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二十四年三月初三,火山灰堆積的荒地上,五歲的雷生踮腳握住 “試耕火銃” 的木柄,槍管前端的犁頭閃著蘇月晶特有的藍光 —— 這是周益連夜鍛造的開國禮器,扳機處鑲嵌的晶體切片能感應土壤黏度,自動調節犁地深度。孩子鼻尖沁著細汗,卻笑得像甜火烤紅薯般燦爛:“周阿爸,雷生要給大地撓癢癢啦!”
周益半跪在旁,手掌覆住雷生握扳機的小手:“輕扣三下,讓膛線把種子‘紡’進土裏。” 火銃犁頭切入火山灰的瞬間,蘇月晶發出蜂鳴,犁尖翻起的灰層裏,隱約可見八百年後才能破譯的 “耕” 字基因密碼 —— 那是甜火結晶與火山礦物質共生的天然印記。
第一壟溝犁出的刹那,燕紅葉的紅金戰袍在田埂上拂動,戰袍下擺新繡的耕作圖騰正是雷生昨日在沙地上畫的火銃纏藤紋:槍管化作犁鏵,扳機變成播撒種子的小手。她率領的南海衛正在清理三公裏外的元軍兵器庫,回回炮的青銅炮耳被熔成灌溉渠的閘門,狼頭浮雕經張老學徒的刻刀,已變成吸水獸的憨態,嘴中永遠含著顆三角梅形狀的水滴。
“報!” 士兵抬著熔鑄好的閘門部件跑來,部件上的 “吞水” 二字黎漢雙文,恰好嵌進原狼頭的眼窩位置。燕紅葉撫過冰涼的金屬,忽然想起三年前火甲藤兵衝鋒時,這些部件還在發射撕裂血肉的石彈,如今卻要在春雨來臨時,為農田引來源源不斷的活水。
田埂另一頭,阿椰的竹簍裏裝滿用黎王酒浸泡的種子,酒液中漂浮著甜火餘燼的細屑。她將種子鋪在火銃改造的蒸屜上,甜火加熱的蒸汽掠過種子表麵時,竟在黎錦蒸布上顯形出類似 dna 雙螺旋的圖騰 —— 那是 “甜火催芽法” 的神奇反應,經她改良後,種子發芽率比傳統方法提升三倍。
“看!” 她掀開蒸布,泛著藍金光澤的稻種在陽光下舒展,“蘇博士說現代的‘基因激活劑’就該這麽做,可惜她沒等到咱們的稻穗垂腰。” 話語間帶著淡淡哀傷,卻被雷生的歡呼聲打斷 —— 孩子的試耕火銃已犁完第三壟,種子順著膛線的螺旋軌跡入土,每粒種子的間距分毫不差,正是火銃膛線七旋為一畝的標準刻度。
晶燈遺址方向突然傳來嗡鳴,尚未完全熄滅的晶體核心竟發出微光,光束穿過雷生犁出的壟溝,在種子上方拚出 “生民” 二字的黎漢雙文。周益望著這跨越時空的呼應,想起蘇月臨終前說的 “火銃歸田”,原來真正的新生,不是武器的銷毀,而是讓武器的每個精密構造,都成為滋養生命的工具。
燕紅葉的戰馬踏過新翻的土地,馬蹄鐵在火山灰上留下火銃形的印記。她摘下頭盔,任由海風揚起鬢角碎發,看著南海衛的士兵們將廢棄的火銃槍管埋入田埂,作為測量壟距的標尺 —— 這些曾經對準敵人心髒的槍管,如今成了禾苗生長的坐標係,膛線的陰影裏,正躺著即將發芽的希望。
黃昏時分,雷生舉著試耕火銃跑向篝火,槍管裏卡著幾星甜火餘燼,竟在暮色中烤出幾枚迷你紅薯。阿椰將其分給圍觀的屯民,薯皮上天然形成的膛線烤痕,像極了文明耕耘的年輪。元軍後裔鐵木真的兒子阿巴斯接過紅薯,狼頭紋的皮甲下,穿著繡著火銃耕紋的黎錦中衣,咬下第一口時,眼淚突然滾落:“比祖父的戰馬料甜多了……”
周益站在田頭,看著晶燈的微光逐漸融入星空,雷生的試耕火銃被鄭重地供奉在星火塔首層,槍管裏的蘇月晶仍在輕輕震動,仿佛在與八百年後的量子計算機遙相呼應。他知道,當雷生的小手扣動扳機,當火銃的膛線第一次為種子讓道,一個關於文明的承諾便已兌現 —— 曾經殺人的利器,終將在新一代手中,成為生民的聖器,讓每個壟溝都流淌著希望,讓每粒種子都承載著超越時空的耕耘密碼。
周益半跪在旁,手掌覆住雷生握扳機的小手:“輕扣三下,讓膛線把種子‘紡’進土裏。” 火銃犁頭切入火山灰的瞬間,蘇月晶發出蜂鳴,犁尖翻起的灰層裏,隱約可見八百年後才能破譯的 “耕” 字基因密碼 —— 那是甜火結晶與火山礦物質共生的天然印記。
第一壟溝犁出的刹那,燕紅葉的紅金戰袍在田埂上拂動,戰袍下擺新繡的耕作圖騰正是雷生昨日在沙地上畫的火銃纏藤紋:槍管化作犁鏵,扳機變成播撒種子的小手。她率領的南海衛正在清理三公裏外的元軍兵器庫,回回炮的青銅炮耳被熔成灌溉渠的閘門,狼頭浮雕經張老學徒的刻刀,已變成吸水獸的憨態,嘴中永遠含著顆三角梅形狀的水滴。
“報!” 士兵抬著熔鑄好的閘門部件跑來,部件上的 “吞水” 二字黎漢雙文,恰好嵌進原狼頭的眼窩位置。燕紅葉撫過冰涼的金屬,忽然想起三年前火甲藤兵衝鋒時,這些部件還在發射撕裂血肉的石彈,如今卻要在春雨來臨時,為農田引來源源不斷的活水。
田埂另一頭,阿椰的竹簍裏裝滿用黎王酒浸泡的種子,酒液中漂浮著甜火餘燼的細屑。她將種子鋪在火銃改造的蒸屜上,甜火加熱的蒸汽掠過種子表麵時,竟在黎錦蒸布上顯形出類似 dna 雙螺旋的圖騰 —— 那是 “甜火催芽法” 的神奇反應,經她改良後,種子發芽率比傳統方法提升三倍。
“看!” 她掀開蒸布,泛著藍金光澤的稻種在陽光下舒展,“蘇博士說現代的‘基因激活劑’就該這麽做,可惜她沒等到咱們的稻穗垂腰。” 話語間帶著淡淡哀傷,卻被雷生的歡呼聲打斷 —— 孩子的試耕火銃已犁完第三壟,種子順著膛線的螺旋軌跡入土,每粒種子的間距分毫不差,正是火銃膛線七旋為一畝的標準刻度。
晶燈遺址方向突然傳來嗡鳴,尚未完全熄滅的晶體核心竟發出微光,光束穿過雷生犁出的壟溝,在種子上方拚出 “生民” 二字的黎漢雙文。周益望著這跨越時空的呼應,想起蘇月臨終前說的 “火銃歸田”,原來真正的新生,不是武器的銷毀,而是讓武器的每個精密構造,都成為滋養生命的工具。
燕紅葉的戰馬踏過新翻的土地,馬蹄鐵在火山灰上留下火銃形的印記。她摘下頭盔,任由海風揚起鬢角碎發,看著南海衛的士兵們將廢棄的火銃槍管埋入田埂,作為測量壟距的標尺 —— 這些曾經對準敵人心髒的槍管,如今成了禾苗生長的坐標係,膛線的陰影裏,正躺著即將發芽的希望。
黃昏時分,雷生舉著試耕火銃跑向篝火,槍管裏卡著幾星甜火餘燼,竟在暮色中烤出幾枚迷你紅薯。阿椰將其分給圍觀的屯民,薯皮上天然形成的膛線烤痕,像極了文明耕耘的年輪。元軍後裔鐵木真的兒子阿巴斯接過紅薯,狼頭紋的皮甲下,穿著繡著火銃耕紋的黎錦中衣,咬下第一口時,眼淚突然滾落:“比祖父的戰馬料甜多了……”
周益站在田頭,看著晶燈的微光逐漸融入星空,雷生的試耕火銃被鄭重地供奉在星火塔首層,槍管裏的蘇月晶仍在輕輕震動,仿佛在與八百年後的量子計算機遙相呼應。他知道,當雷生的小手扣動扳機,當火銃的膛線第一次為種子讓道,一個關於文明的承諾便已兌現 —— 曾經殺人的利器,終將在新一代手中,成為生民的聖器,讓每個壟溝都流淌著希望,讓每粒種子都承載著超越時空的耕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