙,那就要看樊稠的胸懷了。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就是牛輔將軍雖然無法返回京都,卻已經轉向函穀關。


    “如果牛輔將軍回到函穀關,憑他與太師的姻親關係,華陰守將必會從三輔之地調集糧草供給函穀。


    “如此,函穀堅守十年都不成問題。


    “其實,聯軍是否潰散,對太師來說,無足輕重。


    “東麵沒有太師可依托之地,太師斷無可能向東而去。


    “所以,此戰之勝敗,就在於函穀關。


    “函穀關守得住,太師必勝;函穀關有失,華陰難保,青州軍便已打通與三輔之地的聯係。之前尚書令大人所說賊兵糧草、軍械運送之困難,迎刃而解。”


    李儒話說得很明白,王允分析了半天,其實都是廢話。


    真正的要害在於函穀關守將與華陰守將之間的關係,以及堅守函穀關的決心。


    以董卓身經百戰,自是知道李儒的分析,才是直指要害。


    董卓知道,函穀關守將徐榮,是牛輔手下的一員悍將,忠誠方麵也沒有問題。


    而華陰守將是對自己忠心耿耿的樊稠,自也沒有問題。


    至於樊稠與徐榮之間,按自己的回憶,似乎之前並沒有什麽往來。


    這也就是說,隻要徐榮對樊稠恭謙一些,畢竟樊稠的軍銜高於徐榮,則守住函穀關完全沒有問題。


    所以關鍵之關鍵,是看徐榮能否恭謙。如果徐榮認為自己是牛輔麾下,而牛輔又是自己的女婿,那還真就說不好了。


    董卓再看向呂布。“奉先我兒,有何應對之策?”


    “義父,我覺得說一千道一萬,前麵兩策都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當前洛陽城中雖然兵少。可一旦郭汜將軍和華雄將軍返回,我之兵力則足以與青州軍一戰。


    “所以,待賊人抵達洛陽城下時,請準許奉先率手下一千並州狼騎,出城與賊軍一戰,試試青州軍的成色,也為日後攻守打下基礎。”


    呂布的話也很清楚,靠人不如靠己。


    沒與青州護民軍對戰過,哪裏知其成色如何?


    這倒是符合東漢末年第一猛將的身份。


    如果作為武將不求戰,全軍哪兒來的士氣?


    “好!我兒勇武!待賊軍到來,我兒盡管出城一戰,為父在城上為你觀敵助威。”董卓大喜。


    現在京都城內,已經沒有自己手下的兵馬了,全是呂布手下的兵馬。


    當時把眾將分配出去時,考慮的是剛收呂布,對其手下將領不熟,不敢放開使用。


    如今卻搞得自己手邊,竟然無一能為自己撐場麵的將領。


    好在指令已經發出,明日晚郭汜即可回到京都,而華雄也隻需三四日,亦可回到京都。


    想到此處,董卓心安許多。


    因外部將領都聯係不上而產生的煩躁,似乎也好了很多。


    “今天就這樣吧。畢竟現在護民軍還沒有過河,是否過河也不知道。而且,我們從河對岸判斷有六萬兵馬,也是不確定的。


    “今日探馬已經派出,估計明日就能收到詳細探報。那時,我們再一起商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塑強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深山老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深山老僧並收藏三塑強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