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故土的秋收
名義:祁同偉組織送媳婦啦 作者:瀾疏水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2003 年中秋前夕,祁同偉的吉普車碾過青石村村口的碎石路。
車載收音機正播報 \"秋風行動\" 中關於農村合同詐騙的普法案例,他卻凝望著車窗外蜿蜒的土路出神 ——
十年未歸,進村的石板路依舊坑窪不平,唯有村口那株老槐樹已長成合抱之木,樹洞裏塞著的紅布條褪成淺粉,像歲月留下的溫柔標點。
帆布包裏,除了給鄉親們帶的降壓藥、\"法律明白人\" 手冊,還多了本翻舊的《漢東省助學貸款政策匯編》,那是他特意從省廳檔案室複印的。
暮色中的老宅飄著炊煙,祁同偉換上母親生前納的千層底布鞋,鞋跟踩在青石板上發出熟悉的 \"咯吱\" 聲。牆角的磨盤還在,卻不見當年趴在上麵寫作業的孩童,唯有一隻三花貓警覺地豎起耳朵。
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土牆上褪色的獎狀依然醒目,1992 年 \"漢東省優秀共青團員\" 的獎狀邊角卷曲,卻被細心地用透明膠帶粘牢 —— 那是父親臨終前的最後一次整理。
\"同偉哥!\"
清脆的童聲打破寂靜,隔壁小芳攥著作業本衝進來,辮梢沾著草葉,\"俺娘說你當大官了,能不能幫俺看看這道數學題?\"
泛黃的作業本上,用鉛筆寫著歪扭的算式,最後一題畫著大大的問號。
祁同偉蹲下身,指尖劃過孩子凍裂的手背,突然想起自己初中時借煤油燈讀書,母親用竹筒為他做的防風燈罩。
三嬸的土窯裏,煤油燈芯劈啪作響。
小芳的母親半靠在炕上,咳嗽聲震得土炕輕顫,牆角堆著幾板過期的止咳藥。
\"他爹在城裏搬磚,一年就寄回兩千塊。\"
三嬸抹著眼淚,\"小芳下學期的學費還沒著落,眼瞅著要跟她表姐去鎮上打工......\"
祁同偉的目光落在小芳用舊報紙包的課本上。他摸出錢包,裏麵整整齊齊碼著省廳發的津貼,抽出五張百元鈔塞給小芳:\"先拿著買書,不夠了叔再寄。\"
孩子攥著錢的手在發抖,突然跪下:\"叔,俺想讀書......\"
他慌忙扶起孩子,警服上的銀星在燈光下閃爍:\"記住,不讓娃娃讀書是違法的。\"
翻開《義務教育法》摘要,用紅筆圈出關鍵條款,\"九年義務教育免學費,誰不讓你讀,叔跟他打官司。\"
轉頭對三嬸說:\"明天我去鎮政府查教育補貼,再聯係縣裏的希望工程。\"
離開土窯時,小芳追出來,往他手裏塞了把野棗:\"叔,這是俺在山上摘的。\"
孩子跑遠的身影,與記憶中背著母親縫製的書包、在暴雨中奔向鄉中的自己重疊。
他摸了摸右肩的槍傷,當年在孤鷹嶺流血不流淚的漢子,此刻眼眶卻微微發潮。
老支書的窯洞內,玉米碴粥的香氣混著旱煙味。
老人從枕下掏出皺巴巴的合同,\"漢東昌盛貿易公司\" 的公章蓋得歪歪斜斜,付款日期欄一片空白。
\"說是收板藍根,可三個月了錢還沒到。\"
老支書的煙袋鍋在炕沿敲出悶響,\"村裏二十戶鄉親的血汗錢啊......\"
祁同偉展開從漢江省廳帶來的電子公章識別手冊,用放大鏡對準合同上的公章:\"這個五角星都偏了,是假章。\"
鋼筆在合同背麵寫下維權步驟:\"先去鎮工商所查企業注冊信息,再打
投訴,最後到派出所報案。\"
他忽然想起周名貴案中農民工的遭遇,\"以後簽合同,一定要看清楚各項條款,沒有把握就去鎮裏司法所尋求幫助。\"
裏屋傳來嬰兒的啼哭,三嬸的兒媳正在給六個月大的孫子喂玉米糊。
祁同偉解開警服,露出右肩的傷疤:\"1995 年在孤鷹嶺,要不是當地鄉親們用草藥給我止血,早就沒這條命了。\"
他掏出隨身攜帶的 \"法律明白人\" 聯絡表,\"漢江那邊每個鄉鎮都有咱們的聯絡員,以後遇事直接打這個電話,漢東這邊我來溝通。\"
中秋的月亮爬上老槐樹,曬場被銀輝籠罩。
祁同偉席地而坐,用樹枝在地上畫著 \"合同三要素\",二十幾個鄉親圍坐在馬燈旁,煙袋鍋的火星在夜色中明明滅滅。
\"第一看公章,第二寫清楚數量價格,第三按手印要按在名字上。\"
他舉起小芳的作業本,\"就像小芳寫作業要寫名字,合同也要有雙方簽字蓋章。\"
\"同偉哥,俺在城裏工地簽的 '' 生死狀 '',是不是真的死了白死?\"
返鄉的二蛋攥著皺巴巴的協議,眼裏滿是恐懼。祁同偉的筆尖狠狠劃過 \"生死自負\" 條款:\"這是違法條款,《勞動法》規定企業必須買工傷保險。\"
他想起在濱湖區處理的工傷糾紛,\"以後遇到這種合同,當場拍下來,發給鎮勞保所,他們會上門查處。\"
曬場角落,小芳趴在磨盤上寫作業,母親用舊圍裙為她遮擋馬燈的風。
祁同偉走過去,掏出從省廳帶來的文具套裝:\"叔給你帶了鋼筆和筆記本,還有字典。\"
孩子翻開字典,扉頁上寫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背麵寫著 \"知識改變命運\"。
他忽然想起王老的話:\"基層執法者要做百姓的眼睛和耳朵。\"
此刻,他更想做孩子們的翅膀。
破曉時分,祁同偉跟著老支書巡田。
沙質土壤上,稀疏的板藍根苗無精打采,葉片上布滿蚜蟲。
他蹲下身,捏死幾隻害蟲:\"大爺,這種地種板藍根產量低,改種金銀花吧,耐旱,收購價是板藍根的三倍。\"
從帆布包掏出省農科院的土壤檢測報告,\"我聯係了漢江張教授,下周帶團隊來測土配方。\"
老支書歎了口氣:\"可辦合作社要注冊資金,鄉親們湊不齊......\"
祁同偉翻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重點標注 \"政府補貼\" 章節:\"省裏有專項扶持資金,我幫你們寫申請報告。\"
他指向遠處的荒山,\"2003 年退耕還林政策有補貼,種金銀花既能拿補貼,三年後我聯係濱湖的藥廠來簽收購合同,保底價格寫進法律文書。\"
路過村小舊址時,祁同偉愣住了 —— 斑駁的 \"青石村小學\" 木牌歪斜著,教室門窗破損,黑板上還留著十年前他教孩子們寫的 \"法治\" 二字。
\"去年最後一個老師調走了,娃娃們隻能去鎮上讀書。\"
老支書抹了把臉,\"可鎮上學校太遠,車費都擔不起......\"
祁同偉的心裏像被針紮了一下。
他掏出手機,給漢東省教育廳的同學打電話:\"老同學,還記得咱們上學時的承諾嗎?青石村需要建希望小學,我來牽頭籌款,你負責協調師資。\"
掛了電話,他對老支書說:\"把村裏的適齡兒童統計一下,我給每個孩子申請助學貸款,再聯係企業捐校車。\"
啟程前,祁同偉走訪了五戶困難家庭,記下每個孩子的年級和夢想:小芳想當老師,二蛋的兒子想學醫,三嬸的孫子想開拖拉機。
他的筆記本上,除了法律條款,還密密麻麻記著資助計劃:\"小芳:初中學費每年 800 元,聯係漢東律師協會結對幫扶;二蛋之子:申請 '' 金秋助學 '' 補貼......\"
村口送別時,三嬸往他車裏塞了滿滿一筐南瓜和核桃,小芳抱著新書包站在最前麵,書包上別著他送的警徽徽章。
祁同偉悄悄將 2000 元塞進三嬸的圍裙口袋,那是他一個月的工資加津貼。
後視鏡裏,老支書舉著他連夜起草的《青石村法治脫貧計劃書》,上麵列著合作社注冊流程、教育資助方案、農產品法律保護條款。
途經鎮政府,祁同偉在 \"政務公開欄\" 貼了三張紙:左邊是《義務教育法》摘要,中間是金銀花種植技術宣傳單,右邊是 \"青石村希望小學籌建公告\",落款處除了他的名字,還蓋著省ga廳治安總隊的公章。
他知道,這枚公章不是權力的象征,而是對鄉親們的承諾。
歸途的山路上,祁同偉打開《漢東省助學貸款政策匯編》,在空白處寫下:\"每個孩子的書包,都該裝滿法律的盾牌和知識的翅膀。\"
車窗外,老槐樹的影子漸漸遠去,卻有一顆種子在他心中紮根 —— 當法治與教育的陽光照亮每一個寒門,當鄉親們學會用法律守護汗水與希望,這片土地的秋收,將不再隻是穀物的豐收,更是人心的豐盈。
車載收音機正播報 \"秋風行動\" 中關於農村合同詐騙的普法案例,他卻凝望著車窗外蜿蜒的土路出神 ——
十年未歸,進村的石板路依舊坑窪不平,唯有村口那株老槐樹已長成合抱之木,樹洞裏塞著的紅布條褪成淺粉,像歲月留下的溫柔標點。
帆布包裏,除了給鄉親們帶的降壓藥、\"法律明白人\" 手冊,還多了本翻舊的《漢東省助學貸款政策匯編》,那是他特意從省廳檔案室複印的。
暮色中的老宅飄著炊煙,祁同偉換上母親生前納的千層底布鞋,鞋跟踩在青石板上發出熟悉的 \"咯吱\" 聲。牆角的磨盤還在,卻不見當年趴在上麵寫作業的孩童,唯有一隻三花貓警覺地豎起耳朵。
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土牆上褪色的獎狀依然醒目,1992 年 \"漢東省優秀共青團員\" 的獎狀邊角卷曲,卻被細心地用透明膠帶粘牢 —— 那是父親臨終前的最後一次整理。
\"同偉哥!\"
清脆的童聲打破寂靜,隔壁小芳攥著作業本衝進來,辮梢沾著草葉,\"俺娘說你當大官了,能不能幫俺看看這道數學題?\"
泛黃的作業本上,用鉛筆寫著歪扭的算式,最後一題畫著大大的問號。
祁同偉蹲下身,指尖劃過孩子凍裂的手背,突然想起自己初中時借煤油燈讀書,母親用竹筒為他做的防風燈罩。
三嬸的土窯裏,煤油燈芯劈啪作響。
小芳的母親半靠在炕上,咳嗽聲震得土炕輕顫,牆角堆著幾板過期的止咳藥。
\"他爹在城裏搬磚,一年就寄回兩千塊。\"
三嬸抹著眼淚,\"小芳下學期的學費還沒著落,眼瞅著要跟她表姐去鎮上打工......\"
祁同偉的目光落在小芳用舊報紙包的課本上。他摸出錢包,裏麵整整齊齊碼著省廳發的津貼,抽出五張百元鈔塞給小芳:\"先拿著買書,不夠了叔再寄。\"
孩子攥著錢的手在發抖,突然跪下:\"叔,俺想讀書......\"
他慌忙扶起孩子,警服上的銀星在燈光下閃爍:\"記住,不讓娃娃讀書是違法的。\"
翻開《義務教育法》摘要,用紅筆圈出關鍵條款,\"九年義務教育免學費,誰不讓你讀,叔跟他打官司。\"
轉頭對三嬸說:\"明天我去鎮政府查教育補貼,再聯係縣裏的希望工程。\"
離開土窯時,小芳追出來,往他手裏塞了把野棗:\"叔,這是俺在山上摘的。\"
孩子跑遠的身影,與記憶中背著母親縫製的書包、在暴雨中奔向鄉中的自己重疊。
他摸了摸右肩的槍傷,當年在孤鷹嶺流血不流淚的漢子,此刻眼眶卻微微發潮。
老支書的窯洞內,玉米碴粥的香氣混著旱煙味。
老人從枕下掏出皺巴巴的合同,\"漢東昌盛貿易公司\" 的公章蓋得歪歪斜斜,付款日期欄一片空白。
\"說是收板藍根,可三個月了錢還沒到。\"
老支書的煙袋鍋在炕沿敲出悶響,\"村裏二十戶鄉親的血汗錢啊......\"
祁同偉展開從漢江省廳帶來的電子公章識別手冊,用放大鏡對準合同上的公章:\"這個五角星都偏了,是假章。\"
鋼筆在合同背麵寫下維權步驟:\"先去鎮工商所查企業注冊信息,再打
投訴,最後到派出所報案。\"
他忽然想起周名貴案中農民工的遭遇,\"以後簽合同,一定要看清楚各項條款,沒有把握就去鎮裏司法所尋求幫助。\"
裏屋傳來嬰兒的啼哭,三嬸的兒媳正在給六個月大的孫子喂玉米糊。
祁同偉解開警服,露出右肩的傷疤:\"1995 年在孤鷹嶺,要不是當地鄉親們用草藥給我止血,早就沒這條命了。\"
他掏出隨身攜帶的 \"法律明白人\" 聯絡表,\"漢江那邊每個鄉鎮都有咱們的聯絡員,以後遇事直接打這個電話,漢東這邊我來溝通。\"
中秋的月亮爬上老槐樹,曬場被銀輝籠罩。
祁同偉席地而坐,用樹枝在地上畫著 \"合同三要素\",二十幾個鄉親圍坐在馬燈旁,煙袋鍋的火星在夜色中明明滅滅。
\"第一看公章,第二寫清楚數量價格,第三按手印要按在名字上。\"
他舉起小芳的作業本,\"就像小芳寫作業要寫名字,合同也要有雙方簽字蓋章。\"
\"同偉哥,俺在城裏工地簽的 '' 生死狀 '',是不是真的死了白死?\"
返鄉的二蛋攥著皺巴巴的協議,眼裏滿是恐懼。祁同偉的筆尖狠狠劃過 \"生死自負\" 條款:\"這是違法條款,《勞動法》規定企業必須買工傷保險。\"
他想起在濱湖區處理的工傷糾紛,\"以後遇到這種合同,當場拍下來,發給鎮勞保所,他們會上門查處。\"
曬場角落,小芳趴在磨盤上寫作業,母親用舊圍裙為她遮擋馬燈的風。
祁同偉走過去,掏出從省廳帶來的文具套裝:\"叔給你帶了鋼筆和筆記本,還有字典。\"
孩子翻開字典,扉頁上寫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背麵寫著 \"知識改變命運\"。
他忽然想起王老的話:\"基層執法者要做百姓的眼睛和耳朵。\"
此刻,他更想做孩子們的翅膀。
破曉時分,祁同偉跟著老支書巡田。
沙質土壤上,稀疏的板藍根苗無精打采,葉片上布滿蚜蟲。
他蹲下身,捏死幾隻害蟲:\"大爺,這種地種板藍根產量低,改種金銀花吧,耐旱,收購價是板藍根的三倍。\"
從帆布包掏出省農科院的土壤檢測報告,\"我聯係了漢江張教授,下周帶團隊來測土配方。\"
老支書歎了口氣:\"可辦合作社要注冊資金,鄉親們湊不齊......\"
祁同偉翻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重點標注 \"政府補貼\" 章節:\"省裏有專項扶持資金,我幫你們寫申請報告。\"
他指向遠處的荒山,\"2003 年退耕還林政策有補貼,種金銀花既能拿補貼,三年後我聯係濱湖的藥廠來簽收購合同,保底價格寫進法律文書。\"
路過村小舊址時,祁同偉愣住了 —— 斑駁的 \"青石村小學\" 木牌歪斜著,教室門窗破損,黑板上還留著十年前他教孩子們寫的 \"法治\" 二字。
\"去年最後一個老師調走了,娃娃們隻能去鎮上讀書。\"
老支書抹了把臉,\"可鎮上學校太遠,車費都擔不起......\"
祁同偉的心裏像被針紮了一下。
他掏出手機,給漢東省教育廳的同學打電話:\"老同學,還記得咱們上學時的承諾嗎?青石村需要建希望小學,我來牽頭籌款,你負責協調師資。\"
掛了電話,他對老支書說:\"把村裏的適齡兒童統計一下,我給每個孩子申請助學貸款,再聯係企業捐校車。\"
啟程前,祁同偉走訪了五戶困難家庭,記下每個孩子的年級和夢想:小芳想當老師,二蛋的兒子想學醫,三嬸的孫子想開拖拉機。
他的筆記本上,除了法律條款,還密密麻麻記著資助計劃:\"小芳:初中學費每年 800 元,聯係漢東律師協會結對幫扶;二蛋之子:申請 '' 金秋助學 '' 補貼......\"
村口送別時,三嬸往他車裏塞了滿滿一筐南瓜和核桃,小芳抱著新書包站在最前麵,書包上別著他送的警徽徽章。
祁同偉悄悄將 2000 元塞進三嬸的圍裙口袋,那是他一個月的工資加津貼。
後視鏡裏,老支書舉著他連夜起草的《青石村法治脫貧計劃書》,上麵列著合作社注冊流程、教育資助方案、農產品法律保護條款。
途經鎮政府,祁同偉在 \"政務公開欄\" 貼了三張紙:左邊是《義務教育法》摘要,中間是金銀花種植技術宣傳單,右邊是 \"青石村希望小學籌建公告\",落款處除了他的名字,還蓋著省ga廳治安總隊的公章。
他知道,這枚公章不是權力的象征,而是對鄉親們的承諾。
歸途的山路上,祁同偉打開《漢東省助學貸款政策匯編》,在空白處寫下:\"每個孩子的書包,都該裝滿法律的盾牌和知識的翅膀。\"
車窗外,老槐樹的影子漸漸遠去,卻有一顆種子在他心中紮根 —— 當法治與教育的陽光照亮每一個寒門,當鄉親們學會用法律守護汗水與希望,這片土地的秋收,將不再隻是穀物的豐收,更是人心的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