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雪下了整整一天,萬魂穀的凡人道碑裹在雪裏,金光卻從雪縫裏鑽出來,在地上織成片暖黃的網。阿禾推著輛獨輪車往穀裏走,車上裝著五味居新蒸的饅頭,一半是凡世的麥粉,一半是仙域的雲麥,是給守碑的老人們送的冬至飯。
“道碑今夜要顯大像,”掌櫃往他懷裏塞暖爐時說,“當年五人就是在冬至這天立的碑,說‘最冷的時候,才要把火傳得更遠’。你留意看,碑上的字要活了。”暖爐是陶土做的,爐身上刻著新紋,左邊是林七的火焰,右邊是雪璃的冰魄鈴,中間是個“傳”字——這是阿禾照著道碑近日的影子畫的。
剛進穀就聽見歡笑聲。道碑前的空地上,幾個老人正圍著個大火爐,爐裏燒著阿木當年種的“常青柴”,雪下得再大也燒得旺。“快看碑上的雪!”一個老人指著道碑,雪層裏竟浮出串腳印,從碑底一直延伸到穀外,腳印裏的雪全化成了水,水裏映著五個模糊的身影。
“是林七先生的腳印!”有個拄拐的老漢突然站直了,“當年他就是這樣,踩著雪給咱們送柴,說‘凍啥也不能凍了灶膛’。”話音剛落,道碑的金光突然炸開,雪層“嘩啦”滑落,碑身的“柴米油鹽”四個字竟凸了出來,字縫裏滲出金色的汁液,順著石紋往下流,在地上匯成個小小的火塘。
往火塘邊湊,見個穿紅襖的姑娘正對著火堆發呆。她手裏拿著根燒火棍,棍頭上的炭火快滅了。“想給碑前的油燈添火,”姑娘噘著嘴,“可火總滅。”阿禾想起阿青說的“薪火要續傳,心要比火暖”,從獨輪車上拿起個饅頭,掰了塊扔進火塘。
饅頭剛碰到火苗,道碑的金光突然纏上炭棍。炭火“騰”地旺起來,姑娘舉著棍去點油燈,燈芯竟爆出朵金色的花,照亮了燈旁的一行字:“凡火可續仙火,人心能接道心。”字跡娟秀,是薑瑤光的筆體,旁邊還畫著個小小的星盤,盤裏的星鬥正順著燈花的方向轉。
火塘邊的老人們開始講故事。王老漢說當年林七用火焰給石碑刻字,火星濺到凡世的木柴上,那柴竟燒了三天三夜;李婆婆抹著淚說雪璃的冰魄鈴曾在寒夜化成暖露,滴在凍裂的藥罐上,罐子裏的湯藥就再也涼不了;穿藍布衫的貨郎則說,他爺爺當年見過阿木的白澤,那靈獸用尾巴掃過的雪地,第二天準會長出能治凍傷的草藥。
正說著,穀外傳來車軲轆聲。十幾個年輕人推著新做的木柴車來了,車上的柴捆都用紅繩係著,繩結是雪璃教的鈴紋。“我們來接班守碑,”領頭的後生捧著塊新刻的木牌,上麵寫著“承薪人”三個字,“陳大夫說,該讓年輕人學著傳火了。”
木牌剛靠在道碑上,碑身突然劇烈地晃了晃,金光裏浮出五個清晰的虛影:林七正把火焰往年輕人手裏的柴上引,說“火要親手接才暖”;薑瑤光指著天上的星鬥,教後生們看“冬至星位,是傳火的好時辰”;阿木蹲在雪地裏,用樹枝畫著新的靈獸紋,說白澤說“新柴要帶新紋,才長得旺”;阿青把承薪勺遞給個姑娘,說“勺裏的火是凡火,燒的卻是仙心”;雪璃的冰魄鈴懸在眾人頭頂,鈴音落處,每個人手裏的柴都冒出了小小的火苗,在雪夜裏連成一片。
“原來這就是傳承啊,”阿禾看著那些跳動的火苗,忽然明白掌櫃說的“活字”是什麽意思——不是字活了,是看字的人心裏有了火。道碑上的“生老病死”四個字漸漸隱去,取而代之的是無數個新名字,有藥農的、農夫的、大夫的、後生的,每個名字旁邊都有朵小火苗,像片永遠燒不盡的薪火。
傍晚離開時,雪已經停了。道碑的金光映著雪,把整個山穀照得像白晝。阿禾回頭望,見老人們正給年輕人講五人的故事,後生們手裏的柴火把他們的臉映得通紅,有個紮羊角辮的小姑娘,正把自己的暖爐塞進碑底的石縫裏,說“先生們,我也給你們送點暖”。
回到五味居時,掌櫃正對著幅新畫出神。畫中是冬至的萬魂穀,道碑立在雪地裏,五個虛影圍著篝火,身邊是無數個舉著火把的人:林七的火焰在人群裏傳遞,每個接過火的人都笑得滾燙;薑瑤光的星盤在天上轉,星力把每個人的影子都拉得很長,像在鋪路;阿木的白澤在人群裏穿梭,用尾巴掃去人們鞋上的雪;阿青的承薪勺在火塘裏攪著,勺裏的熱粥分給了每個凍紅的手;雪璃的冰魄鈴落在道碑頂,鈴音讓飄落的雪花都打著旋兒,像在跳舞。
“你看,”掌櫃指著畫裏新舊交疊的火把,“傳承不是守舊,是讓老火暖新人,新火續老焰。他們把仙術變成了握火的溫度、傳柴的手勁、講故事的耐心,才讓這凡人道碑,燃出了能照新程的大火。”阿禾湊近看,發現畫裏每個火把的火苗上,都有個小小的“人”字,每個“人”字都連著下一個,像條永遠走不完的、帶著光的路。
當晚打烊後,阿禾坐在灶膛前添柴,常青柴的火光照在臉上,暖得讓人想笑。他忽然發現灶膛的灰燼裏,有片沒燒完的木片,上麵竟刻著個小小的禾苗印記,和他眉心上的一模一樣。摸了摸眉心,那裏的溫度,竟與道碑的金光一般,帶著能焐熱歲月的暖。窗外的月光灑在雪上,像層白糖,靜悄悄的夜裏沒有玄妙的法訣,隻有柴火劈啪的輕響、饅頭蒸騰的熱氣、老人的講、後生的笑,和五個刻在薪火裏的、與傳承共生的名字。他們的故事,早已不是碑上的字,而是每個人手裏的火、心裏的暖、腳下的路,是每個冬至夜裏,那點能照亮新程的、滾燙的光。
“道碑今夜要顯大像,”掌櫃往他懷裏塞暖爐時說,“當年五人就是在冬至這天立的碑,說‘最冷的時候,才要把火傳得更遠’。你留意看,碑上的字要活了。”暖爐是陶土做的,爐身上刻著新紋,左邊是林七的火焰,右邊是雪璃的冰魄鈴,中間是個“傳”字——這是阿禾照著道碑近日的影子畫的。
剛進穀就聽見歡笑聲。道碑前的空地上,幾個老人正圍著個大火爐,爐裏燒著阿木當年種的“常青柴”,雪下得再大也燒得旺。“快看碑上的雪!”一個老人指著道碑,雪層裏竟浮出串腳印,從碑底一直延伸到穀外,腳印裏的雪全化成了水,水裏映著五個模糊的身影。
“是林七先生的腳印!”有個拄拐的老漢突然站直了,“當年他就是這樣,踩著雪給咱們送柴,說‘凍啥也不能凍了灶膛’。”話音剛落,道碑的金光突然炸開,雪層“嘩啦”滑落,碑身的“柴米油鹽”四個字竟凸了出來,字縫裏滲出金色的汁液,順著石紋往下流,在地上匯成個小小的火塘。
往火塘邊湊,見個穿紅襖的姑娘正對著火堆發呆。她手裏拿著根燒火棍,棍頭上的炭火快滅了。“想給碑前的油燈添火,”姑娘噘著嘴,“可火總滅。”阿禾想起阿青說的“薪火要續傳,心要比火暖”,從獨輪車上拿起個饅頭,掰了塊扔進火塘。
饅頭剛碰到火苗,道碑的金光突然纏上炭棍。炭火“騰”地旺起來,姑娘舉著棍去點油燈,燈芯竟爆出朵金色的花,照亮了燈旁的一行字:“凡火可續仙火,人心能接道心。”字跡娟秀,是薑瑤光的筆體,旁邊還畫著個小小的星盤,盤裏的星鬥正順著燈花的方向轉。
火塘邊的老人們開始講故事。王老漢說當年林七用火焰給石碑刻字,火星濺到凡世的木柴上,那柴竟燒了三天三夜;李婆婆抹著淚說雪璃的冰魄鈴曾在寒夜化成暖露,滴在凍裂的藥罐上,罐子裏的湯藥就再也涼不了;穿藍布衫的貨郎則說,他爺爺當年見過阿木的白澤,那靈獸用尾巴掃過的雪地,第二天準會長出能治凍傷的草藥。
正說著,穀外傳來車軲轆聲。十幾個年輕人推著新做的木柴車來了,車上的柴捆都用紅繩係著,繩結是雪璃教的鈴紋。“我們來接班守碑,”領頭的後生捧著塊新刻的木牌,上麵寫著“承薪人”三個字,“陳大夫說,該讓年輕人學著傳火了。”
木牌剛靠在道碑上,碑身突然劇烈地晃了晃,金光裏浮出五個清晰的虛影:林七正把火焰往年輕人手裏的柴上引,說“火要親手接才暖”;薑瑤光指著天上的星鬥,教後生們看“冬至星位,是傳火的好時辰”;阿木蹲在雪地裏,用樹枝畫著新的靈獸紋,說白澤說“新柴要帶新紋,才長得旺”;阿青把承薪勺遞給個姑娘,說“勺裏的火是凡火,燒的卻是仙心”;雪璃的冰魄鈴懸在眾人頭頂,鈴音落處,每個人手裏的柴都冒出了小小的火苗,在雪夜裏連成一片。
“原來這就是傳承啊,”阿禾看著那些跳動的火苗,忽然明白掌櫃說的“活字”是什麽意思——不是字活了,是看字的人心裏有了火。道碑上的“生老病死”四個字漸漸隱去,取而代之的是無數個新名字,有藥農的、農夫的、大夫的、後生的,每個名字旁邊都有朵小火苗,像片永遠燒不盡的薪火。
傍晚離開時,雪已經停了。道碑的金光映著雪,把整個山穀照得像白晝。阿禾回頭望,見老人們正給年輕人講五人的故事,後生們手裏的柴火把他們的臉映得通紅,有個紮羊角辮的小姑娘,正把自己的暖爐塞進碑底的石縫裏,說“先生們,我也給你們送點暖”。
回到五味居時,掌櫃正對著幅新畫出神。畫中是冬至的萬魂穀,道碑立在雪地裏,五個虛影圍著篝火,身邊是無數個舉著火把的人:林七的火焰在人群裏傳遞,每個接過火的人都笑得滾燙;薑瑤光的星盤在天上轉,星力把每個人的影子都拉得很長,像在鋪路;阿木的白澤在人群裏穿梭,用尾巴掃去人們鞋上的雪;阿青的承薪勺在火塘裏攪著,勺裏的熱粥分給了每個凍紅的手;雪璃的冰魄鈴落在道碑頂,鈴音讓飄落的雪花都打著旋兒,像在跳舞。
“你看,”掌櫃指著畫裏新舊交疊的火把,“傳承不是守舊,是讓老火暖新人,新火續老焰。他們把仙術變成了握火的溫度、傳柴的手勁、講故事的耐心,才讓這凡人道碑,燃出了能照新程的大火。”阿禾湊近看,發現畫裏每個火把的火苗上,都有個小小的“人”字,每個“人”字都連著下一個,像條永遠走不完的、帶著光的路。
當晚打烊後,阿禾坐在灶膛前添柴,常青柴的火光照在臉上,暖得讓人想笑。他忽然發現灶膛的灰燼裏,有片沒燒完的木片,上麵竟刻著個小小的禾苗印記,和他眉心上的一模一樣。摸了摸眉心,那裏的溫度,竟與道碑的金光一般,帶著能焐熱歲月的暖。窗外的月光灑在雪上,像層白糖,靜悄悄的夜裏沒有玄妙的法訣,隻有柴火劈啪的輕響、饅頭蒸騰的熱氣、老人的講、後生的笑,和五個刻在薪火裏的、與傳承共生的名字。他們的故事,早已不是碑上的字,而是每個人手裏的火、心裏的暖、腳下的路,是每個冬至夜裏,那點能照亮新程的、滾燙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