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借屍還魂
選英雄改變曆史?等等,我先逝逝 作者:久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郗自信聽到機械女聲說完後,隻覺眼前一晃,隨即開啟了上帝視角觀看模式,“等等,係統大佬,你說召喚了誰”。
“大太監王承恩呀。”機械女聲回複道。
“他。。。他不就是那個陪著崇禎皇帝殉國的明朝大太監嘛?係統大佬,你靠不靠譜呀。我承認王承恩他很有種,但是這個任務他能行嗎?”
“噓,既然能被召喚出來,那就肯定行滴,閉嘴吧你,好戲開場了”,機械女聲噓聲道。
————————
王承恩看著老槐樹上崇禎皇帝的遺體,“皇爺,您不以承恩殘缺之身,‘猥自枉屈,谘承恩以當世之事’,後值大明傾覆之時,奴婢‘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然寸功未建,國破家亡,承恩愧對您的信任!皇爺的大恩,承恩銘感五內,卻唯有來世再報了!”
說罷,王承恩在老槐樹旁邊的一棵海棠樹上自縊。。。
————————
王承恩漸漸的失去了意識,之後仿佛在混沌中沉浮。
當他再睜開眼時,喉嚨間似乎還殘留著煤山海棠樹的麻繩觸感。
他的右手下意識摸了摸光潔的下巴,左手竟拿著一卷竹簡,鼻腔忽然湧入一股陌生的氣味——鬆煙墨混著青銅鏽的冷冽,取代了記憶中焦糊的烽煙。
腳下一個趔趄間,指尖觸到了冰涼的石磚,耳畔傳來竹簡翻動的嘩啦嘩啦聲。
王承恩心下好奇的想著,“莫非這就是黃泉之上的閻羅殿”。
“新來的?怎的這般失儀?”一聲嗬斥驚得王承恩渾身一顫。
他抬眼望去,但見一老者峨冠博帶,瞥了眼自己後,繼續和旁邊之人交談,言語間將手邊《尚書》重重拍在案幾上,簡牘縫隙間簌簌落下幾粒黍米——那是眼前老者博士官淳於越藏食的暗格。
王承恩的瞳孔驟然緊縮。
眼前人寬袍大袖的裝束,以及殿內鳥篆匾額的裝飾,分明是先秦氣象!
他下意識撫過光潔的下頜,低頭看自己時,煤山自縊時的飛魚服竟不翼而飛,取而代之的是一身玄色深衣,腰間玉組佩叮當作響,儼然變成了秦朝文吏的打扮。
“淳於博士官且看此詔,”老者對麵之人恭敬說道。
淳於越將一卷帛書反複摩挲,枯瘦的指節敲在“焚詩書”三字上,墨跡未幹的朱批似血痂般刺目,“李斯這法家酷吏,竟要將城外諸子典籍盡數付之一炬!”老儒生看著屋內眾人,袖中滑出半片《樂經》殘簡說道,“昨夜少府運出三百車竹簡,說是要充作驪山陵的鎮物。不知諸位可還有何應對之策。。。”
眾人均眉頭緊皺,思索不已。
王承恩聽到那老儒生被稱為“淳於博士官”,登時知道了他的身份。
不等他驚訝於為何來到了秦朝,映入他眼簾的,是淳於越手中展示給眾人的那卷帛書。
他的指尖微微發抖,前世陪崇禎皇帝批紅的記憶翻湧而來——魏忠賢焚毀東林書院時,那些沾著血淚的禁書清單與眼前帛書是何其相似!
他猛地攥緊手中拿著的竹簡,竹片邊緣的毛刺紮入掌心,刺痛讓他徹底清醒——這是秦朝始皇帝的時代,“焚詩書”的命令就要下達。
突然間,他意識到,難道天可憐見,使他隻身來到這秦川之地,可能他阻止了始皇帝“焚詩書,坑術士”之後,大明或有一線生機?
念及此,他收斂心神,覺著眼前的淳於越或可幫他。
“博士官可有對策?”王承恩模仿秦腔開口,喉間尚帶著煤山夜雨的沙啞。
淳於越詫異地打量這個新來的同僚,沒想到沉默半晌是他先發聲,終是歎息道:“廷議時徐福提及海外仙山,或可借方士之力。。。”
話音未落,殿外突然響起金鐵交鳴。
十二名玄甲衛魚貫而入,領頭中車府令趙高的目光如刮骨刀般掃過眾人,“陛下有令,征辟通曉典籍者入少府。。。”
他的視線在王承恩光潔的下頜停留片刻,忽地露出森然笑意:“閹人尤佳。”
————————
三日後,驪山刑宮。
王承恩跪在青銅獬豸鼎前,鼎中艾草青煙繚繞,模糊了壁上“淨身守秘”的篆刻。
執刀寺人將麻痹湯藥灌入他口中時,他想起崇禎最後那句“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
藥效發作前,他咬破舌尖,腦中在痛楚間銘刻使命——此番重新來過,複又自請腐刑,隻為換得近天聽的機會。
\"倒是條硬漢。\"寺人驚訝於他全程未吭一聲。
王承恩接過魚符時,鮮血正順著袍角滴落,在青磚上綻開紅梅。
前世司禮監的生存之道在腦海浮現——在秦宮,閹人不僅是奴仆,更是帝王耳目。
————————
十日後,天地變色,夏日飛雪。
王承恩捧著暖爐侍立章台宮側,玄色宦官袍內襯著東廠秘傳的軟甲——那是他憑記憶令將作監仿製的。
殿內李斯的聲音穿透垂帷:“。。。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始皇帝冕旒微動,玉珠相擊如奏樂:“準。”
王承恩的指甲深深掐入掌心。
借著添蜜水的時機,他狀似無意地打翻漆盒,蜂蜜潑濺在《商君書》竹簡上,引得趙高厲聲嗬斥。
跪地收拾時,他迅速將袖中《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殘篇混入待焚書堆——那是他昨夜賄賂典書吏複製的副本,想來執行焚書令之人發現後,必會上報重新檢查書堆內是否全為需焚之書。
入夜時分,王承恩瞅準機會想要行那明朝秉筆太監舊事,他的指尖剛觸到青銅刀筆,就被青銅刀筆的寒氣涼得縮回袖子。
案頭堆積的竹簡泛著新剖的青氣,鬆煙墨混著燈油的味道讓他想起崇禎批紅時的養心殿——隻是這裏沒有東暖閣的銀絲炭,隻有穿堂風裹著鹹陽宮的沙塵。
“啪嗒”,一滴朱砂落在素簡上,像崇禎自縊那日煤山飄落的殘梅。
老太監陡然間驚醒,發現手中刀筆竟在《焚書令》草案邊習慣性地批了句“著司禮監複核”,這明朝的職官稱謂嚇得他急忙用袖口來回擦拭。
朱砂卻在竹紋裏洇開,化作血蛛般的印記。。。
“大太監王承恩呀。”機械女聲回複道。
“他。。。他不就是那個陪著崇禎皇帝殉國的明朝大太監嘛?係統大佬,你靠不靠譜呀。我承認王承恩他很有種,但是這個任務他能行嗎?”
“噓,既然能被召喚出來,那就肯定行滴,閉嘴吧你,好戲開場了”,機械女聲噓聲道。
————————
王承恩看著老槐樹上崇禎皇帝的遺體,“皇爺,您不以承恩殘缺之身,‘猥自枉屈,谘承恩以當世之事’,後值大明傾覆之時,奴婢‘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然寸功未建,國破家亡,承恩愧對您的信任!皇爺的大恩,承恩銘感五內,卻唯有來世再報了!”
說罷,王承恩在老槐樹旁邊的一棵海棠樹上自縊。。。
————————
王承恩漸漸的失去了意識,之後仿佛在混沌中沉浮。
當他再睜開眼時,喉嚨間似乎還殘留著煤山海棠樹的麻繩觸感。
他的右手下意識摸了摸光潔的下巴,左手竟拿著一卷竹簡,鼻腔忽然湧入一股陌生的氣味——鬆煙墨混著青銅鏽的冷冽,取代了記憶中焦糊的烽煙。
腳下一個趔趄間,指尖觸到了冰涼的石磚,耳畔傳來竹簡翻動的嘩啦嘩啦聲。
王承恩心下好奇的想著,“莫非這就是黃泉之上的閻羅殿”。
“新來的?怎的這般失儀?”一聲嗬斥驚得王承恩渾身一顫。
他抬眼望去,但見一老者峨冠博帶,瞥了眼自己後,繼續和旁邊之人交談,言語間將手邊《尚書》重重拍在案幾上,簡牘縫隙間簌簌落下幾粒黍米——那是眼前老者博士官淳於越藏食的暗格。
王承恩的瞳孔驟然緊縮。
眼前人寬袍大袖的裝束,以及殿內鳥篆匾額的裝飾,分明是先秦氣象!
他下意識撫過光潔的下頜,低頭看自己時,煤山自縊時的飛魚服竟不翼而飛,取而代之的是一身玄色深衣,腰間玉組佩叮當作響,儼然變成了秦朝文吏的打扮。
“淳於博士官且看此詔,”老者對麵之人恭敬說道。
淳於越將一卷帛書反複摩挲,枯瘦的指節敲在“焚詩書”三字上,墨跡未幹的朱批似血痂般刺目,“李斯這法家酷吏,竟要將城外諸子典籍盡數付之一炬!”老儒生看著屋內眾人,袖中滑出半片《樂經》殘簡說道,“昨夜少府運出三百車竹簡,說是要充作驪山陵的鎮物。不知諸位可還有何應對之策。。。”
眾人均眉頭緊皺,思索不已。
王承恩聽到那老儒生被稱為“淳於博士官”,登時知道了他的身份。
不等他驚訝於為何來到了秦朝,映入他眼簾的,是淳於越手中展示給眾人的那卷帛書。
他的指尖微微發抖,前世陪崇禎皇帝批紅的記憶翻湧而來——魏忠賢焚毀東林書院時,那些沾著血淚的禁書清單與眼前帛書是何其相似!
他猛地攥緊手中拿著的竹簡,竹片邊緣的毛刺紮入掌心,刺痛讓他徹底清醒——這是秦朝始皇帝的時代,“焚詩書”的命令就要下達。
突然間,他意識到,難道天可憐見,使他隻身來到這秦川之地,可能他阻止了始皇帝“焚詩書,坑術士”之後,大明或有一線生機?
念及此,他收斂心神,覺著眼前的淳於越或可幫他。
“博士官可有對策?”王承恩模仿秦腔開口,喉間尚帶著煤山夜雨的沙啞。
淳於越詫異地打量這個新來的同僚,沒想到沉默半晌是他先發聲,終是歎息道:“廷議時徐福提及海外仙山,或可借方士之力。。。”
話音未落,殿外突然響起金鐵交鳴。
十二名玄甲衛魚貫而入,領頭中車府令趙高的目光如刮骨刀般掃過眾人,“陛下有令,征辟通曉典籍者入少府。。。”
他的視線在王承恩光潔的下頜停留片刻,忽地露出森然笑意:“閹人尤佳。”
————————
三日後,驪山刑宮。
王承恩跪在青銅獬豸鼎前,鼎中艾草青煙繚繞,模糊了壁上“淨身守秘”的篆刻。
執刀寺人將麻痹湯藥灌入他口中時,他想起崇禎最後那句“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
藥效發作前,他咬破舌尖,腦中在痛楚間銘刻使命——此番重新來過,複又自請腐刑,隻為換得近天聽的機會。
\"倒是條硬漢。\"寺人驚訝於他全程未吭一聲。
王承恩接過魚符時,鮮血正順著袍角滴落,在青磚上綻開紅梅。
前世司禮監的生存之道在腦海浮現——在秦宮,閹人不僅是奴仆,更是帝王耳目。
————————
十日後,天地變色,夏日飛雪。
王承恩捧著暖爐侍立章台宮側,玄色宦官袍內襯著東廠秘傳的軟甲——那是他憑記憶令將作監仿製的。
殿內李斯的聲音穿透垂帷:“。。。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始皇帝冕旒微動,玉珠相擊如奏樂:“準。”
王承恩的指甲深深掐入掌心。
借著添蜜水的時機,他狀似無意地打翻漆盒,蜂蜜潑濺在《商君書》竹簡上,引得趙高厲聲嗬斥。
跪地收拾時,他迅速將袖中《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殘篇混入待焚書堆——那是他昨夜賄賂典書吏複製的副本,想來執行焚書令之人發現後,必會上報重新檢查書堆內是否全為需焚之書。
入夜時分,王承恩瞅準機會想要行那明朝秉筆太監舊事,他的指尖剛觸到青銅刀筆,就被青銅刀筆的寒氣涼得縮回袖子。
案頭堆積的竹簡泛著新剖的青氣,鬆煙墨混著燈油的味道讓他想起崇禎批紅時的養心殿——隻是這裏沒有東暖閣的銀絲炭,隻有穿堂風裹著鹹陽宮的沙塵。
“啪嗒”,一滴朱砂落在素簡上,像崇禎自縊那日煤山飄落的殘梅。
老太監陡然間驚醒,發現手中刀筆竟在《焚書令》草案邊習慣性地批了句“著司禮監複核”,這明朝的職官稱謂嚇得他急忙用袖口來回擦拭。
朱砂卻在竹紋裏洇開,化作血蛛般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