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行和包秀娥這對曾經的少年夫妻,都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和一往無前的傲氣,又特別的能吃苦。
聽說租房子一個月最少要三兩銀子,劉知行就毫不猶豫的花了十二兩銀子買了一頂十六個平方的圓形大帳篷。
這個帳篷是水牛皮捶軟之後做的,用牛皮繩縫製而成,工藝講究,已經被人用舊了,新的怕是需要三十多兩銀子。
羊皮的要便宜一點,但羊皮的更薄,夫妻倆考慮到這些日子天冷,帳篷厚一些有利於帳篷內保暖。
餘寶她們姐妹們乘坐飛船回到八街城外,在郊外見到了劉知行家的兩個娃。
彼時隻有五歲的劉優明,正在帳篷外麵燒飯,四歲的妹妹劉優月正眼巴巴的看著爐子上的燜飯鍋。
劉雪麗和劉雪梅姐妹二人見到她,格外的吃驚:“你們倆怎麽在這裏,你們的爹娘呢?”
劉知意從小叛逆,自家女兒起名字從來不跟著劉家排行,因為對大伯的恨,所以獨出心裁以雪命名女兒。
但劉知行這人,很在乎家族傳承,所以跟著大伯家的大堂哥給娃起名。
劉雪麗裏外轉了一遍:“你爹娘都去哪了?”
劉優明大聲道:“去山裏打野雞兔子了,說是這兩個月都要在這邊狩獵。”
餘寶驚訝,看了一眼姐妹倆的飯。
劉優明正在用鑄鐵鍋燜餅,文火慢燜,火比較小,一公分厚的細砂鑄鐵鍋,這樣把餅子燜出來兩麵金黃,不糊鍋還不用擔心時間長短。
菜是旁邊的一碟醃蕨菜,裏麵有些辣椒,蕨菜下水燙熟,晾幹水,拌鹽和辣子,按壇子裏擺上幾天,就成了很好的下飯菜了。
但是這道菜隻有十之一二的鄉下人會弄來吃,大部分人家都看不上。
春天的野菜多的很,蕨菜算不上個啥,隻有手藝好的人醃出來才好吃。
比如斜坡那一家子,他們寧願貼著鎮上的親戚吃喝,也不會去弄這樣的野菜。
在他們一家看來,吃野菜就是丟人現眼,是貧窮的標誌,是可憐人的行為。
但劉知行夫婦不同,劉知行讀了那麽多年的書,對各種野菜如數家珍,知道每一種野菜都有一個美麗夢幻的名字,對食用野菜更是推崇備至。
劉優明打開鐵鍋上的草蓋,金黃色的已經翻過來一遍的燜餅泛著麥香,漂漂亮亮的呈現在眾人的眼前。
劉雪梅驚歎:“我天!你這麽大一點點就這樣的能幹,發麵的時候,揉麵的時候都是你自己嗎?”
劉優明:“是,我爹娘天不亮就離開了,他們自己做了晌午帶走,說是挨晚就要回來,因為他們沒有在山上過夜的行李。
他們隻帶走了弟弟,弟弟還要吃奶,放在這裏我哄不住。”
“兩歲的娃還要吃奶,真是嬌生慣養的祖宗!”劉雪梅哼了一聲。
餘寶驚歎劉知行夫妻倆的堅定決絕,簡直是毫不猶豫,剛在這裏搭上帳篷的第二天,就一起為了生存起早貪黑。
一行人沒有再多說什麽,但都商量進城吃一頓。
“我要吃那種燜餅。”劉雪梅堅定不移的道。
劉雪麗請客,請大家吃了一頓羊肉湯鍋配燜餅。
五個人吃掉三百二十五顆銅錢,店夥計道:“燜餅五隻,五顆銅錢一隻,羊肉湯鍋正好三百錢。”
劉雪梅吃過後叨叨:“燜餅的確好吃,但是小叔家那麽小的娃自己做燜餅,我除了欽佩她的能幹,一點都不覺得她應該幹這個。
那麽一點點錢就可以買到的餅子,她要和麵,燒火,做餅,看鍋,這麽多複雜的過程幹下來,做都做飽了哪還有精神吃?”
餘寶一聲不吭,她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經常這麽做。
雖然有小因小果,但是秋收春種的時候那兩個人都忙得很,餘寶就自己煮飯,燜餅。
燜餅是最簡單的活,不慌不忙的,最多弄一個菜就可以配餅吃了。
燜餅又香又軟,燜過的餅皮脆脆的,可算是所有麵食中最好吃的一種。
剛出鍋的燜餅香死了,比吃包子饅頭讓人吃的更多,就靠了它那一股外脆裏軟純麥的香味。
劉雪麗年紀大些,讀的書也多一點,見過的事情也更多,歎了口氣:“小梅,各家有各家的生活方法,你不會做飯也是因為有我在。
因為爹娘大部分時間都在街上賣鹵煮,爹有時間也會跑回來做飯,畢竟我們不吃他媳婦也要吃。
要是他們成天在山上奔走狩獵,我就問你你不做飯誰做飯?
你不吃可以不做,想活著不做飯怎麽行呢?
你等著看吧,劉優明會做飯,將來的劉優月也會跟你一樣,再過上幾年,她出門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念頭,小小年紀的人怎麽可能做飯呢?
事實就是,她中午做三個燜餅,姐妹倆中午吃一個半,晚上再吃一個半,一天的飯就解決了。
晚上擱火盆邊烘一下,熱了就能吃,這樣多簡單多自在。
她看著自己的妹妹不要出去玩,就能安全等著爹娘晚上回來。這就叫窮人的娃早當家。”
劉知行家兩口子,一天收入十多兩銀子。
第一天上山,夫妻倆挖了十幾斤小白雞和滇黃蓮,又獵到三頭麂子兩隻兔。
麂子肉香,一頭肥胖的能賣三兩多銀子。
西南地區,隻要不下雪,冬天也有綠草,麂子肉初春也還肥嫩。
兩隻麂子賣了十兩銀子,挖的藥材賣了三兩多。
夫妻兩個把東西賣了以後回來,帶回來一隻兔子當晚飯,又疲憊又歡喜,在這裏安家的心願一下子就更加強烈了起來。
劉優月歡喜告訴父母:“今天大伯家的三個姐姐和那個背時鬼的小餘寶姐姐也來了,轉了一圈就走了。”
包秀娥看了正在做燒烤兔的男人一眼:“我們要到上山去拜訪她們嗎?按我的性子不用去了,又沒有窮到吃不起飯的地步。”
劉知行隨聲附和:“我們又不乞求她們什麽,她們除了占有先來的優勢,別的恐怕沒什麽了吧?
親戚之間不來往也不一定過不下去,我們不巴結她們,也希望將來她們不要打攪我們。”
這就是親兄弟叔伯的關係,上一輩的人如此,這一輩的人還是如此。
有可能不光是上行下效,怕是真的基因有問題。
聽說租房子一個月最少要三兩銀子,劉知行就毫不猶豫的花了十二兩銀子買了一頂十六個平方的圓形大帳篷。
這個帳篷是水牛皮捶軟之後做的,用牛皮繩縫製而成,工藝講究,已經被人用舊了,新的怕是需要三十多兩銀子。
羊皮的要便宜一點,但羊皮的更薄,夫妻倆考慮到這些日子天冷,帳篷厚一些有利於帳篷內保暖。
餘寶她們姐妹們乘坐飛船回到八街城外,在郊外見到了劉知行家的兩個娃。
彼時隻有五歲的劉優明,正在帳篷外麵燒飯,四歲的妹妹劉優月正眼巴巴的看著爐子上的燜飯鍋。
劉雪麗和劉雪梅姐妹二人見到她,格外的吃驚:“你們倆怎麽在這裏,你們的爹娘呢?”
劉知意從小叛逆,自家女兒起名字從來不跟著劉家排行,因為對大伯的恨,所以獨出心裁以雪命名女兒。
但劉知行這人,很在乎家族傳承,所以跟著大伯家的大堂哥給娃起名。
劉雪麗裏外轉了一遍:“你爹娘都去哪了?”
劉優明大聲道:“去山裏打野雞兔子了,說是這兩個月都要在這邊狩獵。”
餘寶驚訝,看了一眼姐妹倆的飯。
劉優明正在用鑄鐵鍋燜餅,文火慢燜,火比較小,一公分厚的細砂鑄鐵鍋,這樣把餅子燜出來兩麵金黃,不糊鍋還不用擔心時間長短。
菜是旁邊的一碟醃蕨菜,裏麵有些辣椒,蕨菜下水燙熟,晾幹水,拌鹽和辣子,按壇子裏擺上幾天,就成了很好的下飯菜了。
但是這道菜隻有十之一二的鄉下人會弄來吃,大部分人家都看不上。
春天的野菜多的很,蕨菜算不上個啥,隻有手藝好的人醃出來才好吃。
比如斜坡那一家子,他們寧願貼著鎮上的親戚吃喝,也不會去弄這樣的野菜。
在他們一家看來,吃野菜就是丟人現眼,是貧窮的標誌,是可憐人的行為。
但劉知行夫婦不同,劉知行讀了那麽多年的書,對各種野菜如數家珍,知道每一種野菜都有一個美麗夢幻的名字,對食用野菜更是推崇備至。
劉優明打開鐵鍋上的草蓋,金黃色的已經翻過來一遍的燜餅泛著麥香,漂漂亮亮的呈現在眾人的眼前。
劉雪梅驚歎:“我天!你這麽大一點點就這樣的能幹,發麵的時候,揉麵的時候都是你自己嗎?”
劉優明:“是,我爹娘天不亮就離開了,他們自己做了晌午帶走,說是挨晚就要回來,因為他們沒有在山上過夜的行李。
他們隻帶走了弟弟,弟弟還要吃奶,放在這裏我哄不住。”
“兩歲的娃還要吃奶,真是嬌生慣養的祖宗!”劉雪梅哼了一聲。
餘寶驚歎劉知行夫妻倆的堅定決絕,簡直是毫不猶豫,剛在這裏搭上帳篷的第二天,就一起為了生存起早貪黑。
一行人沒有再多說什麽,但都商量進城吃一頓。
“我要吃那種燜餅。”劉雪梅堅定不移的道。
劉雪麗請客,請大家吃了一頓羊肉湯鍋配燜餅。
五個人吃掉三百二十五顆銅錢,店夥計道:“燜餅五隻,五顆銅錢一隻,羊肉湯鍋正好三百錢。”
劉雪梅吃過後叨叨:“燜餅的確好吃,但是小叔家那麽小的娃自己做燜餅,我除了欽佩她的能幹,一點都不覺得她應該幹這個。
那麽一點點錢就可以買到的餅子,她要和麵,燒火,做餅,看鍋,這麽多複雜的過程幹下來,做都做飽了哪還有精神吃?”
餘寶一聲不吭,她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經常這麽做。
雖然有小因小果,但是秋收春種的時候那兩個人都忙得很,餘寶就自己煮飯,燜餅。
燜餅是最簡單的活,不慌不忙的,最多弄一個菜就可以配餅吃了。
燜餅又香又軟,燜過的餅皮脆脆的,可算是所有麵食中最好吃的一種。
剛出鍋的燜餅香死了,比吃包子饅頭讓人吃的更多,就靠了它那一股外脆裏軟純麥的香味。
劉雪麗年紀大些,讀的書也多一點,見過的事情也更多,歎了口氣:“小梅,各家有各家的生活方法,你不會做飯也是因為有我在。
因為爹娘大部分時間都在街上賣鹵煮,爹有時間也會跑回來做飯,畢竟我們不吃他媳婦也要吃。
要是他們成天在山上奔走狩獵,我就問你你不做飯誰做飯?
你不吃可以不做,想活著不做飯怎麽行呢?
你等著看吧,劉優明會做飯,將來的劉優月也會跟你一樣,再過上幾年,她出門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念頭,小小年紀的人怎麽可能做飯呢?
事實就是,她中午做三個燜餅,姐妹倆中午吃一個半,晚上再吃一個半,一天的飯就解決了。
晚上擱火盆邊烘一下,熱了就能吃,這樣多簡單多自在。
她看著自己的妹妹不要出去玩,就能安全等著爹娘晚上回來。這就叫窮人的娃早當家。”
劉知行家兩口子,一天收入十多兩銀子。
第一天上山,夫妻倆挖了十幾斤小白雞和滇黃蓮,又獵到三頭麂子兩隻兔。
麂子肉香,一頭肥胖的能賣三兩多銀子。
西南地區,隻要不下雪,冬天也有綠草,麂子肉初春也還肥嫩。
兩隻麂子賣了十兩銀子,挖的藥材賣了三兩多。
夫妻兩個把東西賣了以後回來,帶回來一隻兔子當晚飯,又疲憊又歡喜,在這裏安家的心願一下子就更加強烈了起來。
劉優月歡喜告訴父母:“今天大伯家的三個姐姐和那個背時鬼的小餘寶姐姐也來了,轉了一圈就走了。”
包秀娥看了正在做燒烤兔的男人一眼:“我們要到上山去拜訪她們嗎?按我的性子不用去了,又沒有窮到吃不起飯的地步。”
劉知行隨聲附和:“我們又不乞求她們什麽,她們除了占有先來的優勢,別的恐怕沒什麽了吧?
親戚之間不來往也不一定過不下去,我們不巴結她們,也希望將來她們不要打攪我們。”
這就是親兄弟叔伯的關係,上一輩的人如此,這一輩的人還是如此。
有可能不光是上行下效,怕是真的基因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