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一語,讓韓遂瞬間振奮,馬上獻策。


    “將軍說得對。我們隻需要馬上調整陣形,收縮兩翼,讓前軍再厚實幾分。一旦漢軍開始衝擊,我方以步卒先行抵擋一陣,在其衝擊乏力之時,兩翼精騎齊出,一路直搗漢軍營寨,一路截斷漢軍衝騎後路。如此,漢軍必然大敗。”


    韓遂還是有些軍事能力的。


    若管亥真要按他們所猜想的,以重兵中路突進,還真會掉入韓遂戰術的陷阱。


    “將軍,”韓遂看向王國。“是否出陣與對方將軍對話?至少也要知道他們是從哪兒來的,為什麽來。”


    王國點了點頭。“言之有理。我馬上就去。文約(韓遂字),你坐鎮將台指揮。調整陣形時,要有序,千萬莫要被漢軍打個措手不及。”


    “得令!”韓遂雙手抱拳。


    然後王國就準備下將台,去與對方將領對話。


    然而,就在此時,將台上諸人,都聽到了一陣奇怪的聲音。


    這聲音他們沒聽過,可護民軍卻極為熟悉。


    是什麽聲音?


    軍號。


    蔡成來到東漢,還建立了護民軍,怎會不考慮戰場傳令?


    東漢時,戰場傳令主要是鑼鼓、號角和旗令。


    鑼鼓和號角都很單調,並不能傳遞比較複雜的軍令。


    旗令複雜一些,但也遠遠比不上蔡成帶來的係統旗令。


    而護民軍在戰場上,不再用鑼鼓傳令。


    有了軍號,用多變、高亢的號音傳令,不僅聲音傳得比鑼鼓遠,而且還更清晰。


    更重要的是,軍號可以傳遞複雜軍令。


    比如飛虎師,每個團都有自己獨特的號音。


    以不同的號音,直接可以調動團級軍隊,使他們相互協作、配合。


    軍號傳令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會混淆。


    也就是說,可以同時吹響幾把軍號,向不同的作戰單位傳令。


    就好像我們聽到幾首歌同時播放,盡管顯得混雜,但我們卻能夠分辨都是哪些歌曲。


    如果用旗令,前方作戰的將軍,還需要時時回頭觀看。一旦殺得興起,沒看到旗令,就可能貽誤戰機。


    其他不說,護民軍僅僅改變了傳遞軍令的方式,就讓其戰力提升一大截。


    護民軍軍號響起,而且是幾十把軍號一同響起,列於最前的飛虎騎開始啟動。


    在叛軍將台上望去,就看到上萬騎兵開始蠕動。


    從蠕動,到湧動,再到形成巨浪……


    那奔雷般的馬蹄聲,震懾人心,消除鬥誌。


    王國、韓遂哪裏想到,對手竟然不言不語,不通報將號,在自己一方剛剛列隊完畢,就開始了攻擊。


    這不講武德吧?


    在東漢,兩軍交戰,通常都是要雙方將領出陣聊上幾句,表明自己是正義之師,斥責一番對方,順帶趁著對手無話可說、羞愧萬分時,再行勸降,勸降不成,最後再上幾句狠話……


    可護民軍這種操作,直接讓將台上的王國、韓遂等人看不懂了。


    “各位,果然如文約所料,對方想用重兵的持續衝擊,直擊我中軍。”王國叫道。


    然後他馬上下令:“文約,我來指揮前方抵禦,你速調動左右兩翼步卒加厚前軍陣形,同時讓中軍隨時準備上前,協助前軍抵禦敵騎衝擊。”


    “得令!”韓遂一抱拳,急匆匆地指揮傳令兵揮動令旗,向兩翼步卒下達指令。


    同時,王國也身旁的傳令兵也在揮動令旗,指揮前軍的弓箭兵準備發箭。


    而重盾兵已經豎好重盾,用身體死死地抵住重盾。


    重盾兵身後的長槍兵,都把長槍架在重盾之上,做好了迎接騎兵衝擊的準備。


    王國確實有兩把刷子,他在前軍,整整布置了三層重盾和三層長槍兵。


    一般情況下,都是隻布置兩層。


    當第一排騎兵撞上第一層重盾時,敵騎的速度會就慢下來。重盾之後的長槍兵,則隻管埋頭刺出長槍,以此殺傷敵騎。


    如果第一層能夠快速被敵騎殺光,第二層重盾就會重複第一層的動作。


    一旦到了第二層,由於敵騎速度下降,通常已經無法衝破了,從而讓第二層重盾可以殺死更多的敵騎。


    這是古代步卒對騎兵的標準打法。


    多數情況下,第一層重盾和最先衝撞盾陣的精騎,大都無法活命,至少也是傷亡慘重。


    騎兵衝陣,關鍵是利用速度和戰馬的衝撞力。


    一旦騎兵衝陣的速度降了下來,衝擊力喪失,列好陣形的步卒,就能與騎兵勢均力敵。


    騎兵衝陣也有其自己的打法。


    比如最前麵的騎兵,通常都是持有長戟、狼牙棒、鐵錘等重兵器,目的就是要砸開盾陣,為後麵騎兵打開突破口。


    而後麵的騎兵也不會把速度降下來,哪怕前麵受到了盾陣的阻礙,已經停滯在盾陣前,後麵的騎兵也會全速向前衝擊。


    而此時,在幾層盾陣後的弓箭兵,也會不停拋射,目的是阻礙後麵的騎兵。


    華夏民族為了抵禦草原民族的侵擾,創造出了無數步卒打騎兵的陣形。騎兵打步卒,並非是摧枯拉朽,更非一麵倒的屠殺。


    何況,曆史上,東漢末年雖然已經出現了雙馬鐙,可並沒有普及。多數草原騎兵都是采用單馬鐙。


    至於馬掌,要等到唐朝才會出現。


    沒有馬掌的戰馬速度會慢上一些,沒有雙馬鐙的騎兵,在馬背上坐得沒有那麽穩,需要雙腿用力,緊緊夾住戰馬以穩定身形。一旦受到強力衝撞,很容易從馬上掉下來。


    可王國和韓遂,在涼州見慣了西涼鐵騎,很快就發現了衝來的敵騎,竟然都是雙馬鐙。


    他們雖然看不清馬鞍的形狀,卻可以明顯感覺,這種新型馬鞍,更利於騎兵穩居馬背之上。


    他們還沒有發現馬掌,因為馬掌在馬蹄之下,真不容易發現。


    但他們發現雙馬鐙和新型馬鞍,內心已經足夠震驚了。


    王國衝著韓遂叫道:“文約,讓中軍在前軍身後,再起兩層重盾。”


    王國這是防止前軍被衝漬後,中軍被打個措手不及。


    不能不說,王國還是很謹慎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塑強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深山老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深山老僧並收藏三塑強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