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處處當歸
玄淵秘錄:七絕升仙傳 作者:大頭怪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嶺南的雨絲纏上北疆風沙,段鯤背著藥箱走過第七個染病的村落。粗布衣襟內襯縫著的銀簪日漸發燙,每當他俯身為病患施針時,簪尖總在胸口烙下細密的刺痛。這日黃昏,他跪在溪邊清洗繃帶,忽見上遊漂來半片燒焦的杏花箋。
\"大夫!東村祠堂有個女娃娃嘔血不止——\"采藥童子的呼喊驚散了水麵的倒影。段鯤匆忙起身,藥箱撞翻溪石,浸濕的繃帶間浮出幾行褪色的字跡:\"...小滿濕熱,佩蘭醒脾...\"
祠堂梁柱懸著褪色的\"藥神娘娘\"幡布,麵色青紫的女童蜷在草席上,腕間係著褪色的忍冬藤手環。段鯤解下銀簪挑開她眼皮,簪尖觸及瞳仁的刹那,恍惚看見蘇蘅蹲在嶺南竹樓前晾曬藥草的模樣。那日她鬢發間別著新采的紫雲英,回頭衝他笑說:\"當歸性溫,最宜佐以甘菊。\"
\"忍冬三錢,甘菊二錢...\"段鯤喃喃念著,指尖顫抖著抓錯藥格。女童突然劇烈抽搐,嘔出的黑血浸透他袖口。祠堂外的流民開始騷動,有人拾起石塊砸向窗欞:\"庸醫害人!\"
銀簪當啷落地。段鯤在漸漸模糊的視線裏,看見女童腕間的忍冬藤生出嫩芽,纏繞著攀上他滲血的指尖。人群的咒罵聲忽遠忽近,他仿佛又回到嶺南那個暴雨夜,蘇蘅將婚書塞進他懷中的溫度穿透三年光陰灼燒著掌心。
\"讓開!\"陳阿婆的搗衣杵劈開人群。老婦人從懷中掏出油紙包著的藥粉,混著唾沫敷在女童湧泉穴:\"蘇大夫說過,閻王要人時得用虎狼藥!\"
當夜祠堂燭火通明。段鯤守著漸漸褪去青紫的女童,藥爐蒸騰的霧氣裏,陳阿婆顫巍巍展開半幅燒焦的帕子:\"那年大火,蘇丫頭從竹樓窗縫塞給我的...\"帕角焦黑的並蒂蓮旁,依稀可見\"當歸\"二字,針腳卻比記憶中更細密——原是蘇蘅將他當年拙劣的繡紋拆開重縫了千百遍。
黎明時分,女童終於哭出聲。段鯤握著她腕間新換的忍冬藤環,忽覺頸間銀簪滾燙異常。奔至溪邊掬水欲飲,卻見水麵倒影裏的自己鬢發盡白,恍若老嫗。對岸采藥的少女驚落竹簍,鵝黃裙裾拂過新開的龍膽花,發間銀鈴在晨風裏碎成星星點點的光。
\"當歸來年發新芽。\"陳阿婆將搗衣杵浸入溪水,渾濁老眼映出兩岸綿延的忍冬藤,\"那丫頭說,隻要世間還有病痛,就有人接著她的藥簍走下去。\"
段鯤俯身拾起女童遺落的杏花箋,背麵斑駁的墨痕在晨曦裏漸漸清晰。三百六十味藥方突然在腦海中連綴成句,原是那年竹樓漏雨的春夜,蘇蘅握著他的手在藥典扉頁寫下的——\"但求世間無疾苦,何妨架上藥生塵\"。
北疆的風裹著藥香卷向嶺南故地,段鯤的白發在暮色中與雪峰融為一色。新立的藥神廟前,孩童們將甘菊編成花環拋向神像,卻不知簷角銅鈴裏藏著的銀簪正輕輕震顫,仿佛有人隔著三千紅塵應和:
\"當歸處,處處當歸。\"
\"大夫!東村祠堂有個女娃娃嘔血不止——\"采藥童子的呼喊驚散了水麵的倒影。段鯤匆忙起身,藥箱撞翻溪石,浸濕的繃帶間浮出幾行褪色的字跡:\"...小滿濕熱,佩蘭醒脾...\"
祠堂梁柱懸著褪色的\"藥神娘娘\"幡布,麵色青紫的女童蜷在草席上,腕間係著褪色的忍冬藤手環。段鯤解下銀簪挑開她眼皮,簪尖觸及瞳仁的刹那,恍惚看見蘇蘅蹲在嶺南竹樓前晾曬藥草的模樣。那日她鬢發間別著新采的紫雲英,回頭衝他笑說:\"當歸性溫,最宜佐以甘菊。\"
\"忍冬三錢,甘菊二錢...\"段鯤喃喃念著,指尖顫抖著抓錯藥格。女童突然劇烈抽搐,嘔出的黑血浸透他袖口。祠堂外的流民開始騷動,有人拾起石塊砸向窗欞:\"庸醫害人!\"
銀簪當啷落地。段鯤在漸漸模糊的視線裏,看見女童腕間的忍冬藤生出嫩芽,纏繞著攀上他滲血的指尖。人群的咒罵聲忽遠忽近,他仿佛又回到嶺南那個暴雨夜,蘇蘅將婚書塞進他懷中的溫度穿透三年光陰灼燒著掌心。
\"讓開!\"陳阿婆的搗衣杵劈開人群。老婦人從懷中掏出油紙包著的藥粉,混著唾沫敷在女童湧泉穴:\"蘇大夫說過,閻王要人時得用虎狼藥!\"
當夜祠堂燭火通明。段鯤守著漸漸褪去青紫的女童,藥爐蒸騰的霧氣裏,陳阿婆顫巍巍展開半幅燒焦的帕子:\"那年大火,蘇丫頭從竹樓窗縫塞給我的...\"帕角焦黑的並蒂蓮旁,依稀可見\"當歸\"二字,針腳卻比記憶中更細密——原是蘇蘅將他當年拙劣的繡紋拆開重縫了千百遍。
黎明時分,女童終於哭出聲。段鯤握著她腕間新換的忍冬藤環,忽覺頸間銀簪滾燙異常。奔至溪邊掬水欲飲,卻見水麵倒影裏的自己鬢發盡白,恍若老嫗。對岸采藥的少女驚落竹簍,鵝黃裙裾拂過新開的龍膽花,發間銀鈴在晨風裏碎成星星點點的光。
\"當歸來年發新芽。\"陳阿婆將搗衣杵浸入溪水,渾濁老眼映出兩岸綿延的忍冬藤,\"那丫頭說,隻要世間還有病痛,就有人接著她的藥簍走下去。\"
段鯤俯身拾起女童遺落的杏花箋,背麵斑駁的墨痕在晨曦裏漸漸清晰。三百六十味藥方突然在腦海中連綴成句,原是那年竹樓漏雨的春夜,蘇蘅握著他的手在藥典扉頁寫下的——\"但求世間無疾苦,何妨架上藥生塵\"。
北疆的風裹著藥香卷向嶺南故地,段鯤的白發在暮色中與雪峰融為一色。新立的藥神廟前,孩童們將甘菊編成花環拋向神像,卻不知簷角銅鈴裏藏著的銀簪正輕輕震顫,仿佛有人隔著三千紅塵應和:
\"當歸處,處處當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