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章 老城區,老工業,老問題
重回過去,我做曹賊那些年 作者:南溪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鐵軍在申城待了四天,不算到的那天和走的那天。
把這邊所有的項目都看了一遍了解了一下。
和住在東湖賓館的長安宮團隊一起聊了聊天吃了頓飯,對工程難度和細節還有出現的問題都聽了一下,鼓勵一番。
這事兒他是真的一點忙也幫不上,除了給錢別的啥也不懂。
安保申城基地也建在新機場邊上,已經投入使用了。
又聽了聽東方實業和和信商貿申城分公司的工作報告,問了一些項目進展情況。
手機廠的,軟件公司的,服裝廠的,商業這一邊,各個團隊輪著過來匯報工作,這一聽就是一天半過去了。
“不是,她們都跑過來找我匯報的哪門子工作呀?”晚上的時候張鐵軍就坐在那納悶兒,和徐熙霞嘮叨。
張鳳已經回京城去了。
“不找你匯報工作找誰?你不是老板嗎?”徐熙霞對這些事兒向來是半懂不懂的。
“她們有公司有上級呀,我又不管具體業務。這弄的,叫什麽事兒。白耽誤我一天時間。”
徐熙霞就在那吃麽吃麽樂:“那你回去罵他們,罵小華罵大姐二姐,叫她們不管住嘍都跑過來打擾你。”
張鐵軍也就是嘴上一說,下麵這些人過來想和他見見麵他也不會拒絕,說白了都是在給他幹活的,都是精兵良將,都需要支持和鼓勵。
和她們見麵本身就是對她們的一種肯定。
接下來兩天,張鐵軍又被拉去和黃書記見麵,陪賈部和黃書記吃飯,聽老仲這邊的計劃。老仲這個二把手的位置肯定是穩了的,工作都開始接手了。
一直到第四天,陪著黃書記和老仲一起把賈部一行送上飛機回京城。
工作組的返程意味著張鐵軍此次南下申城的工作任務徹底完成,從四月到六月,整整兩個月圍繞著長江的工作告一段落。
目送飛機緩緩升空,張鐵軍咂吧咂吧嘴,心裏也是一陣輕鬆,然後就感覺兩道目光鎖定在了自己身上。
靠。一步錯步步錯,一個疏忽沒有轉頭就跑。跑不掉了。
黃書記和老仲這幾天就等著老賈趕緊走呢,可算是盼到頭了,二話不說一左一右挾持著張鐵軍回到車上。直接把他綁了回去。
“幹什麽?”
“聊聊天。”
“我不想聊。”
“來了申城還沒到過新大樓吧?正好今天有時間,參觀參觀。”
“我不想看什麽大樓。”
“這孩子是不是這幾天下雨有點受涼了?怎麽話都說不清楚了?你聽清楚他說的是啥不?”老仲問黃書記。
黃書記笑的像個慈祥的老太太:“沒聽清。沒事兒,今天正好有時間,咱們回去泡上茶陪鐵軍聊一會兒,聊一會兒應該就好了。”
“我看行,那我把工作推一推吧,還是鐵軍重要一些。”老仲裝模作樣的看了看時間。
“你倆夠了啊,多大歲數了還玩這些。”
“他說啥?”
“還是聽不清楚,怎麽就大舌頭了呢?”兩個人一臉得意的笑起來。
玩笑是玩笑,兩個人找張鐵軍確實是有正事兒。
經過這麽幾年的時間,東方在申城的各個方麵都取得了相當不俗,或者說相當亮眼的成績。
老樓這一塊就不說了,就說老城區改造這一塊,現在蘇州河南岸那一塊石庫門可是大變了樣子,已經完全擺脫了老破窮的局麵。
嶄新的馬路,翠綠的樹木,洗去了歲月鉛華的青磚紅牆煥然一新,誰還敢說它是貧民居所?那種曆史留下的厚重感獨世孓然。
“鐵軍啊,”來到新大樓,三樓,市長接待室,黃書記笑嗬嗬的給張鐵軍倒了杯茶:“你這段時間的工作結束了吧?”
“昂,結束了,接下來就是回京城做匯報。咱們有事兒就直說行不?整的陰森森的太嚇人了。到底要幹什麽呀?”
“我和小仲這一段時間一直在探討城建這一塊,”
黃書記想了想說:“申城因為曆史的原因,情況比一般地區要更複雜一些,就隻是老城這一塊就要分好幾種。
石庫門老城區隻是一部分,還有巷弄區,棚戶區,洋房區和老工業區。
石庫門和洋房就不說了,石庫門這邊你已經給做出了樣版,效果非常好,也能解決一部分人口過於密集的問題。
我和小仲就是想向你取取經,你認為,巷弄,棚戶還有老工業區有沒有什麽好的方法?說出來我們學習學習。”
申城的巷弄其實比石庫門更要出名,曾經也是老申城的驕傲來著,麵積也更大。
石庫門是原來高級人士才能居住的地方,普通洋人,洋人的管家奴才,富商和知名人士這些,起碼的資格就是得有錢。
巷弄不一樣,巷弄是原來平民居住的地方,一水的木質小樓,特點就是窄。
屋子裏麵窄,屋子裏因為狹窄樓梯就隻有造的很陡,閣樓上腰都直不起,隻有床鋪大小。
街巷也窄,窄到兩個人錯身而過都需要側身,巷道裏一年到頭也難得見到幾次日光,總是陰暗潮濕的樣子。
這還是在城裏,城郊的條件還要更差一些,不但窄還矮,八九歲的孩子站在地上就能夠到屋簷。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資源的缺乏,很多東西材料都是需要從外埠運過來。
棚戶又不一樣了,棚戶是過去從外地跑過來到申城淘金的人建起來的聚居區,主要就集中在蘇州河沿岸一帶,靠蘇州河吃飯。
原來那個時候,蘇州河上船帆林立船行如織,是一條重要的航道。
那個時候,跑到申城來討生活的人基本上都是集中在碼頭上,扛大包做搬運。外灘不是誰都能去的,也不允許居住,於是都聚集到了這邊。
哪怕是到了九六年的這個時候,蘇州河沿岸也還是亂糟糟的,各種雜亂,街巷亂房子也亂,高高矮矮大大小小各種材料的房子棚子堆擠在一起。
是名副其實的貧民窟。
從王家宅到潘家灣潭家灣一直到火車站,站西到站北,包括澎越浦俞涇浦中間那一帶。
蘇州河十八灣,灣北原來全是各種大小工廠各種倉庫,麵粉廠紡織廠印染廠,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工,吸引了無數外埠人聚在這裏討生活。
外埠人越聚越多,最早來到這裏的人家已經在這裏生活了幾十年幾代人,已經形成了家族式村落。
是最雜最亂最貧困的地方。
夏天蚊子、蒼蠅肆虐,冬天滿是縫隙的棚壁根本擋不住刺骨的寒風。逢上下雨天屋裏漏水,地麵泥濘,舉步維艱。
這就是當年舉世聞名的個個存款幾十億法幣的民族企業家們,給申城留下的最豐厚的遺產。
要知道當初這一帶的工廠那是個頂個的能掙錢,勞工成本又要多低有多低。然後一打仗都跑了,跑去國外當愛國商人。
申城這邊這幾年就在琢磨著要改善蘇州河流域的現狀,主要是實在太破了,一到夏天臭氣熏天,不但汙染了蘇州河,周邊也跟著遭罪。
張鐵軍記著,從王家宅開始到俞涇浦那邊,申城搞了小二十年時間。這還得感謝地產行業的暴利推動。
不過怎麽說呢?怎麽說這也都得是好事兒,確實是大好事兒。
最起碼最嚴重的那一段在前麵幾年就解決了七七八八,環境方麵大大的提升了的。
咱們不說那些建起來的房子誰住了的問題,不說原來的那些老住戶都去了哪裏靠什麽生活的問題。你就說環境好沒好吧。
巷弄和棚戶,是申城麵積最大涉及地域最多的住宅區,也是最令人頭疼的住宅區。
至於老工業區,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源是在那些老廠子,居住的問題並不主要,有,但是相對於棚戶區來說也不那麽重要。
而且老工業區這個概念和巷弄,棚戶還不一樣,它本身就是夾雜在巷弄和棚戶區裏麵的,在當年都曾經是相當牛逼的存在。
巷弄和棚戶需要解決的是基本居住問題,老工業區這一塊需要解決的重心是生活問題。
張鐵軍不敢說自己對申城,對申城的過去的了解比黃書記深刻,但是肯定是不會比他少。老仲那就不用提了,才來幾天兒。
但是如果讓張鐵軍說一說怎麽來解決這些問題……他還真說不出來。這裏麵他就不是一個或者兩個問題的事兒。
看了看兩個盯著自己的人,一個叔叔輩,一個爺爺輩兒,張鐵軍抽了抽嘴角:“蓋新樓。”
兩個人相當同步的一齊抽了抽臉。就這?
張鐵軍翻了兩個人一眼:“那你們打算讓我說什麽?說來說去不還是這麽回事兒?巷弄和棚戶最大的問題就是居住問題,不蓋房子幹什麽?”
這就叫歸根結底,直指本質。房子的問題不解決,其他的問題都隻能是治標不治本。
黃書記和老仲互相看了一眼,又不約而同的歎了口氣。
老仲摳了摳眼角,想了想,從公文包裏拿出來一份文件遞給張鐵軍:“這是一個計劃,你看看給點意見。”
張鐵軍接過來翻了翻,和他想的差不多,就是後來的那個兩灣一宅項目的計劃方案,還沒有後來那麽詳細,但是就是那麽個事兒。
兩灣一宅,潘家灣,潭家灣,王家宅。蘇州河畔棚戶區裏的棚戶區,麵積最大的環境最差的區域,人口密度也是最大的。
看了幾眼,張鐵軍把文件合上放到桌子上,抓了抓頭皮,說:“我在江州待了幾天你們知道吧?江州有個龍開河。
龍開河連著江州市區的兩個湖,甘棠湖和八裏湖,南麵還有十裏河注入。
八十年代末開始,龍開河和十裏河末尾這一段就成了臭水河。這個問題其實很普遍,全國都是,全國的城區內河流都是在這麽個時間段開始臭的。
臭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全國都一樣,就是人口密集化。樓蓋多了人紮堆了就是這麽個後果。
現在蘇州河又黑又臭的問題也是這麽回事兒,沿岸聚居的人越來越多了,大家淘米洗菜涮托把刷馬桶洗衣服洗澡全在這條河裏。
但是因為蘇州河的流量比較大,所以問題還沒有那麽嚴重。”
老仲說:“汙水治理這一塊咱們先不說,說說房子這一塊。”
蘇州河畔最嚴重的問題還不是水和環境汙染,而是房子本身。那一帶全是棚屋簡屋竹屋,又特別密集,一家人擠在幾平十幾平,隱患太大了。
髒和臭其實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不算什麽問題了,都不用考慮。
張鐵軍笑了笑:“讓我說不?”
“說說,你說。”老仲比了比手,不吱聲了。
“龍開河臭了,市民的反應很大,而且這條彎來拐去的河道還在現在的江州市中心位置,於是這些大聰明就想出來個主意。
填埋。他們要把這條河包括一段十裏河的河道整個給填上,填成平地鋪上大馬路,然後蓋樓蓋門市房賣。
我到江州的時候這個工程已經開始了,河段都填上一部分了。
然後被我叫停了,主導這事兒的戚市長和施工的民生公司老板都在青浦等著判決呢,這事兒還得麻煩申城。
我想說的是什麽呢?河道臭了這件事本身處理起來不是很難,其實就是一座汙水處理廠的事兒。
就算你把河道填上,它該臭還是臭的,不會改變,也改變不了。
所以我感覺處理一個問題,就要看它的本質,得抓住它的根本原因,要不然做再多也沒用,治標不治本白白浪費了資金。
我感覺吧,蘇州河沿岸棚戶區的問題,和整個申城市區現存的問題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人口過於密集。
申城,京城,武漢,都是這麽個問題。還有很多城市也一樣。總而言之就是人口密度不協調。”
張鐵軍指了指桌子上的方案:“這個方案如果是我的話,我不會搞,不是不能搞,是現在搞沒有意義,並不能全麵解決問題。
我說的是我的想法哈,不管對不對都是我的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我覺得現在這一帶,”他在地圖上畫了畫:“從王家宅到俞涇浦這邊,現在最迫切的事情是降低人口密度。”
“這個工作我們這幾年一直在做,在努力把人口往浦東,往閔行鬆江等等其他幾個地方遷移。但是反響很大。”
黃書記搖了搖頭,插了一句。
就像京城人寧可擠著也不想搬出四九城,就像渝城人寧可爬坡也不想搬離渝中,申城人也一樣,都不想離開浦西。
他們感覺離開浦西就不是申城了,是要搬到以往瞧不起的鄉下去。事實上,浦西的人大半也並不是申城人。
他們和老申城沒有任何的關係,基本上都是蘇北和江浙一帶的人。
我們在五八年以前是沒有戶籍製度的,五八年二元化產生了戶口本,這些人就也都成為了申城人。攏共也就才三十幾年。
張鐵軍沒接黃書記的話茬,說:“要搬人,先搬廠。不能隻管遷人不管人家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人得跟著廠走。
得保證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不受影響,至少不能有大的影響。”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大部分人都會有一份工作,這是社會主義國家老百姓的基本權利。
在九六年這會兒,蘇州河僅是在兩灣一宅地區,就有大小工廠一百五十多家,職工全部是就近的居民。
裏麵還有一些教師和其他公職人員,都是出生成長在這裏的。畢竟新時代了,人員的組成成分也就複雜了。
“先把工廠進行整合兼並,遷到合適的地方,然後這一部分職工自然就跟著遷過來了。”
張鐵軍比劃著說:“這一部分人是不會存在阻力的,廠子就是他們的生活中心。
然後接下來這一部分也是先要考慮工作問題,不管是遷浦東還是閔行或者鬆江,你得給他們解決工作,有了工作才有穩定的生活。
好。人遷走了,人口過於密集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這個時候再回來建設這裏修整河道治理環境,就不會存在反複的可能。
建好住宅拿出來賣掉,資金回籠,問題也解決了,這些資金又可以去改造下一個片區。
所以前提是,生活的保障。
什麽都不管就在城郊建幾棟樓就要大家服從指揮搬過去還不要找麻煩,交通問題生存問題所有問題統統不考慮。
那不是解決問題,我認為那是在製造問題,是在不斷的給城市建設工作製造麻煩和阻力。
像這種什麽都不管隻管遷走了算的方式,我感覺都不如那些年,找個借口都弄死還幹脆點兒,起碼不留後患。”
“說什麽話。”老仲伸腿踹了張鐵軍一腳。這瘟災孩子,什麽都敢往外禿嚕。
“我話糙理不糙好吧?”張鐵軍拍了拍褲腿,斜了老仲一眼。看在你是好心,這一腳就不計較了。
“我覺得鐵軍說的有道理。”黃書記看向老仲:“前期這一塊確實是沒考慮這一塊,工作和生活問題,交通到是基本安排到了。”
這個基本兩個字就很邪興,這個詞兒經常見,但是誰也不知道它到底是概率學還是一種廣義上的概括。
連百分比都不清楚。
一個小區住一萬人或者住十萬人,都是一條公交線二十分鍾一趟車,這能一樣嗎?
但是你就說解決了沒有……是不是基本解決。
老仲抓了抓頭皮,抽著臉說:“我以前主要是搞經濟搞工業,要說弄開發區我有經驗,但是這方麵的事情確實,不好說。
大連這方麵的事情也不是沒有,但是少,而且影響也不大,涉及到的方方麵麵都要簡單的多。
反正,說到底還是得花錢,就是先往哪花的問題唄。”
張鐵軍笑著說:“我說了僅供參考哈,不是給你們提建議,我在城建這一塊也沒有什麽經驗。
不過我覺得吧,一座城市,最基本的事情就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搞定了,其他所有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應該要輕鬆的多。”
“說那屁話。”老仲笑起來:“誰還不知道?說一千道一萬還不是得花錢?現在的問題主要不就是沒錢嗎?”
他當初在大連又搞這個又搞那個靠的是貸款,他用自己抵押回來的貸款。
但是大連畢竟是工業城市,麵積和人口也都有限,就像他說的,問題有,但不多,也沒那麽複雜。
說白了,他當初花在大連的那些錢拿到申城來,聽個響都不夠。
這就像一家三口人,給他一萬塊小日子馬上就有變化,但是換成一家三十口你看看。
申城的人口在這會兒差不多是大連的十倍,城市麵積接近五倍,雞的屁是三倍多不到四倍。同樣位列十五大城市。
申城第一,大連第八。
在九六年的十五大城市當中,除去三個直轄市,幾乎全是省會城市和特區,普通城市隻有四個。
實話實說,直轄市往這裏排確實是有點不要臉了,和耍無賴沒有任何差別。
四個城市分別是大連,渝城,大慶和青島。深圳不能算,它是特區,這些年直轄市的政策都不如它。
渝城排在成都前麵,青島排在濟南前麵。濟南正好第十五。第十六是淄博,這個城市曾經也是相當牛逼的。
人多,事情就多,小事情也能變得相當極其複雜。申城這會兒就是這麽個局麵。
而且相對它的人口來說,它的那點經濟產值真的就啥也不是了,幹啥全靠國家撥款,日子過的挺不容易的。
“鐵軍你的意思就是,這邊的問題如果想從根子上解決,就要先解決好工業方麵的問題,是吧?”黃書記推了推眼鏡,鄭重的問了一句。
張鐵軍想了想,點了點頭:“差不多吧,就是需要充分考慮搬遷過後的工作和生活問題,還有孩子上學老人就醫這些。個人意見。”
黃市長就笑,看著老仲說:“還別說,你們兩個還真是從一個地方出來的人,這個思維上就很接近,先解決工業問題。”
張鐵軍和老仲嫌棄的互相看了看,都把臉一抽別到一邊。
“這個方案你不看好?”黃書記指了指桌子上的方案問張鐵軍。
張鐵軍搖了搖頭:“這個可別問我,我可沒有這個資格來評論這個,但是我的個人想法是這個方案應該延後。
起碼應該是解決了人口過密這個問題以後。
我看這個整體計劃造價都接近三十億了……這錢往哪花?怎麽在這些人嘴裏錢就這麽不值錢了似的?幹什麽要三十億?
三十億……建幾個工業園把工廠兼並整合一下升個級也用不完吧?”
“這個包括後期的環境治理和城區改造,綠化以及相關的設施這些,是個綜合造價。”黃書記給張鐵軍解釋了一下。
張鐵軍沒吱聲,就用那樣的眼神兒看了看黃書記。你是把我當傻子還是你,真感覺是這麽回事兒?
這兩年確實有點通脹,方方麵麵都在漲價,人民幣消費力貶值比前幾年快了不少,但是也不至於三十億都成了小錢了呀。
湯君成在浦東搞一個高爾夫小區才花了多少錢?
四個多億。那可是兩千二百多畝地。
是,這會兒肯定是不能和三年前相比,但是人家麵積也大呀,你總不能說你這邊普通住宅和綠地的成本比高爾夫球場還要高吧?
張鐵軍不相信這些人是真的這些事也不知道也不懂,反正但凡是這樣的工程項目那造價都是出奇的一致。高的離譜。
可能是人家這裏麵有一些什麽說法和內情是外人不知道的吧。
“如果讓我說,那我的意見就是治本,從根子上解決。其實這個不重要,我也不太懂這一塊。”張鐵軍攤手:“都是你們逼我說的。”
“鐵軍,”老仲歪著腦袋點了根煙,吐了個煙圈,問:“你那邊,南匯那邊,是不是以後得需要大量的招工?”
這會兒南匯還存在,是縣級單位。
九六年這個時候,浦東還是三個區劃,浦東新區,南匯縣和奉賢縣。其中浦錦和浦江是閔行的地盤。
新機場座落在南匯縣祝橋鎮濱浦。濱浦是這邊的方言,意思是在海邊或江邊。
東方在新機場附近大興土木,眼瞅著就是一大片高新產業要建起來了,還不用誰去拉投資跑關係,屬於天降餡餅。
有工廠就得有工人嘛,申城這邊上上下下其實都盯著呢,南匯的縣長一天往工地這邊跑八趟,就盼著趕緊建起來。
“啥意思?”張鐵軍看了看老仲:“有話就直說吧,就你這個大直性子還非得學著人家繞圈兒。”
“我是說那邊不是要招工人嗎?”
“你的意思是把這邊的人直接遷過去唄?你感覺能行不?我那邊一共才能招多少人?本地就得占一半。”
“祝橋一共才三萬多人口吧?”黃書記問了一句:“你就招那麽點工人?”
人口不是勞動力,三萬多人口最多也就是幾千合適的。
祝橋鎮實際上叫竹橋鎮,屬於是口音訛名,南宋的時候這地方還是一片海,在明朝才慢慢成為陸地,漸漸聚集了人口在這耕種。
明代倭寇作亂,朝廷在這裏大量開挖禦寇河,因多在河上搭建竹橋用於通行,這才有了竹橋這個稱呼。
東方在那邊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肯定是要進行招工的,要不然失去土地的人怎麽活?
“那肯定是不止。”張鐵軍想了想說:“都建好以後的話,職工怎麽也得有個幾萬人。兩萬人是要的。
不過你們也知道,那邊有點特殊,對職工的要求有點高,普工是真不多,估計幾千人足夠了。”
“就不能想想辦法?”老仲問。他是真希望東方這邊能多招些工人,最好是能招個十萬人才好,那很多問題就解決了。
“這個你讓我怎麽想辦法?讓農民直接過來造飛機遊艇和發動機?你感覺用個什麽辦法才能實現?我也想啊,那成本多低。”
黃書記笑起來,擺擺手說:“這樣,小仲,你考慮一下,要不咱們幹脆也在祝橋劃一個工業園得了,把這邊的廠子遷過去。”
張鐵軍撇了撇嘴:“雖然感覺你們是在想占我便宜,但是還是得說,這個思路我覺得是對的。
工業就要遠離城區,要進行整合改進升級,要能跟得上時代。
如果你們能在這次搬遷當中,把廠子真的交給廠子,能把適合的人放到適合的崗位上,那就成了,起碼幾十年不用愁。”
“這小子說話總是特麽夾槍帶棒的。”老仲笑起來:“不過說的到是實際情況。”
“那你組織組織搞個計劃出來。”黃書記對老仲說:“咱們爭取把中心城區這一塊一次性解決掉。”
把這邊所有的項目都看了一遍了解了一下。
和住在東湖賓館的長安宮團隊一起聊了聊天吃了頓飯,對工程難度和細節還有出現的問題都聽了一下,鼓勵一番。
這事兒他是真的一點忙也幫不上,除了給錢別的啥也不懂。
安保申城基地也建在新機場邊上,已經投入使用了。
又聽了聽東方實業和和信商貿申城分公司的工作報告,問了一些項目進展情況。
手機廠的,軟件公司的,服裝廠的,商業這一邊,各個團隊輪著過來匯報工作,這一聽就是一天半過去了。
“不是,她們都跑過來找我匯報的哪門子工作呀?”晚上的時候張鐵軍就坐在那納悶兒,和徐熙霞嘮叨。
張鳳已經回京城去了。
“不找你匯報工作找誰?你不是老板嗎?”徐熙霞對這些事兒向來是半懂不懂的。
“她們有公司有上級呀,我又不管具體業務。這弄的,叫什麽事兒。白耽誤我一天時間。”
徐熙霞就在那吃麽吃麽樂:“那你回去罵他們,罵小華罵大姐二姐,叫她們不管住嘍都跑過來打擾你。”
張鐵軍也就是嘴上一說,下麵這些人過來想和他見見麵他也不會拒絕,說白了都是在給他幹活的,都是精兵良將,都需要支持和鼓勵。
和她們見麵本身就是對她們的一種肯定。
接下來兩天,張鐵軍又被拉去和黃書記見麵,陪賈部和黃書記吃飯,聽老仲這邊的計劃。老仲這個二把手的位置肯定是穩了的,工作都開始接手了。
一直到第四天,陪著黃書記和老仲一起把賈部一行送上飛機回京城。
工作組的返程意味著張鐵軍此次南下申城的工作任務徹底完成,從四月到六月,整整兩個月圍繞著長江的工作告一段落。
目送飛機緩緩升空,張鐵軍咂吧咂吧嘴,心裏也是一陣輕鬆,然後就感覺兩道目光鎖定在了自己身上。
靠。一步錯步步錯,一個疏忽沒有轉頭就跑。跑不掉了。
黃書記和老仲這幾天就等著老賈趕緊走呢,可算是盼到頭了,二話不說一左一右挾持著張鐵軍回到車上。直接把他綁了回去。
“幹什麽?”
“聊聊天。”
“我不想聊。”
“來了申城還沒到過新大樓吧?正好今天有時間,參觀參觀。”
“我不想看什麽大樓。”
“這孩子是不是這幾天下雨有點受涼了?怎麽話都說不清楚了?你聽清楚他說的是啥不?”老仲問黃書記。
黃書記笑的像個慈祥的老太太:“沒聽清。沒事兒,今天正好有時間,咱們回去泡上茶陪鐵軍聊一會兒,聊一會兒應該就好了。”
“我看行,那我把工作推一推吧,還是鐵軍重要一些。”老仲裝模作樣的看了看時間。
“你倆夠了啊,多大歲數了還玩這些。”
“他說啥?”
“還是聽不清楚,怎麽就大舌頭了呢?”兩個人一臉得意的笑起來。
玩笑是玩笑,兩個人找張鐵軍確實是有正事兒。
經過這麽幾年的時間,東方在申城的各個方麵都取得了相當不俗,或者說相當亮眼的成績。
老樓這一塊就不說了,就說老城區改造這一塊,現在蘇州河南岸那一塊石庫門可是大變了樣子,已經完全擺脫了老破窮的局麵。
嶄新的馬路,翠綠的樹木,洗去了歲月鉛華的青磚紅牆煥然一新,誰還敢說它是貧民居所?那種曆史留下的厚重感獨世孓然。
“鐵軍啊,”來到新大樓,三樓,市長接待室,黃書記笑嗬嗬的給張鐵軍倒了杯茶:“你這段時間的工作結束了吧?”
“昂,結束了,接下來就是回京城做匯報。咱們有事兒就直說行不?整的陰森森的太嚇人了。到底要幹什麽呀?”
“我和小仲這一段時間一直在探討城建這一塊,”
黃書記想了想說:“申城因為曆史的原因,情況比一般地區要更複雜一些,就隻是老城這一塊就要分好幾種。
石庫門老城區隻是一部分,還有巷弄區,棚戶區,洋房區和老工業區。
石庫門和洋房就不說了,石庫門這邊你已經給做出了樣版,效果非常好,也能解決一部分人口過於密集的問題。
我和小仲就是想向你取取經,你認為,巷弄,棚戶還有老工業區有沒有什麽好的方法?說出來我們學習學習。”
申城的巷弄其實比石庫門更要出名,曾經也是老申城的驕傲來著,麵積也更大。
石庫門是原來高級人士才能居住的地方,普通洋人,洋人的管家奴才,富商和知名人士這些,起碼的資格就是得有錢。
巷弄不一樣,巷弄是原來平民居住的地方,一水的木質小樓,特點就是窄。
屋子裏麵窄,屋子裏因為狹窄樓梯就隻有造的很陡,閣樓上腰都直不起,隻有床鋪大小。
街巷也窄,窄到兩個人錯身而過都需要側身,巷道裏一年到頭也難得見到幾次日光,總是陰暗潮濕的樣子。
這還是在城裏,城郊的條件還要更差一些,不但窄還矮,八九歲的孩子站在地上就能夠到屋簷。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資源的缺乏,很多東西材料都是需要從外埠運過來。
棚戶又不一樣了,棚戶是過去從外地跑過來到申城淘金的人建起來的聚居區,主要就集中在蘇州河沿岸一帶,靠蘇州河吃飯。
原來那個時候,蘇州河上船帆林立船行如織,是一條重要的航道。
那個時候,跑到申城來討生活的人基本上都是集中在碼頭上,扛大包做搬運。外灘不是誰都能去的,也不允許居住,於是都聚集到了這邊。
哪怕是到了九六年的這個時候,蘇州河沿岸也還是亂糟糟的,各種雜亂,街巷亂房子也亂,高高矮矮大大小小各種材料的房子棚子堆擠在一起。
是名副其實的貧民窟。
從王家宅到潘家灣潭家灣一直到火車站,站西到站北,包括澎越浦俞涇浦中間那一帶。
蘇州河十八灣,灣北原來全是各種大小工廠各種倉庫,麵粉廠紡織廠印染廠,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工,吸引了無數外埠人聚在這裏討生活。
外埠人越聚越多,最早來到這裏的人家已經在這裏生活了幾十年幾代人,已經形成了家族式村落。
是最雜最亂最貧困的地方。
夏天蚊子、蒼蠅肆虐,冬天滿是縫隙的棚壁根本擋不住刺骨的寒風。逢上下雨天屋裏漏水,地麵泥濘,舉步維艱。
這就是當年舉世聞名的個個存款幾十億法幣的民族企業家們,給申城留下的最豐厚的遺產。
要知道當初這一帶的工廠那是個頂個的能掙錢,勞工成本又要多低有多低。然後一打仗都跑了,跑去國外當愛國商人。
申城這邊這幾年就在琢磨著要改善蘇州河流域的現狀,主要是實在太破了,一到夏天臭氣熏天,不但汙染了蘇州河,周邊也跟著遭罪。
張鐵軍記著,從王家宅開始到俞涇浦那邊,申城搞了小二十年時間。這還得感謝地產行業的暴利推動。
不過怎麽說呢?怎麽說這也都得是好事兒,確實是大好事兒。
最起碼最嚴重的那一段在前麵幾年就解決了七七八八,環境方麵大大的提升了的。
咱們不說那些建起來的房子誰住了的問題,不說原來的那些老住戶都去了哪裏靠什麽生活的問題。你就說環境好沒好吧。
巷弄和棚戶,是申城麵積最大涉及地域最多的住宅區,也是最令人頭疼的住宅區。
至於老工業區,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源是在那些老廠子,居住的問題並不主要,有,但是相對於棚戶區來說也不那麽重要。
而且老工業區這個概念和巷弄,棚戶還不一樣,它本身就是夾雜在巷弄和棚戶區裏麵的,在當年都曾經是相當牛逼的存在。
巷弄和棚戶需要解決的是基本居住問題,老工業區這一塊需要解決的重心是生活問題。
張鐵軍不敢說自己對申城,對申城的過去的了解比黃書記深刻,但是肯定是不會比他少。老仲那就不用提了,才來幾天兒。
但是如果讓張鐵軍說一說怎麽來解決這些問題……他還真說不出來。這裏麵他就不是一個或者兩個問題的事兒。
看了看兩個盯著自己的人,一個叔叔輩,一個爺爺輩兒,張鐵軍抽了抽嘴角:“蓋新樓。”
兩個人相當同步的一齊抽了抽臉。就這?
張鐵軍翻了兩個人一眼:“那你們打算讓我說什麽?說來說去不還是這麽回事兒?巷弄和棚戶最大的問題就是居住問題,不蓋房子幹什麽?”
這就叫歸根結底,直指本質。房子的問題不解決,其他的問題都隻能是治標不治本。
黃書記和老仲互相看了一眼,又不約而同的歎了口氣。
老仲摳了摳眼角,想了想,從公文包裏拿出來一份文件遞給張鐵軍:“這是一個計劃,你看看給點意見。”
張鐵軍接過來翻了翻,和他想的差不多,就是後來的那個兩灣一宅項目的計劃方案,還沒有後來那麽詳細,但是就是那麽個事兒。
兩灣一宅,潘家灣,潭家灣,王家宅。蘇州河畔棚戶區裏的棚戶區,麵積最大的環境最差的區域,人口密度也是最大的。
看了幾眼,張鐵軍把文件合上放到桌子上,抓了抓頭皮,說:“我在江州待了幾天你們知道吧?江州有個龍開河。
龍開河連著江州市區的兩個湖,甘棠湖和八裏湖,南麵還有十裏河注入。
八十年代末開始,龍開河和十裏河末尾這一段就成了臭水河。這個問題其實很普遍,全國都是,全國的城區內河流都是在這麽個時間段開始臭的。
臭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全國都一樣,就是人口密集化。樓蓋多了人紮堆了就是這麽個後果。
現在蘇州河又黑又臭的問題也是這麽回事兒,沿岸聚居的人越來越多了,大家淘米洗菜涮托把刷馬桶洗衣服洗澡全在這條河裏。
但是因為蘇州河的流量比較大,所以問題還沒有那麽嚴重。”
老仲說:“汙水治理這一塊咱們先不說,說說房子這一塊。”
蘇州河畔最嚴重的問題還不是水和環境汙染,而是房子本身。那一帶全是棚屋簡屋竹屋,又特別密集,一家人擠在幾平十幾平,隱患太大了。
髒和臭其實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不算什麽問題了,都不用考慮。
張鐵軍笑了笑:“讓我說不?”
“說說,你說。”老仲比了比手,不吱聲了。
“龍開河臭了,市民的反應很大,而且這條彎來拐去的河道還在現在的江州市中心位置,於是這些大聰明就想出來個主意。
填埋。他們要把這條河包括一段十裏河的河道整個給填上,填成平地鋪上大馬路,然後蓋樓蓋門市房賣。
我到江州的時候這個工程已經開始了,河段都填上一部分了。
然後被我叫停了,主導這事兒的戚市長和施工的民生公司老板都在青浦等著判決呢,這事兒還得麻煩申城。
我想說的是什麽呢?河道臭了這件事本身處理起來不是很難,其實就是一座汙水處理廠的事兒。
就算你把河道填上,它該臭還是臭的,不會改變,也改變不了。
所以我感覺處理一個問題,就要看它的本質,得抓住它的根本原因,要不然做再多也沒用,治標不治本白白浪費了資金。
我感覺吧,蘇州河沿岸棚戶區的問題,和整個申城市區現存的問題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人口過於密集。
申城,京城,武漢,都是這麽個問題。還有很多城市也一樣。總而言之就是人口密度不協調。”
張鐵軍指了指桌子上的方案:“這個方案如果是我的話,我不會搞,不是不能搞,是現在搞沒有意義,並不能全麵解決問題。
我說的是我的想法哈,不管對不對都是我的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我覺得現在這一帶,”他在地圖上畫了畫:“從王家宅到俞涇浦這邊,現在最迫切的事情是降低人口密度。”
“這個工作我們這幾年一直在做,在努力把人口往浦東,往閔行鬆江等等其他幾個地方遷移。但是反響很大。”
黃書記搖了搖頭,插了一句。
就像京城人寧可擠著也不想搬出四九城,就像渝城人寧可爬坡也不想搬離渝中,申城人也一樣,都不想離開浦西。
他們感覺離開浦西就不是申城了,是要搬到以往瞧不起的鄉下去。事實上,浦西的人大半也並不是申城人。
他們和老申城沒有任何的關係,基本上都是蘇北和江浙一帶的人。
我們在五八年以前是沒有戶籍製度的,五八年二元化產生了戶口本,這些人就也都成為了申城人。攏共也就才三十幾年。
張鐵軍沒接黃書記的話茬,說:“要搬人,先搬廠。不能隻管遷人不管人家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人得跟著廠走。
得保證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不受影響,至少不能有大的影響。”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大部分人都會有一份工作,這是社會主義國家老百姓的基本權利。
在九六年這會兒,蘇州河僅是在兩灣一宅地區,就有大小工廠一百五十多家,職工全部是就近的居民。
裏麵還有一些教師和其他公職人員,都是出生成長在這裏的。畢竟新時代了,人員的組成成分也就複雜了。
“先把工廠進行整合兼並,遷到合適的地方,然後這一部分職工自然就跟著遷過來了。”
張鐵軍比劃著說:“這一部分人是不會存在阻力的,廠子就是他們的生活中心。
然後接下來這一部分也是先要考慮工作問題,不管是遷浦東還是閔行或者鬆江,你得給他們解決工作,有了工作才有穩定的生活。
好。人遷走了,人口過於密集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這個時候再回來建設這裏修整河道治理環境,就不會存在反複的可能。
建好住宅拿出來賣掉,資金回籠,問題也解決了,這些資金又可以去改造下一個片區。
所以前提是,生活的保障。
什麽都不管就在城郊建幾棟樓就要大家服從指揮搬過去還不要找麻煩,交通問題生存問題所有問題統統不考慮。
那不是解決問題,我認為那是在製造問題,是在不斷的給城市建設工作製造麻煩和阻力。
像這種什麽都不管隻管遷走了算的方式,我感覺都不如那些年,找個借口都弄死還幹脆點兒,起碼不留後患。”
“說什麽話。”老仲伸腿踹了張鐵軍一腳。這瘟災孩子,什麽都敢往外禿嚕。
“我話糙理不糙好吧?”張鐵軍拍了拍褲腿,斜了老仲一眼。看在你是好心,這一腳就不計較了。
“我覺得鐵軍說的有道理。”黃書記看向老仲:“前期這一塊確實是沒考慮這一塊,工作和生活問題,交通到是基本安排到了。”
這個基本兩個字就很邪興,這個詞兒經常見,但是誰也不知道它到底是概率學還是一種廣義上的概括。
連百分比都不清楚。
一個小區住一萬人或者住十萬人,都是一條公交線二十分鍾一趟車,這能一樣嗎?
但是你就說解決了沒有……是不是基本解決。
老仲抓了抓頭皮,抽著臉說:“我以前主要是搞經濟搞工業,要說弄開發區我有經驗,但是這方麵的事情確實,不好說。
大連這方麵的事情也不是沒有,但是少,而且影響也不大,涉及到的方方麵麵都要簡單的多。
反正,說到底還是得花錢,就是先往哪花的問題唄。”
張鐵軍笑著說:“我說了僅供參考哈,不是給你們提建議,我在城建這一塊也沒有什麽經驗。
不過我覺得吧,一座城市,最基本的事情就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搞定了,其他所有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應該要輕鬆的多。”
“說那屁話。”老仲笑起來:“誰還不知道?說一千道一萬還不是得花錢?現在的問題主要不就是沒錢嗎?”
他當初在大連又搞這個又搞那個靠的是貸款,他用自己抵押回來的貸款。
但是大連畢竟是工業城市,麵積和人口也都有限,就像他說的,問題有,但不多,也沒那麽複雜。
說白了,他當初花在大連的那些錢拿到申城來,聽個響都不夠。
這就像一家三口人,給他一萬塊小日子馬上就有變化,但是換成一家三十口你看看。
申城的人口在這會兒差不多是大連的十倍,城市麵積接近五倍,雞的屁是三倍多不到四倍。同樣位列十五大城市。
申城第一,大連第八。
在九六年的十五大城市當中,除去三個直轄市,幾乎全是省會城市和特區,普通城市隻有四個。
實話實說,直轄市往這裏排確實是有點不要臉了,和耍無賴沒有任何差別。
四個城市分別是大連,渝城,大慶和青島。深圳不能算,它是特區,這些年直轄市的政策都不如它。
渝城排在成都前麵,青島排在濟南前麵。濟南正好第十五。第十六是淄博,這個城市曾經也是相當牛逼的。
人多,事情就多,小事情也能變得相當極其複雜。申城這會兒就是這麽個局麵。
而且相對它的人口來說,它的那點經濟產值真的就啥也不是了,幹啥全靠國家撥款,日子過的挺不容易的。
“鐵軍你的意思就是,這邊的問題如果想從根子上解決,就要先解決好工業方麵的問題,是吧?”黃書記推了推眼鏡,鄭重的問了一句。
張鐵軍想了想,點了點頭:“差不多吧,就是需要充分考慮搬遷過後的工作和生活問題,還有孩子上學老人就醫這些。個人意見。”
黃市長就笑,看著老仲說:“還別說,你們兩個還真是從一個地方出來的人,這個思維上就很接近,先解決工業問題。”
張鐵軍和老仲嫌棄的互相看了看,都把臉一抽別到一邊。
“這個方案你不看好?”黃書記指了指桌子上的方案問張鐵軍。
張鐵軍搖了搖頭:“這個可別問我,我可沒有這個資格來評論這個,但是我的個人想法是這個方案應該延後。
起碼應該是解決了人口過密這個問題以後。
我看這個整體計劃造價都接近三十億了……這錢往哪花?怎麽在這些人嘴裏錢就這麽不值錢了似的?幹什麽要三十億?
三十億……建幾個工業園把工廠兼並整合一下升個級也用不完吧?”
“這個包括後期的環境治理和城區改造,綠化以及相關的設施這些,是個綜合造價。”黃書記給張鐵軍解釋了一下。
張鐵軍沒吱聲,就用那樣的眼神兒看了看黃書記。你是把我當傻子還是你,真感覺是這麽回事兒?
這兩年確實有點通脹,方方麵麵都在漲價,人民幣消費力貶值比前幾年快了不少,但是也不至於三十億都成了小錢了呀。
湯君成在浦東搞一個高爾夫小區才花了多少錢?
四個多億。那可是兩千二百多畝地。
是,這會兒肯定是不能和三年前相比,但是人家麵積也大呀,你總不能說你這邊普通住宅和綠地的成本比高爾夫球場還要高吧?
張鐵軍不相信這些人是真的這些事也不知道也不懂,反正但凡是這樣的工程項目那造價都是出奇的一致。高的離譜。
可能是人家這裏麵有一些什麽說法和內情是外人不知道的吧。
“如果讓我說,那我的意見就是治本,從根子上解決。其實這個不重要,我也不太懂這一塊。”張鐵軍攤手:“都是你們逼我說的。”
“鐵軍,”老仲歪著腦袋點了根煙,吐了個煙圈,問:“你那邊,南匯那邊,是不是以後得需要大量的招工?”
這會兒南匯還存在,是縣級單位。
九六年這個時候,浦東還是三個區劃,浦東新區,南匯縣和奉賢縣。其中浦錦和浦江是閔行的地盤。
新機場座落在南匯縣祝橋鎮濱浦。濱浦是這邊的方言,意思是在海邊或江邊。
東方在新機場附近大興土木,眼瞅著就是一大片高新產業要建起來了,還不用誰去拉投資跑關係,屬於天降餡餅。
有工廠就得有工人嘛,申城這邊上上下下其實都盯著呢,南匯的縣長一天往工地這邊跑八趟,就盼著趕緊建起來。
“啥意思?”張鐵軍看了看老仲:“有話就直說吧,就你這個大直性子還非得學著人家繞圈兒。”
“我是說那邊不是要招工人嗎?”
“你的意思是把這邊的人直接遷過去唄?你感覺能行不?我那邊一共才能招多少人?本地就得占一半。”
“祝橋一共才三萬多人口吧?”黃書記問了一句:“你就招那麽點工人?”
人口不是勞動力,三萬多人口最多也就是幾千合適的。
祝橋鎮實際上叫竹橋鎮,屬於是口音訛名,南宋的時候這地方還是一片海,在明朝才慢慢成為陸地,漸漸聚集了人口在這耕種。
明代倭寇作亂,朝廷在這裏大量開挖禦寇河,因多在河上搭建竹橋用於通行,這才有了竹橋這個稱呼。
東方在那邊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肯定是要進行招工的,要不然失去土地的人怎麽活?
“那肯定是不止。”張鐵軍想了想說:“都建好以後的話,職工怎麽也得有個幾萬人。兩萬人是要的。
不過你們也知道,那邊有點特殊,對職工的要求有點高,普工是真不多,估計幾千人足夠了。”
“就不能想想辦法?”老仲問。他是真希望東方這邊能多招些工人,最好是能招個十萬人才好,那很多問題就解決了。
“這個你讓我怎麽想辦法?讓農民直接過來造飛機遊艇和發動機?你感覺用個什麽辦法才能實現?我也想啊,那成本多低。”
黃書記笑起來,擺擺手說:“這樣,小仲,你考慮一下,要不咱們幹脆也在祝橋劃一個工業園得了,把這邊的廠子遷過去。”
張鐵軍撇了撇嘴:“雖然感覺你們是在想占我便宜,但是還是得說,這個思路我覺得是對的。
工業就要遠離城區,要進行整合改進升級,要能跟得上時代。
如果你們能在這次搬遷當中,把廠子真的交給廠子,能把適合的人放到適合的崗位上,那就成了,起碼幾十年不用愁。”
“這小子說話總是特麽夾槍帶棒的。”老仲笑起來:“不過說的到是實際情況。”
“那你組織組織搞個計劃出來。”黃書記對老仲說:“咱們爭取把中心城區這一塊一次性解決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