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政法樓的鍾聲
名義:祁同偉組織送媳婦啦 作者:瀾疏水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2005 年春分後的第一個清晨,祁同偉的越野車駛入漢東大學政法係老校區。
晨霧未散的梧桐道上,石磚縫裏的野草沾著露水,遠處教學樓的鍾聲穿過三十年樹齡的香樟,恍惚間與 1992 年他攥著大學錄取通知書報到的場景重疊 ——
那時他是青石村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口袋裏裝著高育良教授寫的《刑法學筆記》複印件。
政法樓前的青銅獬豸雕塑依舊威嚴,隻是基座上的 \"公平正義\" 四字被新漆描過,紅漆未幹處落著幾片梧桐絮。
祁同偉站在台階上,望著三樓那扇永遠亮到深夜的窗戶 —— 高育良的辦公室,窗簾還是當年的藏青色,窗台上的文竹已從盆栽長成蓬勃的綠瀑。
十年前他常抱著作業本蹲在門前等老師批改,此刻手心裏還留著當年敲門時的溫度。
\"同偉來了?\"
熟悉的中音從身後傳來,高育良穿著洗舊的灰藍色中山裝,腋下夾著牛皮紙袋,鏡片後的目光帶著學者特有的敏銳。
\"聽說你在漢江省搞的 '' 法律明白人 '' 製度,成了基層治理的範本?\"
他遞過紙袋時,祁同偉注意到袋口露出半本《漢東大學學報》,刊首正是高育良的文章《基層法治的知識譜係建構》。
祁同偉接過紙袋,觸到裏麵硬殼筆記本的棱角 —— 那是 1996 年高育良送他的研究生入學禮物,扉頁上 \"致本科畢業論文優秀獲得者祁同偉\" 的題字仍清晰如初。\"
老師當年在本科論文答辯時說我的《農村法治現狀調查》'' 帶著青石村的露水 '',\" 祁同偉跟著走進辦公室,目光落在牆角的舊書架上。
1995 年他借閱的《法社會學導論》還夾著褪色的書簽,\"現在想來,那露水是鄉親們的眼淚和期待。\"
辦公室還是記憶中的模樣:逼仄的空間裏,書架從地麵摞到天花板,《漢東省司法案例匯編》1995 年卷還擺在顯眼位置,書脊上有祁同偉當年畫的三角符號 —— 那是孤鷹嶺剿毒案的相關卷宗。
高育良指著窗邊的藤椅,椅麵補丁上的針腳出自師母之手:\"你研究生論文《青石村地區法治生態調查》的初稿,就是在這把椅子上改了七遍。\"
祁同偉摸著案頭的《軟暴力犯罪案例精解》,書角卷起處貼著高育良的批注:\"第三章證據鏈分析可引入哈貝馬斯溝通理論。\"
老師總是這樣,哪怕對早已畢業的學生,也保持著學術上的嚴苛:\"要不是老師當年堅持讓我補修社會學課程,在城東派出所調解菜市場糾紛時,恐怕連商戶的經營心理都摸不透。\"
\"法治不是慈善,是較真。\"
高育良擺擺手,從書架抽出本泛黃的《萬曆十五年》,書脊上的標簽顯示這是 1994 年購入的初版,\"黃仁宇說 '' 世間已無張居正 '',可你在漢江的作為,倒讓我想起書中的 '' 數目字管理 ''。
2000 年梁群峰提前退居二線,不隻是因為年齡,更因為他試圖掩埋的,是法治的良心。\"
高育良忽然望向窗外的政法樓廣場,年輕學生們正圍著獬豸雕塑討論。\"
1998 年我申請去漢東省司法廳掛職,\" 他的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萬曆十五年》的書脊,\"那時想建立全省司法案例數據庫,培訓基層法治聯絡員......\"
祁同偉抬頭,看見老師鏡片後的目光飄向遠方,那是學者對實踐的渴望。\"後來梁群峰說 '' 高校教師應專注學術 '',\" 高育良笑了笑,聲音輕得像歎息。
\"其實我明白,他是怕我把基層法治的火種帶進官場,燒穿某些人的權力遮羞布。\"
他忽然轉身,從書架取出份泛黃的手稿《基層法治實踐大綱》,封麵落款是 \"1999 年春\":\"這是我為掛職準備的方案,現在看來,你在漢江省做的,比我當年設想的更紮實。\"
祁同偉看見手稿裏畫著的 \"物證箱\" 草圖,與他後來在省廳推行的設計幾乎一致。
兩人在獬豸雕塑前駐足時,晨霧正被陽光驅散。
高育良望著祁同偉肩章上的銀星,忽然說起 1999 年博士論文答辯:\"你在結論裏寫 '' 基層執法是流動的法律教科書 '',當時評審組裏有人覺得太感性。\"
他笑了笑,\"現在看來,感性裏藏著中國法治的真問題 —— 就像梁群峰不懂,篡改檔案改得了職級,改不了老百姓心裏的秤。\"
祁同偉想起在漢江省推行的 \"物證箱\" 計劃,每個箱子裏都有他手繪的證據鏈圖譜,正是當年高育良要求的 \"理論可視化\":\"基層民警需要的不是法條堆砌,是把法理學變成菜市場的秤杆。\"
他摸了摸口袋裏的《幹部個人事項報告》,婚姻狀況欄的空白突然發燙 —— 那是梁群峰式官僚永遠無法理解的基層溫度。
高育良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指著雕塑的獨角:\"獬豸辨是非,先辨人心。2000 年我帶師母去孤鷹嶺調研,老支書拉著我的手說,沒有了那些可怕的毐 品交易,大家生活都不像之前的小心翼翼。\"
高老師的聲音低下來,\"後來梁群峰被問責,不是因為打壓你,是因為他試圖讓法治向權力低頭 —— 這才是真正的政治幼稚。\"
正午的陽光穿過銀杏葉,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駁光影。
高育良忽然說起漢東政法大學的新校區規劃,眼神裏帶著學者的憧憬:\"明年要建基層法治研究中心,想請你當特聘研究員。\"
他從紙袋裏又掏出本書,是哈耶克的《法律、立法與自由》,\"這本書的譯者是你師母,她總說你是 '' 行走的法治案例庫 ''—— 是研究中國法治生態的珍貴標本。\"
祁同偉翻開扉頁,師母的鋼筆字秀雅工整:\"同偉:記得本科時你總在食堂畫法律流程圖,連打飯阿姨都認識你。法治的溫度,就在那些皺巴巴的紙頁裏。\"
想起師母當年偷偷塞給他的糧票,想起高育良為他爭取到的研究生保送資格,他忽然覺得,眼前的教授不僅是學術導師,更是法治路上的守護者。
\"個人生活也要有規劃。\"
高育良忽然轉換話題,語氣裏帶著長輩的關切,\"當年梁群峰打壓你,試圖讓你對法治失去信心,可你在孤鷹嶺種下的法治種子,如今在漢江開花結果。\"
他指了指祁同偉的右肩,\"現在組織上要求全麵發展,不是苛責,是希望你能在更高平台上,讓梁群峰們明白:真正的法治人,既能在基層扛住打壓,也能在廟堂守住初心。\"
\"其實我當年羨慕過你在孤鷹嶺的實踐,\" 高育良忽然說,聲音裏帶著少見的悵惘,\"學者總在書齋裏構建法治模型,卻忘了真正的法治模型,藏在你這樣的基層執法者的鞋底和筆尖。\"
他望向遠處的行政樓,那裏曾是他遞交掛職申請的地方,\"如果當年能踏入官場,或許能從頂層設計上避免梁群峰式的權力濫用......\"
祁同偉聽懂了老師未說出口的遺憾。
那個在課堂上講解 \"程序正義\" 的教授,內心深處始終藏著實踐法治的抱負。\"老師,您現在建基層法治研究中心,也是另一種形式的 '' 官場 '',\" 他輕聲說,\"而且是更需要學者的 '' 官場 ''—— 用理論為實踐鑄劍。\"
高育良笑了,拍了拍祁同偉的肩膀:\"所以才讓你當特聘研究員,把漢江的經驗變成可複製的模式。當年我沒走完的路,你正在用腳步丈量。\"
越野車發動前,祁同偉搖下車窗,將高育良送的《萬曆十五年》放在副駕駛座,陽光恰好照亮書中夾著的《基層法治實踐大綱》手稿複印件。
\"陳書記最近在漢江推行 '' 法治強省 '' 戰略,\" 他望著仍站在獬豸雕塑前的老師,聲音特意放得清晰,\"新建的基層法治研究中心若能接入全省司法數據平台......\"
高育良的鏡片閃過微光,這位曾在課堂上剖析《大明律》與基層治理關係的教授,立刻聽懂了學生的言外之意。
\"聽說陳書記在中央黨校提過你的 '' 秋風行動 '',\" 他忽然走近車窗,中山裝口袋裏露出半截鋼筆 —— 那是 1995 年祁同偉送他的教師節禮物,\"學者若能為執政者提供實踐智庫,也算另一種 '' 致君堯舜上 ''。\"
祁同偉點頭,沒有再說下去。兩人都明白,在梁群峰事件後,漢東和漢江省委對基層法治人才的渴求,恰為高育良的學術抱負提供了新的通道。
\"下個月研究中心成立時,\" 他加重語氣,\"陳書記可能會親自過問 —— 畢竟,漢江省的 '' 法律明白人 '' 數據,現在每天都擺在他的辦公桌上。\"
高育良退後兩步,望著越野車駛離的方向,嘴角微微揚起。
祁同偉沒有明說的是,上周在省委匯報時,他已將高育良的《基層法治的知識譜係建構》作為重要參考文獻呈給陳光明書記,而書記閱後特意批注:\"請育良教授來漢江講講基層法治的 '' 知'' 與 '' 行''。\"
駛出校區時,祁同偉從後視鏡看見高育良正低頭翻看《基層法治實踐大綱》,蒼老的手指在 \"物證箱推廣計劃\" 的草圖上停留許久。
他想起陳書記曾說:\"高校學者若能跳出書齋,法治建設便有了理論與實踐的雙引擎。\"
此刻,他忽然意識到,自己對老師的推薦不必直白,陳書記辦公室案頭那本折角的《法理學導論》,以及高育良手稿裏與漢江實踐高度重合的 \"法治聯絡員製度\",早已是最好的推薦信。
車載收音機傳來漢東省新聞:\"省委今日召開法治建設座談會,邀請漢東政法大學專家參與頂層設計......\"
祁同偉關掉收音機,嘴角泛起微笑。
高育良鏡片後藏著的官場抱負,終將以學者特有的方式實現 —— 不是手握權柄,而是讓法治理論成為執政者的指南針,正如他在漢江省讓法律成為百姓的護身符。
離開前,高育良塞給祁同偉一個信封,裏麵是漢東政法大學基層法治研究中心的聘書:\"下個月的成立儀式,希望你能來分享 '' 秋風行動 '' 的經驗。\"
教授的手在聘書上停頓,\"中國法治的進步,從來不是靠某個人的提拔,而是靠千萬個像你這樣的基層執法者,把被權力揉皺的法條,在老百姓的灶台上展平。\"
祁同偉握著聘書,忽然想起 1995 年第一次聽高育良講課,教授在黑板上寫下 \"徒法不足以自行\",然後轉身說:\"真正的法治,在每個執法者的眼睛裏,在每個百姓的灶台上。\"
此刻,陽光正照在政法樓的匾額上,\"漢東政法大學\" 六個大字閃著溫潤的光,像極了高育良鏡片後的目光 —— 嚴厲中帶著期許,冷峻裏藏著熱望。
越野車駛離校區時,祁同偉從後視鏡裏看見高育良正站在獬豸雕塑前,中山裝的下擺被風吹起,手裏的教案紙沙沙作響。
他知道,這位在梁群峰打壓下仍堅持為他奔走的教授,內心深處始終燃燒著步入官場、大展法治抱負的火焰。
而這份未竟的理想,正通過祁同偉在漢江省的實踐,在基層執法的土壤裏生根發芽。
車載收音機響起午間新聞,漢東省即將啟動 \"法治鄉村建設\" 試點,播報員提到的 \"法律明白人培養計劃\",正是祁同偉在漢江省的經驗轉化。
晨霧未散的梧桐道上,石磚縫裏的野草沾著露水,遠處教學樓的鍾聲穿過三十年樹齡的香樟,恍惚間與 1992 年他攥著大學錄取通知書報到的場景重疊 ——
那時他是青石村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口袋裏裝著高育良教授寫的《刑法學筆記》複印件。
政法樓前的青銅獬豸雕塑依舊威嚴,隻是基座上的 \"公平正義\" 四字被新漆描過,紅漆未幹處落著幾片梧桐絮。
祁同偉站在台階上,望著三樓那扇永遠亮到深夜的窗戶 —— 高育良的辦公室,窗簾還是當年的藏青色,窗台上的文竹已從盆栽長成蓬勃的綠瀑。
十年前他常抱著作業本蹲在門前等老師批改,此刻手心裏還留著當年敲門時的溫度。
\"同偉來了?\"
熟悉的中音從身後傳來,高育良穿著洗舊的灰藍色中山裝,腋下夾著牛皮紙袋,鏡片後的目光帶著學者特有的敏銳。
\"聽說你在漢江省搞的 '' 法律明白人 '' 製度,成了基層治理的範本?\"
他遞過紙袋時,祁同偉注意到袋口露出半本《漢東大學學報》,刊首正是高育良的文章《基層法治的知識譜係建構》。
祁同偉接過紙袋,觸到裏麵硬殼筆記本的棱角 —— 那是 1996 年高育良送他的研究生入學禮物,扉頁上 \"致本科畢業論文優秀獲得者祁同偉\" 的題字仍清晰如初。\"
老師當年在本科論文答辯時說我的《農村法治現狀調查》'' 帶著青石村的露水 '',\" 祁同偉跟著走進辦公室,目光落在牆角的舊書架上。
1995 年他借閱的《法社會學導論》還夾著褪色的書簽,\"現在想來,那露水是鄉親們的眼淚和期待。\"
辦公室還是記憶中的模樣:逼仄的空間裏,書架從地麵摞到天花板,《漢東省司法案例匯編》1995 年卷還擺在顯眼位置,書脊上有祁同偉當年畫的三角符號 —— 那是孤鷹嶺剿毒案的相關卷宗。
高育良指著窗邊的藤椅,椅麵補丁上的針腳出自師母之手:\"你研究生論文《青石村地區法治生態調查》的初稿,就是在這把椅子上改了七遍。\"
祁同偉摸著案頭的《軟暴力犯罪案例精解》,書角卷起處貼著高育良的批注:\"第三章證據鏈分析可引入哈貝馬斯溝通理論。\"
老師總是這樣,哪怕對早已畢業的學生,也保持著學術上的嚴苛:\"要不是老師當年堅持讓我補修社會學課程,在城東派出所調解菜市場糾紛時,恐怕連商戶的經營心理都摸不透。\"
\"法治不是慈善,是較真。\"
高育良擺擺手,從書架抽出本泛黃的《萬曆十五年》,書脊上的標簽顯示這是 1994 年購入的初版,\"黃仁宇說 '' 世間已無張居正 '',可你在漢江的作為,倒讓我想起書中的 '' 數目字管理 ''。
2000 年梁群峰提前退居二線,不隻是因為年齡,更因為他試圖掩埋的,是法治的良心。\"
高育良忽然望向窗外的政法樓廣場,年輕學生們正圍著獬豸雕塑討論。\"
1998 年我申請去漢東省司法廳掛職,\" 他的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萬曆十五年》的書脊,\"那時想建立全省司法案例數據庫,培訓基層法治聯絡員......\"
祁同偉抬頭,看見老師鏡片後的目光飄向遠方,那是學者對實踐的渴望。\"後來梁群峰說 '' 高校教師應專注學術 '',\" 高育良笑了笑,聲音輕得像歎息。
\"其實我明白,他是怕我把基層法治的火種帶進官場,燒穿某些人的權力遮羞布。\"
他忽然轉身,從書架取出份泛黃的手稿《基層法治實踐大綱》,封麵落款是 \"1999 年春\":\"這是我為掛職準備的方案,現在看來,你在漢江省做的,比我當年設想的更紮實。\"
祁同偉看見手稿裏畫著的 \"物證箱\" 草圖,與他後來在省廳推行的設計幾乎一致。
兩人在獬豸雕塑前駐足時,晨霧正被陽光驅散。
高育良望著祁同偉肩章上的銀星,忽然說起 1999 年博士論文答辯:\"你在結論裏寫 '' 基層執法是流動的法律教科書 '',當時評審組裏有人覺得太感性。\"
他笑了笑,\"現在看來,感性裏藏著中國法治的真問題 —— 就像梁群峰不懂,篡改檔案改得了職級,改不了老百姓心裏的秤。\"
祁同偉想起在漢江省推行的 \"物證箱\" 計劃,每個箱子裏都有他手繪的證據鏈圖譜,正是當年高育良要求的 \"理論可視化\":\"基層民警需要的不是法條堆砌,是把法理學變成菜市場的秤杆。\"
他摸了摸口袋裏的《幹部個人事項報告》,婚姻狀況欄的空白突然發燙 —— 那是梁群峰式官僚永遠無法理解的基層溫度。
高育良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指著雕塑的獨角:\"獬豸辨是非,先辨人心。2000 年我帶師母去孤鷹嶺調研,老支書拉著我的手說,沒有了那些可怕的毐 品交易,大家生活都不像之前的小心翼翼。\"
高老師的聲音低下來,\"後來梁群峰被問責,不是因為打壓你,是因為他試圖讓法治向權力低頭 —— 這才是真正的政治幼稚。\"
正午的陽光穿過銀杏葉,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駁光影。
高育良忽然說起漢東政法大學的新校區規劃,眼神裏帶著學者的憧憬:\"明年要建基層法治研究中心,想請你當特聘研究員。\"
他從紙袋裏又掏出本書,是哈耶克的《法律、立法與自由》,\"這本書的譯者是你師母,她總說你是 '' 行走的法治案例庫 ''—— 是研究中國法治生態的珍貴標本。\"
祁同偉翻開扉頁,師母的鋼筆字秀雅工整:\"同偉:記得本科時你總在食堂畫法律流程圖,連打飯阿姨都認識你。法治的溫度,就在那些皺巴巴的紙頁裏。\"
想起師母當年偷偷塞給他的糧票,想起高育良為他爭取到的研究生保送資格,他忽然覺得,眼前的教授不僅是學術導師,更是法治路上的守護者。
\"個人生活也要有規劃。\"
高育良忽然轉換話題,語氣裏帶著長輩的關切,\"當年梁群峰打壓你,試圖讓你對法治失去信心,可你在孤鷹嶺種下的法治種子,如今在漢江開花結果。\"
他指了指祁同偉的右肩,\"現在組織上要求全麵發展,不是苛責,是希望你能在更高平台上,讓梁群峰們明白:真正的法治人,既能在基層扛住打壓,也能在廟堂守住初心。\"
\"其實我當年羨慕過你在孤鷹嶺的實踐,\" 高育良忽然說,聲音裏帶著少見的悵惘,\"學者總在書齋裏構建法治模型,卻忘了真正的法治模型,藏在你這樣的基層執法者的鞋底和筆尖。\"
他望向遠處的行政樓,那裏曾是他遞交掛職申請的地方,\"如果當年能踏入官場,或許能從頂層設計上避免梁群峰式的權力濫用......\"
祁同偉聽懂了老師未說出口的遺憾。
那個在課堂上講解 \"程序正義\" 的教授,內心深處始終藏著實踐法治的抱負。\"老師,您現在建基層法治研究中心,也是另一種形式的 '' 官場 '',\" 他輕聲說,\"而且是更需要學者的 '' 官場 ''—— 用理論為實踐鑄劍。\"
高育良笑了,拍了拍祁同偉的肩膀:\"所以才讓你當特聘研究員,把漢江的經驗變成可複製的模式。當年我沒走完的路,你正在用腳步丈量。\"
越野車發動前,祁同偉搖下車窗,將高育良送的《萬曆十五年》放在副駕駛座,陽光恰好照亮書中夾著的《基層法治實踐大綱》手稿複印件。
\"陳書記最近在漢江推行 '' 法治強省 '' 戰略,\" 他望著仍站在獬豸雕塑前的老師,聲音特意放得清晰,\"新建的基層法治研究中心若能接入全省司法數據平台......\"
高育良的鏡片閃過微光,這位曾在課堂上剖析《大明律》與基層治理關係的教授,立刻聽懂了學生的言外之意。
\"聽說陳書記在中央黨校提過你的 '' 秋風行動 '',\" 他忽然走近車窗,中山裝口袋裏露出半截鋼筆 —— 那是 1995 年祁同偉送他的教師節禮物,\"學者若能為執政者提供實踐智庫,也算另一種 '' 致君堯舜上 ''。\"
祁同偉點頭,沒有再說下去。兩人都明白,在梁群峰事件後,漢東和漢江省委對基層法治人才的渴求,恰為高育良的學術抱負提供了新的通道。
\"下個月研究中心成立時,\" 他加重語氣,\"陳書記可能會親自過問 —— 畢竟,漢江省的 '' 法律明白人 '' 數據,現在每天都擺在他的辦公桌上。\"
高育良退後兩步,望著越野車駛離的方向,嘴角微微揚起。
祁同偉沒有明說的是,上周在省委匯報時,他已將高育良的《基層法治的知識譜係建構》作為重要參考文獻呈給陳光明書記,而書記閱後特意批注:\"請育良教授來漢江講講基層法治的 '' 知'' 與 '' 行''。\"
駛出校區時,祁同偉從後視鏡看見高育良正低頭翻看《基層法治實踐大綱》,蒼老的手指在 \"物證箱推廣計劃\" 的草圖上停留許久。
他想起陳書記曾說:\"高校學者若能跳出書齋,法治建設便有了理論與實踐的雙引擎。\"
此刻,他忽然意識到,自己對老師的推薦不必直白,陳書記辦公室案頭那本折角的《法理學導論》,以及高育良手稿裏與漢江實踐高度重合的 \"法治聯絡員製度\",早已是最好的推薦信。
車載收音機傳來漢東省新聞:\"省委今日召開法治建設座談會,邀請漢東政法大學專家參與頂層設計......\"
祁同偉關掉收音機,嘴角泛起微笑。
高育良鏡片後藏著的官場抱負,終將以學者特有的方式實現 —— 不是手握權柄,而是讓法治理論成為執政者的指南針,正如他在漢江省讓法律成為百姓的護身符。
離開前,高育良塞給祁同偉一個信封,裏麵是漢東政法大學基層法治研究中心的聘書:\"下個月的成立儀式,希望你能來分享 '' 秋風行動 '' 的經驗。\"
教授的手在聘書上停頓,\"中國法治的進步,從來不是靠某個人的提拔,而是靠千萬個像你這樣的基層執法者,把被權力揉皺的法條,在老百姓的灶台上展平。\"
祁同偉握著聘書,忽然想起 1995 年第一次聽高育良講課,教授在黑板上寫下 \"徒法不足以自行\",然後轉身說:\"真正的法治,在每個執法者的眼睛裏,在每個百姓的灶台上。\"
此刻,陽光正照在政法樓的匾額上,\"漢東政法大學\" 六個大字閃著溫潤的光,像極了高育良鏡片後的目光 —— 嚴厲中帶著期許,冷峻裏藏著熱望。
越野車駛離校區時,祁同偉從後視鏡裏看見高育良正站在獬豸雕塑前,中山裝的下擺被風吹起,手裏的教案紙沙沙作響。
他知道,這位在梁群峰打壓下仍堅持為他奔走的教授,內心深處始終燃燒著步入官場、大展法治抱負的火焰。
而這份未竟的理想,正通過祁同偉在漢江省的實踐,在基層執法的土壤裏生根發芽。
車載收音機響起午間新聞,漢東省即將啟動 \"法治鄉村建設\" 試點,播報員提到的 \"法律明白人培養計劃\",正是祁同偉在漢江省的經驗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