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高台的軍士說,成公子受傷了,而且是郭太派出的白波軍所傷。
他們不知道成公子會不會因此而怪罪所有白波軍之人。
當蔡成走上高台時,十數萬白波軍,竟然緊張得一點聲音都不敢發出。
家有幼兒者,女人都用手把孩子的嘴給捂上,生怕孩子發出一點聲音,惹惱成公子。
而離得近的人,看到成公子頭上的繃帶,更是緊張萬分。
原來,伏擊真的擊傷了成公子。不知成公子會如何處置他們。
可成公子開口的第一句話,卻是對他們擔驚受怕而表示歉意。
瞬間,無數白波軍之人痛哭出聲。
是極度緊張之後的釋放。
很多人,哭著哭著,直接就蹲了下去。
他們覺得渾身發軟,站都站不住了。
蔡成見此情景,馬上大聲說道:“請鄉親們原地坐下。站著聽我講話,太累了。”
一萬治安軍再次把蔡成的話,傳遞到每個人的耳中。
聽聞此貼心之語,半數之人,尤其是那些老人和女子,真就原地坐下,放聲號哭。
他們放心了。
因為成公子稱他們為“鄉親們”。
這個叫法很新奇,卻又那麽親切。
本來立於寒風中不斷發抖的白波眾人,此時在心中,卻湧出一股溫暖。
蔡成在台上足足等了一刻鍾之久,現場才因一些人的喝止,那些痛哭之人,才慢慢收住了哭聲,一邊抽咽著,一邊仔細聆聽蔡成的講話,生怕聽漏一個字。
“鄉親們,大家都看到了我頭上的繃帶。郭太派人伏擊了我,讓我受了點小傷。”
此話一出,白波軍眾人又緊張起來,瞬間止住了怎麽也止不住的抽咽。
“不過,大家不要擔心。此乃郭太一人所為,與他人無關。”
眾人的心又放回到了胸腔中。
這個成公子,明明是想寬慰大家,結果卻演出了大喘氣的效果,搞得眾人心腹一鬆後又馬上緊縮,然後再放鬆……
如果不是開始時成公子給大家的道歉,不知道有多少人受不了如此刺激。
然後,蔡成給大家講了,為什麽貧苦百姓吃不飽、穿不暖,再介紹了青州的做法,並告訴大家,最多三年,並州百姓也能夠一日三餐,餐餐都能吃飽。
蔡成又強調了當前離冬季很近了,而並州的冬天,更是寒冷。
為了保證並州不再有人凍餓而亡,蔡成承諾,等各位在農莊落戶之後,就可以去每個農莊的農家樂,領取一件非常暖和的毛衣。
而且,在並州所有農莊,蓋起的都是火炕房。並州實施新農體係的第一個冬天,每家每戶都可以在農家樂,領到足夠過冬的煤炭。
至於鐵鍋、菜刀、雪花鹽、炒菜、燒菜,那更是不可少。
而且不用擔心沒有足夠的糧食過冬,農家樂會根據每家每戶的人口,發放保證大家一日兩餐,而且能吃飽的糧食。
在冬季,還會發放充足的曲轅犁、耕牛和快速播種機。從此,每個人可以照應三十畝地。
家中女子、老人,無力耕種者,還可以進大工坊,每月都有數百錢的工錢。
突然間,場中響起了號啕大哭之聲,而且哭聲越來越大,遍及的範圍也越來越廣。
白波眾人,一邊號啕大哭,一邊改坐於跪。
誰見過十數萬人給一人跪下,一邊號啕大哭,一邊不斷磕頭的情景?
不知多少人額頭都磕出血了。
蔡成停了下來,既沒有勸慰之語,也沒有不耐煩。就那麽靜靜地站在高台之上,靜靜地等待著眾人盡情發泄。
看著白波眾人麵黃肌瘦、衣不蔽體,蔡成知道他們這些年生活得有多苦。
眾人足足拜了將近兩刻鍾,才在人群中士卒的勸慰下,慢慢起身,淚眼汪汪地看著他們心中的神——蔡成。
“我也不多說什麽了。”蔡成笑著對眾人擺了擺手。“一切好日子,都要通過你們的辛勤勞作,才能得到。而我,蔡成,會保護你們的好日子不被人破壞。”
劉岱早在眾人下跪磕頭時,就已經在晉陽城頭上待不住了。
他騎了一匹劣馬,快速出城。帶著一群官吏,來到了高台之下。
此時聽到蔡成已經講完,他馬上上台,對著眾人叫道:“大家先不要散,保持安靜。下麵,並州的官吏將會對你們開始登記入籍,為你們分配所要去的農莊。”
然後劉岱看向楊奉。“楊將軍,你也說上兩句,幫著我們組織好大家。畢竟十數萬人,如果不組織好,會出亂子的。”
楊奉早已是淚流滿麵。
聽到劉岱的提議,他二話不說,隻是對著蔡成和劉岱,深深地彎下腰去,表示一定會按官吏的要求做。
最後,蔡成讓楊奉組織三萬青壯,在他們登錄入籍之後,集中到晉陽城外,蔡成要給他們一個重要的任務。
當然,為了讓楊奉放心,蔡成還告訴他,此任務雖然重要,可一點都不危險。
回到晉陽城後,蔡成對楊奉、韓暹、李樂、胡才四人,包括樊北、張牛角在內,如此這般地吩咐了一通。
然後他又讓劉岱開倉,保證這三萬白波軍青壯每天能吃上兩頓,一頓吃飽,一頓半飽。
蔡成告訴楊奉等人,不能吃得太飽,否則這三萬白波青壯個個紅光滿麵,就不像饑寒交迫的白波軍了。
最後,蔡成專門去了烏桓軍團的軍營,而且就利用給白波眾人宣講的地方,專門給烏桓軍團講了話。
他告訴烏桓軍團,他們不會是炮灰。他們是護民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護民軍將士一樣的待遇,包括陣亡之後,同樣有資格進英烈園,也就是烈士陵園。
他們的家人、孩子,都會得到很好的照顧。家人不會再愁吃穿,孩子都會進入學堂讀書。
最重要的,蔡成允許他們和家人通信。
他們不識字?沒關係,找軍中識字之人幫他們寫信;
他們的家人也不識漢字?更沒關係了。遼西的官吏,可以幫他們的家人讀信,而且還能幫他們的家人寫回信。
他們不知道成公子會不會因此而怪罪所有白波軍之人。
當蔡成走上高台時,十數萬白波軍,竟然緊張得一點聲音都不敢發出。
家有幼兒者,女人都用手把孩子的嘴給捂上,生怕孩子發出一點聲音,惹惱成公子。
而離得近的人,看到成公子頭上的繃帶,更是緊張萬分。
原來,伏擊真的擊傷了成公子。不知成公子會如何處置他們。
可成公子開口的第一句話,卻是對他們擔驚受怕而表示歉意。
瞬間,無數白波軍之人痛哭出聲。
是極度緊張之後的釋放。
很多人,哭著哭著,直接就蹲了下去。
他們覺得渾身發軟,站都站不住了。
蔡成見此情景,馬上大聲說道:“請鄉親們原地坐下。站著聽我講話,太累了。”
一萬治安軍再次把蔡成的話,傳遞到每個人的耳中。
聽聞此貼心之語,半數之人,尤其是那些老人和女子,真就原地坐下,放聲號哭。
他們放心了。
因為成公子稱他們為“鄉親們”。
這個叫法很新奇,卻又那麽親切。
本來立於寒風中不斷發抖的白波眾人,此時在心中,卻湧出一股溫暖。
蔡成在台上足足等了一刻鍾之久,現場才因一些人的喝止,那些痛哭之人,才慢慢收住了哭聲,一邊抽咽著,一邊仔細聆聽蔡成的講話,生怕聽漏一個字。
“鄉親們,大家都看到了我頭上的繃帶。郭太派人伏擊了我,讓我受了點小傷。”
此話一出,白波軍眾人又緊張起來,瞬間止住了怎麽也止不住的抽咽。
“不過,大家不要擔心。此乃郭太一人所為,與他人無關。”
眾人的心又放回到了胸腔中。
這個成公子,明明是想寬慰大家,結果卻演出了大喘氣的效果,搞得眾人心腹一鬆後又馬上緊縮,然後再放鬆……
如果不是開始時成公子給大家的道歉,不知道有多少人受不了如此刺激。
然後,蔡成給大家講了,為什麽貧苦百姓吃不飽、穿不暖,再介紹了青州的做法,並告訴大家,最多三年,並州百姓也能夠一日三餐,餐餐都能吃飽。
蔡成又強調了當前離冬季很近了,而並州的冬天,更是寒冷。
為了保證並州不再有人凍餓而亡,蔡成承諾,等各位在農莊落戶之後,就可以去每個農莊的農家樂,領取一件非常暖和的毛衣。
而且,在並州所有農莊,蓋起的都是火炕房。並州實施新農體係的第一個冬天,每家每戶都可以在農家樂,領到足夠過冬的煤炭。
至於鐵鍋、菜刀、雪花鹽、炒菜、燒菜,那更是不可少。
而且不用擔心沒有足夠的糧食過冬,農家樂會根據每家每戶的人口,發放保證大家一日兩餐,而且能吃飽的糧食。
在冬季,還會發放充足的曲轅犁、耕牛和快速播種機。從此,每個人可以照應三十畝地。
家中女子、老人,無力耕種者,還可以進大工坊,每月都有數百錢的工錢。
突然間,場中響起了號啕大哭之聲,而且哭聲越來越大,遍及的範圍也越來越廣。
白波眾人,一邊號啕大哭,一邊改坐於跪。
誰見過十數萬人給一人跪下,一邊號啕大哭,一邊不斷磕頭的情景?
不知多少人額頭都磕出血了。
蔡成停了下來,既沒有勸慰之語,也沒有不耐煩。就那麽靜靜地站在高台之上,靜靜地等待著眾人盡情發泄。
看著白波眾人麵黃肌瘦、衣不蔽體,蔡成知道他們這些年生活得有多苦。
眾人足足拜了將近兩刻鍾,才在人群中士卒的勸慰下,慢慢起身,淚眼汪汪地看著他們心中的神——蔡成。
“我也不多說什麽了。”蔡成笑著對眾人擺了擺手。“一切好日子,都要通過你們的辛勤勞作,才能得到。而我,蔡成,會保護你們的好日子不被人破壞。”
劉岱早在眾人下跪磕頭時,就已經在晉陽城頭上待不住了。
他騎了一匹劣馬,快速出城。帶著一群官吏,來到了高台之下。
此時聽到蔡成已經講完,他馬上上台,對著眾人叫道:“大家先不要散,保持安靜。下麵,並州的官吏將會對你們開始登記入籍,為你們分配所要去的農莊。”
然後劉岱看向楊奉。“楊將軍,你也說上兩句,幫著我們組織好大家。畢竟十數萬人,如果不組織好,會出亂子的。”
楊奉早已是淚流滿麵。
聽到劉岱的提議,他二話不說,隻是對著蔡成和劉岱,深深地彎下腰去,表示一定會按官吏的要求做。
最後,蔡成讓楊奉組織三萬青壯,在他們登錄入籍之後,集中到晉陽城外,蔡成要給他們一個重要的任務。
當然,為了讓楊奉放心,蔡成還告訴他,此任務雖然重要,可一點都不危險。
回到晉陽城後,蔡成對楊奉、韓暹、李樂、胡才四人,包括樊北、張牛角在內,如此這般地吩咐了一通。
然後他又讓劉岱開倉,保證這三萬白波軍青壯每天能吃上兩頓,一頓吃飽,一頓半飽。
蔡成告訴楊奉等人,不能吃得太飽,否則這三萬白波青壯個個紅光滿麵,就不像饑寒交迫的白波軍了。
最後,蔡成專門去了烏桓軍團的軍營,而且就利用給白波眾人宣講的地方,專門給烏桓軍團講了話。
他告訴烏桓軍團,他們不會是炮灰。他們是護民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護民軍將士一樣的待遇,包括陣亡之後,同樣有資格進英烈園,也就是烈士陵園。
他們的家人、孩子,都會得到很好的照顧。家人不會再愁吃穿,孩子都會進入學堂讀書。
最重要的,蔡成允許他們和家人通信。
他們不識字?沒關係,找軍中識字之人幫他們寫信;
他們的家人也不識漢字?更沒關係了。遼西的官吏,可以幫他們的家人讀信,而且還能幫他們的家人寫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