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生自然先問候病情,隨後才和員外爺嘮起了家常。


    嘮他們最近在忙啥。


    說開點心鋪了,一天在胡忙,要不然早就會登門。


    而且,本應該冬至節來拜訪,可冬至節那日,家裏還發生點兒事,遭了狼,和狼一頓惡戰,外麵又下著冒煙大雪就沒來成。


    又怕過段日子有別的事,也是挺久沒見了,很是惦念。


    一想,得,趁著眼下有空,趕緊來看看您老。


    多久沒見了,卻沒想到您老摔了。早知,應該早些來的。


    員外爺也和宋福生一頓嘮,關係親近了不老少。


    拍著宋福生的手,重複了兩遍:“你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你的那些同鄉們有你,是他們最大的福分。”


    這個老鄉,這個後生,往後一定會錯不了。


    宋福生也能看出來員外爺著急掙錢,總是歎氣嘛,勸道:


    “您老別上火,傷了骨頭不是一日兩日能養好的,你先把病養好。回頭等您麽事沒有,我這頭要是聽說有哪種營生尚算不錯,定知會您。”


    宋福生拒絕了留飯,帶著宋富貴幾人,拜訪過後就離開了。


    員外爺的兒子親自給送到村外,還衝宋福生鄭重施了一禮:“宋兄,能感覺到,家父受您開解後,心情暢快了不少。”


    與此同時,老太太正和員外爺坐在炕上感慨道:


    “之前,我還尋思著,他們那夥人靠上貴人了。


    我以為,這麽久沒聯係,他們往後和咱們也就那麽回事兒了。


    見過太多,當初咱們幫他們行,轉回頭等人家行了,可不一定會惦記咱。


    畢竟,說是老鄉,都是逃難一起來的,但是人心隔肚皮,誰又能猜的那麽準?誰曉得他們能不能記得當初咱們的善意?


    卻沒想到,老爺你摔了,咱們沒去他們村瞧瞧,他們竟特意打聽了一路,鞋讓雪濕透,找咱村裏來。


    而且還很知禮,帶著物什登門拜訪,還看出了老爺心急想早日再置家底,說幫咱們打聽打聽。


    看來,這個後生,確實是像老爺說的那樣,將來總會錯不了。


    說句實在的,那時候,老爺和我嘮這話,他們又認識貴人,我心下雖然承認他們往後會錯不了,卻隻覺是搭上貴人才會錯不了。


    可今兒,我不那麽想了,那位後生,就算即使眼下不認識貴人,但衝這品性,衝他說話辦事,將來也總是會遇到貴人的。”


    員外爺笑著點點頭道:


    “起初,我瞧上他的,就是世事洞明皆學問的那股子透徹勁兒。


    那時候,投奔來這裏的路上,這一隊人,要將他們那夥人獨獨扔下,這個後生卻表現極為得體,毫無意外之色,說明早已參透。


    這才叫,人情練達皆文章啊,心鏡眼靜。


    童生又怎的?我見過太多舉人老爺是個糊塗蟲,即便將來考中進士,哼,也是個白給的貨,不及這個年紀輕輕的童生。”


    老太太認同的點點頭,想起一事,忽然問道:“對了,老爺,您和他提老家那麵的事沒?”


    員外爺收斂了笑容:“沒,他倒是問了,我回的是沒信兒。”


    老太太想了想:“也是,告訴又能如何,還不如一心一意琢磨怎麽在這裏站穩腳跟。連咱們聽了也隻剩下鬧心,除了鬧心,又不能做別的。”


    老家那頭。


    員外爺托人打聽回來的消息是:


    因為老家那麵的城池,離燕王這麵管轄的城池近,所以兩麵都封城了。


    必經之路,有重兵把守。


    兩麵都有重兵把守。


    據傳,老家那裏,有錢有本事的,當初沒逃出來的也要在裏麵被圈著,是不準以任何借口再出城尋親或投親。


    不準有任何書信往來。


    不過,家有餘銀,有一點好,允許他們可以交重銀,買下不被征兵的名額。


    隻是很貴,真不是啥樣人家都能買得起的。


    有的沒跑出城的大富大貴之家,都未必能花得起銀錢免除全家所有男丁不被征兵的命運。


    而以前在齊王手底下當股肱之臣的人家,想交銀錢買不被征兵的名額,人家都不收。


    因為吳王在攻進齊王的領地後,也就是攻進他們的老家時,就下命令將這些肱骨之臣圈禁起來,讓這些人親手寫下齊王的十宗罪。作為曾經的下屬,親自揭發,好昭告天下。


    有不寫的大臣,還忠於齊王的大臣,家裏的兒郎立馬就被抓走送去戰場。


    要知道,眼下雖然沒有大戰,但是北麵燕王和吳王新占的城池是很近的,經常有摩擦,這些大臣家的兒郎,就是打開城門被推出去迎戰的第一批炮灰。


    據傳,已經死了好多原齊王手下大臣家的子孫了,被圈禁受不了侮辱上吊的大臣也甚是多。


    這就是換了“天”的代價。


    而他們老家以前的“天”,那位齊王,曾信誓旦旦說不投降,與子民一起迎戰,城在,他在。


    但事實上,員外爺聽到的消息是,在城破之前,他們以前的“天”就提早帶著幾隊人馬先逃跑了,跑哪不道。


    以上,這還都是關於大戶人家的傳說。


    普通百姓就更可想而知。


    沒逃出來的那些百姓,別說用重銀去抵人頭,都沒有糧食去抵人頭。


    因為糧食,早就被搜刮的差不多。


    在吳王占城時,那時候正好趕上秋收,第一件事就是下來老多兵,也有搶匪,在四處搜刮各村,逼迫百姓交糧。


    收完,據傳當時隻留下一小部分糧食,為留給吳王手下駐守的正規軍。


    然後連夜,將大部分糧食,立馬運往吳王以前的領地。


    或許,在吳王眼中,他以前的城池百姓,才是人。


    而他攻破占領的城池百姓,不過是給他們幹活的工具罷了。死活,他是不顧及的。


    再加上天災,可想而知,當初沒逃出來的那些老家人會什麽樣。


    據傳聽到征兵,能一日換得一個長黴的餑餑,已經不是硬性規定十二歲以上必須去當兵役,而是百姓們主動的蜂擁著就要報名。


    八九歲的男孩子都恨不得哭著喊著求著,收下他們去戰場。


    隻為那一日一個長黴的餑餑。


    隻為在閉眼前,甭管是被哪個王爺手下的兵幹死,吃個飽肚再死就中。


    這是男的,還能留著為蓋城樓上戰場用,女人估計比起有用的男人會更慘。


    以上,就是員外爺花了大銀錢,太惦念老家了,托行商的隊伍打聽回來的消息。


    行商隊伍還告訴他,你們早進幽州的難民,真是命好,因為你們進來後,就封了城。


    怕再往裏麵放人,混進來吳王派來的探子。


    而且早就不讓行商的向南麵走了,隻準在燕王管轄的幾十座城池裏倒賣。


    並且,這些消息奉天城是沒有的。


    幽州城,也就是難民逃荒最先入的城,倒是有點消息,但是也把控,不讓隨意亂傳,違者割掉舌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全家都是穿來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YTT桃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YTT桃桃並收藏我全家都是穿來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