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明月峽長江一路筆直的向北,一直到了長壽地界才順著山勢鼓湧了一下,拐了拐,有了點自然的樣子。


    然鵝,到了長壽,它又開始作妖了,又極其相當不自然的猛然向東又向南,就好像走到這才突然發現了什麽似的,一頭撞上了黃草山。


    黃草峽,和明月峽銅鑼峽並稱巴東三峽。


    過了黃草峽就是涪陵地麵了,九六年這個時候人家還是個獨立的地級市。


    張書記帶著他的人在長壽港下了船,臨下船握著張鐵軍的手囑咐:“這件事還請你認真對待一下,幫我們渝城找一找方向。”


    “這麽說就太重了。”張鐵軍有點惶然,這壓力來的就是這麽突然。


    “好吧,你們一路順風,期待張委員再來渝城。”張書記笑著舉了舉手,帶著人上岸去了。


    張鐵軍和蒲副省長送了一截浮橋,站在那看著幾個人走遠,下了浮橋再次打個招呼,轉身開始爬七十多米的江堤。


    張鐵軍站在那看了一會兒,對蒲副省長說:“他真沒通知地方啊?就這麽幾個人就過來了?”


    蒲副省長笑了笑:“看樣子應該是,老張還是比較務實的,比我有幹勁兒。”


    堤壩上麵明顯沒有來接人的車輛,再說有人來接的話也不敢在上麵等著啊,那肯定得下來。


    張鐵軍點了點頭,咂吧咂吧嘴:“走吧,回了。”


    兩個人回到船上。剛剛從渝城出來幾個小時,船上什麽都不用補充,人一回來馬上就開動了。


    這裏還有個有意思的事兒,客輪靠岸停到碼頭的時候需要調頭,要保持船頭朝向上遊這麽停進來,然後出發又要調個頭。


    也不知道是個什麽原理。


    船走出來一截了,張鐵軍趴在圍欄上往岸邊看,還能看到張書記往上爬的背影。爬這種江邊的梯階可特麽累了,想一想都腿疼。


    它總是比一般的梯階要更陡,梯步也更高一些,也不知道是因為什麽。


    這一段的空氣確實不好,在船上都能聞到空氣裏那種又酸又嗆的味道,岸邊密密麻麻的大煙囪比賽似的吐著紅的黃的白的煙霧。


    穿過黃草峽,江麵豁然開朗,兩岸都是高聳的山巒,一直向東南走到藺市,江水轉而向東北,兩岸的山才低伏下來,能看到江岸人家了。


    這邊也有江心島,不過是人家涪陵市的,這會兒還不歸渝城管。


    等長江水再次向東穿過五寶山拐向東南,就到了涪陵。五寶山其實就是黃草山,這丫自己分了個叉,一支在長壽,一支在涪陵。


    從空中看就像抓娃娃機裏的抓鉤。


    涪陵城也是一座古城,有幾千年曆史了,不過城是明代建的,叫龜城。


    從船上遠遠的看過去,確實像一隻臥在烏江口上的巨大烏龜。


    而且這地方確實也盛產烏龜,是那種很大很大的龜,在夏商周幾代這裏的龜屬於是貢品,用來給天子占卜使用。


    九五年這邊的工地裏還挖出一個大龜,每天要吃十幾斤肉。


    下半城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大工地,大量的工人在幹活,原來的老城牆將成為護江大堤的一部分,在這一帶居住的人已經遷走。


    涪陵的老城就在大堤這一片,計劃裏也都是需要拆除的,所有的居民都要遷走……就是下個通知,幾號之前必須搬走,不搬走就弄你。


    至於怎麽搬往哪搬,我特麽知道你往哪搬,愛往哪搬往哪搬。到也不是全部,隻是一部分是這種待遇。


    實際上,護江大堤建起來以後,老城的大部分並不會被淹沒,但是依然全部拆掉了。整個城市都在往山上建。


    拆掉的老城後來都變成了高樓大廈,零二年以後,涪陵已經是一座新城。


    “鐵軍,晚上咱們是在船上吃還是停船下去吃?”徐熙霞顛顛的跑過來問,一看就是張鳳鼓搗的,在拿徐老丫當槍使。


    “船上的飯菜還養不了你們啦?”張鐵軍就笑。


    “這不是到城市了嘛,晚上不停船呐?就一直走唄?”


    “你們想下去逛逛就直說唄。”


    “那行不行嘛?”


    “有什麽不行的,想下就下唄,你去和船長說一聲,在這停幾個小時,晚上如果起霧的話就明天早晨再開拔。”


    徐熙霞就興高采烈的跑了。到也不是說就這麽喜歡去逛街,主要是來的時候就她自己,張紅豔和黃文芳都要做事嘛。


    這一下小黃和張鳳都能陪她,三個人又是那種什麽都能說的親蜜關係,那自然是不一樣的。


    於是遊輪很快就調整了方向,在水麵上兜了個圈子調過船頭,緩緩的靠到碼頭躉位上。前麵說過,停船的時候船首要朝向上遊。


    咱也不知道是為了啥呀,也不敢問。


    張鐵軍沒下船,陪著蒲副省長在船上餐廳吃了晚飯,兩個人繼續泡上茶聊天。


    晚上江風漸大,觀景台上有些涼了,就坐到三層的咖啡廳裏,這裏都是大玻璃,一樣可以欣賞江景和岸上的街景。


    就是這會兒船位太低了,岸上是啥也看不著,就看到裸露在江岸邊的岩石還有高高的江堤石階。


    “鐵軍,這個白鶴梁的事兒你聽說過沒有?”蒲副省長指著江邊問了一句。


    “白鶴梁我知道,什麽事兒?”張鐵軍扭頭看過去。


    白鶴梁是一座天然石梁,就在靠近涪陵長江南岸大江當中,其實是一個長接近兩公裏,寬十五、六米的袖珍小島。


    或者說一塊長條形的江岩,呈翹起狀。


    每當長江進入冬季枯水期的時候,這一條石頭就會露出水麵,而夏天來臨,它又會隱入水底。


    長江水道的下麵並不都是我們常見的鵝卵石河床,從渝城到宜昌這一段很多都是大片大片的岩石,水道是在岩上麵硬掏出來的。


    這一段江水有很多不合常理的彎拐,但是隻要你看一看江底石床就明白了,都是順著岩石的走向。應該是這樣好挖一點。


    那這個白鶴梁和其他江底岩石河床有什麽不一樣的地方呢?為什麽它就這麽特殊呢?


    這個和傳統有關,古人認為江水在冬季回落到一定的位置時,明年就會是一個風調雨順的豐收年,於是就用刻石記事的方法記錄水位。


    白鶴梁就是這麽一段用來刻石記錄水位的載體,從唐代到清末,一千多年從未間斷,上麵雕刻了十八尾石魚。


    每當石魚露出,就成為一件盛事,人們在長江上聚會,在白鶴梁上題刻文人墨客的題詩作詞。


    白鶴梁上共題刻了一百七十四段共三萬多字。


    其中與水文有關的題刻一百零八段,記載了從唐代到二十世紀初一千兩百年間七十二年的枯水年份。


    那為什麽長江河道這麽長,就偏偏選在了涪陵雕刻這個東西呢?


    這就是一件今人歎為觀止的事情了,最大的那一尾石刻鯉魚,石魚的眼睛與現代的水位零點基本重合。就問你服不服。


    古人的智慧,真的不是我們能夠有資格評議的,超出現代人太多。


    像這種以石雕記錄水文,用石雕來預防洪災的事情,其實有很多,幾乎凡是在大水的河道附近,都能發現各種樣式的古代石刻。


    最開始是魚或者寶瓶,石碑,也有動物,慢慢的就以佛像居多。樂山大佛其實也是一個水位測量儀。古時叫水則。


    白鶴梁其實也是一個水則。不過這個水則和其他的有所不同,它同時還有著曆史意義,是一千兩百多年的文字記錄。


    石梁上還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石魚、白鶴、彌勒佛以及風格不同,相當寶貴的曆代文人如黃庭堅,朱熹,王士禎等人的詩文題刻,書法和繪畫作品。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江河水文記錄,是世界第一水文站,八八年就已經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了。


    三峽工程還有一個附屬工程,就是曆史文物的發掘和保護,整個三峽庫區從工程開始到結束,發掘並保護了數不盡的曆史瑰寶。


    而白鶴梁就是需要保護的瑰寶中最重要的一份。


    但是有難度。因為它是雕刻在江底石床上麵的,當三峽水庫開始蓄水的時候,就會永遠沉沒在江底了。


    三峽庫區的基準線是一七五。


    長江的水位線在九六年是五十六米,也就是說,整個長江的水位會上漲一百一十九米,江麵寬度會增加一兩百米。


    經過驗算,等長江水位達到一百七十五米的時候,白鶴梁距離岸邊近一百五十米,已經跑到半江心去了,深度接近一百米。


    怎麽保護就成了一個問題。這事兒上麵在琢磨,省裏市裏都在琢磨,發動群眾開動腦筋,各種建議五花八門。


    總體來說,目前提出來的可行性方案有兩種。


    一種是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提出來的在岸上建一個陳列館,把石刻剝下來,石梁就讓它淹了。這個方案直接就被否決了。


    第二種也是討論時間最長的一個方案,是天津大學提出來的潛水艇計劃,就是在水底建設一個潛水艇一樣的建築,把文物保護起來還能參觀。


    這個方案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是造價太特麽高了,預計費用接近四個億。整個三峽工程的文物發掘保護專項資金都沒有這麽多。


    這事兒會一直討論到零一年。


    零一年提出在新的長江南岸複製一個白鶴梁,和現在一樣盈水淹沒枯水露出,這個方案是黃真理提出來的,也被否決了。


    都不知道他的博士是怎麽畢業的。


    在對黃真理的方案進行審評的時候,評審組的組長是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葛修潤。


    葛教授覺得複製品就是複製品,哪怕做的再好也不是那個需要保護的曆史銘印了,毫無意義。


    老教授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琢磨了一天一夜,提出來了一個無壓容器的方案,就是在白鶴梁上麵建一個大盒子扣在文物上麵。


    他計劃把盒子裏麵充滿淨化過的長江水,這樣來保證內外的壓力平衡,既能防止江水對文物的衝刷,也能保證清晰的視覺。


    這個方案的造價要比潛水艇低了好多,完全符合文物保護組的預想,最後得到了通過。


    這也就是今天的涪陵白鶴梁水底博物館,已經於零九年建成開放。


    白鶴梁保護工程的原委一直到最後的結論,張鐵軍都是十分清楚的,上輩子那個時候他正好已經到渝城定居。


    他還特意跑到涪陵來看過現場,零九年水底博物館開放他也是第一時間過來參觀的。


    但是他沒明白蒲副省長這會兒提到這件事的目的。是打算讓我出錢?實話實說到也不是不行。


    這件事還是比較有意義的,花了也不白花。


    三個多億對文物保護組來說太多了,但是對張鐵軍來說真的是一筆小錢兒。


    每個東方的員工扣點工資就回來了。哈哈。


    話說九六年這會兒,東方每個月光是發工資獎金都有十幾個億了。


    “這是個寶貝呀。”蒲副省長說:“光是上麵那些曆史名人的題詞詩畫就值得保護,何況這還是我們世界第一的證據。”


    張鐵軍就笑:“我們的世界第一太多了,根本都保護不過來,我覺得與其憂心這個,還不如琢磨琢磨怎麽保護曆史書。


    看現在讓人家給改的,不能說麵目全非吧,大部分都扭曲的不像個樣了,偏偏就有人人家說啥就信啥。”


    “所以我們才要發展經濟,經濟上去了,實力上去了,才有發言權,才有說不的機會。”


    “這個我認一半吧。”張鐵軍搖了搖頭:“一半一半,麵子這東西是靠自己掙的,不能等著施舍。現在多少有點變味。”


    “也就是你敢這麽說。”蒲副省長笑了笑:“這個白鶴梁你不給出出主意?”


    “這個又不急,萬一誰又能提出來一個省事又省錢的方案呢?你說是不是?我肯定是不行,我對這一塊完全不懂。”


    張鐵軍搖了搖頭。


    他說的是實話,對於什麽古董文物的保護這一塊,他也就是知道一個什麽不能見光不能見風,還是道聽途說的。


    他自己兩輩子加起來就從來沒摸過古董。別說摸……哦,摸過。看……也是看過幾次,但那個和這裏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兒啊。


    在這方麵老馬到是能說上一聲專家。老馬是真的醉心在這裏麵,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琢磨。


    誰也搞不懂他一個大院子弟將軍的兒子,他爹當年還是秀才,他怎麽就愛上了古董這麽個行業。


    老馬自己連小本都沒有念下來,當然這個到也不怪他,那時候學校停課,他想學也沒地方,跟著同學打砸搶他膽子又小。


    張鐵軍的老媽也是那一年輟學的,不過她那會兒已經是高中了。


    這裏要說的是,他連小學四年級都沒讀完,但是寫得一手好字,能寫小說做編輯,能自學古董文玩的知識達到專家級。


    可見真的是隻有愛好才是最好的老師,而且學曆和文化也確實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話說他一個小學四年級都沒念完的人,是怎麽當上青總的編輯的?說來說去,還是關係呀。嘖嘖。


    “你主意多,萬一就琢磨出來一個好辦法呢?”蒲副省長沒死心,繼續勸。


    他這會兒又不知道幾年以後的事情,隻知道保護成本太高不可能實施,所以有點急。


    如果能把白鶴梁保護下來,這就是以後渝城的一個標記,還是世界級的。


    “我打個電話吧,”張鐵軍掏出電話翻了翻號碼,給老馬打了過去:“他是古董文玩的專家,我問問他沒有什麽主意。”


    電話很快接通,張鐵軍把事情和老馬說了一下:“你有沒有什麽辦法?這地方以後是要沉在江底一百多米深的。”


    他又把天津大學的方案說了一下:“這個辦法其實我感覺最好,就是造價有點太高了,國家負擔不起,地方沒有這個能力。”


    這還真是實話。三峽工程除了大壩本身,移民和移城都是硬磕硬的花錢,前前後後好幾千億,都是邊借邊花的。


    說句不大好聽的,今年都不知道明年的預算從哪裏出,每一分錢都有地方,是真挪不出來。


    “我……”老馬在電話那邊直接給噎住了:“我琢磨琢磨。您也是真看得起我,嗬嗬。”


    “我也是沒辦法,事情問到我頭上了,我認識的人裏麵就你這麽一個研究古董的。沒事兒,你就當個消遣了,琢磨不出來也沒事兒,這又不是任務。”


    “行,我琢磨琢磨。估計也是夠嗆,這個和我平時接觸的不是一個玩藝兒。”


    掛斷電話,張鐵軍衝蒲副省長攤了攤手:“我就認識這麽一個和古董有關係的人,不過我估計沒啥戲,這個是水利方麵的問題。”


    老蒲苦笑:“唉,也是沒辦法,大家夥都琢磨琢磨吧,集思廣議。這個情況也就不用考慮什麽專家不專家了,想法有用就行。”


    “其實現在咱們琢磨這些,我感覺沒啥意義。”張鐵軍指了指外麵夕陽下的碼頭上麵的老城牆工地:“有這時間,我們不如琢磨些有用的事兒。”


    “什麽?”蒲副省長偏頭往上麵看了看:“這是在搞護堤吧?”


    “對,一七五水位線護堤,涪陵的位置是在江灣南岸,如果遇到大水正好處在被衝擊的位置,這個護江大堤相當重要。”


    “這個位置是原來的老城牆?”


    “確實是,老碼頭老城牆,這也算是它們為這座城市能做的最後的貢獻了,等整個蓄水結束就基本上看不到了。”


    “當初的老城牆結實啊,幾百年都不帶鬆動的,都是大石頭。”


    “我要說的是城牆裏麵,你感覺搞了這個護堤,裏麵的老城真有必要搬遷拆除嗎?”


    蒲副省長看著張鐵軍眨巴眨巴眼睛:“你是說,他們是趁著這個機會拆掉舊的準備建新的?”


    “對,還是花國家的錢,這可都是計算在搬遷工程裏麵的。”


    張鐵軍笑起來:“也不知道咱們這些父母官為什麽都對老城老建築懷有這麽大的惡意,我始終也沒搞懂。”


    蒲副省長搖了搖頭,嘴角露出幾分不屑:“拆了建,建了拆,鋪路造橋搞大樓,這裏麵的說法可就多了,誰拿肉還不沾手油。”


    “所以我一直在呼籲保護老城區,保護老建築,我在這方麵可是沒少花錢,但個人再怎麽樣也是渺小的,能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這個我到是知道。”蒲副省長點了點頭:“成都你搞了一塊老城,渝城這邊朝天門周邊的下半城你也是花了心思的。


    京城聽說也是你提的計劃,還有申城。我去年去申城開會的時候聽說過幾句,說你買了不少老建築翻修。”


    “南京也有,”張鐵軍給蒲副省長續茶:“濟南也搞了點兒。其實真要是較上真兒,現在這樣有古貌的城市並不多。


    我一直認為城市的發展不是高樓大廈,而是保護好城市的曆史文化底蘊,這才是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是財富。


    高樓大廈誰都能建,在城市以外找個地方搞個兩平方公裏地皮就能建一個副中心,但是曆史呢?拆了就沒了,都是唯一的。”


    “你這個觀點我個人也是讚同的。”蒲副省長點了點頭。不管真假,反正說的是挺好聽的。


    他也是沒辦法,想來渝城的人有點多,幾十年才出來這麽一個直轄市誰不動心呐?所以他的調任之路也就還比較遙遠。


    這東西說實話,不到調令下來隨時都有可能變動,調動下來了上任之前都有可能臨時變更。


    他有靠山,那誰又沒有靠山?


    京城裏那些活著的老將軍老領導多了,沒有三千也有兩千,哪怕隻有十分之一能和上麵說上話,那就是幾十上百人。


    這東西還得看是誰能直接和五大員說得上話,恰巧張鐵軍就能算是其中一個。


    但是他也並沒有求張鐵軍的意思,他就是想這麽通過接觸給張鐵軍留下個好印象。


    印象這玩藝兒說起來都是虛的,要說沒用是真沒有用,但是如果說有用那可就太有用了。


    “這是個好地方啊。”蒲副省長看著江邊感歎了一句:“涪陵涪陵,涪水之邊,巴王之陵,這裏是巴國建王墓的地方,就是不知道為什麽被叫作枳。”


    枳這個東西就是一種和橘長的很像的植物,但是果實是酸的,不能吃,隻能入藥。古中藥學裏把沒成熟顯酸的果實都叫枳,成熟的叫枳殼。


    晏子春秋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實其味不同。不知道是不是把這兩種東西弄錯了。


    涪陵原本就叫做枳,枳邑,屬巴國,在戰國後期巴國被滅,歸屬於楚,司馬措攻楚的時候把枳邑占了,這裏又歸了秦,設枳縣。


    三國蜀漢的時候,劉備改東漢巴東屬國為涪陵郡,郡治在涪陵縣。那個時候的涪陵是今天的彭水,和現在的涪陵一點關係也沒有。


    東晉時期,權臣桓溫平蜀,涪陵縣(彭水)被燒沒了,在枳縣僑置涪陵。這是枳縣第一次和涪陵搭上了關係。


    這一僑置就是七十三年,涪陵縣又遷回彭水去了。


    然後就到了兩百多年後的北周,枳縣被並入了巴縣,涪陵郡治遷到了漢平縣,在原來枳縣縣城這裏設了一個涪陵鎮。


    又過了二十二年以後,隋朝了。楊堅廢置涪陵郡,存渝州廢巴郡,把漢平縣治遷到了涪陵鎮。


    十年以後,楊堅又把漢平縣改名為涪陵縣,把原涪陵縣改為彭水,原漢平縣改為武龍,就是現在的武隆。


    前前後後兩百四十七年,涪陵這個名字終於落到了涪陵頭上。話說平都縣(豐都)和漢平縣(武隆的一部分)都是從枳縣分出去的。


    唐代分渝州置涪州,治涪陵縣,從此這個名字就確定了下來,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說,這個涪水之邊,巴王之陵,說的是涪陵嗎?感覺應該是彭水吧?


    這個涪水可不是現在的涪江,而是涪陵江,就是今天的烏江。這個涪陵應該指的就是彭水,和嘉陵江的嘉陵一個意思。


    涪江曆史上叫內江,綿江,因為流經涪縣(綿陽)被俗稱為涪水。綿陽這個名字是一三年才有的。


    張鐵軍看了蒲副省長一眼,想了想還是沒吱聲,涪陵到底是不是涪陵,在這個時候爭這個也沒什麽意義不是。


    不過他說的話沒錯,曆史遺跡就值得想方設法的保存下來,讓它能繼續傳承下去。


    中華文明之所以偉大,不就是因為我們從來都沒有斷過傳承嘛,這要是都毀在了這些城市的建設者手裏,那就有點太遺憾了。


    張鐵軍覺得,等回了京城,有必要和天津大學那邊聯係一下,探討一下白鶴梁的保護方案。實在不行就砸錢唄。


    實話實說,他參觀過後來的水下博物館兩次,那個方案的效果也就隻能說一般,但好歹是留存下來了。沒有錢咋整?


    天已經完全黑下來了,時間不知不覺的已經到了晚上八點過,遙看堤岸之上已經亮起了點點燈光。


    江岸邊的躉船也打開了鹵素燈,把江邊照的青晃晃的,無形當中就帶著一股子淒涼。


    岸坡上還沒有遷走的棚戶區在夜色下顯得特別的漂亮,雖然明知道住在這裏並不舒適也並不美好,但還是很難拒絕這一份美景的美麗。


    高樓大廈和吊腳小樓的燈光混雜在一起,倒映在鱗鱗的江麵上,影影約約就像灑滿天際的銀河。


    90年代末,涪陵港


    如果這會兒是長江的盈水期,那景象還會更漂亮幾十倍,那個時候的江麵直接頂到了堤壩邊上,甲板比岸邊的路麵都高,什麽都能看在眼裏。


    其實這已經不錯的,如果是冬天過來江麵更低,連上麵的燈光都看不到。


    涪陵也有化工廠,大型化工廠,不過並不像長壽一樣和城市混在一起,而是在城市的背麵,隔著整座山。


    城裏到是也有廠,都是小廠,對生活的影響不大。


    蒲副省長喜歡喝一點兒,吃飯的時候就沒喝,這會兒喝了半天的茶,酒癮就來了,讓服務員給拿了點小吃,自斟自飲。


    張鐵軍就拿茶水陪著,聽他講他的施政理想,講他年輕的時候,講他在渝城鋼鐵廠的工作經曆。


    他曾經在渝城生活了二十五年,這也是他想回到渝城的一個原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回過去,我做曹賊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溪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溪仁並收藏重回過去,我做曹賊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