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天,天氣有些陰,感覺溫度又降了。


    上午九點過,張鐵軍和張鳳,徐熙霞,小柳,還有張鐵兵和他的同學們集體出動,來到了海澱南路。


    這一大片土地早已經被中關村管理辦這邊給遷好清出來了,整個地塊上麵這會兒就在南一側有兩個單位。


    靠西是彩和坊小學,靠東是海澱醫院。


    整個老海澱鎮就剩這哥倆了,區府和幾百家單位一萬多戶居民都遷走了,比原曆史上早了四年。


    這會兒北四環西路還沒有開始修建,這塊地往北一直抵到了海澱路,和京大隔街相望,而南麵隔著海澱南路就是人民大學。


    海澱南路和知春路都是後來才修建的馬路,是為了迎接亞運會在八幾年的時候拆房子修的。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京城的人口密度實在是太大了,幾乎每一條大馬路原來都是住宅區,都是靠拆出來的。


    那個時候路南一側還是一片荒蕪,修路的同時修建了海澱南路小區和知春裏小區,就是給修路占了房子的居民建的。


    算是最早的安置小區。


    當時主要是為了方便亞運會吸引過來的那些外國人到頤和園這邊旅遊。


    其實吧,感覺當時真不如直接修北四環了。


    事實上也修了,就是沒修完,當時從學院路到四元橋已經通車了,但是其他路段就一直弄到了零一年才算徹底修完。


    也就是說,這塊地的北側那邊,四環路的線路已經是規劃好了的,建的時候需要給讓出去。


    那為什麽劃線的時候還要堅持整個地塊呢?


    那什麽,主要是吧,四環路並不是在地塊的最北頭,在四環路和原來的後馬路中間會有八十來米寬的一長條地被切出去。


    後馬路就是現在的海澱路,鎮子後麵的馬路,後來感覺不好聽,就給改成了現在的名字。


    可別小看就這麽一長條,那可是一百多畝地。


    你不爭我不爭,最後就不知道會便宜誰了。對吧?


    這塊地就在京大南門小南門外麵,發展潛力還是很大的,著名的京大第七食堂就在這個位置。哦,這會兒已經叫一洞天了。


    一洞天加全聚德。


    彩和坊小學原來是中央農業部的子弟學校,曆史有點久遠了,這會兒已經就是位於市郊古鎮上的一所普通小學。


    是的,海澱鎮是一座貨真價實的古鎮,留存有不少的古跡和大小建築。


    至於為什麽當初農業部會在這裏建一所子弟小學,那就真的查無可查了,沒有任何記載。那時候農業部在長虹橋,還是隔著挺遠的。


    以後鎮子上的這些古跡,古建築,都會遷移到彩和坊小學這邊來,打造成一個古鎮公園。就叫這個名字。


    而小學會遷到西南角上重新建設,並入冠軍學校小學部,名字還是叫做彩和坊小學。


    至於醫院因為處在地塊的東南角上,對整個地塊的規劃修建都不會形成什麽影響,所以也就沒有變化,沒有進行收購。


    海澱區也需要這麽一座醫院。


    真要是一起收購過來了,他們還得再找地方重新建一座,麻煩。


    像醫院,體育場館,公園這些建築設施都是有強製性的規定和要求的,是每一級政府都要完成的硬指標。


    張鐵軍他們一家子到了的時候,看到的就是這麽一個基本情況。


    他們是來參加東方世紀圖書館的奠基儀式的。


    這個奠基儀式可是準備了有點時間了,主要是張鐵軍太忙,一直也沒有時間來。


    不過到也沒什麽,不耽誤事兒,京城這邊冬天本來也不能施工,早一天晚一天的也沒啥影響。


    這會兒也就是平整一下墊墊工程通道,建一些臨時用房,往裏搬施工設備這些,都是準備工作,頂多再挖點土方,估計也挖不了幾天了。


    說是圖書館,其實還有別的建築,不可能一千多畝地就建一個圖書館,那就太誇張了。


    是一個以圖書館為中心的大型建築群,包括行政樓,會議(報告)中心,展覽中心,圖書中心,博物中心,曆史文化中心(公園)等等。


    還會有一部分商業和公寓樓,寫字樓,還有必不可少的職工住宅。


    老馬準備的奠基儀式地址在整個地塊的中心點,這裏會是以後行政樓和會議中心的位置,規劃有一個小型的公園式中心廣場。


    奠基點就在這個小廣場的中心點。


    臨時的土路就從學校和醫院中間進來,一直來到奠基點旁邊,從這裏往四周看和站在馬路邊上看那種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邊已經來了不少人了。


    文化部,建設部,新聞出版署,工商總局,稅務總局,武警總部,武警消防總隊都來了。


    京城市委市府四套班子,文化局,城建局,新聞出版局,工商局,稅務局,京城武警總隊,武警京城消防總隊。


    還有廣播電影電視部,文物局,博物院,博物館,京城圖書館,中央外聯部信息中心, 等等吧,區裏還有一堆部門呢。


    電視台和報社那就更不能少了,隻要在京城有駐點的都來了。


    遠遠的就看到一大群人等在路邊,張鐵軍一下車就直接被圍住了。


    別人都先沒搭理,張鐵軍先是快步走到武警楊司令員麵前立正敬禮:“校長好。”


    張鐵軍在國防大上學那年,楊司令員是國防大的副校長,雖然兩個人現在平銜,但是禮數不能少,哪怕跨軍種了也是一樣。


    話說除了部委和武警楊司令員他是一個也不認識,也記不住。光是聽介紹就聽的腦瓜子嗡嗡的。


    就握手吧,反正握就對了,臉都要笑麻了。


    張鳳就比他自然多了,比較適應這種場麵,跟在張鐵軍後麵一個一個握手問好。圖書館是基金會投建並運營,她是主人。


    至於小柳她們就完全是過來看熱鬧來了,不用走這個流程,直接混在人群裏在一邊看著憋笑。


    哦,京城圖書館就是後來的國家圖書館,這會兒還沒有改名。


    京城圖書館還承擔著國家總書庫,國家書目中心,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國家典籍博物館等多重職能,是圖書上網的組織和管理單位。


    以後東方世紀圖書館建成運營以後,也是要服從這邊的管理和領導的,要進行並網。


    “實在是抱歉,麻煩大家了,禮拜天也沒能讓你們好好休息。”握了一圈手,張鐵軍衝所有人抱了抱拳,表達了一下歉意。


    別看一個一個都笑的像爛杮子似的,一個比一個熱情,心裏說不上怎麽罵呢。這也是人之常情。


    張鐵軍暗搓搓的瞪了一眼老馬他們,這破事兒弄的,還不提前通知自己。


    老馬也冤哪,這麽大個事兒他肯定是要通知相關部門,結果不就這樣了?人也不是他請過來的,他有這能量嗎?


    其實也真怪不到老馬他們,這事兒轉一圈兒還得說到張鐵軍自己身上來。這不是剛剛履新了嘛,這事兒是要通報的。


    監察部獨立辦公可不是小事兒。


    監察部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二七年的人民監察委員會,曾經在六九年被撤銷。它也可以說是紀檢委的前身。


    一直到八六年,國家決定恢複監察部建製,全新的監察部在八七年七月掛牌,那時候是獨立辦公的,是在九三年和紀檢委進行了合署。


    在原曆史中,這一合署就是二十五年,成為級別最高的隱形大部。


    這會兒剛剛合署了不到三年,大家也是剛剛穩當了不到三年,又獨立辦公了。這能是小事兒?


    可以說是全員警惕,各種私下裏的聚議,討論。


    主要是這個部門太特殊了,這可不是一個部門合署不合署那麽簡單,這是國家在某個方麵的態度和下一步可能性動作的大問題。


    這個部門在曆史上,代表的意義就不一樣。這是個殺人的機關。就這麽說吧,二七年成立的時候有十名成員,有八個是烈士,一人失蹤,無一叛變。


    這個部門的存在理念就和其他所有部門都不一樣,她的存在隻有一個目的,保障組織的純潔性。


    “曹書記。”張鐵軍在人群中看到了一張熟悉的臉,趕緊打了聲招呼快步走了過去:“曹書記,你怎麽躲在後麵來了。”


    “我就是來看個熱鬧,也沒想打擾你,反正早晚也是要見麵的。”曹書記笑著和張鐵軍握了握手:“你忙你的就好。”


    “您老可別這麽說,這不是打我臉嗎?以後我可是你的兵。”


    “可不敢這麽說,你是主任,我一定盡力配合你的工作。”


    曹慶則,原紀檢委副書記,兼監察部部長,現在就任新的監察部黨委書記。


    “我從知道這個消息就在頭疼,見到您老這頭疼一下子就好了一半,”


    張鐵軍笑著說:“本來我是想去拜訪您的,這不正好趕上禮拜天了,真沒想到您能來。我是真愁啊,要啥沒啥就給了點兒人。”


    曹書記也笑:“這就是挺好的情況了,八七年組建的時候八個人四台車,其中四個人還是司機,全是光杆司令,現在的條件不知道要好多少了。”


    “反正有您在我就安心了,讓我幹活可以,擺弄這些事實在是頭疼。”


    其他部委的領導們都過來和曹書記打招呼。


    老頭是湖南人,在四川待了大半輩子,又在中央紀檢委待了七八年了,還是相當有威信的,人頭也熟。


    做這個工作你和別人不熟別人都會想方設法的和你熟悉起來,起碼混個臉熟。


    張鐵軍示意老馬他們,趕緊開始,都在這看上熱鬧了。


    奠基的場地已經收拾出來了,還搭了一個小主席台,台上台下擺了好多排塑料凳子,到處插著彩旗鋪著紅毯。


    奠基的位置也挖好了,碑也立下去了,周圍堆著一些沙子。


    所謂的奠基就是一個形式。


    大家一起拿著鍬往碑坑裏填些沙子照幾張像片,後麵的工作就是由工人接手了,這個碑會永遠埋在這裏。


    形式是形式,講話那是萬萬不能少的。


    張鐵軍可不想上台,他其實也是過來看熱鬧的,這是張鳳的主場。


    現場的工作人員清一水的小帥哥小美女,都穿著統一的製服,也不知道老馬他們是從哪尋摸過來的,估計是在外麵請的。


    大家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一排一排坐好,在呼呼的北風中仰視著主席台。


    幸好今天是個大晴天,風也就是三四級的樣子,要知道京城十月底這會兒五級風都是小風,七八級都很正常。


    一吹一個透心涼。


    更何況這還是在一片空地的中間,連點擋風的東西都沒有。


    各部局委的部長書記過來純粹是給張鐵軍麵子,他們也是不會上台講什麽話的,圖書館的管理單位是京城市文化局和新聞出版局。


    包括工商稅務什麽什麽的各個方麵都是京城這邊的市局管理,到也還不至於淪落到區局去。


    區裏今天也是純屬過來湊熱鬧的,難得的能和市裏領導們這麽近距離接觸。


    “別人來我都能理解,您老跑過來是幹嘛?”坐好以後,張鐵軍小聲問挨著他坐的楊台長,這老頭也來了。


    楊台長斜了張鐵軍一眼:“我是廣播電影電視部的副部長,我是陪我們孫部長來的。你瞧不起誰呢?”


    坐在一邊的孫部長聽了就笑。


    孫部長和張爸同年,今年剛剛五十二歲,從這個級別來說正是年輕力壯的時候,廣電部改組以後,他去了文化部。


    不像老楊,其實已經在等著退休了,現在完全屬於是加班。超齡了。


    可能是因為天氣確實冷,哪怕這會兒已經快到中午是一天當中溫度最高的那一段兒也還是不大行。


    主要是在場的一大半都是老年人。


    上台講話的領導們講的都比較幹,也就是短,都沒有像平時一樣那麽長篇大論,整個儀式進行的還是比較快。


    很快就到了填沙的環節,這回上台講話的不好使了,全是台下的大頭目們出動,和張鐵軍,張鳳一起去撮沙子。


    現場還給大家準備了白手套,整的還挺正規的。


    就是這些新鍬儀式過後不知道會怎麽處理,估計拿給工程部使用的可能性不太大。


    像這種儀式,會成為日後鐵鍬廠的一個重要客源。


    而且還不要質量,主要就是要好看就行。


    張鐵軍曾經參加過不少這種奠基儀式,草海旅遊項目什麽的,記憶最深的就是渝城的巴南城,就是後來叫華南城的那地方。


    他參與了整個項目的規劃設計是一方麵,主要就是那次奠基他撮多了土,鍬直接斷了。那時候他才知道原來奠基鍬就是樣子貨,不能真撮。


    “今天沒什麽時間了,完事兒你們把人都安排好招待好吧,我負責這邊這些人,”張鐵軍找了個機會和老馬說:“咱們明後天再說。”


    “行,今天這個確實不適合弄別的了也,我都沒想到能來這麽多大人物。”老馬苦笑。


    “我職務變動了。”張鐵軍拍了拍老馬的胳膊:“找個好地方,別落下誰,也別喝多了,把人都照顧好。”


    “沒事兒,放心吧。”老馬自然不會在這些事情上出漏子。


    薑陽光梁天他們那一幫子人張鐵軍就沒時間搭理了,衝他們點點頭算是打招呼。


    已經從治金部離開就任京城市長的劉部長,現在的劉市長走過來:“鐵軍兒,今天你打算怎麽安排?”


    張鐵軍笑著點頭:“安排,肯定安排,包各位領導滿意。”


    “別,原來你就是領導,現在你更是領導,你這麽說我可就擔心了。”劉市長開了句玩笑。


    劉市長和張鐵軍算是老熟人了,這麽多年一直在合作,在工業這一塊聯手做出了可以說相當耀眼的成績,這會兒也是意氣風發。


    張鐵軍自然也明白這些人的意思,都想趁這個機會和自己坐下來聊聊,那就聊唄,要不然人家這大禮拜天頂著風過來幫場子不是白來了?


    張鐵軍給張紅燕打了個電話,叫她那邊準備一下。


    等到這邊儀式結束,該說的該做的都差不多了,記者拍攝采訪都搞好了之後,張鐵軍就帶著大家去了自家俱樂部。


    這不客戶就來了?俱樂部的發展又創新篇章。


    小柳和周可麗,徐熙霞沒來,直接回家去了,都吵著今天這一趟出來虧了,早知道就不來了,啥意思也沒有光灌了一肚子風。


    張鐵兵他們哥幾個到是沒啥意見,反正感覺挺好的,見到了這麽多大人物,又見識了一遍張鐵軍的牛逼,都挺興高采烈的。


    要不是張鐵軍把人攆走他們還真挺想跟著到俱樂部再見識一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回過去,我做曹賊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溪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溪仁並收藏重回過去,我做曹賊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