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聞之,驚得差點從從椅子上跳起來。
真是如此嗎?
謝天謝地,自己因埋頭苦讀,年近二十方才成親。父親為了討好十常侍,為他娶來汝南傅公明不要的中常侍唐衡之女為妻,在大漢都成為了笑談。
自己也因為不待見自己的妻子,於是一直在躲。他前去察看青州,而且一去不回,從根本上說,尋求明主為次,躲避自己的妻室方為本因。
正史中,他也是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才有長子荀惲。
可現在隻是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他還沒有子嗣。
荀彧稍稍平複了一下心情,才認真地問道:“那大醫堂兩位神醫可有應對之法?”
“有。需要從小就開始調養,而且要每天鍛煉身體,絕不可沾染酒色。二十歲以後方能行房事,且不可過度。妻妾也需要達到十九歲以上。
“如此,本代身體會好轉很多,下一代會更好。大概需要三代,子嗣才會恢複健康常人。”
荀彧深深地點了點頭。
兩人不知,在一旁記錄的蔡琰,此時臉頰已經紅透,幹脆丟下筆,跑出客室。
郭淮看到了機會,馬上走到桌前,想接替蔡琰繼續記錄。
誰知他看了蔡琰記錄的內容後,直接呆住了。
他看不懂。
隻見紙上猶如鬼畫符一般,他一個字都不認識。
他隻看到諸葛亮悠然走了過來,然後坐下,提起筆,準備繼續記錄。
郭淮小聲詢問:“你認識這上麵的字?”
諸葛亮小嘴一撇。“當然。這叫速記,是師尊傳授給我們的。”
“可否教我?”
“你都沒稱我師兄,我為何教你?”
郭淮這才想起,之前師尊說過,先入門為師兄。
他馬上討好地對諸葛亮說道:“師兄,請教我。”
“好吧,等我閑時教你。現在我要記錄了。”
“記錄時不許說話。”蔡成斥道。
諸葛亮衝著郭淮吐了吐了舌頭,再不敢言語。
“如行知公子所言,那大漢這一隱患三十年可去。”荀彧堅持這是隱患。
為何?
因為這是皇家私事,不可公之於眾。
“文若兄長請繼續為我講解大漢之勢。”
“以吾愚見,即使皇室重振,也難挽大漢頹勢,除非有不世出的蓋世之才輔佐劉氏皇室。”
荀彧喝了口茶,似乎漫不經心地看著蔡成。
蔡成當然得知,他是希望自己表態。
正史中,荀彧對漢室可是絕對忠誠。
也正因為他忠誠漢室,以自己絕高的威望,阻止曹操篡位,才被曹操殺死。
曹操可真不想殺他。
畢竟他是曹魏崛起的第一功臣。
他助曹操穩定後方,屯兵墾田,獻“扶天子以令不臣”之策,舉薦郭嘉,聚各方人才,堪比“初漢三傑”之首蕭何。
曹操可不忠於劉氏漢室。
他直接把“扶天子以令不臣”變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於是,荀彧就成了曹操取代漢獻帝的絆腳石。
如果曹操不殺荀彧,有他撐著,曹操就不能逼漢獻帝禪位。
雖然最後曹操還是殺了荀彧,卻未及上位,就一命嗚呼,便宜了自己的兒子曹丕。
盡管他殺了荀彧,可他自己,包括曹家每代皇帝,都對其後人不錯。
長子荀惲(字長倩),官至虎賁中郎將;
次子荀俁(字叔倩),官至禦史中丞;
三子荀詵(字曼倩),官至大將軍從事中郎;
四子荀玄,史料未有記載,估計是幼小便夭;
五女荀氏,嫁與曹魏司空陳群;
六子荀顗(字景倩),成為晉之開國元勳,官至太尉,封臨淮公。荀顗為報殺父之仇,幾乎殺盡了曹操後人;
七子荀粲(字奉倩),魏晉玄學代表人物。
“文若兄長,在汝看來,是忠於漢室重要,還是忠於萬民重要?”
蔡成沒表態,而是直接反問。
你想探知我的態度,我同樣想探知你的傾向。
這句話把荀彧問住了,沉吟半晌,才不情不願地回答道:“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可如果無君,便無人能施恩萬民。這本是矛盾。”
“文若說得好。儒家確是提倡‘三綱無常’。如本綱之君,荒淫無度,遺害萬民,又當如何?是否如當年高祖斬白蛇、誅暴君?是否如光武帝憤而起兵,重興漢室?”
荀彧傻了。
如果他承認漢高祖劉邦和光武帝舉兵為義舉,那就說明,漢室也是可以推翻的;
如果他不承認劉邦、劉秀兩人的義舉,那漢室就是“不尊綱常”,自當被儒家所棄。
而大漢又是以儒治國,而且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荀彧本擅長思辯,可此時無論他如何轉動大腦,他也找不出能夠駁倒蔡成的言語。
別看行知公子沒有引經據典,可卻讓自己陷入了悖論。
畢竟,儒家也是提倡愛民的。
蔡成未顧及荀彧的尷尬,繼續問道:
“文若兄自是知曉,民為本。自古凡是明君,皆以造福萬民為己任。而陛下既稱‘天子’,卻有雙重含意。一為‘皇權天授’,二為‘代天巡狩,治民惠民’,可對?”
荀彧點了點頭。
“可見,連天子都忠於萬民,況我常人乎?”
荀彧無話可說,隻能稍顯沉重地點了點頭。“公子高論!”
“咦?你們不是在論天下大勢嗎?怎麽論起天子職守了?”剛剛進門的蔡琰一語,打破了尷尬的氣氛。
其實,蔡琰出門,並未遠去,吩咐輕風、細雨二人去給荀彧準備歇息的房間後,就一直站在門邊,聽著裏麵的對話。
蔡琰聰慧,早已看過公子準備好的天下大才名單,而荀彧在其中,高居榜首。
如今看公子把荀彧駁得無言以對,馬上出來打圓場,生怕荀彧一羞而去。
蔡成聽蔡琰之言,馬上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妥。
自己總不能與荀彧相見尹始,就逼迫他轉變觀念吧?
蔡成深知人的觀念轉變之難。如若不是自己心甘情願地轉變,他人根本無能為力。
蔡成衝著荀彧歉然一笑,也馬上把自己的情緒緩和下來,借驢下坡道:“昭姬小姐說得是。是我岔開了話題,不該打斷文若兄。”
真是如此嗎?
謝天謝地,自己因埋頭苦讀,年近二十方才成親。父親為了討好十常侍,為他娶來汝南傅公明不要的中常侍唐衡之女為妻,在大漢都成為了笑談。
自己也因為不待見自己的妻子,於是一直在躲。他前去察看青州,而且一去不回,從根本上說,尋求明主為次,躲避自己的妻室方為本因。
正史中,他也是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才有長子荀惲。
可現在隻是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他還沒有子嗣。
荀彧稍稍平複了一下心情,才認真地問道:“那大醫堂兩位神醫可有應對之法?”
“有。需要從小就開始調養,而且要每天鍛煉身體,絕不可沾染酒色。二十歲以後方能行房事,且不可過度。妻妾也需要達到十九歲以上。
“如此,本代身體會好轉很多,下一代會更好。大概需要三代,子嗣才會恢複健康常人。”
荀彧深深地點了點頭。
兩人不知,在一旁記錄的蔡琰,此時臉頰已經紅透,幹脆丟下筆,跑出客室。
郭淮看到了機會,馬上走到桌前,想接替蔡琰繼續記錄。
誰知他看了蔡琰記錄的內容後,直接呆住了。
他看不懂。
隻見紙上猶如鬼畫符一般,他一個字都不認識。
他隻看到諸葛亮悠然走了過來,然後坐下,提起筆,準備繼續記錄。
郭淮小聲詢問:“你認識這上麵的字?”
諸葛亮小嘴一撇。“當然。這叫速記,是師尊傳授給我們的。”
“可否教我?”
“你都沒稱我師兄,我為何教你?”
郭淮這才想起,之前師尊說過,先入門為師兄。
他馬上討好地對諸葛亮說道:“師兄,請教我。”
“好吧,等我閑時教你。現在我要記錄了。”
“記錄時不許說話。”蔡成斥道。
諸葛亮衝著郭淮吐了吐了舌頭,再不敢言語。
“如行知公子所言,那大漢這一隱患三十年可去。”荀彧堅持這是隱患。
為何?
因為這是皇家私事,不可公之於眾。
“文若兄長請繼續為我講解大漢之勢。”
“以吾愚見,即使皇室重振,也難挽大漢頹勢,除非有不世出的蓋世之才輔佐劉氏皇室。”
荀彧喝了口茶,似乎漫不經心地看著蔡成。
蔡成當然得知,他是希望自己表態。
正史中,荀彧對漢室可是絕對忠誠。
也正因為他忠誠漢室,以自己絕高的威望,阻止曹操篡位,才被曹操殺死。
曹操可真不想殺他。
畢竟他是曹魏崛起的第一功臣。
他助曹操穩定後方,屯兵墾田,獻“扶天子以令不臣”之策,舉薦郭嘉,聚各方人才,堪比“初漢三傑”之首蕭何。
曹操可不忠於劉氏漢室。
他直接把“扶天子以令不臣”變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於是,荀彧就成了曹操取代漢獻帝的絆腳石。
如果曹操不殺荀彧,有他撐著,曹操就不能逼漢獻帝禪位。
雖然最後曹操還是殺了荀彧,卻未及上位,就一命嗚呼,便宜了自己的兒子曹丕。
盡管他殺了荀彧,可他自己,包括曹家每代皇帝,都對其後人不錯。
長子荀惲(字長倩),官至虎賁中郎將;
次子荀俁(字叔倩),官至禦史中丞;
三子荀詵(字曼倩),官至大將軍從事中郎;
四子荀玄,史料未有記載,估計是幼小便夭;
五女荀氏,嫁與曹魏司空陳群;
六子荀顗(字景倩),成為晉之開國元勳,官至太尉,封臨淮公。荀顗為報殺父之仇,幾乎殺盡了曹操後人;
七子荀粲(字奉倩),魏晉玄學代表人物。
“文若兄長,在汝看來,是忠於漢室重要,還是忠於萬民重要?”
蔡成沒表態,而是直接反問。
你想探知我的態度,我同樣想探知你的傾向。
這句話把荀彧問住了,沉吟半晌,才不情不願地回答道:“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可如果無君,便無人能施恩萬民。這本是矛盾。”
“文若說得好。儒家確是提倡‘三綱無常’。如本綱之君,荒淫無度,遺害萬民,又當如何?是否如當年高祖斬白蛇、誅暴君?是否如光武帝憤而起兵,重興漢室?”
荀彧傻了。
如果他承認漢高祖劉邦和光武帝舉兵為義舉,那就說明,漢室也是可以推翻的;
如果他不承認劉邦、劉秀兩人的義舉,那漢室就是“不尊綱常”,自當被儒家所棄。
而大漢又是以儒治國,而且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荀彧本擅長思辯,可此時無論他如何轉動大腦,他也找不出能夠駁倒蔡成的言語。
別看行知公子沒有引經據典,可卻讓自己陷入了悖論。
畢竟,儒家也是提倡愛民的。
蔡成未顧及荀彧的尷尬,繼續問道:
“文若兄自是知曉,民為本。自古凡是明君,皆以造福萬民為己任。而陛下既稱‘天子’,卻有雙重含意。一為‘皇權天授’,二為‘代天巡狩,治民惠民’,可對?”
荀彧點了點頭。
“可見,連天子都忠於萬民,況我常人乎?”
荀彧無話可說,隻能稍顯沉重地點了點頭。“公子高論!”
“咦?你們不是在論天下大勢嗎?怎麽論起天子職守了?”剛剛進門的蔡琰一語,打破了尷尬的氣氛。
其實,蔡琰出門,並未遠去,吩咐輕風、細雨二人去給荀彧準備歇息的房間後,就一直站在門邊,聽著裏麵的對話。
蔡琰聰慧,早已看過公子準備好的天下大才名單,而荀彧在其中,高居榜首。
如今看公子把荀彧駁得無言以對,馬上出來打圓場,生怕荀彧一羞而去。
蔡成聽蔡琰之言,馬上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妥。
自己總不能與荀彧相見尹始,就逼迫他轉變觀念吧?
蔡成深知人的觀念轉變之難。如若不是自己心甘情願地轉變,他人根本無能為力。
蔡成衝著荀彧歉然一笑,也馬上把自己的情緒緩和下來,借驢下坡道:“昭姬小姐說得是。是我岔開了話題,不該打斷文若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