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3章 消逝的時光
重回過去,我做曹賊那些年 作者:南溪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晚上的時候,張鐵軍再次請縣裏這些人吃飯。
徐熙霞和楊兮月已經有點熟了,湊在一起嘀嘀咕咕,張紅豔也和她倆湊在一起,明顯對這個小丫頭特別有興趣兒。
張鐵軍把縣裏這些人誇了一遍,對目前的工作表示滿意,然後才指出了一些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再次強調了一下學校醫院以及住宅質量的問題。
怎麽說呢?不足肯定是有的,但總體上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考慮的還是比較全麵。畢竟是新建一座城,壓力還是挺大的,事情繁雜。
至少張鐵軍上輩子來的時候,沒聽到太多的埋怨的指責,比鄰近的幾個地方好不少。
以後,楊兮月的同學有不少就在縣城做老師,工作生活都在這裏,張鐵軍和楊兮月經常跑過來和大家聚一聚。
“其實我對這邊挺了解的,”宴過一半,張鐵軍笑著說:“我來過幾次了。我對整個新城的規劃還有建設都沒有什麽意見。
但是我就有一點想不太明白,為什麽要把殯儀館建在那個位置?今天我忘了去看,現在建好了沒有?
我建議你們再商量商量,換個位置吧,把它建到山裏去,起碼要考慮二十年的城建。”
新縣城的殯儀館和火化場就建在澎溪河口,將來澎溪大橋的橋頭北側木魚包公園的邊上,確實有些不合適。
後來因為意見越來越大,縣裏隻好又把殯儀館遷走重建,白白的浪費了時間和經費。
同樣的問題其實還有巫山,殯儀館的位置也不合適。也不知道這些人是怎麽想的。後來一七年的時候,那裏最好的小區就是個葬景房。
“時間緊的嘛,嘞樣也要搞辣們也要搞,沒得太多時間考慮的。當時啷個決定的吔?搞都搞忘老,當時就要啟用。”
黃縣長抓了抓頭皮想了一下,也沒想起來當時是怎麽決定把殯儀館放在那裏的。
不過這個確實也不算是什麽問題,當時這邊都是荒山野嶺的,放在哪好像也都沒什麽問題,又急著要用。
話說沒有大橋以前河邊那個地方還挺隱蔽的,在河岸下麵。
“對頭。”有副縣長附和:“要說那裏才是走到了前麵,是我們最先啟用的單位。當時路都還沒有修好,山上也去不到。”
也確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不過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後來住在碧桂園印江府的人知道不知道那裏原來是火葬場?
那火葬場修的還挺好的,古香古色環境幽雅,就是感覺小了點。
告別廳右手邊是個不大的開放式房間,裏麵擺著個鐵槽子,裏麵煉完了嘩啦一聲都倒在鐵槽子裏。
工作人員叫個人名,用鐵撮子卡卡裝幾撮子就算得了,感覺就是意思意思,事實上一盒根本裝不下。前邊的後麵的都混在一起。
另外還有個告別堂也是在江邊上。
張鐵軍也就是提一嘴,建都建好了的,也不能硬要人家拆了重建,雖然他早早晚晚也確實是要重建。這種事挺常見的。
今天晚上請這一頓飯就是給大家打打氣,鼓勵一下給一顆定心丸,吃完飯大家喝著茶又聊了一會兒。
雲陽這邊的移民安置相對來說沒有那麽複雜,雖然號稱有十五萬人,但三鎮合一的新縣城占了絕大部分。
少部分外遷。有養鹿,南溪,龍洞等等幾個鎮子。
外遷的這部分問題不大,起碼房子是現成的,不像本地安置戶還得到處借錢籌款建(買)房子。
實話實說,當初選擇了外遷的人家,幾乎都是貧困戶,實在是拿不出來買房子的錢,隻能選擇遠走。
一戶補償八千塊的巨款,都抵得上這會兒縣城一套房子的四分之一了。
小雨纏纏綿綿的下了一整夜,無聲無息的,江風陣陣,把夜晚弄的冷冷清清戚戚。
早晨江霧一開,遊輪就緩慢的離開了碼頭,鳴叫著駛向萬縣。
“我們以為要待上幾大幾天。”張紅豔沒想到走的這麽快,還有點意外。
“走不走的我到是不奇怪,”徐熙霞就在一邊笑:“我還以為他要把楊兮月帶著呢。”
張鐵軍瞪了她一眼,繼續和黃文芳討論古鎮的遷移問題。雲安古鎮要複建,但是不可能原貌,哪些建哪些不建都要進行選擇。
從雲陽到萬縣三個多小時。等蓄水以後這邊會有客運快艇,那個東西跑的快,隻需要不到一半的時間,就是票價有點高。
96年,萬縣老城區
萬縣是川東最大的城市,庫區各縣市都在向處遷移人口,而萬縣這邊是主要接收地,一共接收了接近三十萬人。
城區接收了大部分,還在下麵鄉鎮建了六十個移民安置點。
萬縣這會兒也在忙著修路蓋房子,在長江西岸修築新城區。老城會有接近三分之二沉到江底。
那些古老的街巷,古橋,景觀,都會一同沉沒。
柑子園碼頭
幾年以後的萬縣港會在苧溪河口。
長江由南而來,在苧溪河口這裏很突兀的向東轉了過去,給人一種水是從長江流向苧溪河的錯覺。
長江水從宜賓開始到秭歸,像這樣突兀的轉折點有好幾個,說它不是人工的都很難讓人相信。
還有穿斷山脈那些地方,那硬生生鑿穿挖穿的痕跡,那些為了穩定地形避免發生滑坡坍塌而做的鏟削處理,都不可能是自然能形成的。
總感覺大禹手裏應該有台超大型挖掘機。
幾年以後水位上來,苧溪河口的兩側都是碼頭,形成一個水道,兩岸之間有條懸架在半空的房子,上麵掛著萬縣港歡迎你的字樣。
船一進港,就會感覺到一種壓抑感撲麵而來。
兩邊的梯階從水麵到上麵公路至少得有六十米高,還得加個以上。就這麽看著腿都感覺有些酸軟,大腦拚命的暗示你爬不動,躺下吧。
不過也沒用上幾年,到了一零年左右,苧溪河已經淹沒了兩岸的梯階,那裏成了一片平江湖。
萬縣這段的江水枯盈水季落差很大,有時候能達到四十米,枯水期的時候有些船隻還需拉纖。
在九六年這會兒,老城還在,人們還在山下的老街巷安逸的生活著,不緊不慢的,吃著小桃園的小籠包子,逛著日雜大廈,文昌宮的老黃桷樹枝葉繁茂。
工廠大多集中在一馬路,第一小學,第二小學人聲鼎沸充滿了快樂的童聲,萬縣港從早到晚一片繁忙,河邊梯坎上全是洗衣服的人。
一馬路第一小學,校門
萬縣這會兒就已經是打工大市了,每年有近十幾萬人離開家鄉出去討生活。
不過張鐵軍感覺這並不是什麽值得驕傲的事情,大可不必像這樣驕傲的印在報紙上吹捧……但凡能在家有口飽飯,誰想出去奔波?
二馬路是商業街區,從解放前一直繁榮到這會兒,是萬縣的南京路,商鋪林立,來往人群川流不息。
二馬路和電報路下端連接處周圍的沿街全是卡拉ok廳,一到晚上全是鬼哭狼嚎的德華和倩文。
不過,萬縣最繁榮的還得說是勝利路。臨江的勝利路因為坐擁客運港,自然就成了一個商業集散地。
商賈雲集,人流穿梭,是過往客輪夜泊的地方,也是萬縣夜市興起的地方。
勝利路的當鋪巷是布匹成衣和各種家庭日用品的集散地,商品堆積如山,每天人滿為患,就這麽一條巷巷,生意火爆的不得了。
還有岔街子,是這會兒萬縣最大的農貿市場,農副產品應有盡有,也批發也零售,一早到晚都是討價還價的聲音。
還有環城路,南門口,較場壩,三元街。老舊的吊腳樓和現代化的鋼筋水泥大廈和諧的湊在一起,靜靜的欣賞著歲月遷移。
三元老街裏有那令人難以忘記的標語:計劃生育,丈夫有責,和在青石窄巷裏玩耍的孩子。
這個時候的高筍塘還真是一個塘,西山公園還是在山上,位於西山公園的鍾樓還在報時,俯視著兩三百米下的這座江岸城市。
鍾樓建於一九三零年,是萬縣市的標誌,曾經和申城、武漢的海關鍾樓齊名。
萬縣老城,鍾樓
不過現在看到的早已經不是原來的那一座了,五一年,六八年和八一年前後三次修繕,差不多就是重建了一遍,大鍾也換了兩次。
庫區蓄水以後,老城區沒入江底,高高立在西山之巔的鍾樓正好位於蓄水線上,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反而成為了江邊的一道風景。
現在的鍾樓
因為發展的快,這座老城其實一點都不老,到處都是高樓,老建築已經很少了,老東西到是有,但是基本都是搬不走的,隻能等著它們沉到江底。
張鐵軍站在船上看著碼頭梯坎上密密麻麻的人群,看著高高的萬縣港大樓,再回頭看了看對麵這會兒還是一片荒蕪的大山,有些感慨。
萬縣港碼頭,97年
新城正在建,就挨著不會淹沒有上半城往山上,往南建設,這會兒已經能看到成片的樓房和彎彎曲曲延伸出去的公路。
大建設會一直持續到一零年前後才算是告一段落。
上輩子張鐵軍第一次來到這裏是零五年。
那時候沙龍路剛剛修到二段,三段還是一片荒坡,路還是剛剛推出來的土路,光彩大市場還是一片山坡。
但拐角那裏的加油站已經存在了,孤零零的坐落在荒蕪當中。
這邊因為是移民接收點,重點工作就是新城的建設。
而且萬縣這邊的交通就特別方便,公路鐵路都相當發達,是方圓一百多公裏的中心樞杻城市,政治經濟中心。
新城的建設情況張鐵軍心裏有數,也就沒和地方上接觸,遊輪在這等了一天,等著派出去的行動小組過來匯合。
第二天中午,行動小組陸陸續續的返回到船上,個個都是一臉疲色,張鐵軍趕緊安排大家吃飯,洗澡休息。人都要臭了。
一直到傍晚,最後一個小組抵達,遊輪嗚咽一聲緩緩離開碼頭,駛向下一個目標。
這一走就是一個通宵。
可能是因為持續下著綿綿小雨的原因,晚上江麵沒有起霧,十幾個小時之後,在清晨抵達涪陵。
96年,涪陵碼頭
涪陵也是淹沒區,要遷移人口十一萬多,兩百多家工礦企業。
不過它和萬縣差不多,並不是全部淹沒,就是原地向後向上擴建,從江灘城市變成了依附山勢向上的梯階城市。越長越高。
兩千年的老城,一下子拋開了幾乎所有老舊的東西,變成了一處嶄新的新城,歲月在這裏刻劃積留的一切消失殆盡。
曾經臨水的街道,江邊的老碼頭,錦繡洲,棗子岩街幾百年的老城牆,隨長江的曲折而彎曲著的長長的石板路,
那些看起來陳舊而衰老,灰暗又潮濕的一切。
都消失了,也帶走了這座老而彌新的城市過早的繁華印象。
涪陵是烏江和長江的交匯點,自古就是巴渝地區川鹽,蔬菜的運輸中心。還有榨菜,曾經有九個大碼頭,不過都過去了。
曾經的帆檣雲集就像一場夢。隨著城市上移水位上漲,隨著那些延續了千年的地名一個一個消失,消失的還有很多。
古城牆,白鶴梁,青石路,還有時光。
在九十年代這會兒,涪陵,萬縣還有黔江地區,是整個渝東川東最貧困的地區,加起來麵積是這會兒渝城的三倍還多,人口近兩千萬。
山區的生活太艱難了。不是人民不勤勞,是大山限製了人們的腳步和目光。
所以也就難怪四川拍手歡迎渝城的直轄,雖然渝城的經濟發展體量遠遠超過成都。
一下子帶走小兩千萬貧困人口,解決的問題太大了。
對於四川來說,這叫甩掉包袱輕裝上陣,花費一個渝城是完全值得的。
而對於這三個地區來說,這何嚐又不是一次新生,借著庫區大遷移的機會重建城市遷並人口,也趁機擺脫了長年的水災,重塑信心。
要知道這些沿江的城市,每年都要受到水災的傷害,隔幾年就來一次大的,一淹一片城,一淹就是幾萬畝地。
81年涪陵水災,船比房子高
行動組在涪陵再一次踏上征程,這一次要把渝城以東各縣突擊一遍。
四月十五號,總統二號遊輪抵靠朝天門碼頭。
九六年的朝天門已經大變模樣,經過東方幾年的不計成本的投入建設,已經煥然一新。
高昂的艦首,寬闊的廣場,整齊規則的艦身(嘉陵長江兩岸沿線碼頭區域),大片的高樓,整潔的馬路。
酒店,寫字樓,商業廣場基本上都已經投入使用,從艦首延伸出來的兩座跨江大橋已經通車在即。
除了嘉陵江側的老纜車道,已經完全看不出來往昔的樣子。
連徐熙霞都震驚了,o著小嘴站在船頭上眨著大眼睛看來看去的不敢相認。這還是那個曾經來過的荒敗的江灘嗎?
連原來江灘上散亂雜亂的小攤子都入住了幹淨整齊的門市。
就是現在水位還沒有漲上來,從新建區到江邊還有那麽一段的距離,看著和整個環境有一點格格不入。
不過這是小問題,隻要等著就行了。
事實上清理修整過的石灘也並不是那麽難看。雖然確實是有一點不大好看。
(今天去稅務耽擱了,明天補上。求催更和小花)
徐熙霞和楊兮月已經有點熟了,湊在一起嘀嘀咕咕,張紅豔也和她倆湊在一起,明顯對這個小丫頭特別有興趣兒。
張鐵軍把縣裏這些人誇了一遍,對目前的工作表示滿意,然後才指出了一些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再次強調了一下學校醫院以及住宅質量的問題。
怎麽說呢?不足肯定是有的,但總體上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考慮的還是比較全麵。畢竟是新建一座城,壓力還是挺大的,事情繁雜。
至少張鐵軍上輩子來的時候,沒聽到太多的埋怨的指責,比鄰近的幾個地方好不少。
以後,楊兮月的同學有不少就在縣城做老師,工作生活都在這裏,張鐵軍和楊兮月經常跑過來和大家聚一聚。
“其實我對這邊挺了解的,”宴過一半,張鐵軍笑著說:“我來過幾次了。我對整個新城的規劃還有建設都沒有什麽意見。
但是我就有一點想不太明白,為什麽要把殯儀館建在那個位置?今天我忘了去看,現在建好了沒有?
我建議你們再商量商量,換個位置吧,把它建到山裏去,起碼要考慮二十年的城建。”
新縣城的殯儀館和火化場就建在澎溪河口,將來澎溪大橋的橋頭北側木魚包公園的邊上,確實有些不合適。
後來因為意見越來越大,縣裏隻好又把殯儀館遷走重建,白白的浪費了時間和經費。
同樣的問題其實還有巫山,殯儀館的位置也不合適。也不知道這些人是怎麽想的。後來一七年的時候,那裏最好的小區就是個葬景房。
“時間緊的嘛,嘞樣也要搞辣們也要搞,沒得太多時間考慮的。當時啷個決定的吔?搞都搞忘老,當時就要啟用。”
黃縣長抓了抓頭皮想了一下,也沒想起來當時是怎麽決定把殯儀館放在那裏的。
不過這個確實也不算是什麽問題,當時這邊都是荒山野嶺的,放在哪好像也都沒什麽問題,又急著要用。
話說沒有大橋以前河邊那個地方還挺隱蔽的,在河岸下麵。
“對頭。”有副縣長附和:“要說那裏才是走到了前麵,是我們最先啟用的單位。當時路都還沒有修好,山上也去不到。”
也確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不過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後來住在碧桂園印江府的人知道不知道那裏原來是火葬場?
那火葬場修的還挺好的,古香古色環境幽雅,就是感覺小了點。
告別廳右手邊是個不大的開放式房間,裏麵擺著個鐵槽子,裏麵煉完了嘩啦一聲都倒在鐵槽子裏。
工作人員叫個人名,用鐵撮子卡卡裝幾撮子就算得了,感覺就是意思意思,事實上一盒根本裝不下。前邊的後麵的都混在一起。
另外還有個告別堂也是在江邊上。
張鐵軍也就是提一嘴,建都建好了的,也不能硬要人家拆了重建,雖然他早早晚晚也確實是要重建。這種事挺常見的。
今天晚上請這一頓飯就是給大家打打氣,鼓勵一下給一顆定心丸,吃完飯大家喝著茶又聊了一會兒。
雲陽這邊的移民安置相對來說沒有那麽複雜,雖然號稱有十五萬人,但三鎮合一的新縣城占了絕大部分。
少部分外遷。有養鹿,南溪,龍洞等等幾個鎮子。
外遷的這部分問題不大,起碼房子是現成的,不像本地安置戶還得到處借錢籌款建(買)房子。
實話實說,當初選擇了外遷的人家,幾乎都是貧困戶,實在是拿不出來買房子的錢,隻能選擇遠走。
一戶補償八千塊的巨款,都抵得上這會兒縣城一套房子的四分之一了。
小雨纏纏綿綿的下了一整夜,無聲無息的,江風陣陣,把夜晚弄的冷冷清清戚戚。
早晨江霧一開,遊輪就緩慢的離開了碼頭,鳴叫著駛向萬縣。
“我們以為要待上幾大幾天。”張紅豔沒想到走的這麽快,還有點意外。
“走不走的我到是不奇怪,”徐熙霞就在一邊笑:“我還以為他要把楊兮月帶著呢。”
張鐵軍瞪了她一眼,繼續和黃文芳討論古鎮的遷移問題。雲安古鎮要複建,但是不可能原貌,哪些建哪些不建都要進行選擇。
從雲陽到萬縣三個多小時。等蓄水以後這邊會有客運快艇,那個東西跑的快,隻需要不到一半的時間,就是票價有點高。
96年,萬縣老城區
萬縣是川東最大的城市,庫區各縣市都在向處遷移人口,而萬縣這邊是主要接收地,一共接收了接近三十萬人。
城區接收了大部分,還在下麵鄉鎮建了六十個移民安置點。
萬縣這會兒也在忙著修路蓋房子,在長江西岸修築新城區。老城會有接近三分之二沉到江底。
那些古老的街巷,古橋,景觀,都會一同沉沒。
柑子園碼頭
幾年以後的萬縣港會在苧溪河口。
長江由南而來,在苧溪河口這裏很突兀的向東轉了過去,給人一種水是從長江流向苧溪河的錯覺。
長江水從宜賓開始到秭歸,像這樣突兀的轉折點有好幾個,說它不是人工的都很難讓人相信。
還有穿斷山脈那些地方,那硬生生鑿穿挖穿的痕跡,那些為了穩定地形避免發生滑坡坍塌而做的鏟削處理,都不可能是自然能形成的。
總感覺大禹手裏應該有台超大型挖掘機。
幾年以後水位上來,苧溪河口的兩側都是碼頭,形成一個水道,兩岸之間有條懸架在半空的房子,上麵掛著萬縣港歡迎你的字樣。
船一進港,就會感覺到一種壓抑感撲麵而來。
兩邊的梯階從水麵到上麵公路至少得有六十米高,還得加個以上。就這麽看著腿都感覺有些酸軟,大腦拚命的暗示你爬不動,躺下吧。
不過也沒用上幾年,到了一零年左右,苧溪河已經淹沒了兩岸的梯階,那裏成了一片平江湖。
萬縣這段的江水枯盈水季落差很大,有時候能達到四十米,枯水期的時候有些船隻還需拉纖。
在九六年這會兒,老城還在,人們還在山下的老街巷安逸的生活著,不緊不慢的,吃著小桃園的小籠包子,逛著日雜大廈,文昌宮的老黃桷樹枝葉繁茂。
工廠大多集中在一馬路,第一小學,第二小學人聲鼎沸充滿了快樂的童聲,萬縣港從早到晚一片繁忙,河邊梯坎上全是洗衣服的人。
一馬路第一小學,校門
萬縣這會兒就已經是打工大市了,每年有近十幾萬人離開家鄉出去討生活。
不過張鐵軍感覺這並不是什麽值得驕傲的事情,大可不必像這樣驕傲的印在報紙上吹捧……但凡能在家有口飽飯,誰想出去奔波?
二馬路是商業街區,從解放前一直繁榮到這會兒,是萬縣的南京路,商鋪林立,來往人群川流不息。
二馬路和電報路下端連接處周圍的沿街全是卡拉ok廳,一到晚上全是鬼哭狼嚎的德華和倩文。
不過,萬縣最繁榮的還得說是勝利路。臨江的勝利路因為坐擁客運港,自然就成了一個商業集散地。
商賈雲集,人流穿梭,是過往客輪夜泊的地方,也是萬縣夜市興起的地方。
勝利路的當鋪巷是布匹成衣和各種家庭日用品的集散地,商品堆積如山,每天人滿為患,就這麽一條巷巷,生意火爆的不得了。
還有岔街子,是這會兒萬縣最大的農貿市場,農副產品應有盡有,也批發也零售,一早到晚都是討價還價的聲音。
還有環城路,南門口,較場壩,三元街。老舊的吊腳樓和現代化的鋼筋水泥大廈和諧的湊在一起,靜靜的欣賞著歲月遷移。
三元老街裏有那令人難以忘記的標語:計劃生育,丈夫有責,和在青石窄巷裏玩耍的孩子。
這個時候的高筍塘還真是一個塘,西山公園還是在山上,位於西山公園的鍾樓還在報時,俯視著兩三百米下的這座江岸城市。
鍾樓建於一九三零年,是萬縣市的標誌,曾經和申城、武漢的海關鍾樓齊名。
萬縣老城,鍾樓
不過現在看到的早已經不是原來的那一座了,五一年,六八年和八一年前後三次修繕,差不多就是重建了一遍,大鍾也換了兩次。
庫區蓄水以後,老城區沒入江底,高高立在西山之巔的鍾樓正好位於蓄水線上,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反而成為了江邊的一道風景。
現在的鍾樓
因為發展的快,這座老城其實一點都不老,到處都是高樓,老建築已經很少了,老東西到是有,但是基本都是搬不走的,隻能等著它們沉到江底。
張鐵軍站在船上看著碼頭梯坎上密密麻麻的人群,看著高高的萬縣港大樓,再回頭看了看對麵這會兒還是一片荒蕪的大山,有些感慨。
萬縣港碼頭,97年
新城正在建,就挨著不會淹沒有上半城往山上,往南建設,這會兒已經能看到成片的樓房和彎彎曲曲延伸出去的公路。
大建設會一直持續到一零年前後才算是告一段落。
上輩子張鐵軍第一次來到這裏是零五年。
那時候沙龍路剛剛修到二段,三段還是一片荒坡,路還是剛剛推出來的土路,光彩大市場還是一片山坡。
但拐角那裏的加油站已經存在了,孤零零的坐落在荒蕪當中。
這邊因為是移民接收點,重點工作就是新城的建設。
而且萬縣這邊的交通就特別方便,公路鐵路都相當發達,是方圓一百多公裏的中心樞杻城市,政治經濟中心。
新城的建設情況張鐵軍心裏有數,也就沒和地方上接觸,遊輪在這等了一天,等著派出去的行動小組過來匯合。
第二天中午,行動小組陸陸續續的返回到船上,個個都是一臉疲色,張鐵軍趕緊安排大家吃飯,洗澡休息。人都要臭了。
一直到傍晚,最後一個小組抵達,遊輪嗚咽一聲緩緩離開碼頭,駛向下一個目標。
這一走就是一個通宵。
可能是因為持續下著綿綿小雨的原因,晚上江麵沒有起霧,十幾個小時之後,在清晨抵達涪陵。
96年,涪陵碼頭
涪陵也是淹沒區,要遷移人口十一萬多,兩百多家工礦企業。
不過它和萬縣差不多,並不是全部淹沒,就是原地向後向上擴建,從江灘城市變成了依附山勢向上的梯階城市。越長越高。
兩千年的老城,一下子拋開了幾乎所有老舊的東西,變成了一處嶄新的新城,歲月在這裏刻劃積留的一切消失殆盡。
曾經臨水的街道,江邊的老碼頭,錦繡洲,棗子岩街幾百年的老城牆,隨長江的曲折而彎曲著的長長的石板路,
那些看起來陳舊而衰老,灰暗又潮濕的一切。
都消失了,也帶走了這座老而彌新的城市過早的繁華印象。
涪陵是烏江和長江的交匯點,自古就是巴渝地區川鹽,蔬菜的運輸中心。還有榨菜,曾經有九個大碼頭,不過都過去了。
曾經的帆檣雲集就像一場夢。隨著城市上移水位上漲,隨著那些延續了千年的地名一個一個消失,消失的還有很多。
古城牆,白鶴梁,青石路,還有時光。
在九十年代這會兒,涪陵,萬縣還有黔江地區,是整個渝東川東最貧困的地區,加起來麵積是這會兒渝城的三倍還多,人口近兩千萬。
山區的生活太艱難了。不是人民不勤勞,是大山限製了人們的腳步和目光。
所以也就難怪四川拍手歡迎渝城的直轄,雖然渝城的經濟發展體量遠遠超過成都。
一下子帶走小兩千萬貧困人口,解決的問題太大了。
對於四川來說,這叫甩掉包袱輕裝上陣,花費一個渝城是完全值得的。
而對於這三個地區來說,這何嚐又不是一次新生,借著庫區大遷移的機會重建城市遷並人口,也趁機擺脫了長年的水災,重塑信心。
要知道這些沿江的城市,每年都要受到水災的傷害,隔幾年就來一次大的,一淹一片城,一淹就是幾萬畝地。
81年涪陵水災,船比房子高
行動組在涪陵再一次踏上征程,這一次要把渝城以東各縣突擊一遍。
四月十五號,總統二號遊輪抵靠朝天門碼頭。
九六年的朝天門已經大變模樣,經過東方幾年的不計成本的投入建設,已經煥然一新。
高昂的艦首,寬闊的廣場,整齊規則的艦身(嘉陵長江兩岸沿線碼頭區域),大片的高樓,整潔的馬路。
酒店,寫字樓,商業廣場基本上都已經投入使用,從艦首延伸出來的兩座跨江大橋已經通車在即。
除了嘉陵江側的老纜車道,已經完全看不出來往昔的樣子。
連徐熙霞都震驚了,o著小嘴站在船頭上眨著大眼睛看來看去的不敢相認。這還是那個曾經來過的荒敗的江灘嗎?
連原來江灘上散亂雜亂的小攤子都入住了幹淨整齊的門市。
就是現在水位還沒有漲上來,從新建區到江邊還有那麽一段的距離,看著和整個環境有一點格格不入。
不過這是小問題,隻要等著就行了。
事實上清理修整過的石灘也並不是那麽難看。雖然確實是有一點不大好看。
(今天去稅務耽擱了,明天補上。求催更和小花)