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d!這是我近十年來看到最震撼的現場表演。”表演結束是插播廣告的時間,強尼卡森感慨道。


    “謝謝您,是link教我這麽演繹這首歌的。”瑪利亞謙虛道。


    “強尼,你的開場時段收視率是4.9,持平當季平均水準。瑪利亞演唱《hello》時段實時峰值衝至7.1(全米約2100萬家庭收看),打破本季單環節紀錄:麥當娜宣傳《vogue》時的6.3!”製片人看著顯示器上的數據樂得合不攏嘴。


    “紐約-費城-波士頓三角區收視率達到8.3,瑪利亞退場後30秒百事可樂廣告時段仍有5.2,通常該時段僅3.3。這說明觀眾也被震撼到了,他們喜歡你!女孩,你要一舉成名了!”一位導播補充道。


    “這個收視率已經相當高了,1985年邁克爾·傑克遜太空步首秀才6.9...”在電視台擔任過製片人的福勒給正發愣的林恩科普道。


    “哇哦...”林恩此刻有點恍惚,他也被瑪利亞所震撼,她剛才表演中展現的實力完全不輸任何一位diva,甚至可以說比她們都強。而且那個滿懷深意的眼神撩得他有點心動,瑪利亞也很...


    啊,該死。妮可還在台下看著呢!他清了清嗓子一一和強尼、塞弗林森、製片人和節目組成員道謝。


    走出演播廳,西默爾正拿著手機在講電話:“no,no,no。現在我們不接商演,她的通告現在都接不過來...明天?別想了老兄。這會已經排到下周了,你下一通電話打過來的時候說不定就得排到下個月。”


    他的另一台手機在蓋伊手裏:“我知道你們很急,但是你和瑪利亞說也沒用,這首歌版權在link手裏,而我是link的經紀人...”


    “打給道格,看看電台點播情況怎麽樣。”見他們都沒空,林恩隻能吩咐福勒,這也是判斷一首歌受市場認可程度的重要指標。


    “hoho~電台湧入海量《hello》點播請求,超過平時這個時段的10倍!我派出去的助理看到紐約的唱片店門前已經開始有人排隊等他們開門!上次出現這樣的盛況還是1984年《thriller》發行!已經有歌迷在...”道格語氣更加興奮。


    “瑪利亞,聽到了嗎?人們喜歡你的歌,你要成為大明星了!”林恩打開公放,讓瑪利亞親耳聽到這個喜訊。


    “真的?我真不敢相信...”瑪利亞盯著林恩喃喃說道。


    回到酒店,當林恩遞來香檳時,妮可用杯沿輕碰他手腕——這是她教他的澳洲式慶祝禮儀,此刻卻成了冰冷的提醒:‘看來你終於找到繆斯了?’


    林恩渾然不覺:“瑪利亞天賦太驚人了!”


    “是啊,畢竟唱歌不需要對著試鏡鏡頭100次調整嘴角角度。”妮可抿酒時舌尖嚐到血味——她咬破了口腔內壁。


    林恩一怔,意識到女朋友可能覺得瑪利亞的成功來得太過輕鬆,他解釋道:“瑪利亞也很辛苦和努力的,她從小就開始練習唱歌寫歌,作為一個混血黑人,她成長的環境非常艱難...”


    “‘我們置身於黑暗的田野,唯有閃電讓萬物顯形’——但閃電總偏愛特定的雲層,不是嗎?”妮可輕聲念起一句台詞。


    她想起剛下瞥見林恩呆滯的眼神追隨著瑪利亞退場的背影,她想起母親化療時強撐的笑‘親愛的,痛苦時更要記得挺直脊背。’


    “寶貝,這是什麽?”


    “《李爾王》的台詞,你知道嗎?我17歲在墨爾本劇院演過這出戲,謝幕後隻有清潔工鼓掌。”妮可脫下紅色長裙走向浴室,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


    “你的演技很棒,親愛的。好萊塢會...”林恩跟到門口。


    “道格說唱片店門口排隊的女孩們舉著‘hello瑪利亞’的燈牌?上周《芝加哥論壇報》嘲諷我在《雷霆壯誌》的表演是‘精致但缺乏靈魂的櫥窗模特’...這世界真公平。”妮可關上浴室門,聲音透過水汽變得模糊。


    林恩抵住門框:“你明知道瑪利亞的成功不會稀釋你的——”


    倒黴芝加哥論壇報,你們投資的《紐約每日新聞》都快被人搶走了不知道麽?


    “稀釋?”門猛地拉開,她裹著浴袍像披戰甲,“聽著,我父親花了二十年研究端粒酶,去年才被《自然》雜誌引用三次;而瑪利亞用三分鍾讓兩千萬人記住她。我隻是...”她突然抓起櫃子上的《演員的自我修養》,書頁間滑落一張泛黃照片——14歲的她穿著打工時炸薯條的圍裙,在悉尼歌劇院後台偷看演員排練。


    “抱歉,我有些情緒失控,我隻是需要確認,那些需要時間沉澱的事物依然被尊重。”她撿起照片,指尖撫過圍裙油漬邊緣。


    林恩伸手抱住她,卻見她往嘴裏塞進一顆薄荷糖:“省省你的甜言蜜語。”妮可突然吻住他,薄荷與血的味道在唇齒間流轉。“但是我在某些方麵比她幸運多了...”


    “我最近在看勒龐的《烏合之眾》,你知道他得出的最殘忍的結論是什麽嗎?他說群體狂歡的本質是自我矮化——人們通過追逐同一首歌、同一件時裝來逃避孤獨,卻因此變得更孤獨。”


    妮可的睫毛顫動了一下,這是她思考時無意識的反應。


    “瑪利亞的爆紅就像超新星爆發,兩千萬人今晚為她尖叫,但其中有多少人會在三個月後記得《hello》的歌詞?‘群體需要立刻得到神像,又隨時準備砸碎它’——他們今天為瑪利亞排隊買唱片,明天也會用同樣熱情去排隊買槍殺約翰·列儂的凶手的自傳。集體性狂熱是速食時代最廉價的致幻劑。”


    妮可的語氣軟化:“但致幻劑能讓人立刻高潮...”


    “所以勒龐還說,真正推動文明的從來不是群體,而是少數甘願被誤解的瘋子。”林恩握住妮可的手。“像你父親那樣看二十年顯微鏡的人,像你14歲在油鍋邊背台詞時,那些以為你在發神經的同事——以及此刻嫉妒到咬破自己口腔的笨蛋影後候選人。”


    妮可瞪他,嘴角卻忍不住翹起。


    “音樂產業是即時快感的販售機,但電影...是雕刻時光的手術刀。當觀眾被瑪利亞的《hello》震碎淚腺時,他們消費的是自己的青春回憶;但當他們十年後回看你的角色,看到的會是這個時代如何用賽車、紅唇和男性凝視肢解女性野心。”


    妮可解開身上的浴袍,手伸向林恩的皮帶。他知道這場安慰已演變成更危險的戲碼——她要用實踐檢驗理論,證明某些震顫確實需要時間沉澱的張力。


    林恩費盡渾身解數才哄好了差點道心破碎的女朋友。為了找出能證明演員比歌手更有前途和意義的‘歪理’,自己這點知識儲備和體力都快透支了。


    現實就是歌手比演員更有影響力、紅的更快、收入更高...這有什麽辦法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紐約1990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海大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海大腹並收藏紐約1990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