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章 規劃
重回過去,我做曹賊那些年 作者:南溪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格力這會兒的規模並不大,從生產能力來說排名還比較靠後。
雖然在去年,格力有了一個小小的爆發,但是遠遠不夠,格力的輝煌的確是從九五年開始的, 但九五年絕對算不上它的輝煌。
格力的前身是海利空調廠和冠雄塑膠廠,空調廠生產空調和冰箱,還生產洗衣機,塑膠廠生產注塑件和電風扇。
格力這個牌子是塑膠廠生產的電風扇的品牌。
塑膠廠給很多工廠加工注塑件,就包括當時相當牛逼的華寶空調廠,這也是格力最開始接觸空調這個商品。
九零年,本來虧損嚴重的冠雄塑膠廠扭虧為盈,但是海利空調廠又開始虧損,於是冠雄塑膠廠的廠長就兼任了海利的廠長。
兩家工廠都歸屬於珠海工業總公司(後來的格力集團)。
九一年,兩家工廠合並,用電風扇的牌子取名為格力,主要生產空調和冰箱,洗衣機。
那個時候國內的工廠都差不多,都是盯著這幾樣,哪樣掙錢就多花點精力。
可能是運氣好,從九二年開始,空調市場火起來了,格力正正好好的吃到了這口肉,產量逐年增加。
而塑膠廠合並過來的可不是隻有一個海利空調廠,還有一個海利空調廠的業務推銷員,董潤土女士。
董潤土女士跟著空調廠被合並過來以後,如魚得水,先後幾年創造了一個奇跡,也正是她把格力空調推上了台麵。
到九五年年底,在董潤土女士的帶領下,格力空調第一次登上國內空調銷售榜第一的寶座,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
格力屬於是白撿了一員大將,還是個臨時工。
張鐵軍看不上格力,但是他看得上這兩個人,尤其是董潤土女士,她真的是難得一遇的人才。
當然,她也有缺點,就是不懂技術,但這個沒啥大不了的。
董潤土缺錢,她當初辭職放棄工作跑到廣東來打工,就是想掙錢養兒子。她老公去世了。
她能進入海利空調上班,也是因為錢。
當時她在珠海的街頭撿了一張海利的招聘廣告,上麵說招銷售,除基本工資外,隻要銷售百萬就可以獲得百分之二的提成。
當時她二話不說就去了海利廠,報名當銷售。而且她也確實有這個能力,三年時間就創造了三千六百萬的銷售業績,占全廠的八分之一。
那個時候蘇寧剛剛起步,還叫五交化電器,張近東和董潤土一見如故,達成了空調銷售協議,實現了相互的成全。
九四年,董潤土開始擔任格力的經營部副部長,這其實是一個並不存在的臨時崗位,專門她而設立。
九四年,董潤土個人銷售額占全公司銷售額的五分之一,已經是一個百萬富翁了。
在這樣的成績下,格力的總經理力排眾議,九五年讓董潤土擔任了公司經營部部長,當年格力銷售額突破二十億,淨利首次超過了一億元。
但事實上,這個時候國內的空調廠基本上都可以稱為小日子的代工廠,副工廠,包括冰箱啊,冰櫃啊,洗衣機,電視機,基本上都是。
汽車就不用說了,還有錄音機照像機,主要部件都是人家的,就是造個殼子起個名字,自己生產一點零配件塑膠件。
就和後來的合資汽車一模一樣,是整個九零零零一零三個十年代的主要生產方式,涉及了大多數主要行業。
空調的主要部件就是壓縮機,這個東西國內生產不了,就像電視的顯像管一樣,屬於高科技。
這個技術,張鐵軍手裏就有。
我們可不能忘了,那個曾經鄙視德漢斯認為他們不夠先進的紅色巨人。
在張冠軍搞回來的遺產裏麵,就有壓縮機的相關技術。
別看毛子的汽車都不裝空調,好像生活裏就用不到空調似的,但是他們的壓縮機技術相當強大。好像他們好多技術都相當強大。
其實這個壓縮技術可不隻是能用到冰箱空調上麵,它的應用性相當廣泛,比如火箭彈,比如火箭,還有導彈衛星什麽的。
發明喀秋莎火箭炮的人,就是搞空調壓縮機的。
他叫巴爾明,冷凍壓縮機專業畢業,二戰開始,他在壓縮機冷凍機廠裏麵搞了個特殊武器設計局,很快喀秋莎火箭炮問世。
二戰結束以後,他成為國家火箭發射係統總設計師,研製出了彈道導彈以及世界首部洲際導彈地下井發射裝置。
他這個其實可以開一門課,就叫製冷壓縮機的非專業應用。
張鐵軍不懂壓縮機技術,但是他有理論,後世那些這個那個的雙滾動軸承,雙缸變頻,容積切換,渦旋壓縮,什麽三缸並行梯級吸氣。
把東方研發中心的工程師們唬的一愣一愣的,然後就搞出來了一個壓縮機係列,張鐵軍起名叫玄冥。
玄冥是我們上古神話裏的冬神,專管製冷的。還有冬帝,就是顓頊。
在注冊了一係列的國內外專利以後,壓縮機也該要上市了,張鐵軍就想起了董潤土女士。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嘛,賣壓縮機肯定不如搞個空調廠冰箱廠。這麽理解沒毛病。
而且這東西也合適,生命力相當強,從九五九六年這會兒空調冰箱產業逐年增長,一直到張鐵軍回來那個時候還是家庭必需品。
東方手裏的好東西正經不少,但都不能馬上拿出來,都得經過一個孵化過程。慢慢來吧。
這一次決定在成都搞個工業園,張鐵軍就把空調和冰箱提上了日程,然後就想到了格力的老朱和老董兩個。
這兩個人一手創建並推動格力登上巔峰的人才其實在格力過的並不好,工業總公司除了拖後腿指手劃腳一點好作用也不起。
等到格力成長起來賺了錢就開始鬧,爭管理爭股權爭人事,後來爭不過就想把格力賣給美國人,用友邦來壓製。
那個時候格力的年銷售額已經達到一百三十多億,淨利超過三十億,而格力集團這邊給美國人的報價是九點六億。
就問你牛逼不。
這個還真不稀奇,大家都是這麽幹的,就像沙市日化獨斷國內洗衣市場,最後也隻賣了幾百萬。不賣就判你。
“你說好多呀?”宋省長連四川話都幹出來了。
“十五到二十平方公裏,要搞就一次到位,不過,這麽大的麵積肯定是需要建生活區商業區的,這一塊得寫到合同裏麵。”
張鐵軍的意思很明白,工業園可以搞,還可以搞的很大,但是土地價格隻能是城郊工業用地,生活區商業區不另行計算。
到不是舍不得那點錢,但能講的條件為什麽要多花呢?這個又不存在什麽非法的情況。
二十平方公裏,差不多就是國內一座縣城的城區的大小了,這實際上就相當於新建了一座工業城市。
其實這麽大一個工業區劃,就算要求土地劃撥也是合理的,遠郊的土地又不值錢,這麽大一個工業園區帶來的就業和利稅可比買地那點錢值當多了。
不過張鐵軍擔心不花點錢容易留下弊端,到時候被誰捅一下找點後賬什麽的不值當。
謝書記和宋省長互相看了看,都有點激動,都沒繼續問打算投資多少分多少時間落地。這麽大麵積就隻是地錢都得十幾二十億了,還要啥自行車?
這個時候賣地的錢是百分之五上繳中央,餘下都歸到地方國庫。發財了。
要知道去年一年成都市的財政預算收入一共也就才二十九億七。
而且這事兒是省裏推動的,雖然最後要落在成都,土地也是成都市出,但是這筆錢肯定不可能都給市裏,省裏肯定是要提走的。
大概就是三七分這麽個樣子,好好講一講最多也就是四六,省裏拿六。
然後市裏負責地塊的通平道路配套設施。當然了,他們也虧不著,就業和利稅不是還在嘛,再說這就白撿了一個工業城區。
雖然工業園區是東方所有,但是這麽大的園區裏麵生活區商業區小不了,肯定是要成立街道派駐公安,設立工商稅務衛生等等部門的。
事實上就是成立了一個新區,而且不管是人口還是發展明顯都要超過搞了好幾年的開發區。
開發區發展的是真的慢,九零年成立,轟轟烈烈的發展了十來年以後,大片區域都還是空白。
實際上發展的還不如青羊和武侯。,
零五年的時候武候區已經相當亮眼,不管是汽車還是製鞋,商業服務業都已經相當繁榮,紅牌樓的名氣要比開發區大的多。
而青羊做為中心城區那自然就不用說,何況人家還抱著一大堆的曆史遺贈。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整個零零年代成都的發展都是向青羊武候傾斜的,連土地拍賣底價都要高出來一大截。
開發區呢?沒啥大動靜,還不如雙流縣。
雙流因為坐擁雙流機場的便利條件,這幾年發展的也是有聲有色,聚集了不少製鞋和商貿公司,號稱南部新城。
不過也就那樣,關鍵是成都整體來說就是慢節奏的,要不怎麽就說它適合居住呢。到零五年的時候五桂橋那裏還在城外。
一直到一零年,市府搬遷以後,南部新城區這邊才真正開始發展了起來,資源開始匯集。
哦,青羊區原來叫西城區,錦江區原來叫東城區,都是九零年改的,九一年掛牌。
同時在九零年劃東城西城以及雙流縣部分區域設武候區,劃東城金牛部分區域以及東郊設成華區。還劃了東郊的一部分給錦江。
二零一五年雙流縣才撤縣建區,正式成為南部新城區。
可以說在九六年這個時間,武候和成華還都是嘎新嘎新的新區,反而是龍泉驛,人家從六零年就是市五區之一了。
龍泉驛區,也就是成都經濟開發區所在,在成都市區的東部,東郊區以外包含龍泉山脈在內的一大片地區,是成都市最大的區級建製。
龍泉驛是古地名,因依傍龍泉山而設的國家級驛站得名,明代置龍泉巡檢司,是川渝四路驛之一,清代為簡奉路驛使,是簡陽到奉節驛路的終點。
龍泉驛的大部分地盤原來都是簡陽的,叫簡陽縣龍泉驛區(縣區),五九年劃歸成都,六零年又把華陽縣的四個鄉劃過來成立了成都市龍泉驛區(市區)。
七六年的時候又把簡陽縣洛帶區整體並到了龍泉驛。……也不知道簡陽到底是得罪誰了。
簡陽這會兒是縣,歸屬內江地區,九八年內江地區資陽縣提格,簡陽開始由資陽代管……從平起平坐的兄弟淪落成了小弟。
九零年,四川省在龍泉驛區境內設立省級經開區。
張鐵軍提出來建設東方工業園的土地自然也是在龍泉驛,屬於開發區項目。
經濟開發區的道路以及公共設施配套都比較到位,還有相關的招商政策和產業扶植措施,包括稅收的優惠等等,都有利於新項目的落地和先期階段的發展。
而且成都經開區會在零零年獲批提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由此帶來的便利條件可不是一星半點。
東方雖然不缺錢,但是現成的優惠政策便利條件如果不要那就有點太缺心眼了。
“那些都是小事,”謝書記伸手拿了根煙點著,抽了兩口:“確定是二十平方公裏?”
這個時候成都經開區的總規劃麵積也就隻有五十六平方公裏,還包括了園區行政用地在內,後來兩千年提格以後,規劃向北擴張到一百三十三平方公裏。
一幾年的時候,規劃再一次擴大,經開區的整體規劃達到一百六十多平方公裏。
不過一直到張鐵軍回來那會兒,實際完成的區域也就是最開始的那五十六平方公裏,整個北麵一百多平方公裏基本還是空白,連路都沒怎麽修。
“這個肯定不能是開玩笑,”張鐵軍笑起來:“不就是二十公裏嘛,不至於。”
謝書記吧嗒吧嗒嘴,看了看宋省長:“老宋你激動不?我這心都跳的不成樣了。”
宋省長點著頭笑:“一樣,我這也是跳的不行,就怕是自己聽錯了。我也不怕鐵軍笑話,這麽多年這還是唯一能讓我激動的事情。”
“是不是有點太大了?”謝書記看向張鐵軍:“用不用得完?這隻是建設的資金已經不是小數目了,還有時間的投入。這得多少年?”
張鐵軍搖了搖頭:“不大,能夠用就不錯了,這一點你們就放心吧,二十平方公裏也就是十幾個廠的事兒,生活區還要占掉一部分。”
“這個園區建成以後,就業崗位能達到多少?”宋省長問了一句,他比較關切這個問題。
“十幾萬人肯定是需要的,太具體的現在我也說不出來。”張鐵軍想了想說:“最低也得十幾萬人,前期會向下崗技工這一塊傾斜。”
“下崗工人這一塊,成熟技工占大多數,”宋省長點了點頭:“不過鐵軍你得考慮到這麽一個問題,就是這部分人年紀都偏大。”
“這個不怕,”張鐵軍搖搖頭:“年紀沒什麽問題,隻要有技術,有勞動能力就行,而且這麽大一個園區需要的也不僅是技術工人。”
“現在不都是吸收高級人才嗎?”謝書記有點不太理解:“你這怎麽反過來了?據我了解這些人的學曆可都不高,很多也就是個初中文化。”
張鐵軍笑起來:“人才高不高級可不是用學曆來定的,有些老技師大字都不識幾個,我一樣認為他是高級人才。
反而是現在的這些高學曆人群,眼高手低的可不少,有一部分在我眼裏可能連初級人才的標準都達不到。
東方不看學曆,隻看實際能力,而且東方內部施行的是師徒製度,在師傅那裏通不過的學徒期的人沒有留下的必要。”
“你們這裏,大學生進來也要從學徒工做起?”
“對。不管是什麽學曆,都要從基礎開始,要有充足的基礎工齡以後才會考慮晉升,可能有一部分人的晉升速度會很快,但絕對不會跳過這個過程。”
謝書記看了看宋省長:“這是不是就是咱們剛參加工作那個時候的規矩?怎麽聽著這麽熟悉呢?”
宋省長苦笑:“可不就是那個時候的規矩,你還好,我可是正兒八經從學徒工這麽一路過來的,在廠裏整整二十多年。”
宋省是土生土長的京城人,清華冶金係研究生畢業,六十年代的研究生的含金量可不是現在這些研博能相比的。
畢業以後他被分配到自貢鍋爐廠擔任技術員,從學徒開始到正式技術職稱,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再到副廠長廠長一步一步這麽走過來。
整整二十五年,可以說是一步一個腳印。
在那個年代,不論是什麽出身,大家都是按照這麽一個程序過來的,那些眼高手低的,自命不凡的,紙上談兵的都在這個過程中被篩選了出去。
這也是為什麽說解散師徒製度是國企走向衰亡的一個重要節點的原因。師徒製度解散以後,最基礎的考核驗證沒有了,傳幫帶沒有了。
學徒可不隻是學習操作設備那麽簡單,那是對一個人的心性和綜合素質的一次認定和學習,也是讓年輕人轉換思維踏實下來的過程。
“這種老舊的東西不是都在講淘汰嗎?”謝書記問張鐵軍:“你這個年輕人怎麽反而又找回去了?”
“老的東西可不都是不好的,”張鐵軍說:“新的東西也不一定就都是好的,有些東西是需要繼承的。
這次試點的工礦企業當中,也在嚐試恢複師徒製度,恢複一部分管理和技術上的流程,我相信結果肯定是好的,很有信心。”
張鐵軍主持的工礦企業改革試點工作已經快要三年,已經到了拿出初步驗證結果的時候了。
隻要這次試點的結果是正向的,能看到明顯的效果,就會轉化成經驗向大中型工礦企業普及,在企業整改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張鐵軍已經在推動集團化產業集中的事情,正好和這次試點結果配合起來。
事實上,沈陽的大工業園以及兼並整合也是試點工作的一個部分,是得到了支持的,要不然也不會這麽輕鬆就搞得起來。都是在嚐試。
說了幾句閑話,宋省長回憶了一下當年的工作和生活,話題又回到東方工業園區的事情上來。
“鐵軍,你能大概說一說計劃嗎?這次是打算建成幾個廠?都是什麽廠?每個廠的規模和產品這些,應該有思路吧?”
“太具體的事情還是要經過商量來規劃,不過十幾個廠能確定,規模上小的幾千人,大的幾萬人,這個還要涉及到一些配套的問題。
我現在能說的是,這些廠會涉及到半導體,電子,機械製造,能源和物流幾大行業,不論是從技術上還是規模上,都會是世界水平的。”
“預計建成需要多少年時間?”
“這個不需要多長時間吧?”張鐵軍愣了一下:“咱們這邊又沒有冷凍期,有一年的時間足夠了吧?廠房不就是幾個月的事兒?”
“你是打算整個園區同時開建?”
“是啊,難道還必須要分割開一點一點建?那樣效率也太低了。”
謝書記拍了宋省一下,抿了抿嘴角:“東方不差錢,他們不需要考慮資金問題。”
“這個好,”宋省長也反應過來了,笑著說:“要是所有的企業都能這樣那可就太好了,得少操多少心哪。”
“鐵軍你說一說生活區的想法。”
謝書記拿過地圖來,想了想用筆在上麵勾了幾劃遞給宋省長:“你看看是不是可以這樣?”
宋省接過來看了看,眯起眼睛琢磨了一下:“涉及到兩個鎮子。”
張鐵軍說:“那就合並一下,成立個街道辦就行了,但是人口這一塊需要考慮好,畢竟招工數量也是有限的。”
“你是打算把以後所有園區職工都遷過來?”
“這個是肯定的,”張鐵軍點了點頭:“東方是有福利房的,正式職工都會分配住房,生活區我們會按照二十萬戶來建。
包括配套的商業,學校,醫療和公園這些,文體設施,其他行政這一塊,治安,交通,服務還有銀行郵政這一塊就要靠開發區了。”
“這是應該的。”宋省長點了點頭,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兒:“那這些相關單位的用房怎麽解決?”
“我們直接建出來,”張鐵軍說:“搞一個市民廣場,公園市政廣場商業這一塊集中在一起,然後開發區再買過去就行了。平價。”
借用是不可能的,租用也太麻煩,不如直接平價給他們省事兒。至於開發區能不能一次性拿出來這麽些錢就是他們的問題了。
“那道路呢?”
“道路也一樣,我們先建出來,後麵市政部分看看怎麽算,開發區按年出點養護費用也行,交過去也行。環衛也一樣。”
道路的管理養護還有環衛清潔工作向來是個比較複雜的事情,不過對於開發區這種區域還是有著比較明確的規定的。
基本上就是誰建設誰維護,誰使用誰掏錢。東方工業區內就隻有東方和街道辦兩家,這個責任還是比較好劃分的,不複雜。
不管是交給街道東方出錢也好,還是街道出費用由東方負責也好,都可以。
很多地方的開發區路況都特別糟糕,都是因為使用單位太多責權單位太複雜,誰也不想出這個錢鬧的。
“生活區的住宅統一建設還是很好的,”宋省對謝書記說:“不管是從規劃還是管理各個方麵都有好處,這一點不錯。”
“你打算怎麽建?建多高?”謝書記問張鐵軍。
“十八層,以廠為單位劃分小區,用水係和綠化來進行分切。東方的生活區和廠區都是公園化的,標準很高。”
兩個老人都點了點頭,有點滿意。宋省長看了看張鐵軍:“那就是最後一個問題了,水和電,你是怎麽考慮的?”
“會建發電廠,”張鐵軍說:“東方的園區都有自己的發電廠,在供應園區的前提下還能提供有限的外供,這個沒什麽問題。
包括水清潔這一塊,配套的汙水處理廠都會有,汙水廠可以幫當地解決一部分生活汙水的處理。
至於水源,這個就需要省裏協調了,開發區這邊是怎麽個情況我也不了解,或者我們自己搞個水庫?”
是的,成都缺水。別看岷江沱江龐大的水係都在這塊平原上,但是它就是缺水。
事實上包括成都周邊的城市都缺水,比如眉山。眉山緊守著岷江幹流和好幾條大小河流,理論上怎麽可能缺水?
但眉山是四川最缺水的城市。尤其枯水期的時候成都在上麵一關閘,眉山就沒水可用了。
話說回來成都周邊的這些城市基本上就沒有不缺水的,而且隨著城市的發展經濟的增長這個缺口還在不斷的擴大。
這裏麵有地理的因素,有人為的因素,也有水質的因素。
人為是指水土流失大,缺少蓄水工程,流水利用率太低,從地理上來說,水分布不均衡,簡單點說就是那邊泡著這邊幹著。
水質的因素就複雜了,各種汙染導致水源不合格不能用。還有缺少有效水網等等。
其實成都範圍內水網還是不算少,就是在城建過程中都給填了。
“搞水庫這事兒我看能行。”宋省長眼睛一亮,看了看謝書記:“書記你以為呢?這個還是很有必要的。”
張鐵軍看了看兩個眼神交流的老頭子:“我說,你們這麽大歲數了,可不帶坑孩子啊,我說的是我們的自用水庫。”
“都一樣都一樣,”宋省長笑著擺了擺手:“完全可以多建幾座嘛,也能保證用水不是,水安全還是很重要的事情。”
張鐵軍搓了搓腦門:“要不,我幫省裏搞點無息貸款吧,專門用於水利設施這一塊,這邊也確實需要搞一些水利工程了,包括水土流失的治理。”
“我看可以。”謝書記笑著點頭。
“但是我有要求,”張鐵軍說:“這事兒得省裏抓,不能放到下麵縣市去,第二要接受審計和監督,否則免談。”
“可以,這個是應該的。”宋省長都沒有猶豫,一口就答應了下來:“你可是沒少給渝城鼓搗資金,輪也該輪到我們了。”
“渣打就立在那裏,成都是分行,市政貸款這一塊也是放開的。”
“那不是還有條件嘛,利息也是錢呐。”
雖然在去年,格力有了一個小小的爆發,但是遠遠不夠,格力的輝煌的確是從九五年開始的, 但九五年絕對算不上它的輝煌。
格力的前身是海利空調廠和冠雄塑膠廠,空調廠生產空調和冰箱,還生產洗衣機,塑膠廠生產注塑件和電風扇。
格力這個牌子是塑膠廠生產的電風扇的品牌。
塑膠廠給很多工廠加工注塑件,就包括當時相當牛逼的華寶空調廠,這也是格力最開始接觸空調這個商品。
九零年,本來虧損嚴重的冠雄塑膠廠扭虧為盈,但是海利空調廠又開始虧損,於是冠雄塑膠廠的廠長就兼任了海利的廠長。
兩家工廠都歸屬於珠海工業總公司(後來的格力集團)。
九一年,兩家工廠合並,用電風扇的牌子取名為格力,主要生產空調和冰箱,洗衣機。
那個時候國內的工廠都差不多,都是盯著這幾樣,哪樣掙錢就多花點精力。
可能是運氣好,從九二年開始,空調市場火起來了,格力正正好好的吃到了這口肉,產量逐年增加。
而塑膠廠合並過來的可不是隻有一個海利空調廠,還有一個海利空調廠的業務推銷員,董潤土女士。
董潤土女士跟著空調廠被合並過來以後,如魚得水,先後幾年創造了一個奇跡,也正是她把格力空調推上了台麵。
到九五年年底,在董潤土女士的帶領下,格力空調第一次登上國內空調銷售榜第一的寶座,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
格力屬於是白撿了一員大將,還是個臨時工。
張鐵軍看不上格力,但是他看得上這兩個人,尤其是董潤土女士,她真的是難得一遇的人才。
當然,她也有缺點,就是不懂技術,但這個沒啥大不了的。
董潤土缺錢,她當初辭職放棄工作跑到廣東來打工,就是想掙錢養兒子。她老公去世了。
她能進入海利空調上班,也是因為錢。
當時她在珠海的街頭撿了一張海利的招聘廣告,上麵說招銷售,除基本工資外,隻要銷售百萬就可以獲得百分之二的提成。
當時她二話不說就去了海利廠,報名當銷售。而且她也確實有這個能力,三年時間就創造了三千六百萬的銷售業績,占全廠的八分之一。
那個時候蘇寧剛剛起步,還叫五交化電器,張近東和董潤土一見如故,達成了空調銷售協議,實現了相互的成全。
九四年,董潤土開始擔任格力的經營部副部長,這其實是一個並不存在的臨時崗位,專門她而設立。
九四年,董潤土個人銷售額占全公司銷售額的五分之一,已經是一個百萬富翁了。
在這樣的成績下,格力的總經理力排眾議,九五年讓董潤土擔任了公司經營部部長,當年格力銷售額突破二十億,淨利首次超過了一億元。
但事實上,這個時候國內的空調廠基本上都可以稱為小日子的代工廠,副工廠,包括冰箱啊,冰櫃啊,洗衣機,電視機,基本上都是。
汽車就不用說了,還有錄音機照像機,主要部件都是人家的,就是造個殼子起個名字,自己生產一點零配件塑膠件。
就和後來的合資汽車一模一樣,是整個九零零零一零三個十年代的主要生產方式,涉及了大多數主要行業。
空調的主要部件就是壓縮機,這個東西國內生產不了,就像電視的顯像管一樣,屬於高科技。
這個技術,張鐵軍手裏就有。
我們可不能忘了,那個曾經鄙視德漢斯認為他們不夠先進的紅色巨人。
在張冠軍搞回來的遺產裏麵,就有壓縮機的相關技術。
別看毛子的汽車都不裝空調,好像生活裏就用不到空調似的,但是他們的壓縮機技術相當強大。好像他們好多技術都相當強大。
其實這個壓縮技術可不隻是能用到冰箱空調上麵,它的應用性相當廣泛,比如火箭彈,比如火箭,還有導彈衛星什麽的。
發明喀秋莎火箭炮的人,就是搞空調壓縮機的。
他叫巴爾明,冷凍壓縮機專業畢業,二戰開始,他在壓縮機冷凍機廠裏麵搞了個特殊武器設計局,很快喀秋莎火箭炮問世。
二戰結束以後,他成為國家火箭發射係統總設計師,研製出了彈道導彈以及世界首部洲際導彈地下井發射裝置。
他這個其實可以開一門課,就叫製冷壓縮機的非專業應用。
張鐵軍不懂壓縮機技術,但是他有理論,後世那些這個那個的雙滾動軸承,雙缸變頻,容積切換,渦旋壓縮,什麽三缸並行梯級吸氣。
把東方研發中心的工程師們唬的一愣一愣的,然後就搞出來了一個壓縮機係列,張鐵軍起名叫玄冥。
玄冥是我們上古神話裏的冬神,專管製冷的。還有冬帝,就是顓頊。
在注冊了一係列的國內外專利以後,壓縮機也該要上市了,張鐵軍就想起了董潤土女士。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嘛,賣壓縮機肯定不如搞個空調廠冰箱廠。這麽理解沒毛病。
而且這東西也合適,生命力相當強,從九五九六年這會兒空調冰箱產業逐年增長,一直到張鐵軍回來那個時候還是家庭必需品。
東方手裏的好東西正經不少,但都不能馬上拿出來,都得經過一個孵化過程。慢慢來吧。
這一次決定在成都搞個工業園,張鐵軍就把空調和冰箱提上了日程,然後就想到了格力的老朱和老董兩個。
這兩個人一手創建並推動格力登上巔峰的人才其實在格力過的並不好,工業總公司除了拖後腿指手劃腳一點好作用也不起。
等到格力成長起來賺了錢就開始鬧,爭管理爭股權爭人事,後來爭不過就想把格力賣給美國人,用友邦來壓製。
那個時候格力的年銷售額已經達到一百三十多億,淨利超過三十億,而格力集團這邊給美國人的報價是九點六億。
就問你牛逼不。
這個還真不稀奇,大家都是這麽幹的,就像沙市日化獨斷國內洗衣市場,最後也隻賣了幾百萬。不賣就判你。
“你說好多呀?”宋省長連四川話都幹出來了。
“十五到二十平方公裏,要搞就一次到位,不過,這麽大的麵積肯定是需要建生活區商業區的,這一塊得寫到合同裏麵。”
張鐵軍的意思很明白,工業園可以搞,還可以搞的很大,但是土地價格隻能是城郊工業用地,生活區商業區不另行計算。
到不是舍不得那點錢,但能講的條件為什麽要多花呢?這個又不存在什麽非法的情況。
二十平方公裏,差不多就是國內一座縣城的城區的大小了,這實際上就相當於新建了一座工業城市。
其實這麽大一個工業區劃,就算要求土地劃撥也是合理的,遠郊的土地又不值錢,這麽大一個工業園區帶來的就業和利稅可比買地那點錢值當多了。
不過張鐵軍擔心不花點錢容易留下弊端,到時候被誰捅一下找點後賬什麽的不值當。
謝書記和宋省長互相看了看,都有點激動,都沒繼續問打算投資多少分多少時間落地。這麽大麵積就隻是地錢都得十幾二十億了,還要啥自行車?
這個時候賣地的錢是百分之五上繳中央,餘下都歸到地方國庫。發財了。
要知道去年一年成都市的財政預算收入一共也就才二十九億七。
而且這事兒是省裏推動的,雖然最後要落在成都,土地也是成都市出,但是這筆錢肯定不可能都給市裏,省裏肯定是要提走的。
大概就是三七分這麽個樣子,好好講一講最多也就是四六,省裏拿六。
然後市裏負責地塊的通平道路配套設施。當然了,他們也虧不著,就業和利稅不是還在嘛,再說這就白撿了一個工業城區。
雖然工業園區是東方所有,但是這麽大的園區裏麵生活區商業區小不了,肯定是要成立街道派駐公安,設立工商稅務衛生等等部門的。
事實上就是成立了一個新區,而且不管是人口還是發展明顯都要超過搞了好幾年的開發區。
開發區發展的是真的慢,九零年成立,轟轟烈烈的發展了十來年以後,大片區域都還是空白。
實際上發展的還不如青羊和武侯。,
零五年的時候武候區已經相當亮眼,不管是汽車還是製鞋,商業服務業都已經相當繁榮,紅牌樓的名氣要比開發區大的多。
而青羊做為中心城區那自然就不用說,何況人家還抱著一大堆的曆史遺贈。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整個零零年代成都的發展都是向青羊武候傾斜的,連土地拍賣底價都要高出來一大截。
開發區呢?沒啥大動靜,還不如雙流縣。
雙流因為坐擁雙流機場的便利條件,這幾年發展的也是有聲有色,聚集了不少製鞋和商貿公司,號稱南部新城。
不過也就那樣,關鍵是成都整體來說就是慢節奏的,要不怎麽就說它適合居住呢。到零五年的時候五桂橋那裏還在城外。
一直到一零年,市府搬遷以後,南部新城區這邊才真正開始發展了起來,資源開始匯集。
哦,青羊區原來叫西城區,錦江區原來叫東城區,都是九零年改的,九一年掛牌。
同時在九零年劃東城西城以及雙流縣部分區域設武候區,劃東城金牛部分區域以及東郊設成華區。還劃了東郊的一部分給錦江。
二零一五年雙流縣才撤縣建區,正式成為南部新城區。
可以說在九六年這個時間,武候和成華還都是嘎新嘎新的新區,反而是龍泉驛,人家從六零年就是市五區之一了。
龍泉驛區,也就是成都經濟開發區所在,在成都市區的東部,東郊區以外包含龍泉山脈在內的一大片地區,是成都市最大的區級建製。
龍泉驛是古地名,因依傍龍泉山而設的國家級驛站得名,明代置龍泉巡檢司,是川渝四路驛之一,清代為簡奉路驛使,是簡陽到奉節驛路的終點。
龍泉驛的大部分地盤原來都是簡陽的,叫簡陽縣龍泉驛區(縣區),五九年劃歸成都,六零年又把華陽縣的四個鄉劃過來成立了成都市龍泉驛區(市區)。
七六年的時候又把簡陽縣洛帶區整體並到了龍泉驛。……也不知道簡陽到底是得罪誰了。
簡陽這會兒是縣,歸屬內江地區,九八年內江地區資陽縣提格,簡陽開始由資陽代管……從平起平坐的兄弟淪落成了小弟。
九零年,四川省在龍泉驛區境內設立省級經開區。
張鐵軍提出來建設東方工業園的土地自然也是在龍泉驛,屬於開發區項目。
經濟開發區的道路以及公共設施配套都比較到位,還有相關的招商政策和產業扶植措施,包括稅收的優惠等等,都有利於新項目的落地和先期階段的發展。
而且成都經開區會在零零年獲批提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由此帶來的便利條件可不是一星半點。
東方雖然不缺錢,但是現成的優惠政策便利條件如果不要那就有點太缺心眼了。
“那些都是小事,”謝書記伸手拿了根煙點著,抽了兩口:“確定是二十平方公裏?”
這個時候成都經開區的總規劃麵積也就隻有五十六平方公裏,還包括了園區行政用地在內,後來兩千年提格以後,規劃向北擴張到一百三十三平方公裏。
一幾年的時候,規劃再一次擴大,經開區的整體規劃達到一百六十多平方公裏。
不過一直到張鐵軍回來那會兒,實際完成的區域也就是最開始的那五十六平方公裏,整個北麵一百多平方公裏基本還是空白,連路都沒怎麽修。
“這個肯定不能是開玩笑,”張鐵軍笑起來:“不就是二十公裏嘛,不至於。”
謝書記吧嗒吧嗒嘴,看了看宋省長:“老宋你激動不?我這心都跳的不成樣了。”
宋省長點著頭笑:“一樣,我這也是跳的不行,就怕是自己聽錯了。我也不怕鐵軍笑話,這麽多年這還是唯一能讓我激動的事情。”
“是不是有點太大了?”謝書記看向張鐵軍:“用不用得完?這隻是建設的資金已經不是小數目了,還有時間的投入。這得多少年?”
張鐵軍搖了搖頭:“不大,能夠用就不錯了,這一點你們就放心吧,二十平方公裏也就是十幾個廠的事兒,生活區還要占掉一部分。”
“這個園區建成以後,就業崗位能達到多少?”宋省長問了一句,他比較關切這個問題。
“十幾萬人肯定是需要的,太具體的現在我也說不出來。”張鐵軍想了想說:“最低也得十幾萬人,前期會向下崗技工這一塊傾斜。”
“下崗工人這一塊,成熟技工占大多數,”宋省長點了點頭:“不過鐵軍你得考慮到這麽一個問題,就是這部分人年紀都偏大。”
“這個不怕,”張鐵軍搖搖頭:“年紀沒什麽問題,隻要有技術,有勞動能力就行,而且這麽大一個園區需要的也不僅是技術工人。”
“現在不都是吸收高級人才嗎?”謝書記有點不太理解:“你這怎麽反過來了?據我了解這些人的學曆可都不高,很多也就是個初中文化。”
張鐵軍笑起來:“人才高不高級可不是用學曆來定的,有些老技師大字都不識幾個,我一樣認為他是高級人才。
反而是現在的這些高學曆人群,眼高手低的可不少,有一部分在我眼裏可能連初級人才的標準都達不到。
東方不看學曆,隻看實際能力,而且東方內部施行的是師徒製度,在師傅那裏通不過的學徒期的人沒有留下的必要。”
“你們這裏,大學生進來也要從學徒工做起?”
“對。不管是什麽學曆,都要從基礎開始,要有充足的基礎工齡以後才會考慮晉升,可能有一部分人的晉升速度會很快,但絕對不會跳過這個過程。”
謝書記看了看宋省長:“這是不是就是咱們剛參加工作那個時候的規矩?怎麽聽著這麽熟悉呢?”
宋省長苦笑:“可不就是那個時候的規矩,你還好,我可是正兒八經從學徒工這麽一路過來的,在廠裏整整二十多年。”
宋省是土生土長的京城人,清華冶金係研究生畢業,六十年代的研究生的含金量可不是現在這些研博能相比的。
畢業以後他被分配到自貢鍋爐廠擔任技術員,從學徒開始到正式技術職稱,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再到副廠長廠長一步一步這麽走過來。
整整二十五年,可以說是一步一個腳印。
在那個年代,不論是什麽出身,大家都是按照這麽一個程序過來的,那些眼高手低的,自命不凡的,紙上談兵的都在這個過程中被篩選了出去。
這也是為什麽說解散師徒製度是國企走向衰亡的一個重要節點的原因。師徒製度解散以後,最基礎的考核驗證沒有了,傳幫帶沒有了。
學徒可不隻是學習操作設備那麽簡單,那是對一個人的心性和綜合素質的一次認定和學習,也是讓年輕人轉換思維踏實下來的過程。
“這種老舊的東西不是都在講淘汰嗎?”謝書記問張鐵軍:“你這個年輕人怎麽反而又找回去了?”
“老的東西可不都是不好的,”張鐵軍說:“新的東西也不一定就都是好的,有些東西是需要繼承的。
這次試點的工礦企業當中,也在嚐試恢複師徒製度,恢複一部分管理和技術上的流程,我相信結果肯定是好的,很有信心。”
張鐵軍主持的工礦企業改革試點工作已經快要三年,已經到了拿出初步驗證結果的時候了。
隻要這次試點的結果是正向的,能看到明顯的效果,就會轉化成經驗向大中型工礦企業普及,在企業整改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張鐵軍已經在推動集團化產業集中的事情,正好和這次試點結果配合起來。
事實上,沈陽的大工業園以及兼並整合也是試點工作的一個部分,是得到了支持的,要不然也不會這麽輕鬆就搞得起來。都是在嚐試。
說了幾句閑話,宋省長回憶了一下當年的工作和生活,話題又回到東方工業園區的事情上來。
“鐵軍,你能大概說一說計劃嗎?這次是打算建成幾個廠?都是什麽廠?每個廠的規模和產品這些,應該有思路吧?”
“太具體的事情還是要經過商量來規劃,不過十幾個廠能確定,規模上小的幾千人,大的幾萬人,這個還要涉及到一些配套的問題。
我現在能說的是,這些廠會涉及到半導體,電子,機械製造,能源和物流幾大行業,不論是從技術上還是規模上,都會是世界水平的。”
“預計建成需要多少年時間?”
“這個不需要多長時間吧?”張鐵軍愣了一下:“咱們這邊又沒有冷凍期,有一年的時間足夠了吧?廠房不就是幾個月的事兒?”
“你是打算整個園區同時開建?”
“是啊,難道還必須要分割開一點一點建?那樣效率也太低了。”
謝書記拍了宋省一下,抿了抿嘴角:“東方不差錢,他們不需要考慮資金問題。”
“這個好,”宋省長也反應過來了,笑著說:“要是所有的企業都能這樣那可就太好了,得少操多少心哪。”
“鐵軍你說一說生活區的想法。”
謝書記拿過地圖來,想了想用筆在上麵勾了幾劃遞給宋省長:“你看看是不是可以這樣?”
宋省接過來看了看,眯起眼睛琢磨了一下:“涉及到兩個鎮子。”
張鐵軍說:“那就合並一下,成立個街道辦就行了,但是人口這一塊需要考慮好,畢竟招工數量也是有限的。”
“你是打算把以後所有園區職工都遷過來?”
“這個是肯定的,”張鐵軍點了點頭:“東方是有福利房的,正式職工都會分配住房,生活區我們會按照二十萬戶來建。
包括配套的商業,學校,醫療和公園這些,文體設施,其他行政這一塊,治安,交通,服務還有銀行郵政這一塊就要靠開發區了。”
“這是應該的。”宋省長點了點頭,皺著眉頭想了一會兒:“那這些相關單位的用房怎麽解決?”
“我們直接建出來,”張鐵軍說:“搞一個市民廣場,公園市政廣場商業這一塊集中在一起,然後開發區再買過去就行了。平價。”
借用是不可能的,租用也太麻煩,不如直接平價給他們省事兒。至於開發區能不能一次性拿出來這麽些錢就是他們的問題了。
“那道路呢?”
“道路也一樣,我們先建出來,後麵市政部分看看怎麽算,開發區按年出點養護費用也行,交過去也行。環衛也一樣。”
道路的管理養護還有環衛清潔工作向來是個比較複雜的事情,不過對於開發區這種區域還是有著比較明確的規定的。
基本上就是誰建設誰維護,誰使用誰掏錢。東方工業區內就隻有東方和街道辦兩家,這個責任還是比較好劃分的,不複雜。
不管是交給街道東方出錢也好,還是街道出費用由東方負責也好,都可以。
很多地方的開發區路況都特別糟糕,都是因為使用單位太多責權單位太複雜,誰也不想出這個錢鬧的。
“生活區的住宅統一建設還是很好的,”宋省對謝書記說:“不管是從規劃還是管理各個方麵都有好處,這一點不錯。”
“你打算怎麽建?建多高?”謝書記問張鐵軍。
“十八層,以廠為單位劃分小區,用水係和綠化來進行分切。東方的生活區和廠區都是公園化的,標準很高。”
兩個老人都點了點頭,有點滿意。宋省長看了看張鐵軍:“那就是最後一個問題了,水和電,你是怎麽考慮的?”
“會建發電廠,”張鐵軍說:“東方的園區都有自己的發電廠,在供應園區的前提下還能提供有限的外供,這個沒什麽問題。
包括水清潔這一塊,配套的汙水處理廠都會有,汙水廠可以幫當地解決一部分生活汙水的處理。
至於水源,這個就需要省裏協調了,開發區這邊是怎麽個情況我也不了解,或者我們自己搞個水庫?”
是的,成都缺水。別看岷江沱江龐大的水係都在這塊平原上,但是它就是缺水。
事實上包括成都周邊的城市都缺水,比如眉山。眉山緊守著岷江幹流和好幾條大小河流,理論上怎麽可能缺水?
但眉山是四川最缺水的城市。尤其枯水期的時候成都在上麵一關閘,眉山就沒水可用了。
話說回來成都周邊的這些城市基本上就沒有不缺水的,而且隨著城市的發展經濟的增長這個缺口還在不斷的擴大。
這裏麵有地理的因素,有人為的因素,也有水質的因素。
人為是指水土流失大,缺少蓄水工程,流水利用率太低,從地理上來說,水分布不均衡,簡單點說就是那邊泡著這邊幹著。
水質的因素就複雜了,各種汙染導致水源不合格不能用。還有缺少有效水網等等。
其實成都範圍內水網還是不算少,就是在城建過程中都給填了。
“搞水庫這事兒我看能行。”宋省長眼睛一亮,看了看謝書記:“書記你以為呢?這個還是很有必要的。”
張鐵軍看了看兩個眼神交流的老頭子:“我說,你們這麽大歲數了,可不帶坑孩子啊,我說的是我們的自用水庫。”
“都一樣都一樣,”宋省長笑著擺了擺手:“完全可以多建幾座嘛,也能保證用水不是,水安全還是很重要的事情。”
張鐵軍搓了搓腦門:“要不,我幫省裏搞點無息貸款吧,專門用於水利設施這一塊,這邊也確實需要搞一些水利工程了,包括水土流失的治理。”
“我看可以。”謝書記笑著點頭。
“但是我有要求,”張鐵軍說:“這事兒得省裏抓,不能放到下麵縣市去,第二要接受審計和監督,否則免談。”
“可以,這個是應該的。”宋省長都沒有猶豫,一口就答應了下來:“你可是沒少給渝城鼓搗資金,輪也該輪到我們了。”
“渣打就立在那裏,成都是分行,市政貸款這一塊也是放開的。”
“那不是還有條件嘛,利息也是錢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